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2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3 11
(轉載星島日報)日本地震|南海海槽地震概率升至82% 海嘯6小時抵港 天文台指受4因素影響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樓 發表于:2025-2-25 20:57

【2025預言/我所看見的未來/日本地震7月/天文台/南海】一本漫畫預言令不少人聞風喪膽,被YouTuber不斷渲染本年7月5日日本將發生大地震,甚至出現陸地升起,日本台灣及香港等陸地連在一起,引起不少巿民恐慌。究竟日本7月會否發生大地震,天文台早前(2月14日)以《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風險及其對香港的潛在影響》為題發表網誌,文章指南海海槽在未來30年內發生8至9級地震的概率最高82%,若南海海槽發生地震時,海嘯波大約會在地震發生約6小時後抵達香港。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樓 發表于:2025-2-25 20:57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樓 發表于:2025-2-25 20:57
南海海槽地震成因

南海海槽位於日本駿河灣至日向灘之間,長約700公里,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聚合型板塊邊緣。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5厘米的速度俯衝至歐亞板塊之下,板塊運動的不均勻性導致應力在移動較慢的區域逐漸積累。當這種應力超過板塊間摩擦力的承受極限時,能量會突然釋放,引發地震。隨著菲律賓海板塊繼續沿著南海海槽俯衝,應力積聚和釋放的過程不斷循環,然而地震週期並不完全有規律。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樓 發表于:2025-2-25 20:57
南海海槽每100至200年發生8級以上地震

根據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2013年的報告,按歷史記錄,南海海槽約每100至200年發生一次8級以上地震,當中最大的地震是1707年的8.6級寶永地震,對於南海海槽可能發生的8至9級巨大地震,由日本的時間預測模型在長期評估中得出的標準重現週期為88.2年,最近一次為1946年的昭和南海地震(8.0級)。根據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2025年最新評估,未來30年內發生8至9級地震的概率已升至75%至82%。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樓 發表于:2025-2-25 20:58

南海海槽、日本海溝和鄰近板塊的位置圖。2011年311東北大地震的震中(橙色圓點)近日本海溝沿線。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樓 發表于:2025-2-25 20:58

(上) 菲律賓海板塊俯衝至歐亞板塊之下,應力在兩塊板塊之間積累。(下) 歐亞板塊回彈以釋放累積的應力,產生地震及海嘯。天文台圖片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7樓 發表于:2025-2-25 20:58

南海海槽歷史地震的時間序列、震源區域與估算震級,顯示了地震之間的時間間隔。天文台圖片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8樓 發表于:2025-2-25 20:58

據日本的時間預測模型,未來30年內南海海槽發生巨大地震的概率變化。紅線和藍線分別顯示了在保守模型和歷史模型下的概率變化。天文台圖片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9樓 發表于:2025-2-25 20:59

南海海槽M9.1級地震其中可能發生的海嘯情景模擬結果。圖示為模擬地震發生後10分鐘情況。天文台圖片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0樓 發表于:2025-2-25 20:59

圖示為模擬地震6小時的海嘯波振幅。天文台圖片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1樓 發表于:2025-2-25 20:59
海嘯波6小時抵港

香港位於歐亞板塊內陸,並非處於板塊邊緣,距離環太平洋地震帶約600公里,不會即時受到發生在板塊邊緣或地震帶附近的巨大地震影響。然而,若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並引發海嘯,海嘯波大約會在地震發生約6小時後抵達香港東南部海域,並在其後約1至2小時陸續抵達香港西北沿岸,海嘯模擬結果顯示若南海海槽上發生9.1級淺層地震,香港部分沿岸區域有機會受顯著海嘯影響,若地震規模為8.0級,香港僅可能錄得輕微水位變化,不易察覺。然而,除了震源位置及震級這些基本地震參數外,地震破裂過程、震源附近地質構造、近岸及海底地形等複雜因素也會影響到達香港的實際海嘯波振幅。

香港天文台表示,如預料地震會引發香港出現顯著海嘯,而海嘯會在3小時內抵達香港,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2樓 發表于:2025-2-25 20:59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3 回複數:11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2-25 20:59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