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9096666952425728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毕业后当时有进入一家日企的海外部工作,工作同事都是非常多元化的背景,当然我为了不被喷,我把我合作过的日本同事分成三类:第一类很纯粹的没有离开过日本的日本人,顶配是部分有海外的旅行经验,大部分都会更喜欢日本本土旅行;
第二类是对日本以外的事物觉得兴趣,通过互联网或者海外同事彼此了解,有很多的海外旅行经验,某些脑回路清奇的甚至去学过外国语,这类人群中因而不少英语都还不错,挺颠覆我对日本人英语听说能力不好的刻板印象;
第三类是读国际学校或者父母爷爷辈就跳出日本,有海外经历的生活和工作,后来又回到日本。比如我现在都还保持联系的一位铜锣烧妹子(她不允许我叫樱花妹,因为她是吃货,喜欢DORAEMON),她的粑粑是坡县NUS毕业,麻麻是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的,一口有京腔的流利中文惊呆了我,她自己本身是UCLA毕业的,初中和高中读国际学校,大学就出国念书了,在少部分传统的日本人的视角下看,她甚至有点不够“日本”。
和第一类打交道的累积的经验是很多的,整个过程会很礼貌,说话也是差不多像课本上学到的那样的日语句式,而且几乎不会当面直接否定事情,语言表达略显婉转,所以给人感觉只要好好沟通基本没有太多问题,但我也只是说“感觉”,因为对方很多时候对于非日式交流文化是非常敏感的,这种敏感在部分传统的日式思维下会转化为“外人”思维,也就是你很容易踩到对方的爆点,当然对方是不可能会跟你细说这个事情的,所以你会等到的是第三方转述你的各种让对方不爽的爆点,最让人费解(但现在我会直接无视并反水对方无事找事)且惊讶的是,对方再次跟你接洽的时候,完全不会觉得尴尬,甚至还能当作无事发生
其实后来我慢慢也才总结出来,日式文化里面有个概念是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叫做"建前"(表面立场)与"本音"(真实想法),这个东西在日本待过的小伙伴相信是非常熟悉的,后来想想这个东西全世界各地都有,但种花家的处理方式和菊花社会是不一样的,中国是“实用主义和灵活性”优先,中国人讲究“和气生财”,核心是“以结果为导向”——只要最终事情能顺利推进,过程中的小摩擦可以暂时搁置,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主随客便”作为一种策略性让步(比如商务场合给对方面子),但如果真的触及底线,中国人往往会直接表达不满(比如“这事不行”“这样搞要出问题的”),也因此中国人对“外人”的容忍度其实比日本人高,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是“融合型”的(历史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所以对外来者的行为模式有更强的适应力,
可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传统日本人眼里是不守规矩的,日本人的“和气”是“流程正确”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结果。他们可以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内心已经把你划入“不懂规矩的外人”范畴。“第三方传话”不是为了让事情更好解决,而是“履行社交义务”——他们觉得“我已经通过正确渠道提醒你了,接下来是你自己的问题”,这在日本社会下是合理的,因为日本还是属于高度的集体社会,他们认知里已完成"问题提示"的义务,后续的若无其事其实是认为"既然你已被告知,就该自行调整",这种社交文化就类似“ 吃了感冒药后,症状就会消失”的逻辑,传统的日本人有种独特的"时间分割认知",他们认为每个社交场合是独立不互相干预的,所以"指出问题"和"日常相处"在他们脑中是两个互不影响的抽屉;当我的铜锣烧的妹子告诉我这种文化感觉的时候,我立马就懂了这种感知,果然是个什么都需要进口的孤岛啊;后来为了预防这种文化炎症,我都会问对方:“このような進め方で、御社の慣習に沿っているでしょうか、日本のやり方と違っていたら教えてください”(这么做就会逼他们表态,而不是事后抱怨)
第二种日本人更像是和海外直接联网而不是VPN转发流量,所以我说他们不少人的英语都非常不错,颠覆了我对日本人的听说能力弱的刻板印象。对于其他文化的好奇也促使他们有机会就想跳出去看看,这类人现在就有点像有个叫“和之梦”那个竹内亮导演纪录片的人物,对于外来人或者事都会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跟他们打交道只要不是非常不要脸的那种,基本上他们都不会事后瞎蛐蛐别人;这些日本人眼中的海外不是抽象的“外国”,而是具体的目的地,因为文化容忍度很高,会吐槽日本自己的问题,但也不会盲目崇拜国外,即使有说不通点,也只是会礼貌说那就是文化差异啊,但也不要过分哈,毕竟他们骨子里也还是菊花血脉啊
第三种估计是全球化后主动飞出日本的东瀛之岛的,日本有个歌手KOKIA就是这种,在日本的知名度可能还不如法国那一小撮粉丝,我恰巧也是她的粉丝,KOKIA用 全共鸣腔发声,接近歌剧或凯尔特民谣(如Enya),能突然从低音域(类似爱尔兰歌手Lisa Gerrard)跃升到高频泛音(像蒙古喉唱),这种跨度在日本乐坛极少见,保留日本“雅乐”的调式(如《愛のメロディー》),但编曲用欧洲交响乐+电子音效,她的音乐不只是日本符号,也有世界其他地方的音乐主题。这类人群回到日本之后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形式是疑惑,多少还带点无语,比如我的铜锣烧妹子朋友,她也曾吐槽过:How shall I be supposed to interpret an atmosphere that leaves no trace or signal? 然后她的爸爸说,the more you experience, the better you are going to master。跟她们打交道是最轻松的,因为不会有太多隐形的高语境规则,所以礼貌尊重就能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