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6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930 65
(轉載知乎)和日本人一起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1樓 發表于:2025-3-4 20:03

这得分从什么角度来看。

氛围上来说,比较心情不那么浮躁,比较容易能够踏实干活。因为他们心眼少。他们比较接近

机器人的工作方式方法。另外一方面,比较压抑,因为他们太死板,不活泼,上班很闷。当然

这和公司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从效率,项目的目标达成上来说,如果上面决策没有问题,那么应该是OK的,如果遇到

上面的人决策很离谱,那就很闹心,很绝望,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提出不同意见,只会一条

路走到底。



作者:微尘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100408634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2樓 發表于:2025-3-27 20:39

首先看企业,IT之类或者改革过的会变成实力主义

年功没去过

至于人都是多种多样的,没什么可说的

舒心的地方就是只要你自己不介意就很爽,我是到点就走人,除非正好卡在flow中了,不然3分钟都待不下去。

别人私下喊你喝酒你可以不去,直接说有约了就好

如果是工作方面的有点难了,除非你提前就说了那一天有事,当然也看工种

回答里看到有些人说工作不会帮忙,就很迷,我寻思又不是学校里过家家,工作还要别人帮吗?

如果你不会做,提前就跟上司打招呼打补丁就好,然后工作时请教别人,说实话不是实在没人直接让新手自己乱搞已经是失职了。如果量过多,那就是上司没安排好工作量,直接汇报就行,你没过分偷懒就是他没安排好,锅怎么也甩不到你头上,当然汇报要及时,不然至少背一半。

反正我这个性格的过的是很舒服了,新生代的除了跟老一辈打交道不然平时也很少在乎规矩,其实很多事情别人不说你自己有表示和行动就会有加分,不过这一点亚洲国家应该都差不多。



作者:Silverca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8879319677203877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3樓 發表于:2025-3-27 20:40

作者:大亚湾405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263860316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日9个月了,一直想记录一下这段生活,也想让大家看过之后,能对日本有个评价

由于懒的原因,无法从一开始就记录,目前之后用零星的记忆进行补救

中心就是想到哪写道哪,写写我眼中的日本,和一些个人经历


1忘记带伞的第一天


出入境大门上面挂着的世界地图,提醒着每个通行的人。从这里出去的人,就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带着各自的目的。

因为要去上海坐早上的飞机,所以出发的时间很早,路上没有睡觉,跟师傅侃了一路,

师傅是一个健谈的人,职业习惯吧,聊的是什么大概忘了,师傅是一个常年跑机场的人

所以见了形形色色到处奔波的人

只记住了师傅关于出国的一句总结

国外不见得那么好,国内也不见得那么差

也许只是好多出国人的总结吧

到达时间是3点左右,亏得东京繁荣的机场,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伍,最后才发现,好像打工的人用的口不太一样,可以稍微快点完成手续。

这天 东京小雨

带了很多行李的我,常年没有出远门的缘故,还是忘记带伞了

没办法,好在出门不远处就有一家唐吉可德

折叠的最便宜1000日元

长柄的600日元

我选择了折叠的伞, 因为我觉得便携,因为以后少不了带伞的出门的日子(没有车,没有驾照)

不是为了凑字数,说伞这个事,

是因为发现,不同于中国的,日本人更倾向于带一把长柄伞出门,不下雨出门备用时也是长柄 挂在手上

个人觉得很不方便,

可能跟他们装备很搭吧,

这里想说的观察到一个日本现象,就是大家都喜欢带着包出门,即使开车

然后包都巨-大,学生,上班族,主妇都不例外

大包里,又分门别类的藏着很多小包

后面好奇,观察了日本朋友们包里的东西

里面如下

手持电风扇

大大钱包-里面无数张卡

日用化妆品 男的也不例外,涂唇膏,防晒,各种喷喷的东西

水杯 品牌保温杯那种

帽子

,,,

等等,一系列为有备无患而准备的东东

很符合我对他们的印象

跟我基本不带包出门的形象格格不入

到了酒店,还是下雨,没啥出门的欲望,还是出去走了走

目的两个 

1吃饭

2打听打听被子哪里有卖 因为明天要去的宿舍没有被子要自己准备

结果

吃了食其家

 便宜

这家唐吉可德没有卖的 住的附近地图看有个唐吉可德

学会了かけ布団

 敷布団

等等单词。。

学日语这事后面说

住在酒店里,有点后悔,感觉后面的路,有点迷茫和遥远

突然又很想远在国内的家人

但是还是振作了起来

来之前听说第一次去公司要穿正装

但是公司的人没有告诉我

犹豫要不要问的我

最终还是问了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


34岁第一次穿西装的我,还有那双拼多多35买的皮鞋

打上了半个小时学会的领带

看看镜子里的自己

不错,再朝着努力的方向前进 ,加油。明天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4樓 發表于:2025-7-19 17:05

作者:网球小王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92783618813748080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刚来日本留学那会儿,我认识了一个东北老乡,哥们儿一路从硕士读到博士后,是那种豪爽得能直接把你灌趴下的类型。我们一起喝酒喝到半夜,他拍拍我肩膀,说:“兄弟,我真是不喜欢跟中国人打交道——你是个例外。”

我当时一边觉得受宠若惊,一边嘴角疯狂抽搐:这是什么夹枪带棒的夸法?

那时候我刚来日本,看到大街上说中文的都激动得想冲上去认亲,恨不得搞个“中华儿女交流互助协会”。但那句话之后,我看这位老哥的眼神就开始复杂了。


谁能想到,十几年过去,现在的我,竟然也慢慢理解了他当年的心情……

跟日本人一起工作,说白了就是:人虽然“慢热”,但一旦热起来,靠谱到让人感动。你交代的事情他会认真笔记、反复确认,第二天邮件附上进度汇报。合作过程中,大家说好几点开会,那就是“8:59分人在座位上、9:00开始说话”那种守时;分内分外的事,条理清清楚楚,说一是一,说二不磨叽。


然后呢,再看某些中国同胞,吃饭喝酒的时候热情得能把你抱哭,真到一起干活儿,流程跳过、临时变卦、会议迟到、资料缺页,各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任务就出岔”。

最怕的是:你还不好意思说啥,一说就变成“你崇洋媚外”“你忘本”了。

当然,这也不是要贬低咱们自己人。我也遇到过非常专业、靠谱的中国同事,只是**“平均值”**上,还是得承认:在某些“合作基本素养”方面,日本人确实让人省心不少。


所以,如果你问我“和日本人一起工作是什么体验?”——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受够了瞎忙活、被放鸽子、甩锅拉垮的团队合作,那日本职场能让你体验一次什么叫‘安(心)全(稳)感’。”

当然,前提是——你能忍住他们开会时长、流程复杂、回邮件像写论文、以及凡事都要“三思而后拖”。

以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5樓 發表于:2025-7-19 17:06

乐正:


在哪里都要远离狭隘本土派,多交点全球视野的人

在前者眼里外国人呼吸就是错的。

日本的精英,可能我没见着。我见过的最能干最聪明的日本人,也比别的国家的差远了。

和一些牢美、西欧北欧人聊过天,年纪大的偏严肃,年轻一代比较放松,但都充满精明的洞察力,都有让我不寒而栗,「再也不想和这种人打交道了」的感觉。

日本人的本土精英更多让我觉得「这啥比疯了吧」,还有很多地主家的傻儿子,没什么威胁性。不过也有可能日本的精英除了我见不到的,剩下的都润欧美了。

不管哪里,社会的正常运行都是依循一套制度,这也不足为奇。但是日本似乎连精英也在循规蹈矩这套制度,仅仅是这套制度最优秀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6樓 發表于:2025-7-19 17:06

作者:中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9096666952425728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毕业后当时有进入一家日企的海外部工作,工作同事都是非常多元化的背景,当然我为了不被喷,我把我合作过的日本同事分成三类:第一类很纯粹的没有离开过日本的日本人,顶配是部分有海外的旅行经验,大部分都会更喜欢日本本土旅行;

第二类是对日本以外的事物觉得兴趣,通过互联网或者海外同事彼此了解,有很多的海外旅行经验,某些脑回路清奇的甚至去学过外国语,这类人群中因而不少英语都还不错,挺颠覆我对日本人英语听说能力不好的刻板印象;

第三类是读国际学校或者父母爷爷辈就跳出日本,有海外经历的生活和工作,后来又回到日本。比如我现在都还保持联系的一位铜锣烧妹子(她不允许我叫樱花妹,因为她是吃货,喜欢DORAEMON),她的粑粑是坡县NUS毕业,麻麻是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的,一口有京腔的流利中文惊呆了我,她自己本身是UCLA毕业的,初中和高中读国际学校,大学就出国念书了,在少部分传统的日本人的视角下看,她甚至有点不够“日本”。

和第一类打交道的累积的经验是很多的,整个过程会很礼貌,说话也是差不多像课本上学到的那样的日语句式,而且几乎不会当面直接否定事情,语言表达略显婉转,所以给人感觉只要好好沟通基本没有太多问题,但我也只是说“感觉”,因为对方很多时候对于非日式交流文化是非常敏感的,这种敏感在部分传统的日式思维下会转化为“外人”思维,也就是你很容易踩到对方的爆点,当然对方是不可能会跟你细说这个事情的,所以你会等到的是第三方转述你的各种让对方不爽的爆点,最让人费解(但现在我会直接无视并反水对方无事找事)且惊讶的是,对方再次跟你接洽的时候,完全不会觉得尴尬,甚至还能当作无事发生

其实后来我慢慢也才总结出来,日式文化里面有个概念是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叫做"建前"(表面立场)与"本音"(真实想法),这个东西在日本待过的小伙伴相信是非常熟悉的,后来想想这个东西全世界各地都有,但种花家的处理方式和菊花社会是不一样的,中国是“实用主义和灵活性”优先,中国人讲究“和气生财”,核心是“以结果为导向”——只要最终事情能顺利推进,过程中的小摩擦可以暂时搁置,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主随客便”作为一种策略性让步(比如商务场合给对方面子),但如果真的触及底线,中国人往往会直接表达不满(比如“这事不行”“这样搞要出问题的”),也因此中国人对“外人”的容忍度其实比日本人高,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是“融合型”的(历史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所以对外来者的行为模式有更强的适应力,

可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传统日本人眼里是不守规矩的,日本人的“和气”是“流程正确”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结果。他们可以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内心已经把你划入“不懂规矩的外人”范畴。“第三方传话”不是为了让事情更好解决,而是“履行社交义务”——他们觉得“我已经通过正确渠道提醒你了,接下来是你自己的问题”,这在日本社会下是合理的,因为日本还是属于高度的集体社会,他们认知里已完成"问题提示"的义务,后续的若无其事其实是认为"既然你已被告知,就该自行调整",这种社交文化就类似“ 吃了感冒药后,症状就会消失”的逻辑,传统的日本人有种独特的"时间分割认知",他们认为每个社交场合是独立不互相干预的,所以"指出问题"和"日常相处"在他们脑中是两个互不影响的抽屉;当我的铜锣烧的妹子告诉我这种文化感觉的时候,我立马就懂了这种感知,果然是个什么都需要进口的孤岛啊;后来为了预防这种文化炎症,我都会问对方:“このような進め方で、御社の慣習に沿っているでしょうか、日本のやり方と違っていたら教えてください”(这么做就会逼他们表态,而不是事后抱怨)

第二种日本人更像是和海外直接联网而不是VPN转发流量,所以我说他们不少人的英语都非常不错,颠覆了我对日本人的听说能力弱的刻板印象。对于其他文化的好奇也促使他们有机会就想跳出去看看,这类人现在就有点像有个叫“和之梦”那个竹内亮导演纪录片的人物,对于外来人或者事都会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跟他们打交道只要不是非常不要脸的那种,基本上他们都不会事后瞎蛐蛐别人;这些日本人眼中的海外不是抽象的“外国”,而是具体的目的地,因为文化容忍度很高,会吐槽日本自己的问题,但也不会盲目崇拜国外,即使有说不通点,也只是会礼貌说那就是文化差异啊,但也不要过分哈,毕竟他们骨子里也还是菊花血脉啊

第三种估计是全球化后主动飞出日本的东瀛之岛的,日本有个歌手KOKIA就是这种,在日本的知名度可能还不如法国那一小撮粉丝,我恰巧也是她的粉丝,KOKIA用 全共鸣腔发声,接近歌剧或凯尔特民谣(如Enya),能突然从低音域(类似爱尔兰歌手Lisa Gerrard)跃升到高频泛音(像蒙古喉唱),这种跨度在日本乐坛极少见,保留日本“雅乐”的调式(如《愛のメロディー》),但编曲用欧洲交响乐+电子音效,她的音乐不只是日本符号,也有世界其他地方的音乐主题。这类人群回到日本之后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形式是疑惑,多少还带点无语,比如我的铜锣烧妹子朋友,她也曾吐槽过:How shall I be supposed to interpret an atmosphere that leaves no trace or signal? 然后她的爸爸说,the more you experience, the better you are going to master。跟她们打交道是最轻松的,因为不会有太多隐形的高语境规则,所以礼貌尊重就能和平共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930 回複數:65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7-19 17:06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