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86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91 85
(轉載知乎)请问在日本读博是否必然远离了世界学术中心?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樓 發表于:2025-5-13 17:49

本人工科硕士在读,犹豫是否申请mext奖学金去日本读博。日本学校似乎并不注重发表sci论文,教授也并不担任高级期刊的审稿人,相比欧美国家在发表论文方面稍显劣势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樓 發表于:2025-5-13 17:50

作者:打铁烧砖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213645040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讲几个日本半导体的梗。

日本在有些偏门的行业水平是非常恐怖的。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半导体行业里大家都知道的名古屋大学Amano组做的那个蓝光LED。其物理原理非常简单,只要你学过大学三年级水平的固体物理或者半导体物理肯定能想明白。不过难就难在如何从材料工程的角度,把这个micro-nano structure造出来。Amano做到了。

我自己博士做的那个方向,一个很偏门的半导体模拟问题,之前搜到了一篇日本人2000年发的会议文章。我被震惊到了。日本人在20年前,竟然就有我们现在做微电子模拟里,非常重要的二维器件模拟软件。这个软件是三菱电机研究所自己开发的。当然精度和现在Synopsys/Sentarus之类公司开发的TCAD软件比肯定要差很多。但是人家在20年前竟然真的可以把这种软件造出来。我非常好奇的在google上搜索了他们那个软件,Venus,什么都没有找到。大概这个项目可能已经死了吧。

顺便给各位讲讲什么叫二维器件模拟(其实还有三维的器件模拟,现代的EDA软件比较先进的可以支持)。做太阳能的基本上肯定知道一个东西,PC1D。这东西很好用,很经典。我觉得类似用Matlab教线性代数,用R教概率统计特别靠谱,PC1D特别适合教太阳能电池的课。但是这个东西有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有些器件你没办法把它投射到一维。比如IBC电池你肯定做不到(rear side是PN都有的)。那么这个情况你肯定要用二维模拟软件了。除了Matlab,Simulink,COMSOL这一套工具,太阳能里面还可以用Quokka(作者是solar模拟的几个大神之一Andreas Fell),最靠谱的那就是TCAD了。当然Quokka和TCAD是两种设计思路。。。不扯了,这么说就远了。

题外话。如果你学太阳能肯定知道的那个PC1D,在现在有支持二维,和三维的版本哦。就叫PC2D,PC3D。非常有趣也非常简单,PC3D其实是用excel的宏写的。我本人曾经考虑过联系一下作者,用Python重写一下这个软件,加一个HCI,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软件。不过讲道理PC3D这东西性能不够强(主要原因是他只有几个模版比较好用。做模版以外的结构不太容易。那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用TCAD,matlab呢),跟TCAD是没法比的。


另外说日本这个太阳能行业,IBC电池的一个巨大突破,2017年那个HJT-IBC也是日本人做出来的。而且带头的那哥们竟然只有广岛大学的硕士学位,在Kaneka公司上班。恐怕,日本的学术圈子的玩法是真的不一样的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樓 發表于:2025-5-13 17:50
作者:一童天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31733328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刚刚在日本东京大学参加完国际统计物理大会回国,之后十月再去phd。和一些参会人员,国内外的都交流过。我说一下理论物理方面(在地铁上随便写写比较乱)。

日本的特点就是小众方向很强,其他热门方向未必强(甚至还可能比较差)。所以会出现很多人对日本学界的评价云泥之别。最极端的就是有人觉得东大野鸡,有人觉得东大顶级。

实际上在统计物理领域,东大当然就是最顶级之一的机构,不然为啥今年28届国际统计物理大会又在这里呢。这是第二次在东大了哟,因为东大培养了两位玻尔兹曼奖

和四位早期玻尔兹曼奖得主。而且这方面日本可不是后继无人,近两年新招的ap也都是最强的年轻人。对于这样的小方向,你在日本读博,说不定还真就在学术界中心。

所以你问我是不是日本读博就必然远离了学术中心?我的回答是未必。但是热门学科日本没绝对优势,同时研究热门学科的学生多嘛,所以我也回答:在日本读博确实有可能远离了中心。

统计物理还在哪里比较强?我回答:意大利和法国。但是这两个地方我当时没找到适合我的项目(我想要英语phd)。结果东大却有(参考我的申请帖)

2023东京大学物理GSGC申请总结110 赞同 · 50 评论文章

,所以我就来了。这样来看,日本反而在统计物理方面够国际化了(笑了)。

至于理论物理其他方向,比如高能理论。可以去了解一下东大IPMU

和京大的汤川所有多

强。想去这两个地方做博后可难了,太多人想去。在高能理论这种小方向,IPMU竞争都达到60选1(一位想去的清华博士告诉我的)。

所以这种回答都取决于你个人情况。

最后来点会议吐槽,这个领域太tm小了,小到什么程度呢?

《so many》指大概1000人,这就是“国际”统计物理“大”会!

再更新一个吐槽

这是今年统计物理最高奖玻尔兹曼奖得主之一。这个领域最厉害的人引用量居然才8000,所以说明这领域有多冷门多小众了。试想,日本集中小方向研究的话,即使水平高,引用数据和文章数量也不会好看。这也是为啥现在很多人觉得日本科研很弱的原因。

归根结底,学术水平不能够只看文章档次,文章数量,引用量这些纸面数据,而是要考察杰出的贡献。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樓 發表于:2025-5-13 17:50

作者:迷途小书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757303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先后在日本拿了phd和mba的矮矬穷,感觉有不少负面/正面经验可以分享一下(眼泪+欢笑)。



学校当然重要,说学校不重要的是日本东北大学的。。。类似这种身在东大,京大,东北大等top国立大学或者私立大学的,说所谓,“学校不重要”,您就直接无视这种凡尔赛得了。不但学校重要,学校所在的城市也很重要。例如很牛的NAIST, JAIST地点都不太好,想去的话,真要想清楚了。因为这涉及到你周围是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前辈后辈。。。。。。和国内找名校差别不大。(请不要再来生存者偏差。。。例如Jack马就不是名校。。。我擦,你以为他不想去名校?!他虽然不是名校,但是其公司是名校的多,还是他母校的人多呢?)
当然是导师更重要,关键是好学校里面普遍导师不会太差(说均值,拒绝拿个例说事儿,生存者偏差这种逻辑歪理无视即可),手里项目也多。所以,直接找最nb的导师去冲。我就是这么冲的,来日本之前拿的是冈崎嘉平太奖学金(一年中国二人),个人感觉比MEXT爽,具体怎么爽,哪里爽,请自行谷歌比较吧(这个奖学金不好申请。。。所以个人分享经验也没有用;不如MEXT这种相对更容易申请的)。举个例子,我当年东大导师,直接发和奖学金一样金额的项目雇佣费,相当于一个月25-30万日元。加上奖学金管住宿,管学费,管交通费,一年若干次食宿全包的日本旅行(北海道,冲绳,冈山,京都大阪,三重。。。)爽。
哪里是“世界学术中心”,咱们小白凭什么认为“世界学术中心”能看得上我们呢?现在的阶段,哪里的论文你查不到?哪里的代码不是从github等上看的呢?想去交流沟通学术,哪里找不到机会呢?我导师,ACL Fellow,ACL主席,是NLP领域大拿(兼任东京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教师,英国text mining研究中心主任),我是靠碰瓷碰上去的,直接冲实验室围堵,我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做的。然后为了入学都等了一年,入学考试两次,入学前直接去实验室参加各种讨论会。。。试问,如此的方式去接近“世界学术中心”,您能做到吗?(反正让我重新来一次,我估计会退缩);
之后就是“万事靠自己”了。导师,特别是有名的导师,很忙!带的学生/研究院/post-doc很多很多,实验室内,我一年就两次作报告的机会(貌似比我去外面顶会给presentation都少。。。)。三年6次。。。实验室40个学生,一般的博士生,叫全名字都难。。。怎么办?怎么突围?我个人倒是建议来日本的话,可以花3个月到半年学些日语,原因不冗述。我那一届大概6个博士生,一半最终没有拿到学位!!!一半最终没有拿到学位!!!一半最终没有拿到学位!!!导师只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我是答辩的前一天拿到了一个国际top journal的录用通知。。。否则我也被毙。这个实验室,不可谓不是“世界中心”之一,一年若干ACL之类的论文。可又能怎样,不是所有人都“旱涝保收”的。。。我刚入学,也是有好人有坏人,更多是根本不愿意搭理你的人,为啥,“看不上!”。反正和许三多刚入钢七连差不多。实验室很多外国人,中国的,韩国的,加拿大的,挪威的,哥伦比亚的,还有香港地区人,台湾地区人。反正一锅粥,各种地图炮。当年恰逢钓鱼岛争端,反正就是尴尬。
没人主动教你,除非你展现了足够的实力(是你的路好走了,朋友才变多;而不是朋友多了路才好走。。。)。。。被冷落,被无视,这种冷暴力,是第一年比较长时间的记忆。那咋办?读啊,学啊,写啊。。。集中精力搞定这个领域上最著名的3本左右的教材,写读书笔记,看代码复现,然后就是各种顶会文章,拼的就是命(反正没有打过一次工。。。当然帮人写代码收钱,感觉不算。。。反正都是练习)。加上语言不通,(实验室常常是日语+英语+中文。。。),很难和本地人建立好的关系(也不是不能,只是我当年没成功)。然后就是打怪升级。。。这个时候,实验室有三位博士后(post-doc researcher)对我帮助最大,都是日本人,目前一个是东大教授,一个是东工大教授,一个是东京理科大学教授。遇到了三位“好班长”-史今,想不幸福都难。都很严谨,帮我改论文,改到了括号前是否需要加一个空格,如何在latex上输入左右双引号``'',等等!这三位教授让人终生难忘。(可遇不可求。。。)然后我在投稿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加他们名字。总管读书期间,我要么是第一作者,要么不是作者。。。(没有人写paper带我的。。。)。
人工智能领域,的确是日本比起中国的百家争鸣,有了不少的差距(个人主观理解,估计信息不全面);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你在日本学到任何你想学习到的AI的知识。
一不封网,二有经费,三容易从日本去别的国家开会(欧美签证在日本相对容易拿到);治安不错,大多数人彬彬有礼而表面客气其实冷淡。需要担心的估计是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了。十年前的311还历历在目。而且这一年对疫情的管控,没有政府比我国做的更好!不想闷在国内读博,就想出来看看这个世界,体验,用步张量,用眼去看,用心感受。其实日本是个不错的选择。读书可以,就是就业方面。。。尴尬地不说了。。。日本就业不容易,入职难,升职难,工资已经不能和国内比了;创业环境。。。也是大写的尴尬。谁知道日本的BAT在哪里?!
工作若干年后,感觉不太爽,就在职读的mba,就当去见识见识了。一桥的mba,收费低,教师质量高(有stanford mba, mit mba等等),学习内容还是很充实的,直接copy很多哈佛mba的教材,case study。这个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在职的话,日本有所谓“教育訓練給付制度”(教育訓練給付制度),最多可以报销学费杂费的70%!还是很爽的。
和“世界学术中心”关系不大。其实是“远离了祖国的脉搏跳动”。。。这个是最吓人的,因为出国三五年,国内发展千万里。你可能发现,直接硕士毕业的,三年五年后,已经在BAT做到中层了,你再回去加入类似的工资,也不一定比他们待遇好。。。这才是最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眼泪了。而你要是遇到一个烂导师,你都在担心能不能毕业呢。。。
我在日本没有听过sci... 估计是专业相关。不多大多数导师是审稿人,是错不了的。我一年审稿20-30左右。。。累。。。parttime researcher, fulltime reviewer是对这个尴尬境地的描述-凡尔赛了一把,勿喷。。。关键这是志愿者tasks。。。随缘。。。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樓 發表于:2025-5-13 17:51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692779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回答里有一些过于感性或者需要解释的部分增加了修改— — —

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在很多领域里:是的。

利益相关:美本bu经济学,日本硕士,曾经被导师约定收为博士,按博士的要求待了半年;后申请英国phd

你的问题戳到了很多人甚至是留学中介的痛点。日本真的离世界学术中心很远(偏文科和基础学科)分析一下具体情况。

首先:日本的授课过于松散。相信在国内或者美本上过学的同学都会震惊于大部分日本大学教学的内容之少、之浅、假期之多,学生能力之差。以我在美国、国内和日本都听过的微观经济来说,同样的经济学本科课程,日本大部分学校讲授的内容之少甚至在国内和科普讲座没什么区别。(某些具体课程除外,例如评论区东大几位大佬的讨论)这个原因也是在于日本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学生基础能力的全面下降,大学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决定了很多课程很难讲的高深,加上日本的就职导向,学生对于成绩之类的不太在意,老师也懒得做坏人。

其次:日本的奇特社会体制导致了学术人才的缺少和学术培养的不重视。日本就职的奇葩不用我多说了吧,博不如硕,硕不如本,专业领域不如一窍不通。日本倾向于招白纸学生进去从头教起,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反倒越吃亏。所以日本愿意进学的学生很少。我身边的日本人(东大)也是有三分之一是没找到好工作才来的。国人更别说了,大部分国人突击学习半年多经济学考试过了就能进。我身边的大部分国人朋友到了研究生才开始接触计量经济和中微中宏…短短两年能研究明白就不错了,何谈研究。日本的博士又是注重门第的,很难转校、大部分都是硕导继续指导,所以并不需要太强的科研能力,硕士好好毕业就可以了……至于核心期刊,日本phd的毕业要求一般是英1+日1 但这个英又不一定是核心期刊,不少在日本内部消化了……

第二点是日本的经济状况 从第一点就能看出博士培养的传统化,加上日本的经济情况,经费并不充足,日本的研究室还多是小研究室为主,攻关能力严重不足。

第三就是人才出走和国际化问题;出于以上两点,加上本来学术地位的差距,大部分出色的日本学者都在美国工作;日本本土的奇特壁垒又让学术圈形成了奇妙的内环

这也导致了日本的老师不需要国际合作或者不断的更新知识和研究idea,往往是一个idea或者思路就做上十多年二十多年,年轻研究者也很少出现充满活力或有独到idea的人,大部分都是在不断的消磨中逐渐同化。

综上,我建议你如果可能即使去澳洲都不要去日本,澳洲的phd能让你好好训练科研能力,有足够的国际资源,争取发好文章,在日本你只要跟着导师的方向,不需要追求新的idea和工具,即使毕业了也很难适应最新的学术体系。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樓 發表于:2025-5-13 17:51

你大概也听说过这么句话:"赌博看导师"。哦,错了,是“读博看导师"。

科研很大程度上是个私人的事。日本教授和日本教授的差异远远比日本教授这个群体和欧美教授这个群体之间的平均差要大的多。

你不妨打开你目标教授的Alumni列表,看看之前的前辈的去处,是不是够国际化,是不是够你的预期。再打开publication列表,看看具体读个博士能搞几篇看得过去的文章。

而不是泛泛地说,日本学校和欧美学校云云。。。

真正在世界学术中心的定义也不看什么”发表sci论文,高级期刊的审稿人“,倘若如此,中国那是宇宙学术中心。学术研究和科学文献发表越来越成为一个圈子游戏,你的目标导师在不在圈子里呢?在哪个圈子里?nature有nature的圈子,science有science的圈子,你的目标导师是哪个圈子的?认识几个编辑,审稿人?大实话如此而已。。



作者: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21364824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7樓 發表于:2025-5-13 17:51

雨落:


Mext申不申得到都是个问题。

我读研的时候,因为绩点很高(授课制),所以觉得自己来日本多少能拿点奖学金吧。有欧洲全奖,来日本一分钱都没也真是挺有意思的。

日本读书给的钱很少,人又相对多,竞争很激烈。所以千万别默认自己能拿到钱。



不注重发文章,不代表你不能发文章。(就一作而言)

日本科研设备平台之类的是可以的,发不发的出文章看你自己。欧美名校博士,就我专业而言,多数文章也就那样。不能拿那些特别厉害的出来和日本普通博士比。

反而国内的博士有些特别能打,战斗力特别强。

又要提到浙大一大神年均4 5篇OE OL了。。。


不过刷引用和大文章作者这个,个人感觉欧美有优势。日本研究室很多很小,而且热爱单打独斗,文章产出总量就小。 而且单打独斗难出大一些的文章。

就我方向而言,日本追热点的能力比不过俩超级大国。2D材料都没看到多少人在做(可能也是国家小,人少),俩超级大国倒有不少文章。所以如果你导师很死板的话,还是有点吃亏的。


杂志编辑之类的,确实日本这边吃亏。 我们专业只有一本APEX还能看看,结果中科院3区。


总体而言,体验生活可以来看看。 长期待这边,需要日语。我不会日语,就过着没法说话也听不见的生活哈哈哈哈。 真的,这点你要考虑好。

但是不会日语也有好处,不愿意出门,没事干就只能搞科研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8樓 發表于:2025-5-13 17:51

Sunday always:


本人东工硕士在读,先说我的结论:相比于欧美来日本搞研究的确不是第一选择。

第一,最直观的经费问题。国内也好欧美也好博士基本上都是有钱拿的,无论多少。但是东工这边博士一没工资(除极少数大组)二没奖学金(学校奖学金要在硕士期间就申请,而且不多),纯用爱发电,至少我们组里的日本人博士都是自己申的民间奖学金。

第二,在后辈的培养上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割裂感。我们组里教授那一辈人不少都是去欧美留过学的,写一篇英文文章不在话下,而且很看重英文文章,时不时给我们发一些顶刊去看。但是他们那一辈基本上都快退休完了,再加上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别说出国深造了,读博的都没几个,英语能力和老头比起来很明显弱不少,长此以往日本的科研估计就靠那几个全华班和万国牌撑着了。

第三,虽然现在对英文文章要求也不低,但是很明显能看出来期刊的质量是不断下降的。我翻了一下我们实验室历年发表的期刊,16年还能投IEEE顶刊,但现在组里博士投的全是一些小众期刊,按中科院分区都根本不入流(日本理工科硕博毕业不需要强制发文章)。归其原因一方面很多顶刊日本审稿人少了,另一方面你指望一堆比自己都老的仪器做出什么成果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9樓 發表于:2025-5-13 17:52

miyawaki kaede:


是。

东京大学去年发的JACS恐怕还不如天津大学多。

讲一个笑话,JACS去年换新主编,要在日本挑一个能代表日本的化学家进入执行编辑里面。结果挑来挑去,挑到了理研的侯召民老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0樓 發表于:2025-5-13 17:52

Ryumeishin:


别的专业不知道。

医学这边日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东大医学部每位教授手里都一堆cns柳叶刀新英格兰正刊子刊,平均h-index60+。每个科室也都鼓励学生去美国进修。我所知的几位在东大医学研究科读完博的朋友回国都是香饽饽。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1樓 發表于:2025-5-13 17:52

作者:明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3166462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非cs工科,985硕士,非东大京大的帝大博士,稍微不谦虚点可以说非常了解中日的工科科研环境状态。

在日本读博必然远离世界学术中心?不知道这句话该怎么翻译

世界学术中心:毋庸置疑美国藤校吧。如果你是指日本的学术水平和哈耶普斯麻比,那答案是肯定的,总体上没有任何可比性。至于博士细分领域,具体到实验室教授,那确实有哈耶普斯麻的水平。但这么说没意义,因为要举特例,我可以举出不少双非强于清北的特例,没意义。

日本学校不重视sci论文

先说结论:说这话的人就是酸葡萄。论文在哪都重要,不接受任何反驳与诡辩。但是:

如果从总体卷论文的程度来说,日本卷不过中国是公认的板上钉钉的事实,可这并不意味着你在中国或美国就能发大论文,在日本就发不出来。分享几个被常传的话



日本不重视sci,他们的好数据都发日文留给自己不公布给别人

这话就是自己给自己脸上摸金。如果你的成果可以发好期刊,我想你不会去发个一般的。发日文是因为方便企业阅读,一般这种是比较偏横向的,偏工程的不偏学术的(发不出sci)。至于不重视sci,虽然学术圈不是只看论文,但无论对学生还是教授,论文都是个重要的东西,不信你跟日本教授说,我这有篇nature,你看他流口水不。

2. 日本学生都躺平没人读博,很多博士毕业就一篇论文,卷的都是中国人
这是实话,所以呢?两年半毕业,3偏一作natue正刊的,30多岁当教授的,可以不?硕士一年半毕业3篇一作,博1就有五六篇了,可以不?博士毕业七八篇毕业就当助教的可以不?

所以,说这话的人,往往是自己躺平摆烂,接触到的人也都是这样。

3. 日本发论文慢,卷不过国内

首先分析一下中日双方发论文的快慢原因:

1>设备:国内你除了院士大佬这种组,985根本比不上帝大。请不要跟我说国内经费多少多少,日本现在没钱。没错,这点我比你清楚不用科普,但请问国内这么多经费上哪去了,多少用在研究上了,心里没点数?

2>环境:国内不能用谷歌,国外没有限制,这一点,日本更有优势

3>氛围:国内大家都很卷,日本躺平。没错,日本躺平不假,可躺平是你的问题还是日本的问题,是你要努力学习有人逼你回家躺平了吗?还是你想晚上加班做实验人家像欧洲那样不允许?

4>经费:日本做科研,只要是你合理的需求,我没见过教授不给花钱的。而国内,经费是教授的私人资产,你做实验是花他个人的钱,人家能不心疼,能这么痛快答应你?

5>教授:这一点确实是日本的问题没得洗。国内是没有节假日周末的,日本教授你让他看论文他能给你拖很久,这也是无奈的事情。可你能不能几件事同时做,他拖的时间你做其他的事?

所以,我实在找不出在日本发论文发不过中国的理由,除了5勉强能算半点,剩下唯一的理由就是自己水平不行,自己懒,请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不是在日本发不出论文,是你自己没水平发论文。

4. 日本比较封闭,不和欧美交流

不考虑3年口罩的因素,说这话的人就是自己太low了,太宅了,太没见过世面了。


不想举例子,不然有人说是我身边的少数而已。自己接触的各个层级的都有,

牛逼的,博士毕业3篇nature的,30多当教授的(是不是打脸说日本论资排辈的人),在帝大东大当助教的,回国清北任教的,拿海外优青进985教授的,去美国工作任教的。不行的,毕业就一篇文章的,找不到工作的。从上到下都有。

总结起来就是:远不远离世界中心不在日本而在你的个人水平。自己菜因此觉得在日本的都菜。说日本发不出论文,但不告诉你他博士太浪因此毕业没东西。说日本回国找教职没优势,不会告诉你是因为自己手上没成果所以把锅甩给日本。

这么多年接触到形形色色说日本不行的人,99%的人都是自己太菜了自己不行而说日本不行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2樓 發表于:2025-5-13 17:53

tomato:


日本学术界离主流学术界(其实就是美国,加上一点欧洲),有一定距离,注意是距离不是差距。

国内对美国的趋势追的紧,热门领域大干快上,文章发的快,引用数高;

日本有很多实验室都是默默无闻做一个犄角旮旯的方向,虽然我其实也不知道是怎么活下来的,但是押中一个领域可能就突然间爆发;

有个例子是08年诺贝尔生物学奖的荧光蛋白,日本的获奖者一个老先生捞了几十年水母研究水母为什么会发光;研究出来以后钱永健建立了标记蛋白表达的系统;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后者的敏锐度极高,如果没有后者促进荧光蛋白的广泛应用,也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都是诺贝尔奖奖得主,肯定是去后者实验室出成果概率更高;

(这个案例里面还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研究蛋白编码的哥们Douglas Prasher,也是最早提出用荧光蛋白标记蛋白表达的,坦率说我觉得从原创角度他的贡献比钱大;但研究出基因编码后来没拿到funding实验室关了,数据给了钱永健,自己去开shuttle bus了,钱拿了诺贝尔奖后把他招到了自己的实验室,但钱去世后Prasher应该又离开学术界了)

前者这样的基础实验室在日本非常多,我还见过一个研究萤火虫发光蛋白以及为什么萤火虫群的闪光会同步的实验室,以前日本经济好的时候大学能养不事生产岁月静好的实验室,坦率说我觉得以后可能也难说,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后经费大不如前。

所以总结下来,在日本读博建议日本明确领先的细分领域,否则无异于VC投资撞大运;

另外我见过harvard yale的博士利用学校branding转行的,日本的学校坦率来说即便是东大branding也没那么强,不太建议为了学校title而忽视lab本身影响力。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3樓 發表于:2025-5-13 17:53

当然不是学术中心。

看人,看导师,不看学校。

给钱太少,我们都不惜得去申。特别研究员合格率不到20%,跟现在青基差不多。

我们一届博士可以中五个,你服不服?

就是这么狂~

天天在家躺着就送你不扣税的20万在小城市过多不要太爽。打工?打工是什么?唯一一次“打工”还是学校开学会我去客串摄影师,给了点劳务费。

研究室里博士加起来最多的时候是九个JSPS。每年还有1-2个国内副教授申请国内科技部的JSPS外国人研究员来访学。

光学生拿JSPS的一个人两年200-230万日元的经费,所有学生加起来的经费都吊打同领域研究组。别说老板自己还要申别的大项目。

去打听打听日本环境领域哪个组学生最有钱。没有奖学金的博士在我们组不配毕业,最怂也是个拿的。研究室里30多号中国人至少有20台车。我们还有拿过三个奖学金的,CSC、校长奖学金、JSPS,最后退了前面两个拿JSPS。

特么野鸡毕业的中介教你申请个5-10万的小破奖都能给你得瑟半天。



作者:0.9K大官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672706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4樓 發表于:2025-5-13 17:54

Sheraton骁:


学术中心不是看地方,而是看老板。

大牛在哪个学校,哪个学校就是这个领域的学术中心。

学术圈永远是老板最重要,其他影响的都是非学术生活。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5樓 發表于:2025-5-13 17:54

Wavefunction:


日本有一个应用物理期刊,JJAP,影响因子很低,但很多文章水平都不低,很多idea,你能想到的,JJAP上一般几年前就有人做过了。日本的电子行业相关的,半导体,微电子,电子仪器等等,太强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6樓 發表于:2025-5-13 17:54

作者:群星的尽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9054446617425039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统计意义上就是的。你当然可以指出哪些个别的PI仍然是世界一流水平,但整个日本科研界就是远离了学术中心。

为啥?因为没有钱。

这个答案很傻,很俗,但现代科研体系就是这样的。实现PI的宏图伟愿,贯彻他们的先见之明,这些是需要资源和人力去实现。引路人不应该沉溺在实验细节里,不应该整天为了节省一点经费抓破脑袋。

一个正向的,有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实验室,需要大量fully-funded phd,可以把他们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一线工作中而不是连生活费都要发愁;需要各种各样的实验资源,比如24小时轰鸣的计算集群,比如源源不断的实验耗材。这些东西都要钱。

可惜,日本学术界最缺的就是钱。日本的工业界有种奇怪的传统,与学术界划出了极其鲜明的分割线。他们不愿意交出核心数据—因为没有人愿意担责;他们不愿意拿出大量的经费做校企合作,因为他们本质上不相信学术界,总觉得最核心的技术就该拿在自己手上,并且最好所有人都是日本人。

日本政府的funding少得可怜,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一个基盘s,这么大的项目,上限才两亿日元。这点预算在欧美简直是笑话。

最后,教职工,博后 研究员 特任助理教授 助理教授 副教授 正教授,大家的工资简直低的离谱,这点钱放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是侮辱性质的。

但是,话又说出来了,远离科研中心并不完全是个坏事。从个人角度来讲,混口饭吃而已。有多少资源,做多少事情。

攻壳机动队sac第二季最后一集有句话

“我们将在与xxx,以及与亚洲,欧盟各国保持同等政治距离的前提下,依照独自的判断行动,摸索在联合国的协调路线。”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界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用非得争个“世界中心”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7樓 發表于:2025-5-13 17:55

首先文部省奖学金不是你想申就能申上的,还有个学术振兴会的奖学金那个更难,日本绝大多数的博士留学生虽然基本都能减免学费,但拿奖学金的还是少数,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日本毕业后选择来荷兰的原因。我现在是荷兰全职博士,待遇在所有博士里算最好的了,但如果在日本可能连文部省都申不上。

其次相比于国内,日本没国内那么热衷sci,人家也有自己的日文期刊和专利,跟国内中文期刊一样。好多实用类的都是日文。sci发与不发看研究室,有的研究室,你想发,导师同意就可以。有的则是会让你谨慎处理,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关于sci顶刊审稿人…可能你想说的是主编吧?毕竟审稿人谁都能当,审稿多了也不能让你往期刊里灌水啊。当不当主编看导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有与没有没多大区别,还是看你文章质量。你导师是业界大牛当我没说。

最后不用看不起日本的学术能力,它不是在世界学术的边缘,相反它有时候挺靠近中心的,看看每年的诺贝尔你就知道了,有的专业确实是世界顶流的。

对于世界学术中心这个事,看具体啥专业,你导师是不是业界大牛,我觉得跟地理位置没啥关系…

以上,仅个人想法。



作者:卖艺的小M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6908471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樓 發表于:2025-5-13 17:55

就我读的力学学科这方面,日本的确不在学术中心了,现在走上职业道路以后,也感受到了一点这方面劣势,读博期间没能建立太多connection,或者说几乎没有(笑)

但就发文章而言,我倒觉得影响不大,日本教授学术品味大多还是可以的,国际上声誉普遍不错,在日本的时候投稿普遍都蛮顺利的,回国以后明明研究质量有提升,却反而遇到不少苛刻的审稿意见。

说到底还是看人吧,喜欢social,要走学术社会人路线的话最好别去日本了,对我这种社恐,就想窝办公室码字写代码的,日本未尝不是一种清静福地。



作者:燕子丹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348649678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樓 發表于:2025-5-13 17:55

同样是工科背景,在日本呆过几年,说说我的观点:

日本高校的教授确实不是很重视发表文章,因为日本很多教授(尤其是工科)的项目大多是从公司或企业获得的(国内高校教授的项目大多来自于国家、地方或行业的主管部门),跟公司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所以相对来说申请专利会比较多,发文章就比较少。对于你个人来说,做这种工程项目有机会学到很多技术本领,而且可能是实打实的日本高科技公司关注的前沿工程技术问题,如果你将来打算回国去华为中芯这类的高技术公司就会比较有帮助,但如果你是打算回国在高校或研究所工作,当然就会因为论文少而吃亏。

另外就是很多日本教授不太看重英文的,而喜欢发表在日本国内的学会期刊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老一辈的日本人英文不太好(当然年轻的会好很多),另一方面也有日本人对自己的期刊孤芳自赏的一面(其实现在中国科技部也在大力提倡把论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这一点对于你打算回国就业会不利,但如果你将来打算在日本就职可能就反而比较有利。



作者:冥冥之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757759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樓 發表于:2025-5-13 17:55

南宫林夕:


这取决于你导师的水平,他在学术中心你就在,他不在你就不在。以我从事的半导体器件领域来说,这玩意过去日本算是做得极其牛的。但当前日本在学术中心的老师确实远不如十年前我上学的时候多了。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日本大学现在经费不如过去充足,物价飞涨,对年轻人的培养投入跟过去没法比。外加大学的垃圾学徒制度和与日俱增的国际竞争,日本已经跟不上世界的脚步,年轻老师完全没办法达到以前老教授的高度。越是新的研究他们做得就越烂,学术山头不去转向,年轻人想做又拿不到经费,总体来讲肯定是越来越远离

回到你这个问题,远离学术中心不是必然,但这个概率确实比以前大多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1樓 發表于:2025-5-13 17:56

作者:Eru即是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634098312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日本读社科(具体来说是某地域研究)

参加过好几场学会,最大的感受就是老教授们还是一如既往搞着类似于安德森那套,新教授们走在时代前沿结合AI。有些是真的很有趣,有些就很枯燥(当然我自己也很不行)

但是日本的圈子其实还是仅限于日本学术圈,参加几场比较大的,除了来了一个康奈尔的日本人,暂时没有接触到从国外来的(日本国内情况,该方向留学生算不上很多)

地域研究还是日本的一个强项了,感觉发展也在走下坡(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是我觉得这个下坡可能不是日本学术的问题,而是没有什么人(尤其是日本人)继续读下去的原因

很多原因导致日本人不想地域研究上继续读下去,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可能不全面):1、搞科研苦,尤其是社科类苦上加苦;2、费用问题(家里不怎么提供的情况下,奖学金能不能完全支撑读完博士);3、语言问题(必须学会除了英语之外的第三国语言,甚至会更多。举个例子如果你研究东南亚的伊斯兰,你甚至需要去学阿拉伯语;如果你研究朝鲜战争,你需要学中文和韩语);4、海外留学(去所研究的该国留学个一年甚至以上,而且也是为了科研其实会很苦);5、精神问题(随时会发疯,文部省统计数据也能看到社科类的归路很不明朗)

留学生在地域研究的情况就是(以上的情况+如果你研究本国相关可能还好点,研究他国语言问题+日语英语母语plus,其实体验就很疯)

至于远离世界中心与否,我暂时没有去过其他国家的活动,但是有,某研究所每年都会举行的!此外和其他国家学校交流还是挺多机会的!

另外和这里面很多评论的感受一样,在日本读博一定要找个大牛导师,科研的第一步是获取资源…(人的資源、物的資源など)


不过我很想问问知乎大佬们,社科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下去。是继续在日本读下去,还是着手准备去欧洲or回国?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2樓 發表于:2025-5-13 17:56

刚来两个月,在一所中国人会知道名字的学校。课题做不出来很头疼。。。但我依然觉得来一趟不亏。

只代表个人经历。zz

硕士帝都985,我的硕士导师人很好,但是项目太多他不是很懂每一个项目,也不会指导你,更多的是看结果发论文。

日本导师很严谨,而且对课题了解的很清楚。虽然我的课题是针对国内,他也会查很多资料再给我指导,并且对于出处,原因,可能引出的理论依据都会提问。。。远离学术中心我觉得不会。

日本人或许很冷漠,但是我暂时没遇到。。。你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回应,不像在国内上课没人看老师一眼。。。分组从不发言的都是咱国人。。。

至于阶级,不好意思,我读博之前在国企工作了很长时间,对于阶级的理解可能不一样。我导师60多岁,我跟他打招呼say hello,人家也跟我hello,不妨碍交流。我一开始不习惯鞠躬,但是导师那么大年纪边鞠躬一边say goodbye,我不由自主也会回。实验室有大三大四有研一研二,非常活跃,见面一定打招呼。

在英国短期留学的时候,歧视感受到过一点点 种族歧视。。。

所以,推荐

所以,我推荐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25458239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3樓 發表于:2025-5-13 17:57

昭梦:


你好,这必然不是。

比如说中国古代史,你不会日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这玩意。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樓 發表于:2025-5-13 17:57


Seraphim:


请问在日本读博是否必然远离了世界学术中心?

看到这个标题我内心有点黑人问号。所有期刊中从中国机构接收的论文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好像仅次于美国。且国内高校对发表SCI论文非常狂热,好多专家学者也在高级期刊担任审稿人。那请问出国留学是否必然远离了世界学术中心?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樓 發表于:2025-5-13 17:57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763411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到日本必有无脑宏大叙述......

直接看你要去的实验室啊。

我将要去的实验室,中顶会,拿最佳,我就申了,就这么简单。是不是学术中心我不知道,肯定够我学了。

你看看你想去的地方行不行呗。说不看sci的也看学校吧。我一个同学想去早大(这在传统工科好像是鄙视链底端了doge)人家还不是要求发期刊毕业,老板还要求有一定档次的。会议也得顶级会议才能申请计算为一篇期刊。东大要毕业也明确要求期刊和会议的数量。这算不算sci要求?至于MEXT,额,你真的必中吗,有着水平应该有足够的判断力了啊。

如果非要宏大叙述一下,看看各种学科排名呗。看看你所在的学科。但是日本大学下降了,这个是事实。但大环境不等于你的环境。怕学不到东西是多虑了。

想比之下,我更建议你考虑下经济问题。查一下资料可知日本的总研发经费排第三,占gdp比例排名排第二(第一韩国)。这么看好像还行吧,但是呢,大学占比特别低,大学经费加起来目前是排德国后面了......因此热门专业或者能力比较强的,或者混的开的学生才能得到足够的生活费(甚至偶尔旅个游)。因此并不要觉得成为博士就理所当然的可以经济独立。这个给很多刚来的学生造成了一些压力,不过还是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如果有这方面顾虑,可以考虑其他国家。


好像有人提到诺奖,这个我多说一句。如果说是理科的话,感觉这边其实还是有优势的。诺奖确实是多年前的成果,然而那一篇论文后面能诞生无数的徒子徒孙,比如你看看现在日本多少搞ips细胞的。所以,诺奖还是有点加成的,并不是只有一篇论文一哆嗦就完事儿,你如果能沾上边,其实去日本很不错。诺奖的徒子徒孙在哪儿都吃香。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樓 發表于:2025-5-13 17:58

总体来说,日本不是学术中心,所以大概率远离还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追求学术的话,盯着东大京大的排名,而不是选组就更容易远离中心。最近碰到过两个人。一个拒了top2中的一所去了旧帝垫底,就为了靠近学术中心。另一个相反,好组不留,为了去top2其中一所水平真的一般的组。这样肯定远离中心。当然人各有志,不是每个人读书都为了靠近学术中心。

不过最近几年还挺常看到并不是中心组的人突然变异出人才,能发些还不错的文章,虽然不是超级top。大概可能或许这种级别的人才还是可以靠变异出来的。

做得成挺好,做不成就好好过日子吧。



作者:mom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172483745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7樓 發表于:2025-5-13 17:58

这和具体的学科/研究所/课题组有关。

因为我是理科生,以东大的IPMU(Kavli IPMU-カブリ数物連携宇宙研究機構)为例,所里有很多来自欧美的研究者,所里的讨论基本都是英文,两任所长分别在UC Berkely(村山斉)和Caltech(大栗博司)任职,也带来了很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如果想获取更多国际合作的机会,就要找一个有这些资源的导师或者研究所。

地理位置上确实远离了世界学术中心,但是现在疫情期间的zoom会议似乎又把距离缩小了。



作者:photo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754573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8樓 發表于:2025-5-13 17:58

就一般人的实力而言,在不在学术中心,对其学术发展的影响几乎很小。

你要真的实力非凡,怎么可能只有日本的offer。


另外,从总的方向来说,日本确实逐渐远离世界学术中心了。毕竟的发表数量的国家排名江河日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当然,具体到某一学科,某一方向,请具体分析。



作者:Luciferiel Jaeg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34042745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9樓 發表于:2025-5-13 17:59

我觉得你可能有误会。

绝大部分日本的教授和欧美一样是终身制,确实没有sci要求,但是不代表他们自己没有对自己的要求。


至于你说到审稿人的担任问题,可能你有误解。首先,审稿人很多都是不公开的,只有自己知道(某些人找学生代审稿是不对的)。第二,只要发过论文,就有可能被找来审稿,可能是编辑自己找到也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据参考文献或经验推荐的。

现在很多学术造神报道里写着担任xxx审稿人之类的 也就是给外行人看看的,内行一看就知道,不过是个笑话。



作者:Gadi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354267/answer/17046205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0樓 發表于:2025-5-13 17:59


猫猫:


自己人都在劝润了

建议润()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91 回複數:85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5-13 18:21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