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发了56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75 55
(轉載知乎)二战前日本的文化输出是不是几乎为零?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楼 发表于:2025-1-17 19:16

同时那段时期是不是日本全面西化、完全抛弃本国传统文化最为严重的时候?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楼 发表于:2025-1-17 19:17

作者:Hemispher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796116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这个命题为真,那么二战后日本的文化输出也未免太妖孽了一些。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彼时日本还是同盟国占领军政府统治的无主权战败国。《罗生门》的成功也并非是昙花一现,此后创作的一系列古装片从《七武士》到《大镖客》都在西方大受欢迎,甚至没几年出现了《荒野大镖客》这种剧情几乎完整还原的翻拍。

正版大镖客:《用心棒》和《椿三十郎》,名演员三船敏郎领衔主演

山寨大镖客:三线演员,无名导演,剧本还是盗版的。其后的版权官司里制片方败诉,被判给东宝分成外加一次性赔偿10万美元。

好莱坞名导演也不讳谈黑泽明对自身创作的影响:

某些场景的并列可能有点牵强,但是卢卡斯本人承认《星球大战》里的部分情节受到了《战国英豪》的启发。

日本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是黑泽明一人的功劳吗?当然不是。早在默片时代,好莱坞就有很多活跃的日籍影人:


一线男星早川雪洲

早川雪洲主演《乞丐王子》的造型,电影本片已经失传,只有少量剧照存世

在中国观众里,早川雪洲最有名的形象应该是《桂河大桥》里那个凶神恶煞的斋藤大佐。

这个角色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却败给了另外一部日本题材的战争片,也是无奈。

专业辱华一生的上山草人

这八字胡是不是有点像傅满洲?

可惜草人叔没演过傅满洲,但是他真的演过陈查理。

那部电影找不到图,拿《巴格达大盗》的剧照替代一下。

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小谷亨利,松竹的创业元老

显然在二战前,日本就有一个颇具规模而且紧跟西方潮流的电影产业。对外交流虽然一度因为战争中断,但是并没有停止积累,才有战后的厚积薄发。

再举一个例子。防弹少年团的新专辑最近上了美国流行音乐榜首位,被视为韩国乃至于亚洲文化输出的榜样。那么在此之前有亚洲歌曲登顶吗?还真的有。1963年6月,坂本九的《昂首向前走》在流行音乐榜连续三周登冠。

没有流媒体,没有网络和社交媒体宣传的60年代,一首外文歌能在美国霸榜三周是什么概念?离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一年多,当时的日本在西方国家看来只是一个和菲律宾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小弟,日本文化却早在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之前就在美国扎下了根。

除了文艺作品之外,其他的日本文化有没有输出呢?也是有的。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后,前来淘金的劳工里有不少日本人。西海岸的城市自然出现了不少的日本餐馆,提供一些拉面和饺子之类的家常菜以解乡愁。久而久之,也有好奇的美国人前来尝鲜。部分餐馆干脆走上了以异国风情为招牌的高端路线。

1889年,纽约市第一家日本餐馆开业的新闻报道插画,评论尚可。此店开业第二天即宣告停业,原因不明。

此后随着日本人向内陆迁徙而出现的另一种“日本食堂”则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店主和店员是日本人,但是菜单上则是土豆牛肉燕麦粥之类的传统美国食品居多,以价格便宜取胜。

每餐10美分起,吃饱吃好。周日吃鸡特价只要15美分。干净美味。食堂主人乔治川尻先生敬上。

虽然菜市非常的美国化,但是这些廉价食堂抢了本地同行的生意,更容易成为仇恨的对象。1907年的一次骚乱中,日侨经营的旧金山“马蹄铁”餐馆被暴徒打砸,损失惨重。而后续警察的一系列不作为引起当地日裔群体强烈不满,险些引发外交冲突。

这场风波很快就被公众忘却,但是“廉价餐馆扰乱市场”这一条已经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记在小本本里了。1911年公布的迪林厄姆委员会移民问题报告里,专门列出了美国西部日本餐馆的数量,还很严谨的细分了正宗的日料(232家)和本质西餐的假日料(149家)。

表格里还能看出西部每个大城市都有真·日料。而实际上日本文化的流行早已不限于日裔人口较多的西部。下面这张1904年的剪报中描述的白人上流社会穿和服,吃生鱼片,喝清酒载歌载舞的精日行为没有发生在夏威夷或是旧金山,而是地处内陆的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苏达州不靠海,他们怕是吃了淡水鱼脍

中产阶级主妇们也不甘示弱,按照家政杂志上的食谱做出了黑暗系寿司。

…大米一杯,水煮十分钟后加入适量咸鱼,煮至全熟后沥干装盘,上覆蛋黄酱…

这种寿司拿来请客还能见报,估计味道应该还行?

最后斗胆分析一下这些现象的本质: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署之后,日本很快的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体系。美国在太平洋沿岸和夏威夷的建设离不开日本提供的粮食, 原材料和劳动力,而日本从美国获得了工业化必须的大量技术和资本。到20年代大萧条为止,日本对美出口占比从未低于三分之一。中国至今对整个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出口占比也不过四分之一。

高度的经济交流中,文化的交流也必然会发生。文化输出或许是一个伪概念,因为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且也不会以国家意志为移。

参考资料:

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

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

HD Miller “The Great Sushi Craze of 1905” https://eccentricculinary.com/t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3楼 发表于:2025-1-17 19:19

Palomar:



如果我不特别说明的话,大概没人能猜得出这是毕加索的画,这幅明显带有东方趣味,甚至拙略地模仿汉字写下几行歪七扭八符号的水粉画

,画的是明治时代最具国际声望的日本女演员——川上贞奴

(Sada Yacco)。


贞奴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7岁时,她被过继给了浜田屋,在养母浜田可免的手下做艺妓。明治10年代,艺妓随着日本的欧洲化政策逐渐从花街柳巷走入官方的正式社交场合,贞奴也随之进入了明治时代最有名的社交场——鹿鸣馆


凭借不世出的姿色,贞奴结识了当时日本最有名的达官显贵,其中就有西园寺公望

和伊藤博文。在与伊藤博文千丝万缕的暧昧关系结束后,贞奴倾心于川上音二郎的新式演剧,最终嫁给了这位颇具才华的剧作家。


然而音二郎的演剧事业没能一帆风顺下去,主剧场「中村座」的生意也陷入困难。此时,好友櫛引弓人告诉他,美国的娱乐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玉二郎深受鼓舞,决定去美国找找机会,包括贞奴在内,「中村座」一行19人乘上了前往旧金山的邮轮。


日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从幕末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里斯利·卡尔勒将马戏团带入横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观摩盛况。之后日本的剧团也开始前往欧美,分别在伦敦,费城,乃至巴黎的世博会上表演日本的传统舞蹈与杂耍,櫛引弓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然而在当时,日本演剧在美国还仍处在发展初期,音二郎和贞奴不得不亲力亲为从零起步。贞奴也不得不抛头露面,成为了「中村座」的看板女演员。祸不单行,代理律师光濑耕作将他们最初的演出收入私吞潜逃,走投无路,「中村座」一行人动了回国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了转折点,在芝加哥的一个剧院,经营者给了他们一天的演出机会,那一天上映的剧目是「儿岛高德」,贞奴所跳的舞蹈「道成寺

」深受好评,最终他们的公演契约被延长到了一个月。从芝加哥前往波士顿后,他们遇到了著名的莎士比亚剧演员亨利欧文,在欧文

的帮助下,他们翻演了莎士比亚剧目,再次获得好评。


令音二郎和贞奴喜出望外的是,甚至日本驻美公使小村寿太郎

也邀请他们前去表演,同时到场的还有美国总统麦金莱

。一炮而红的他们在纽约表演了整整两个月,然后坐船前往伦敦,准备参加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


巴黎世博会吸引了5000万人前来游览,音二郎和贞奴在会场一角的洛·福勒剧场设立了舞台。洛·福勒是现代舞蹈与舞台灯光技术的先驱,很早就已经受到瞩目,马拉美

甚至专门写过评论文章。贞奴在这里的表演自然也拥有极高的关注度,这是欧洲第一次见到日本的舞台艺术,贞奴的名声也开始在欧洲传播。


有传言说罗丹

倾心于贞奴的舞蹈,想为她雕刻肖像,但音二郎和贞奴并不知道罗丹的大名,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他。


法国总统和夫人也观看了贞奴的演出,授予了他们艺术文化勋章。贞奴一跃成为了法国社交场的红人,她所穿着的和服「ヤッコ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礼服,保罗莫朗形容贞奴,「将欧洲人所梦想的浮世绘

女性具像化,她的表演无疑是追求新时代前卫艺术

的纯粹舞蹈」。音二郎也自然而然地被推举为法国作家协会会员,成为了日法文化交流的第一位艺术家。


回头看音二郎和贞奴在欧美取得的成功,文化评论家似乎会批评说,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满足了欧美的「日本趣味」而已,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对日本的「浮世绘」式的想象,在贞奴的舞蹈中体现为现实。这似乎是有道理的,贞奴在法国大受欢迎的时候,有观众会专门要去她表演日本的切腹,「日本趣味」在观众眼里,不过是新奇的玩物罢了。


但文化交流又何尝不是以新奇开始的呢?在东方抱怨西方以肤浅的审美情趣去看待自己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在以肤浅的审美情趣去看待西方文化。肤浅并非深刻的反义词,而是深刻的第一步。日本和法国的文化交流有着肤浅的开始,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两个国家脱胎自“看切腹兴趣”的民间交流,至今已使日法成为文化交往最密切的亚洲和欧洲国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


罗丹最终如愿以偿,以另一位闻名欧洲的女演员花子为模特制作了雕像。森鸥外

以此为背景写了短篇小说《花子》,其中包含的对于女性身体的再发现,和西方对东方女性身体表象的看待方式,就是另一回事了。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4楼 发表于:2025-1-17 19:20
作者:暮慕惠惠慧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03386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面有人说过了浮世绘,我这里再细讲讲顺便补点图。

19世纪中叶西方强迫日本开国,日本的美术作品也随之大量传入西方世界。在由日本进口的茶叶的包装纸上常印有浮世绘画作,于是浮世绘这类画作的用色、线条、明暗、布局很快吸引了许多西方画家的注意,尤以印象派最为激赏。

1865年法国画家布拉蒙克将陶器外包装上绘的《北斋漫画》介绍给印象派友人,引起了许多回响。马内莫奈等画家都收藏了不少和风画作,其风格也开始影响当时的印象派画家。梵高可能是著名画家中受浮世绘影响最深的人,他发明了Japonaiserie一词来描述日本艺术的影响。梵高临摹过多幅浮世绘画作,并将浮世绘的美术元素融入他之后的作品中,例如名作《星夜》中的涡卷图案即被认为参考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在音乐方面,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也受到《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创作了交响诗《海》。

说到底,我觉得这也是日本艺术形式这是第一次走到海外,加之众人的好奇,碰撞出的火花,和之前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有一拼(比如腓特烈大帝

还在他的无忧宫里面搞的那个中国茶亭,敏希豪生吹牛逼还要说农村艺术家弘历送他俩大瓶子)

以下为图片:

梵高名作《唐吉老爹》,注意背景


莫奈的《日本女人》我也真是信了这是日本女人

歌川广重的浮世绘(左)和梵高的摹写(右) ,这汉字写得可真辛苦


歌川广重的浮世绘(左)和梵高的模写(右) ,汉字依然写得很辛苦


德彪西交响诗《海》的封面

甚至BBC做的那个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里面都选了《神奈川冲浪里》:


以及最后: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5楼 发表于:2025-1-17 19:20


@PerfectBLUE @月暮哲惠 两位对浮世绘对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影响说得已经比较详尽了。我再补充一下。


实际上该影响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法语中称为“Japonisme”,英语则称为“Japonism”。日语统一翻译为“ジャポニスム”,而我国则通常翻译作“日本主义”。

虽然名叫日本主义,但是和日本帝国主义啥的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和英国这几个文化影响力较高的国家掀起的一种和风热潮,盛行了约30年之久。主要表现便是对日本审美的崇拜。其影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趣味”(Japonaiserie)阶段。

在黑船来航,日本开国后,随着照相技术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日本的情况开始被欧美所了解。当时在欧美最受欢迎的当然是浮世绘,此外还有琳派的绘画等等艺术品。其表现便是大量的收集这些艺术品,特别是浮世绘。

1856年,法国蚀刻版画画家费利克斯·布拉克蒙(Felix Bracquemond)偶然在他的印刷工奥古斯特·得拉特(Auguste Delâtre)那里无意中翻出了一本《北斋漫画》,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趣味”的起源。

费利克斯·布拉克蒙(Felix Bracquemond),拍摄于1865年

布拉克蒙是如何成功将他的个人爱好推广到整个巴黎的,整个过程有些语焉不详,不过至少他在同年结识了喜欢绘画的小说家埃德蒙·龚古尔(Goncourt,Edmond de),也让对方成功的爱上了收集日本艺术品。

出版于1814年的彩色折绘本《北斋漫画》节选。作为学习绘画的典范教材,在日本当时大受好评。

至少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1861年就写信表示,在很早以前自己收到了一大箱日本艺术品,然后他将这些艺术品分享给了他的友人们。

很快,日本趣味便在巴黎的文艺圈推广开来,因此,巴黎的许多古董店、茶馆以及规模比较大的百货店都开始出售日本浮世绘。甚至在巴黎最为时尚的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上出现了一家名为La Porte Chinoise(中国之门)的专门出售中国与日本商品的店铺,至少惠斯勒、马奈、德加这几位未来著名的印象派画家,都曾经在这座商店中驻足。

惠斯勒的画作《来自瓷器国的公主》(The Princess from the Land of Porcelain),被认为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画家喜多川歌麿的影响

这一风潮甚至还影响到了音乐界,创作了《动物狂欢节》的作曲家圣桑本身也是“日本趣味者”,于是他亲自操刀,与剧作家路易·格雷(Louis Gallet)搭档创作了《黄色公主》(La princesse jaune)这一歌剧。

内容大致是学生科尔内斯(Kornélis)沉迷于包括浮世绘在内的日本的一切,完全没有注意到她的表妹莱娜(Léna)深爱着他。科尔内斯最爱的是画着日本公主——明的一幅画。科尔内斯不听表妹的劝阻喝下了“毒药”,陷入到幻觉之中,神游日本,最终白日梦碎,他才发现自己爱的其实是表妹而不是纸片人,二人幸终,可喜可贺。


不管怎么说,在布拉克蒙“发现”浮世绘的绘本之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大量浮世绘流入欧洲,其中大半又流入到艺术家的手中。日本更早的一些艺术家也被欧美人所了解,不过更进一步的评价则是要到更晚一些的时候。美国的知识层就认识的雪舟、周文这样受到宗教影响的国家遗产级别的画家应该和浮世绘这样的民间作品不能一并而论。

雪舟,秋冬山水图(秋景图)



与此大概同时,1862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日本的瓷器、陈设品等等引发了当时人们对日本文化的广泛兴趣。特别是罗塞蒂为中心的前拉斐尔派受到其影响最大,这些画家们也进一步的推广了英国的“日本热”。

此外,当时日本有很多的杂技演员远赴海外,特别是大量前往英国,看日本的魔术、曲艺表演也成为了英国的风潮。1885年在英国伦敦的骑士桥,一家名为日本人村(Japanese Village)的日本文化村开业,并且在1887年关门大吉之前达到百万人次以上的访问量便是其最好的证明。

日本人村的一隅

剧作家威廉·S·吉尔伯特(William Schwenck Gilbert)和作曲家亚瑟·沙利文(Sir Arthur Seymour Sullivan)这对好基友在此潮流的影响之下,同样在1885年创作了大名鼎鼎的滑稽戏剧《天皇》(The Mikado,又翻译成《日本天皇》、《天皇万岁》),在伦敦的上映之时出演就达到672场,一跃达到当时歌剧院历史上的第二位(第一名是《科尔内维尔的钟》(Les cloches de Corneville))。

《天皇》的宣传海报

虽然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日本,但是剧中的人名和日本毫无关系且不说,内容也是完全是在讽刺英国社会,甚至把日本首都给特意放到了秩父去。并且剧中使用了一定的中国和东南亚元素,但是取材的时候剧作家曾经向上述的日本人村的日本员工们请教过,因此日本风倒是大致还原。

Rutland Barrington饰演的BarringPooh

此剧上映之后在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据说因为“丑化”天皇而被大使抗议过,事实如何不得而知,至少,1907年在日本的欧美人居住地也都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偷偷摸摸的上演。不过另一方面却进一步促进了欧洲日本热的经久不衰,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人都管日本叫“Mikado”。

稍后一点时间,一家名为“利宝”(Liberty)的百货公司在伦敦西区开业,专卖日本风的布料和家具。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利宝”(Liberty)的外观


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多家女性杂志的首页上也出现了和风的长裙。可见日本文化对英国潮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出现在英国杂志上的和风长裙


第二阶段 “日本兴趣”转向为“日本主义”(Japonisme)阶段

西欧的艺术在14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发生过几次重大的改革。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中提倡的“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对于写实的追求日益增强,到19世纪中叶库尔贝为首的一批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画家的出现而由盛转衰,对于这一现象,欧洲的画家们纷纷意识到整个绘画界需要一场变革。

而前述的La Porte Chinoise(中国之门)这样的商店,便是这些画家们重要的活动场所。这些爱好日本艺术的画家有波纳尔、马奈、劳特累克、卡萨特、德加、雷诺瓦、惠斯勒、莫奈、梵高、毕沙罗、高更、克里姆特等等,囊括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部分画家。这些画家并且不仅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多的是吸取其中的创作技法,这便是“日本主义”的起源。

比如下面这幅马奈在1866年所创作的《左拉像》:

画中的主人公是我们所熟知的有着《娜娜》、《金钱》等作品的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左拉。

画中的主人公左拉所在的场所实际上是在马奈的画室内。马奈为了表现自己的日本趣味,所以就将自己收藏的浮世绘与花鸟画也画入其中。这幅画的表现手法也受浮世绘影响较大,即模仿浮世绘的平涂技法。

梵高也十分欣赏日本版画清晰及隽永的风格,赞叹它午简洁的笔触,这种笔触赋予作品,尤其是风景画明丽的特征。与马奈相同,梵高在为长年照顾自己的画材商唐吉老爹画画像时,也往往使用浮世绘作为背景。相对于马奈,梵高受到浮世绘的影响也更深。

《唐吉老爹》,绘制于1887年夏


还是《唐吉老爹》,绘制于1887年冬

同样是梵高,同样是1887年的作品《花魁》,注意途中正下方

此外,不得不提的一位画家便是另一位后印象派巨匠劳特累克所受到的影响。与稍早一点点的相对传统的画家方丹·拉图尔的画作与其设计的海报的对面可以很明白的说明这一点。

拉图尔的《餐桌一角》,创作于1872年

劳特累克在1892年设计的海报

首先,劳特累克在创作下面这幅海报的时候,桌边完全穿过画面的中间将其分为两部分,这种大胆的手法在日本浮世绘传入之前是非常罕见的,据说是受到歌川广重的浮世绘画作的影响;而拉图尔的画作就相对比较传统。

其次,拉图尔通过远近法以及对于阴影和光线的处理体现出了画作的立体感;而劳特累克则完全不同,则是完全抛弃了立体感,完全使用平面组合进行描画。此外,这种用线条勾勒出人物轮廓的手法在日本浮世绘传入之前也是极为罕见的。劳特累克还大胆的在图中大量使用鲜明的原色,与拉图尔的画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 大桥安宅骤雨》,绘制于1856年

再比如说,在浮世绘大量传入欧洲之前,欧洲的画作中地平线大多画在画的下方,或者是画的中部,极少有画在图的上部的现象(如上图)。但是在20世纪之后,地平线出现在图片上部的情况也变得比较普遍了。

最后再提一下柯南道尔爵士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有一篇《显贵的主顾》,其中华生打扮成东方学家去吸引恶棍格鲁纳男爵注意力之时,男爵故意提到了日本天皇收藏的奈良时代以来宝物的仓库——正仓院(以及北魏的瓷器),华生一下子就漏了馅。而实际上,正仓院在1946年之前是不对外开放的,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去过东方的人,如果完全对日本没有兴趣,而又没有在日本长期生活又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的朋友的话,他是如何写出“圣武天皇与正仓院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内容的呢?



翻译、整理自维基百科日语、英语词条。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6楼 发表于:2025-1-17 19:21

激辣:


莫奈是日本文化的狂热爱好者,在自己家里修了一座日式园林。然后莫奈的画作在日本全国各地美术馆里论斤卖。

莫奈,法国画家,1840-1926年,完整的二战前。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7楼 发表于:2025-1-17 19:21
作者:Grenadi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06339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来个角度刁钻的。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各地的中餐馆,在用餐后会给你拿上来一个叫做幸运饼(fortune cookie)的东西。大概长这个样

(其实第一次吃还挺好吃的,有点像港台蛋卷的味道)

这个被全世界除中国人之外的人认为是中国代表食物的东西

是日本货。。。

这东西的起源,据追溯是日本寺庙里的一种占筮仙贝。这种仙贝,形状跟这个图里的基本一样,但是在两叶中间会夹着一个小纸条,作用就类似于中国寺庙求个签那种。这种仙贝,和fortune cookie的不同,是酱油味的,据说味道就像旺旺仙贝。。。

然后随着日本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移民美国。这些仙贝就出现在了日本餐馆里。开始受到美国人喜爱。成了亚洲的代表。

然后呢。。。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把西海岸大部分日本人关了起来。日餐馆就全被华人“霸占”了。。。

结果甚至这个地地道道的日本货,也变成了“中国的象征”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8楼 发表于:2025-1-17 19:21

玄子:


不算,相反日本还努力推销本国传统文化

墨索里尼就很看重武士道精神,欣赏白虎队并送铜像以示纪念。

还有,这是珍珠港事件意大利方面的宣传画(图片来自百度)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9楼 发表于:2025-1-17 19:21

最有名的,歐洲印象派繪畫以及十九世紀末的其它藝術受到了日本藝術的影響,這是一整個研究課題:

Japonism - Wikipedia

我們現在張口就來的各種日本文化特點,很多都是柳宗悅(1889–1961)等一羣人在一九二〇年代開始發明出來的。柳的民藝理論本身受到英國 Arts & Crafts Movement 的深刻影響(輸入),而他與英國人 Bernard Leach 的往來則促成了輸出。

此外,同樣是一九二〇年代,橫光利一、川端康成等人的新感覺派文學,也幾乎實時輸出到了上海,形成了穆時英、劉吶鷗等人的中國新感覺派。

這種問題,Jerry Seinfeld 早就說清楚了:

Jerry: ‘What does he do?’

George: ‘He's an importer.’

Jerry: ‘Just imports? No exports?’

George: ‘He's an importer-exporter. Okay?’



作者:Lawrence L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04397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0楼 发表于:2025-1-17 19:22

生抽:


二战之前,日本的文化输出可以直接打动西方最核心的审美圈子,甚至诞生了“和风”这种奇怪的艺术风格。

二战之后,日本的文化输出再也没有走进西方最核心的艺术家圈子了。只有大众艺术(尤其是电影和动画漫画)还吃得开。

战败让日本文化,在西方人眼里,整体上掉了一个档次。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1楼 发表于:2025-1-17 19:22

最少在我比较熟悉的领域不是这样,相反,日本在45年以前,已经有一定的文化输出了,多不多不好说,但绝不是零。


那么我比较了解那些领域呢?


一是纹身,对就是纹身。日本纹身在明治维新以后,在西方就有一定影响了。

1881年,英国乔治王子在日本纹了身,1891年,俄国皇太子也纹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本书看看,网上也有图片。

二呢,就是漆器。日本漆器起源于中国,但是日本人把它发扬光大。

1906年日本就把漆器送到了万国博览会,而中国则是到了下一届也就是1910年。



作者:北京死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18509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2楼 发表于:2025-1-17 20:56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799400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葛饰北斋

(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

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

、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他还是入选“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上图是他最有名的《神奈川冲浪里

2、

如何看待《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言论》?694 赞同 · 169 评论回答

3、K线图这种图表源处于日本德川幕府时代,被当时日本米市的商人用来记录米市的行情与价格波动,后因其细腻独到的标画方式而被引入到股市及期货市场。目前,这种图表分析法

在我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均尤为流行。由于用这种方法绘制出来的图表形状颇似一根根蜡烛,加上这些蜡烛有黑白之分,因而也叫阴阳线图表。通过K线图

,我们能够把每日或某一周期的市况表现完全记录下来,股价经过一段时间的盘档后,在图上即形成一种特殊区域或形态,不同的形态显示出不同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形态的变化中摸索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出来。K线图形态可分为反转形态

、整理形态及缺口和趋向线等。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3楼 发表于:2025-1-17 20:56

圆胖肿:


你知道科学一词从哪里来的么?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4楼 发表于:2025-1-17 20:56

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不是盖的…… 不仅深远影响现代日本的设计,影响还远播至法兰西近代绘画艺术。印象派整体都受浮世绘影响,被誉为音乐界的印象派大师的德彪西创作的钢琴作品《版画集》就是以浮世绘为基础,有张他在家的照片,背景墙上就挂有葛饰北斋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


另外梵高虽然同时收集了浮世绘和中国水墨画,但说到影响一目了然,而且在他写给友人的信里也提及过“真想去日本旅行啊”之类的话。说句题外的,日本人当然也很珍惜这位绘画大师,上野公园的国立西洋画美术馆陈列了多幅梵高作品,他的周边商品也不少,还有挺多梵高跟日本艺术渊源的书。



作者:Vasar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26706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5楼 发表于:2025-1-17 20:57
作者:之乎者six柒零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219511009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然不是!

且不说早在19世纪中期,日本人的一种绘画风格——“浮世绘

”就已经大规模地输出到了欧美,就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时代(包括民国的中晚期)所流行的“中山装”,也是孙中山于20世纪初期在当时日本的“学生服”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设计出来的!


“二战”以前日本还输出了大量的“汉词”(汉字词语)到中国,当年我国从日本引进了日本知识分子在明治维新后发明的大量的新“汉词”!中文的白话文里的人文类词语大约有70%就是当时从日本引进的。比如:

派出所、干部、主义、阶级、指导、解放、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市场、法律、活动、命令、知识、斗争、动员、投资、战线、人生观、世界观、环境、艺术、医学、否定、肯定、假设、自然科学、现代化、生产力、想像力、优越感、敏感、读后感、重点、焦点、观点、出发点、主观、客观、悲观、乐观、肺炎、胃炎、关节炎、…… 

现代汉语,即白话文大多是以两个字或以上的词语来“叙事”、“行文”的,而古代汉语,即文言文大多是以一个字的单字来行文的。表达同一个意思,文言文往往用单独的一个字来表达,现代汉语则往往以两个(或以上)的字的词语来表达;就是说,现代汉语大多以词语代替文言文中的单字来表示同一个意思。白话文的普及是在我国清末、民初的时候,大规模的普及更是晚到了“五四”运动

爆发时的一十年代,即胡适等学者、作家大力地在我国推广白话文,开展“白话文”运动时!而日本比我国更早地大量翻译西方国家的各种白话文资料、白话文文献,更早地大规模地引进“西学”,更早地“近代化”。当初日本人在翻译西方的白话文资料时便发明出了很多“汉字词语”,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推广、普及白话文和“西学”、现代知识时,便奉行“拿来主义”,直接使用日本人发明的相应的“汉字词语”。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6楼 发表于:2025-1-17 20:57

作者:朱世巍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158309357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

日本美术对世界美术的影响,是远远超过中国的。

19世纪后期的欧美印象派,就受到了日本浮世绘很大的影响。

梵高这些印象派大师,都是日本美术的死忠。

梵高甚至把自己画成日本和尚。

19世纪晚期,日本武术也传入欧洲,形成所谓“巴顿术”。

柯南道尔就明确描写福尔摩斯“练习日本摔跤(柔道)”。福尔摩斯甚至用柔道打败了犯罪专家莫里亚提教授。

(柯南道尔的原文) :(福尔摩斯说)I have some knowledge, however, of baritsu, or the Japanese system of wrestling, which has more than once been very useful to me。

20世纪20年代,日本电影明星早川雪洲在美国风靡一时。号称是第一个让白人女性产生性幻想的亚洲男性艺术形象。

比三船敏郎要早多了。

早川雪洲

和服、寿司等等日本文化元素,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欧美。在20-30年代,欧美人的狂欢聚会,日本灯笼几乎不可或缺。

(至今英国的怀旧电视剧,一提到20-30年代的社会生活,就一定有日本灯笼和日本雨伞)

大概从30年代开始,欧美对日本文学和历史也逐渐有了兴趣。

(当时就有学习日语的美国青年想翻译源氏物语。二战期间他被征入美军,充当日语翻译,在阿留申岛被日军耍弄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他加入了日本国籍)

珍珠港事件爆发,希特勒的评价很有意思:

德国不会战败了,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千年不败的盟友。

没开玩笑,这是希特勒的原话……

严格说,在二战前,日本文化在美国和法国最为盛行,其次是英国。

1937-1939年,美国有个日本侦探故事的系列电影,Mr. Moto系列。基本算是很正面的形象。

战争爆发后,在好莱坞视野里,日本人就成了大龅牙、黑框眼镜、走路拖着腿的猥亵小矮子形象。

直到现在,如早川雪洲这样来自日本的美国大众偶像,再也没有出现过。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7楼 发表于:2025-1-17 20:58

丘犁:


古代日本对古代中国也有文化输出的。宋以来一直有中国文人作诗称“日本刀是好刀”。比如(包括但不限于):


欧阳修(也有写是司马光的)《日本刀歌》: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澀短刀何足云。

(以日本刀起头描述了当时传闻中的日本风情)


(明)唐顺之《日本刀歌》:

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丝绠。

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荇。

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冏冏。

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

闻道倭夷初铸成,几岁埋藏掷深井。

日淘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

持此月中斫桂树,顾兔应知避光景。

倭夷涂刀用人血,至今斑点谁能整。

精灵长与刀相随,清宵恍见夷鬼影。

迩来鞑靼颇骄黠,昨夜三关又闻警。

谁能将此向龙沙,奔腾一斩单于颈。

古为神物用有时,且向囊中试韬颖。

(“好刀啊,想用它砍最近很跳的鞑子”)


(清)梁佩兰《日本刀歌》:

市中宝刀五尺许,市中贾人向予语。

红毛鬼子来大洋,此刀得自日本王。

王使红毛预斋戒,三日授刀向刀拜。

龙形虎视生气骄,抽出天上星摇摇。

黄蛇之珠嵌刀首,百宝刀环未曾有。

有时黑夜白照人,杀人血渍紫绣新。

阴晴不定刀气色,风雷闪怪吼墙壁。

相传国王初铸时,金生火克合日期。

铸成魑魅魍魉伏,通国髑髅作人哭。

人头落地飞纸轻,水光在水铺欲平。

国王恃刀好战伐,把刀一指震一国。

红毛得刀来广州,大船经过海若愁。

携出市中人不识,价取千金售不得。

我闻此语空叹呼,兵者凶器胡为乎!

中国之宝不在刀,请以此刀归红毛。

(“此刀不祥,中国还是别留着了”)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8楼 发表于:2025-1-17 20:58

不是。

日本表面上全面西化,但实际上是将西方的东西糅合起来变成了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日本”的内核还是留着的。并且,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也更多表现在社会中上层,下层基本上还是过的老的那一套。日剧《坂上之云》就刻画过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


至于文化输出,且不说梵高莫奈一类临摹日本浮世绘的大师,当年留学东洋的大儒与革命家们,哪些不是奔着日本的先进和文化去的?更不用说,当代的很多名词都来源于日语,如果二战以前的文化输出几乎为零,那显然无法说明为什么我们作为文化大国却要借用他们那么多东西。


甲午我们战败后割让的台湾和被他们支持最后统治的朝鲜,都有强制住民们学习日语,使用日本的教育方式,穿日本的服装,养成日本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现象。那也是一种强(迫)势的文化输出,这些都早于二战爆发。

台湾的赛德克巴莱可以看看,这里面描写日本当年对原住民的文化改造刻画很多,而且时代背景是在战前。



作者:二向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04777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19楼 发表于:2025-1-17 20:58

198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共支出日源汉词887条,有学者指出,真正属于日自己应用汉字发明的新词大约爲472个。

哲学、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世界观、实质、景象、详细、笼统、客观、客观、物质、肉体,政治、政党、政策、方针、反动、纲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经济、消费、分配、消费、工业、商业、金融、市场、迷信、消费力、消费关系,法律、法庭、警察、宪法、刑法、人权、自在,干部、单位、效劳、环境、复杂、目的、条件、速度、质量等。这些词语都是源自日本。



作者:吕元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803574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0楼 发表于:2025-1-17 20:59

历史上日本的全面西化是在明治后期清朝北洋舰队成为日本重大威胁直到日俄战争之前的事情。东京不少欧式建筑(如东京站西侧面向皇居的老站房)就是这个时代留下的遗产。

然而在这之后,日本政经发展的重点从脱亚入欧迅速近代化,变成了强化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准备进行帝国主义总体战,开始大肆宣扬“武士道精神”,将天皇神化、强化“神国”史观,对军队抛出“战阵训”、“军人勅谕”,对教育界抛出“教育勅语”,大力推广以日本传统道德和阳明学为基础、实则宣扬军国主义的思想,并基本停止了文化界的西化浪潮,开始重振和发展本土文化。

而到了昭和前十年,随着日本侵占中国东北、“226”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日本开始国家总动员、全面进入总体战,政权彻底被军部所控制,反西化、天皇神化的浪潮到达最高点,甚至连很大一部分日语中来自英语的外来词都被禁止使用,称为“敌性语”,必须用汉字词替代。

事实上战后在美国爸爸的垂帘听政下,日本不仅在文化和经济上西化,政治制度上也参照美英制度(明治的西化更多参照法德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战后的几十年,全社会的西化程度远远超过了明治前中期的三十年。不过在高度经济成长期之后,日本的政治改革就基本停止了。



作者:yang leoni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4794163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1楼 发表于:2025-1-17 21:00

dizzarz:


文化输出如果是常规意义上的:

文化输出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

文化輸出 - MBA智库百科

那么无论是电影、浮世绘和其他内容,包括日本影星在好莱坞早期的成就,都不是文化输出。而是一种文化交流。

如果这种行为能被称为文化输出,那17世纪就开始流行的中国热(Chinoiserie,也被称为中式风情)难道还能称呼为我大明朝的文化输出不成?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2楼 发表于:2025-1-17 21:00

迅雷烈风:


不是,因为常用名中山就是来自日本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3楼 发表于:2025-1-17 21:00

心红手黑十八千:


不是,浮世绘对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西方美术界影响非常大。至于对中国的输出就更别提了。。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4楼 发表于:2025-1-17 21:00

却道天凉好个毬:


你猜猜这是谁画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5楼 发表于:2025-1-17 21:59

酒逸铭:


那个时候的大佬,好多都是读了日本的大学后回国的

这难道不是文化输出?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6楼 发表于:2025-1-17 21:59

提灯同酒:


轻小说,俳句之类的文学形式,对郁达夫,冰心等等这一代作家影响很大。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7楼 发表于:2025-1-17 22:00

李泽川:


细雪

我是猫

芥川龙之介

破戒

源氏物语这还只是我看的古典文学里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8楼 发表于:2025-1-17 22:00

马丁.加尔文:


不是,日本是西方和中国之间的二道贩子,不过确实原创性不足。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29楼 发表于:2025-1-17 22:00

当然不是,他自己的传统在昭和时期是加强的,尤其是对其武士道精神的神化和自欺欺人化,还有对天皇的进一步神化,另外二战前日本文化最大输出对象就是中国!!

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词汇大量来自日本的二手翻译,共和、警察、派出所太多了,我们现在如果抛开这些日本用汉字造的二手词,几乎没法开口说话,所以我们去日本旅游的时候会发现根本不会迷路,一般东西能看个大概,这也是原因之一。不过这个也可以算是文化反哺,毕竟是用汉字造词

中国近现代大量风云人物都是日本留学的,后来日本对伪满洲国的文化输出更是全方位的,幸好当年鬼子在东北统治的时间不算太长,不然后果很难想象



作者:天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136715/answer/5281727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副经理 二十二级
30楼 发表于:2025-1-17 22:00

知乎用户5PW2Vw:


中国现代科技词汇很多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我就不一 一列举了。

那都是二战前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75 回复数:55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5-1-17 22:13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