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9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37 8
(轉載知乎)学术界“近亲繁殖”主要有什么坏的影响?有好的手段防止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樓 發表于:2025-4-11 23:30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樓 發表于:2025-4-11 23:31

易形成一个学阀群,百度一下“学阀推翻了公平"或者是知乎上实名“程先华”文章。需要大家呐喊“学阀推翻了公平正义”,以让民众乃至中央领导知晓,学阀对社会危害性堪比腐败分子还大!全社会要打倒学阀!让学阀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请百度一下:发生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马树山"案件,请求正义的援助!!!现实的压力让执着于道义和公正的草根学者艰于呼吸和视听,那就让事情曝晒在阳光下,让人民雪亮的眼睛来审判!!!!看一看学术界学阀是如何一手遮天,打压不顺从的草根学者的。如果您相信正义,请您动动手转发。您的举手之劳,是正义的燎原之火!!!是大多数人民对公平和正义的呐喊!希望呼唤正义和公平的声音大到足以引起国家重视,铲除学阀及其学术界的腐败,营造一个晴朗的学术及教育环境,有利于身怀真本事的创新人才发展。谢谢!程先华,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程先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9052310/answer/35636786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樓 發表于:2025-4-11 23:31

Jheng Jhou:


事实上,很多人读完博士学会的是发文章的套路,是怎么样能发大文章的方法学。譬如做什么类型的课题编辑喜欢,起什么样的标题能吸引眼球,怎么样处理数据做图能更漂亮,用什么样的话术能提高文章的高级感,等等。但有个问题是大文章不等于有用的文章。大家也几乎忘了科研的第一目标决计不是发文章。

近亲繁殖本身不是大问题,问题是很多人根本忘记了自己做科研的初心,或者也许本身做科研的动机就不端正。近亲繁殖直接产生的熟人圈子能够更便利的发文章拿项目,而这些又直接与物质利益挂钩,丢掉初心的人自然更愿意走捷径。圈子的形成一方面使得圈子内的人自己跟自己玩导致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还可能抑制圈子外有能力的新人的成长。

没有什么有效办法能防止,人都是因利而聚而已。近亲繁殖尤其在低门槛学术领域盛行,数学这种需要天赋的专业反而相对更好。当大多数人不以科研为谋生牟利的方式,而回归到探索自然奥秘的本心,也许就会好一些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樓 發表于:2025-4-11 23:31

作者:皮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9052310/answer/35333887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近亲繁殖”,都用以描述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聘任本校新近毕业生在本校任教的现象,特指的是一个学科、专业或学术研究团体的成员具有师承关系,或来自于同一所学校、同一导师,甚至整个学科或专业都是由师生关系的成员所组成。类似这种由师生关系成员组成的学术研究群体,就属于学术“近亲繁殖”。

对于国内学术上“近亲繁殖”的现象,曾不断有学者发出“要摘掉这颗大毒瘤”的声音,前几年,也有个别大学进行了探索。但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国内部分高校招聘的目光开始瞄向海外,使得学术“近亲繁殖”的话题不再是热点了,这只是表面现象,高校教师的“近亲繁殖”现象仍十分严重。

早在一百多年前,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在《大学管理》一书中就批评过大学的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他指出,大学从本校毕业生中选聘新教师虽为自然之举,但非明智之举。所谓的自然之举,是因为作为学生的培养者,互相熟悉;所谓非明智之举,是因为不断的留任本大学自己培养的学生会对大学发展,尤其是科研创新活动不利。

第一、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近亲繁殖危害极大。生物学角度的近亲繁殖是指有亲缘关系的植物或动物之间发生交配的情况,这会导致遗传病发病率大大增加。以人类为例,夫妇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了较多的相同基因。很容易使对后代生存不利的有害基因相遇,从而加重了有害基因对子代的危害程度,所以容易出生素质低劣的后代。

第二、从学术角度看,由于人身存在的依附关系就很难奢谈学术独立。师徒传承的学术基因会更明显,形成“山头式”的学术梯队,阻碍学术正常交流,导致组织僵化,创造力低下等弊端,不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近亲繁殖”导致学术上“同质性”强,师生情结紧密,没有外来户或外来学者少,不利于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面子”当头,学生辈难以挑战老师辈,不利于学术争鸣,影响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培养;容易拉帮结派,形成学术山头甚至演化为学术垄断和学术强权,滋生学术腐败。

第三、我国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由于文化上的特殊性,“圈子”情结对学术发展产生更为严重的危害。中国传统心理特征和文化模式表现为极强的“关系意识”,比如历代官场上的师生提携,现代人情、关系至上的观念等,各种评审圈子的心照不宣,由此而派生的学术“近期繁殖”会对于学风校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等造成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更会使得学术共同体赖以发展的学术自由和同行评议失去应有的效用。

第四、从实践角度看,阻断学术“近亲繁殖”海外大学已经提前“探路”。19世纪时,德国就确立了“留校任教授禁止”原则,通过学术职业流动制度化严格禁止学术“近亲繁殖”行为。美国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了教师聘用的终身教职和非升即走制度。大多数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招聘教职时一般不直接录用本校新近毕业的博士生留校任教。这样的硬性规定斩断了学术“近亲繁殖”,有利于学术交流,博采众长,促进创新发展,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减少聘用时的人情羁绊,为大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正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创新环境、一流的学科梯队,而这些都与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格格不入,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下定决心,斩断学术“近亲繁殖”链条,进一步扫除不利于“双一流”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障碍和藩篱。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樓 發表于:2025-4-11 23:31

作者:人世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9052310/answer/35320067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操的心有点多。

我说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吧。医院。

医院招聘医生,一般都是天南海北的什么地方的学生都要。要了以后送出去进一步培训。不管是规培还是实习,一般都会选另一个天南海北的 医院,学习完了把外面的经验带进来,然后和本地操作相互对比,选出优势的保留。(这个过程我不是特别了解,细节说错了欢迎纠正)

所以有没有老师带学生一起进入某一个医院呢,有,但是同时这个学生也要出去实习,将外部的经验带回来。除此以外,医生还会展开横向学习,所以如果你在一个城市,认识A医院的某个外科医生,那么如果你让他推荐某某病全市乃至于全省哪个外科医生最好,他是能推荐出来的。

学术也是一样,所谓近亲繁殖,主要是源于导师自己有人脉,比如认识科技厅,能拿到项目,而下面的人拿不到。但是导师会退休啊,科技厅的人脉也会退休。等到学生也到了四十来岁,科技厅那边也换了新一批的人的时候,导师那一批的人脉就会作废,新的合作关系就会顶上。这个时候关系和项目都会出现一种继承特征,就是我们说的近亲繁殖。

这种情况会有,但是这种继承不是精确的,学生不会 完全沿着导师的路线前进,同样会因为业内的学习去修正自己前进的路线。所以总体来说,只要学术界存在横向学习或者合作,这种近亲繁殖,就算是存在也不是啥问题。

医院方面,医生会外派,本身就是一种横向学习,其他各种形式的学习也有。学校方面,教师外派比较少,但是教师一般会被要求进入产业学习,这个时候学术界的圈子就会被打破,近亲繁殖问题就会淡化。

你这么问,大概率就是你只看到了继承,但是实际上,你不知道继承的背后还有很多细节。比如,你只看到了某导师将自己的学生安排在医院里工作了,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学生确实很优秀,以及他确实出去学习带来了很多新的见解和操作风格。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樓 發表于:2025-4-11 23:32

加油:


有几个的。一个是垄断资源,让个体户小团体更难得到资源,比如项目资金和编制,这就会加剧内卷,减少良性互动。一个是国家会更依赖这些阀门,可能会对行业发展有影响。制止手段不知道有没有很好的,可能可以把中小团体和学阀隔开来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7樓 發表于:2025-4-11 23:32

小小游离子:


现在的科研体系内部是封建的,层层截流才是保持存在的基础。最底层缺吃少穿生存压力大反而才是那仅存的一点点进步动力。

学术圈对媒体影响力强的是“学阀”,他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维系学术圈封建体系的稳定。

“基础研究、前沿理论探索、AI时代科研效率大爆发”这些都是掀桌子破坏稳定的事物,自然会成为攻击与打压的目标。

----

AI时代的到来会大幅提升科研生产力,动摇学术界封建体系的存在基础。

在彻底解决科研体系内部封建问题的进程中,科研体系本身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路线多种多样,成功率各有不同,具体过程请参考《中国近代史》。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8樓 發表于:2025-4-11 23:32

作者:动与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9052310/answer/35712753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现在看问题也比较全面了,有坏肯定有好,当好处大于坏处时,这个手段就会成为必要的选择,先说说近亲繁殖

在自然界中,近亲繁殖通常被视为一种适应性的繁殖策略,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具有必要性或优势,尤其是在以下情境中:



物种隔离:当物种或种群因为地理隔离(如岛屿、山区)而与其他群体隔离时,近亲繁殖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近亲繁殖有助于维持种群的存续。
遗传多样性较低:在遗传多样性本身就较低的种群中,近亲繁殖可以保持现有的遗传特征,而不是引入可能不适应环境的基因。
保持特定基因型:在某些情况下,近亲繁殖有助于保持有益的遗传特征,例如,纯种培育就是为了保持特定品种的优良特性。
适应特定环境:在某些极端或特殊环境中,近亲繁殖可能有助于保持对这种环境有利的遗传特征,因为这种特征可能在种群内部更为常见。
繁殖保障:在配偶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近亲繁殖可以确保个体能够繁殖后代,从而维持种群的数量。

然而,自然界中的近亲繁殖通常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包括:



遗传缺陷:近亲繁殖可能导致有害隐性基因的表达,增加遗传缺陷和健康问题的风险。
生育率下降:近亲繁殖可能导致生育率下降,后代存活率降低。
适应性下降:长期的近亲繁殖可能导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减少,从而降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因此,尽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自然界中的近亲繁殖可能具有必要性,但它通常不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策略。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通常会倾向于那些能够保持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繁殖策略。

那么学术界的近亲繁殖是不是也有好处,有一定的传承性,尤其是针对一些特定专业,不需要求新。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保持学术传统和特色:在某些学科领域,特别是那些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独特学术风格的领域,学术近亲繁殖有助于保持和传承这些特色。
稳定性和连贯性:熟悉特定学术环境和研究方向的内部人员可能更能维持研究项目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专业性和深度:在某些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外部候选人可能难以迅速适应,而内部人员由于长期在该领域工作,可能具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团队协作和默契:长期合作的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默契,这有助于提高团队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培养和保留人才:对于表现出色的研究生或年轻学者,留用他们可以看作是对其能力的认可和投资,有助于激励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进。
节约招聘成本和时间:内部人员通常对机构更加了解,因此招聘过程可能更加高效,同时节省了外部招聘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特定发展阶段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系统或特定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可能需要通过学术近亲繁殖来快速建立和巩固学术团队。
地理和资源限制:在某些地区或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可能难以从外部吸引到合适的人才,此时内部培养和选拔成为必要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和过度的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上述提到的多种弊端。因此,即使在认为有必要进行学术近亲繁殖的情况下,也应该注意采取措施来平衡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平衡学术近亲繁殖的利弊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做法和建议: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招聘机制:高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招聘机制,鼓励从国内外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招聘人才,以促进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
强化学术评价标准:在招聘和晋升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基于其毕业院校或导师。
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促进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减少学术近亲繁殖的负面影响,促进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产生。
实施教师轮岗制度:鼓励教师在不同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之间进行轮岗,这有助于打破学术壁垒,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博士生教育改革:在博士生教育阶段,就应鼓励学生到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和学习,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
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机制:依靠学术共同体的评价,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的评价,来决定学者的招聘和晋升。
适度留用优秀毕业生:对于表现出色的毕业生,可以在严格评估其能力和潜力的基础上,适度留用,但同时要避免形成长期的学术近亲繁殖。
加强管理和监督: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学术近亲繁殖现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国际化和开放性: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和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平衡和丰富学术环境。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9樓 發表于:2025-4-11 23:32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37 回複數:8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4-11 23:32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