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自動化為何那麼慢?
東京物流顧問公司e-LogiT執行長角井亮一(Ryoichi Kakui)指出,將機器人導入為人力設計的現有倉庫,成本極其高昂,是推廣緩慢的根本原因。《金融時報》指出,日本多山、土地有限,倉庫常呈現較小、L型或多樓層的格局,難以導入為大型平面空間設計的標準化機器人系統。相較於英國的27%,日本的電子商務僅佔零售總額不到10%,對大規模自動化倉儲的需求相對較低。加上日本向來依賴敬業且高效的人力維持物流運轉,轉型的急迫性直到近年才浮現。
當包裹離開倉庫,真正的危機才正要開始。去年,被日本媒體稱為「2024年問題」的新法規生效,該法規限制了卡車司機的加班時數,雖改善了勞動條件,卻也直接衝擊了全國的運輸能力。如今,一個更驚悚的預測正籠罩著業界。根據野村總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的報告,由於高齡化與少子化,日本的卡車司機正以每年減少1萬人的速度流失,預計到2030年,司機總數將從現有水平銳減三分之一,僅剩下約48萬人。
物流業高層憂心,一旦日本的電商市場如預期般起飛,現有的運輸體系將徹底崩潰。日本最大的貨運集團之一SBS控股公司已表明,不寄望自動駕駛能在短期內成為解方,他們計畫在未來幾年從海外招聘數百名外籍司機,以填補人力缺口。
對亞馬遜而言,自動化不僅是效率工具,更是創造新價值的途徑。其部落格強調,自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70萬名員工透過內部培訓計畫提升技能,學會與Hercules(可搬運約567公斤)、Proteus(完全自律移動)等先進機器人協同工作。在一些導入新技術的物流中心,對高階技術維護與工程職位的需求甚至增加了30%。
但對日本通運的海野曉來說,眼前的現實更為骨感。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人力肯定會不夠,而我們也看不到應對低生育率的有效方法。現在每年滿18歲的年輕人只有100萬,過去可是有200萬,」海野曉憂心地說。「過去,大家的討論很快就會轉向:『這項投資要多少年才能回本?』——這可以理解。但現在,這已經不是唯一的重點了…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還能不能維持這條供應鏈?」
海野曉的這番話,道出了整個日本社會的深層焦慮。這場在高齡化浪潮下展開的物流革命,已不再是單純的商業競爭或成本效益分析。它是一場關乎基礎設施能否維繫、社會機能能否正常運轉的生存之戰。亞馬遜的AI大軍或許指明了一個可能的未來,但對深陷泥沼的傳統業者而言,如何走過這段充滿不確定性的過渡期,將是決定其存亡的關鍵。日本的經驗也正為所有面臨相同人口結構挑戰的國家,提供了最真實的預演與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