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泽学长:
近年来,考研不再是一味向上的“升级打怪”,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进入排名不如本科院校的学校深造。这是“躺平”还是更务实的选择?
有人批评这是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这是顺应现实的理性选择。“逆向考研
”为何流行?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深层原因?

01
“逆向考研”只是表象,表面上看似一种“向下选择”,但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有些人是无奈的妥协,有些人是深思熟虑的权衡,还有一些人则是随波逐流的决定。
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选择“逆向考研”的考生,最初也曾冲击更高排名的学府,但面对激烈竞争,第一志愿落空后,不得不在“调剂
”与“二战
”之间抉择。那有人选择再战一年,也有人权衡后接受调剂,尽管少数幸运儿能“向上调剂”,但多数人面对的仍是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
当然,也有一些考生出于务实考量,认为“考得上”比“考得好”更重要,在自身能力评估后,选择录取概率更高的院校。这种情况下,“逆向考研”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现实选择。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缺乏明确规划,考研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据《中国青年报》调查,近20%的考生坦言考研动机是“不想进入社会工作”。在这种心态下,他们的备考状态往往难以持续,最终只能进入低于本科院校排名的学校读研。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资料图) 图源:新华日报
02
“逆向考研”趋势的兴起并非偶然,其中至少有三大原因:
首先,考研人数与招生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自2015年以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递增,尽管2024年有所回落,但仍有438万人竞争有限的名额。部分名校热门专业的报录比高达100:1,竞争非常激烈。此外,高校提高保研
比例,进一步压缩了统考招生名额,迫使许多考生不得不调整策略,降低目标院校层次。
其次,求职门槛的提高加剧了学历的“通胀”。2023年,北京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已超本科生,学历贬值
问题很严重。许多岗位从“本科可胜任”变成了“硕士起步”,导致考生不得不继续深造,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最后,社会对高校排名的固有认知正在被打破。过去,人们普遍认为“985>211>双一流
>普通院校”,但随着“双一流”建设推进,许多非传统名校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实力已不输老牌名校。考生选择研究生院校时,逐渐倾向于专业实力而非学校整体排名。

03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逆向考研”?
首先,要理性看待数据,“逆向考研”并非主流。事实上,大多数考生仍是通过“正向考研”实现学校层级的跨越。将“逆向考研”过度解读成考研的普遍现象,不仅夸大了其影响力,还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其次,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考研没有“正向”或“逆向”之分,真正重要的是个人发展规划。摒弃“唯名校论”,避免盲目“内卷”,按自身能力和需求做出理性决策,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最后,既然选择了“逆向考研”,就应全力以赴。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的调剂,“逆向上岸”的考生可能都会面对读研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教学等诸多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或是与“正向上岸”同学对比带来的落差感,乃至是亲朋好友的质疑声。因此,上岸成功后,专注于前行吧。若总是以过往的经验去评判当下的境遇,失望肯定在所难免,而持续的负面情绪也终将消磨热情。
我们不必挤在同一个赛道,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优的选择。“逆向读研”也是一个新起点,不妨及时调整状态,以加倍的努力度过读研的时光,让每一步走得坚定而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