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樱花之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393038486/answer/1925870169957327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社会真的公平吗? 表面规则平等,骨子里结构分明
日本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守规矩、有秩序”,地铁不抢、马路不插队、服务业鞠躬到你心虚——很多人下意识觉得:这社会很“公平”。
但这个公平,其实是一种形式感极强的“秩序美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1. 程序公平 vs. 结果不平等
日本社会最大的“骗局”就是:他们真的把“规则”搞得看起来非常公平。
考试制度标准化,大学招生看分数;
公司招聘人人都穿黑西装,从履历到面试,一视同仁;
地铁、医院、银行,所有流程规范、透明,似乎看不到“插队”“关系户”这种现象。

但问题来了:规则本身没问题,可是谁更容易赢?
东京大学前10%的学生,有大比例来自家庭年收入1000万日元以上(也就是中产以上家庭);
名校对应大公司,大公司对应终身雇佣和高收入;你一旦18岁选错学校,后面基本“锁死”;
穷人能参加规则,但赢的几率微乎其微。

说白了:大家都能参加游戏,但不是每个人起点一样。
2. “人的标签”决定你能不能享受公平
日本是一个高度讲究社会角色的国家,公平的前提,是你要先“演好”你的位置。
你是正社员,大家尊重你;
你是契约工(临时工),同工不同酬,但没人觉得奇怪;
你是外国人?好,不是不能晋升,但你会发现很多机会“没有人明确告诉你,但你永远不会被选上”。

再说极端点:
一个讲流利日语、有合法身份的外国人,照样可以在租房时被拒绝,理由永远是“房东担心沟通问题”;
你是日本女性,30岁还没结婚,公司暗示你“考虑人生规划”;
你是 LGBTQ 群体?你不犯法,社会也不骂你,但系统上完全不保障你(连婚姻都不承认)。
这不是法律上的歧视,但它是结构性的“文化压迫”:它让你明白,“你可以在这里,但别指望改变什么”。
3. 沉默的压迫机制:公平的幻觉怎么维持的?
这才是日本最厉害的地方。
这个社会不是靠暴力维稳,也不是靠强制规则,而是靠**“集体默契”把人管得死死的**:
所有人都不迟到,所以你也必须不迟到;
所有人都做早会记录,所以你不写就会被贴标签;
所有人都穿黑西装,你敢穿灰的,就成了“KY”(空気読めない=不会看气氛)。

你会发现,日本社会把“规则”做得极其精致,同时通过群体压力+自我规训维持一个“看似人人平等”的秩序。
但这个秩序,是高成本维护的公平幻觉,谁不按剧本来,就等着被边缘化。
4. 说到底,日本的公平是一种“对内公平”
再深一层,日本讲公平讲得很“自洽”,但这个“自洽”,是对“圈内人”来说的。
日本对“同类人”是很有礼貌的,但对“外人”是很冷漠甚至排斥的;
公司内部的人讲平等,但对非正式员工极其无情;
社会对本国年轻人越来越冷,对外国人则永远是“你是客人,不是我们的人”。
这才是日本社会最让人窒息的点:你可以在这里活得不差,但你永远知道,自己是“外人”,你永远在边界内晃荡,却无法真正进去。
日本社会不是没有公平,而是“有选择的公平”
你按他们的规则走、说他们的语言、演好社会分配给你的角色——你就能获得一份稳定、体面的生活。
你想做点不一样的事?那就做好被排斥、被忽视、被“温柔地拒绝”的准备。
所以要深入了解这个社会,你得跟人聊,不能只看表面
如果你只是短期旅游,看到的全是“干净、有秩序、人人说谢谢”。
但如果你真想理解日本的社会层级、结构性不平等、规则底下的“潜规则”,你必须跟真实日本人聊。
我就说个轻松点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在用 Yoitoki,就是个外国人和日本人交流(甚至有点“约会”属性)的App。
他开始是抱着交朋友的心态上去,后来聊多了,发现:
很多日本女生其实对社会现状超级不满;
她们也知道“男女不平等”“职场晋升封顶”;
但她们也说:“我们被教育得太会忍了“。

这类聊天,在课本和纪录片里你是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