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小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152115162916283/answer/19301842135183532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表面数据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国内经济确实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GDP增长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物价持续通缩,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国内消费市场也较为疲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更是一蹶不振,大量企业和个人资产缩水,失业率也有所上升,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说日本经历了“失去的30年”并不为过。
然而,若深入探究日本经济的全貌,就会发现“失去的30年”更是烟雾弹伪命题。类似两个原子弹给日本营造受害者的形象。
一方面日本通过海外产业布局,构建起庞大的“海外日本”经济体系。在过去30年里,日本企业大规模向海外投资,在全球各地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截至目前,日本海外总资产达9万亿美元,净资产428万亿日元,连续30年位居世界首位,每年有超3000亿美元净利润回流到日本本土。像丰田这样的企业,海外生产网络覆盖52个国家,泰国工厂专攻皮卡,土耳其工厂生产小型车,美国工厂负责混动技术研发,通过这种分布式布局不仅规避了关税成本,还扩大了市场份额。三菱商事构建“种植 - 仓储 - 运输 - 加工”全链条,将巴西大豆运到中国的成本降低19%,其综合商社模式成为全球资源整合典范。这些海外资产就如同超级印钞机,源源不断地为日本创造财富,使得日本经济在全球层面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日本借助汇率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经济压力,增强了海外资产的竞争力。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汇率波动较大。日本政府和央行在必要时会干预汇率市场,当日元贬值时,以日元计价的海外资产换算成本币后价值增加,同时也有利于日本商品出口,提升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而日元升值时,日本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和投资成本相对降低,便于其进行海外扩张和产业升级。
所谓“失去的30年”就是日本对外宣传的烟雾弹。日本长期处于美国的盟友体系下,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构成一定挑战,随后遭遇美国一系列金融围剿,《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成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重要导火索。此后日本若表现出经济依然强劲的态势,可能会再次招致美国的打压。通过宣扬“失去的30年”,可以让美国等国家放松对日本经济崛起的警惕,减少贸易摩擦和金融制裁的压力,为日本企业在海外低调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