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篇帖子。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30 3
(轉載香港經濟日報)日本「再工業化」遇上勞動力短缺難題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高级架构工程师 十九级
1楼 发表于:2024-4-4 06:43
當日經指數創歷史新高,日股再次成為媒體寵兒。筆者最近亦有留意,尤其在網絡媒體看到自稱資深日本投資者一知半解的論述,覺得非常困擾。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高级架构工程师 十九级
2楼 发表于:2024-4-4 06:43
平心而論,傳統媒體出品的內容經過資深編輯把關,質素非一般江湖郎中可比。讀者若想多了解日本財經,還請珍惜仍在堅持的傳統媒體,多支持本地財經傳媒。本周筆者正想乘胡說八道之風,以自己理解侃侃而談日本的「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
其中一個對日本老生常談的評論,乃其製造業經歷「去工業化」後凋零,甚至日本人自己亦擔心產業空洞化。過去日本數碼電子產品和家電曾經獨步天下,後來韓中廠商接連追趕,日本電子電機公司失去領導地位。不過若認真考查,日本製造業附加值佔GDP的比例,過去30年不論水平或趨勢均與德國非常接近,近年一直同於約20%水平徘徊。如果說日本製造業凋零,則德國製造業同樣凋零,但此說法明顯與大眾印象矛盾。其實美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澳洲均曾經歷去工業化,現時製造業佔比亦遠低於日本。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高级架构工程师 十九级
3楼 发表于:2024-4-4 06:44
去工業化 經濟體成熟必經階段
「去工業化」本身並非洪水猛獸,而是經濟體漸趨成熟的必經階段。以非常粗疏的說法,隨人均收入增加,高工資導致勞動力愈密集的行業,生產成本壓力愈高,若行業收入未能增加,利潤率和投資回報將因而下降,最終令生產地遷移至工資水平低的地方,以尋求更高的利潤率和投資回報。紡織業作為勞動力密集的輕工製造業,正是最佳例子。
戰後紡織業由日本興起,其後轉移至「亞洲四小龍」,然後到中國,現時再向東南亞國家轉移,讀者可能亦滾瓜爛熟。再結合製造業微笑曲線一併考慮,已能參透勞動密集和低技術製造業的遷移傾向。當然尚有技術進步、貿易壁壘、產業政策和行業競爭等因素影響,篇幅所限在此不贅。
回望日本的產業發展,家電業受韓中廠商追趕,加上蘋果公司(APPLE)藉智能手機崛起,一舉殲滅日本原本領先的數碼相機、隨身聽和手提電腦等多個類別,日企於家電和數碼電子確實失去領導地位。不過日本電子電器企業亦未因此停步,反而向海外市場、高端製造和高附加值服務領域發展。日立(日:6501)和NEC(日:6701)轉攻軟件,東芝則轉攻半導體,索尼(日:6758)轉型成娛樂巨擘,樂聲(日:6752)轉攻汽車電池,僅聲寶(日:6753)迷失方向。
即使日本國內「去工業化」,日企仍能茁壯成長。若因日企於少數類別倒退,而斷言日本製造業和日企沒落,有欠持平之外更將錯失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德日汽車業稱霸全球,更與工業機械行業共生共榮,正是兩國製造業的中流砥柱。德日品牌作為燃油車時代霸主,雖然現時確有來自中美電動車品牌的挑戰,但電動車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市場仍未普及,由此斷定勝負已分屬言之尚早。
近兩年日本本土「再工業化」則明顯加速,弱日圓有助降低成本固然是一大助力,但全球重塑安全供應鏈才是核心原因。先有日企如樂聲和Iris Ohyama,將部份家電零部件生產線由中國遷回日本。至於外資則專攻高端製造,例如歐美日合作建立最先進製程半導體公司Rapidus,台積電於熊本縣設立的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JASM),英意日新一代戰鬥機合作項目,以及歐日次世代汽車電池物料合作。凡此種種均是日本製造業復興的機會,日企更有主場之利。
日本過往的「去工業化」過程其實非常優異,其失業率低,國民得以維持高生活水平。至於「再工業化」則遇上日本勞動力短缺的難題。即使自動化率極高的半導體產業,JASM亦將熊本縣的產業工人工資大幅推高。若日本的「再工業化」成功帶動工資與通脹正循環,屆時日本利率正常化亦非空中樓閣。
(筆者公司管理之基金持有索尼權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高级架构工程师 十九级
4楼 发表于:2024-4-4 06:44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30 回复数:3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4-4-4 06:44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