目前共有10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2 9
(轉載Yahoo新聞)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 有望日本第一位女首相 高市早苗背景、經歷、政治主張一次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樓 發表于:2025-10-4 19:15
曾喊「不讓台灣變第二個香港」 安倍晉三路線繼承者、知名對中鷹派,支持修憲、升級自衛隊為國防軍。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2樓 發表于:2025-10-4 19:15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今(4日)登場,高市早苗在第一輪投票拿下最高票,小泉進次郎獲第二高票,由於兩人票數皆未過半,進入第二輪投票對決;在第二輪投票,高市早苗擊敗對手小泉進次郎,當選自民黨第29任總裁。

日本首相石破茂9月7日宣布請辭自民黨總裁,將卸下首相一職,並表明為了不讓政黨分裂,接下來將不會參選。保守派的64歲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是自民黨總裁選舉史上繼現任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後,第二位參選的女性,最後輸給岸田文雄;2024年9月,她再度挑戰總裁大位,不過最終不敵石破茂。如今獲得185 票,當選日本自民黨總裁。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3樓 發表于:2025-10-4 19:15

高市早苗有望在10月中旬舉行的國會首相指名選舉被指名為新任首相,也是日本第一位女性首相,備受關注,高市早苗從政經歷為何?與台灣關係又如何?Yahoo新聞帶你一次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4樓 發表于:2025-10-4 19:15

文章重點搶先看:



高市早苗非政治世家出身,在男性主導的日本政壇中脫穎而出,格外罕見。


她在自民黨內部5人競爭中民調居冠,力拚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


曾赴美擔任國會研究員,出版過介紹美國國會的著作,以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為偶像。


主張修改憲法,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提升國防預算、強化科技防洩密。


曾說「不讓台灣變成第二個香港」;今年4月來台與賴清德總統會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5樓 發表于:2025-10-4 19:16
高市早苗成長經歷、政壇經驗非政治世家出身、偶像英國鐵娘子

根據高市早苗個人官網,其1961年出生於奈良,維基資料指出高市父親在豐田汽車工作,母親則是一名警察,1984年神戶大學經營學科畢業,同年進入日本知名的「松下政經塾」(註)就讀。

1987年高市前往美國,在民主黨眾議員施若德(Patricia Schroeder)麾下擔任金融方面的國會研究員,2年後返回日本因相關經驗受到關注,之後出版書籍《美國的代議士們:美國聯邦國會的真實面貌》(アメリカの代議士たち: 米国連邦議会の素顔,暫譯)。

官網資料顯示,她的目標政治家是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高市的興趣則包括潛水、音樂、看棒球等,大學時期還加入搖滾樂團,擔任鼓手,先生山本拓也曾任眾議員。

註:Panasonic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創設,培育不少政界、商界、學界及媒體界人才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樓 發表于:2025-10-4 19:16
安倍晉三提拔入閣、任期最久總務大臣

高市從政逾30年,1993年以無黨籍身分參選,高票當選眾議員,前後一共當選9屆,1996年加入自民黨後任沖繩及北方擔當大臣、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和總務大臣等要職。其政治生涯受到前首相安倍晉三提拔,2006年安倍首度執政時,高市首度入閣,擔任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涉及沖繩北方對策、食品安全、少子化、創新等領域。

安倍2012年重返執政,高市2014年被延攬擔任日本首位女性總務大臣(類似台灣內政部長),任期前後加起來將近1500天,屬日本歷代最長。另外,高市還曾任經濟產業副大臣、通商產業政務次官等,在自民黨內則出任3任政務調查會長等多項職位。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樓 發表于:2025-10-4 19:16
高市早苗的政治主張是什麼?強硬保守派 力推安倍經濟學、修憲改自衛隊「國防軍」

高市在許多政策立場上,回應了日本社會的保守觀點,比如反對同性婚姻、反對婚後夫妻使用不同姓氏、反女性天皇等,就後兩項政策,對手小泉進次郎則支持變革。

其繼承所謂「安倍經濟學」,亦即量化寬鬆政策。民調顯示國際與外交事務上,也反映出安倍遺緒,如高市力推修憲,改自衛隊為「國防軍」、支持修改第9條「放棄戰爭」條款,並增加國防預算。

高市這次9月19日宣布競逐自民黨總裁,表示鑑於執政黨在兩院淪為少數派,將考慮擴大聯合執政框架。並表示將檢討外國人政策,包括非法滯留者對策等,外界分析意在拉攏流失的保守派支持者;經濟政策上,則稱全球潮流並非過渡的緊縮性財政政策,而是「負責任的積極財政」。

五位候選人9月28日獲邀上電視節目,就日美關稅談判進行討論,就日本擬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高市表示,「如果出現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平等部分,就有可能重新談判。」

安保環境部分,高市則說需要「強有力的政治」、「強化國力」,但不同於前次參選,對當選後是否繼續參拜靖國神社,未明確回應。

高市對中國鷹派立場知名,承諾若當選將拆除中國在尖閣諸島(台稱「釣魚台列嶼)設置的一個浮標。此外,主張制定《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目的是防止敏感技術、尖端科技、戰略物資等「流出海外」。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樓 發表于:2025-10-4 19:16
高市早苗與台灣關係如何?繼承「安倍遺志」 「不讓台灣變第二個香港」

在安倍不幸遭槍擊離世後,高市2022年受日本李登輝之友會邀請演說時,宣示將繼承安倍遺志,表明要更進一步強化日本跟台灣關係,稱不能讓台灣「變成第二個香港」,並指出「除了跟台灣間的友情外,雙方在政策面方面也必須強化合作才能相互保護」。

2021年9月,在首度爭取自民黨總裁之位時,高市還與時任台灣總統與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進行約30分鐘視訊通話,雙方會後在推特(現「X」)發布資訊,雙方談及經濟、安全等問題。而在這場會面之前,高市更向日媒暗示,如果當上首相,願與蔡英文會面。

2024年發生至少兩起在中國的日本人被攻擊事件,事實上,「對中強硬」似乎在自民黨內已漸成共識。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黃偉修指出,無論最終誰勝出,台灣議題只是日本對外政策的一部分,自民黨和日本社會對於強化國防的共識,正在逐步形成,當日本提升防衛能力時,「即便不直接提及台灣問題,也對台灣有利」。

2025年4月28日率團來台,並與賴清德總統會面,表示「臺灣和日本都是島國,面臨一樣的處境與問題。日本貿易量高度仰賴海運,因此,一旦周邊有事,海上航路受到威脅,將攸關日本的生死存亡。臺灣與日本相似,一旦有事,也會面臨糧食及能源安全,甚至供應鏈受到威脅等問題。」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9樓 發表于:2025-10-4 19:17
高市早苗的個人形象如何?民調暫居第一、力拚打破性別天花板

高市早苗並非政治世家出身,政治基礎較薄弱,過去有安倍晉三支持,但接下來只能靠自己,有專家前次選舉中,其在辯論中表現較佳、政策主張清晰,讓支持率上升。

然而,高市此前也曾捲入爭議,如1994年曾宣傳一本讚揚希特勒選舉技能的書籍,受到批評。外媒關注的焦點,更在於高市是否能成為「首位日本女首相」,甚至比美國還更早出現女性領導人,標普全球市場情報經濟學家Harumi Taguchi曾表示,若高市當選,將是日本性別平等的象徵事件,代表「天花板消失」。

對此,高市曾談及此事,稱「無關性別,我的優先考量是國民利益與國家利益,(對第一位女性首相)沒有執著」。彭博報導,1980年以來,發達經濟體在女性從政上取得明顯進步,然而,截至2023年10月,日本眾議院只有10.8%的議員為女性,美國則是29%、德國為35%。

根據共同社9月28日的最新民調,高市早苗在5人大戰中民調位列第一。在電話訪問自民黨支持人群中,選擇高市早苗的人最多,占34.4%;緊隨其後的是小泉29.3%、林芳正19.5%。第四和第五分別是前幹事長茂木敏充5.2%、前經濟安保相小林鷹之3.8%。

共同網日前預測,在第一輪投票中恐將沒有人能過半,由前兩位進入最終投票。此次果然是由高市早苗和小泉進次郎,進入第二輪投票對決。

據維基百科資料,自民黨總裁選舉採國會議員及黨員、黨友投票,國會議員為一人一票;黨員、黨友票的總票數則比照國會議員票數,黨員投票後,再採「頓特法」(d'Hondt method,又稱漢狄法)依比例將票數分配給各個候選人。而第一輪投票總票數734票,分別是國會議員票367票及黨員票367票。

獲得「國會議員票」和「黨員票」總有效票數過半數的候選人,將被選為新總裁。但如果首輪投票中沒有候選人的得票過半數,將由得票數最高的兩人進行決選。第二輪投票採國會議員一人一票、47個都道府縣各一票的方式競選,以得票數最高者當選,即成為新一任日本首相。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0樓 發表于:2025-10-4 19:17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2 回複數:9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10-4 19:17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