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走向大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9194950559535594/answer/19304803466396098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今,日本经济不景气,美国还逼着日本签“卖国条约”——不平等的双边贸易协定。而该协定可能将会重创日本经济,恶略影响或超过《广场协议》——日本恐不再是“失去三十年”,而是会加速滑向“发展中国家”行列。美国此举,逼得日本不得不为了国运与未来而“绝地反击、坚决抵抗”。
日本经济非常依赖出口,美国“钦定”的不平等的双边贸易协定,对日本产品加征高关税,会沉重打击日本出口,尤其是沉重打击日本汽车等已经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也是日本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美国还要求日本与中国脱钩,包括在半导体等日本优势产业上加码制裁、孤立、围堵中国,这会让日本损失惨重,损害日本的发展。美国还要求日本大举开放大米、牛肉等农牧产品市场,大幅降低关税——这也是日本“不能承受之痛”。就说大米,美国大米成本大大低于日本大米,若如美国所愿日本大幅降低进口美国大米的关税,则美国大米将如“洪水猛兽”,彻底“冲垮”日本大米,重创日本农业与农民。
这几十年来,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优势产业一步步丧失殆尽,目前只剩下汽车、半导体等寥寥几个行业还有一些优势与竞争力,但也是日薄西山,根本维系不了几天了。
中国是“世界工厂”,是全球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占据全球制造业与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和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中枢地位。离开中国产业链与供应链,会给许多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巨大损失和长期的负面影响,将较大甚至大大影响其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甚至让其某些方面难以正常运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一直想和中国脱钩,但实际上却无法脱钩。而且,中国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导地位(也超越美国),这些技术对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可发挥重要促进作用,甚至是不可或缺。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融合很深,日本也深度依赖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日本非常依赖中国市场。日本无法与中国脱钩,即使一定程度脱钩也损失惨重、难以承受。
中国电动汽车领跑全球,占据产业链主导地位。疫情以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开始爆发式增长,并带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已经成为谁也无法阻挡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而且很可能在2020年代全球范围内实现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成为汽车业的主角、甚至一统江湖,而燃油汽车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部门之一,燃油汽车长期都是日本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占日本GDP的10%),但日本在电动汽车领域却相当落后,毫无竞争力。近几年来,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与迅猛发展,严重冲击燃油汽车产业,日本的主要车企举步维艰,业绩大幅下滑,甚至断崖式下跌,濒临破产(不断传出日产、本田、丰田等日本主要车企合并重组的消息),总的来讲是“岌岌可危”。美国此时再(通过“贸易协定”)重拳打击日本汽车产业,或将“一锤砸碎日本汽车”。美国是日本汽车出口的重要市场也是最大市场。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占日本对美出口总额的近三成。
举几个数据来看看日本汽车的现状。2023财年,本田销量下降12%,日产利润骤降34%。2025年5月日产突然宣布:未来3年裁员2万(占员工总数的1/7),关掉7家工厂。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700万辆,同比增长26%。电动汽车占全球汽车销量,从2020年的4%升至2024年的22%。中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占全球一半,2024年出口增75%。
中国,2023年突破7nm芯片制造技术,2025年突破5nm芯片制造技术,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基本)追上西方。美西方对中国芯片的围堵遏制,被不断“打脸”,被反复证明是“无效的”,它只能促进、加速中国的技术与产业链自主。中国芯片产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
2025年5月,华为发布首款国产5nm芯片——麒麟9020,在5nm领域正形成华为、台积电、三星 “三足鼎立”的局面。有研究机构预测,2025 年华为在全球高端芯片的份额将从0.4%飙升至8%,强烈冲击高通、苹果的市场地位。
在半导体产业,日本虽有一些优势,但不是全球主导地位。随着中国芯片强劲崛起,市场不断扩张,将给美西方芯片及IT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将削弱美西方的产业优势及市场地位,日本半导体产业也将受损。但如果日本能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积极参与、融入中国半导体产业体系分工,则可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甚至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如果日本追随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加码制裁、孤立、围堵中国,则可能“两头损失”,更糟的是,如果未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后来居上,超过美西方,那对日本半导体产业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最终“四大皆空”——但这绝非“臆测”或“白日做梦”。
中国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产业链协同优势、全产业链及产业配套能力优势明显,只要中国掌握了核心技术、产业链自主,中国就能把那些"高大尚"的产品统统做成"白菜价",物美价廉、极具竞争力,让众多的欧美企业招架不住,败下阵来。你看,从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到手机、电脑(PC),再到(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都是如此。今天,随着中国掌握并不断突破(高端)芯片制造技术,中国IT产业必将彻底崛起,一直以来西方独大、西方居于主导地位的全球IT业版图也必被颠覆。随着中国高端芯片制造技术不断突破、进步,必冲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PC)和各种软件,高通、台积电、三星、苹果等亦可能步东芝、索尼、日立、爱立信、诺基亚的后尘。
如今,第四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正在重塑人类科技、工业及产业格局。但在太阳能、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关键领域,日本没有多少作为,属于落后者、追赶者。“新的阵地难以攻占,已有的一亩三分地再守不住”,岂不一无所有?日本汽车、半导体等寥寥几个还有一些优势与竞争力的行业,如果也被击垮、走向衰落,那么,日本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地位将大降,日本或很快沦为“发展中国家”。
一个大国,不拥有几个在全球拿得出手的像样的“拳头产业”、优势产业,是难以维系其发达经济体地位的。一个小国,可以靠给大国做配套、靠优异的自然禀赋(如矿产、农牧业)、靠旅游服务业等,成为发达经济体。但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几个在全球拿得出手的像样的“拳头产业”、优势产业,那么整体劳动生产率较低,国际分工地位较低,企业(平均)效率、利润较低,根本无法维系(国民的)高收入、高福利。
到2025年7月7日,(特朗普划定的)大限(2025年7月9日)将至,美国也没有能与除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全球重要经济体(如欧盟、印度、日本等)达成贸易协定,没法胁迫他们屈从于美国的意志,连美国“忠实又温顺”的“盟友”日本之流都“放出狠话、拂袖而去”。事实上,除了与英国搞了个“内部贸易协定”以及与中国签下“投降协议”外,特朗普未能与任何一个国家正式签署贸易协定。近日特朗普表示,美国已与越南达成贸易协议:美对越商品征收20%的关税,属于“转口贸易”的,征收40%的关税;美商品零关税进入越。但越南方面未证实或承认上述关税水平。
我估计,特朗普贸易战2.0“工程”,最终将“烂尾”,而且很可能会变成“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授人以柄”。
就说很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吧,如果美国与欧盟、印度、日本、东盟等所有全球重要经济体都无法达成美国所需要的协议,那么,美国将对他们施以最高70%的关税。事实上,全球重要经济体提供了全球绝大部分的制成品、半成品、零部件。美国对他们加了高关税后,也照样还得从他们那里采购那些制成品、半成品、零部件,别无他路——这岂不成了美国自己整自己、自己给自己加税?绝无可能一两年内世界其他地方就“瞬间长出这么大的产能”去满足美国的需求,因为这意味着至少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美元的投资,还需要有技术、专利,既然是投资就得考虑投资环境如何、回报率如何、能否稳定回报等诸多因素,谈何容易,不要开玩笑——谁也不会把数亿美元、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当“儿戏”。中国就已经“打了个样”——贸易战2.0开启后,美国把对华关税加到了100%以上,结果呢?美国还是得顶着高关税、咬着牙从中国大量进口那些商品。“你不从中国买,哪儿能提供这么大的产能呢?”——一时半会儿,是无解的。
美国发起贸易战2.0仅一个月就在日内瓦向中国“投降”,这对世界各国“内心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尤其是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重要经济体。这些世界重要经济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有对抗美国的实力与底牌——既然中国能“打服”美国,那么,我们和美国也“有一拼”。美国深度依赖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但在许多重要领域美国对我们依赖也很深甚至是离不开,因此我们或也能让美国“上吐下泻”、“浑身难受”。真的与美国彻底翻了脸,互相加了高关税,还不一定谁更难受,谁先撑不住呢?也许正因为此,不知最后鹿死谁手、不知最终形成怎样的全球关税及贸易格局,所以,大限(2025年7月9日)将至,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持观望态度,并没有押注美国最终会赢,几乎都没有主动与美国谈一份“投降”协议,而是沉默中观望、拖延——这也是一种抵抗。
特朗普表示,到2025年7月9日还不能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的国家,将被征收最高70%的关税。
但大限(2025年7月9日)将至,欧盟、印度、日本态度强硬,没有与美国妥协的意思,即便东盟国家全“跪”了,以其体量与能力,也远远无法满足美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需要。如果美国对“不跪”的重要经济体都施以高关税,那么,美国产供链势必遭受重创(而美国“去工业化”、产业空心化严重,产供链极不完整,极度依赖外部),引发通胀飙升,企业效率效益及宏观经济将急剧下滑,资本市场也必遭受重创。
这就是为什么大限(2025年7月9日)将至特朗普基本上只对一些小的经济体“下了黑手”,施以高关税——“先捡软柿子捏”,想起到“杀鸡儆猴”、“杀一儆百”的作用。而对世界重要经济体(除了日本)都只是“恐吓”、“威胁”,而没有实质性动作,且把达成贸易协议的最后期限延长。何其“欺软怕硬”!
2025年7月7日,特朗普把之前自己设定的(与美达成贸易协定的最后期限)“大限”(2025年7月9日)又推迟三周(至8月1日),延长谈判时间。他与记者交谈时还表示,这个最后期限——8月1日,也并非100%确定,暗示他可能因获得更多让步而“灵活之”。他也感觉到好像“形势不对劲”,不是自己所料想的那样——美国举起关税“大棒”,全都“认怂”、“投降”。“谁也不想自己挖个坑,自己跳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