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听澜:
真的能啊!酸、苦、涩,口味明显不同!☕️
分享一下喝咖啡十几年的素人分辨诀窍,并在最后郑重发布一个我命名为“二三三四”的简单口诀,让咱们一众小白都能摆脱咖啡文盲的尴尬!
我老爸是咖啡精,从小学开始我就接触到海南咖啡和越南咖啡。
不过那时候老爸不让我们多喝,怕我们上瘾。
一周最多也就周末给我们喝一次……
真正开始每天喝咖啡,也是最近这十几年的事。
(文字工作者经常要靠咖啡因续命啊……对不起啊,老爸,我还是上瘾了…… )
然后有个相识多年的老友,前几年开了咖啡店,还跑去云南包了个山头种咖啡。
托老友之福,也被普及了一些知识,喝到了老友出品的各种高山咖啡。
因此,虽然我只是一介素人,没啥高深的技巧和专业工具加持。
但感觉自己喝得也算多,下面这种方法应该很适合帮助入门者了解咖啡哦!♥
先说结论,也就是我的“宝贵经验”( ̄▽ ̄)"
喝不出差异,与能喝出差异的人之间,其实可能只差一包什锦滴滤咖啡
的距离!

类似这种5种风味✖4袋=20袋滴滤,轮流喝20天,真的就能把握五种风味的不同
比如,题主只需要去买一包类似上图那样的什锦滴滤咖啡,每天轮流手冲一袋。
20袋喝完后,一定可以深刻体会到咖啡的不同。
至于品牌什么的,网上很多选择。可以买几种试一下,价格一般也不会很贵。
注意!不要买速溶咖啡,一定要买滴滤,手冲!
速溶咖啡实在是……主打提神醒脑,不讲究风味哈……(lll¬ω¬)
至于用到咖啡豆、咖啡机这种水平的,并不适合小白,所以,就按我的简易法来感受“不同”就好。
所谓“不同”,是要靠反复对比才能分辨出来,这与加不加奶无关。
不同品种的咖啡,即使加奶加糖,所得的风味也是不同的。
就用我买的这包什锦滴滤咖啡来举个例子吧!
下面这袋,我戏称她为“蓝贵人”。
美人大名曰:哥伦比亚惠兰
(huila)咖啡。
看了包装上的说明,口味是偏明亮活泼的酸。

记得看包装袋,小白无需啃咖啡专业书,先把包装上的内容记住就好
本人向来不甚喜爱酸口味的咖啡,是以给惠兰美人赐了个贵人的席位。
但其实,惠兰咖啡是世界公认的十大高端咖啡。
惠兰位于哥伦比亚南部,坐落于安第斯山脉东部。地处高原,海拔高度在1200米至2000米。
是哥伦比亚最负盛名、最受赞誉的咖啡产区之一哦!
沸水冲下去,热气随着香气升腾。
先试了下黑咖纯饮,嗯,这个酸度恰好,可以接受。
再加点鲜奶,嘿嘿,口感顺滑, 醇厚度不错。给人一种圆润、饱满的感觉。

咖啡其实也没有多高大上!
我觉得说穿了,也就像大家吃粉吃面那样,鲜奶和糖则如同醋、辣椒酱之类的佐料。
鱼蛋粉、馄饨面、兰州拉面、炸酱面,本身风味肯定不同。
至于佐料,则是随着个人喜好添加,目的都是拌出一碗自己喜欢的口味,如此而已。

不加奶的话,就是很明显的偏酸口味
再看下面这袋,我称它为“金妃”,大名是premium blend
(高级混合咖啡)。
混合咖啡一般没有很明显的某种特质,香气清新,滋味芳醇,平衡感很好。
应该也是普通小白比较容易接受的。
就像很多餐厅提供的咖啡,混合咖啡就是主流。
包括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一般喝到的就是混合咖啡。
因为不酸不涩,中正圆润,用来搭配各种餐点都非常合拍,不会互相抢风头。

有对比就知道,什么叫不酸不涩
然后轮到“紫贵妃”,大名是Kyoto blend
(京都混合咖啡)。
日本人普遍喜欢深煎(咖啡豆经过深度烘焙)口感。
这款京都blend正是强调深煎风味,主打深邃芳醇,甘美柔和。
沸水冲下,雾气氤氲。
深煎咖啡特有的浓郁香气扑鼻,逐渐充盈了整个空间。
啧啧,这10几秒的温柔香,谁闻谁沉沦!
深度烘焙咖啡,香气真是很浓烈,让人有精神一振,或者想眯眼叹气“好香啊”的感觉!

我喜欢加奶不加糖,但加奶后,每款咖啡风味都依然完全不同哦
后面还有来自坦桑尼亚的“绿嫔”Kilimanjaro(乞力马扎罗),以及来自也门的“红贵人”摩卡(Mocha),不一一上图了。
就看这五种滴滤咖啡,已经能够让人清晰感受到差异,以及察觉到自己的偏好。
所以我觉得,想喝出不同,就先去买这种什锦装的滴滤咖啡吧!
敲黑板!
记得认真看包装袋!小白们虽然不需要啃咖啡专业书,但也得把包装上的内容记住呀!
像我自己,用20天,感受并记住5种味道和相应的介绍。
和20天前的自己相比,不知不觉就已经提升了一个等级啦!
这个笨方法,能够帮助入门者毫无压力地迅速了解咖啡的大致种类。
更重要的是,也能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豆子和口味!
从此去精品咖啡店,就不用再纠结点什么才好啦!

入门者应该先喝一口黑咖,再加奶、加糖,感受不同的风味变化
■那么,为什么咖啡会有不同风味呢?
我也是咖啡素人,但因为喜欢喝,自然也会适当学习!
在这里分享一个“吃货记忆大法”。名为“2344”!
咱们小白嘛,来记住这四大点,我觉得就比较够用于回答这个问题了!
1、“二”品种:咖啡豆本身品种不同
嗯,就好比刚才说的粉面,云吞面和炸酱面,本身品种就不同哈!
咖啡最主要的两大品种是阿拉比卡
和罗布斯塔
。
◆阿兄:风味更细腻、酸度更高。在日本常被咖啡店采用。
◆罗兄:更苦涩、咖啡因含量更高。常被用于速溶咖啡。

日本的情况:左边是阿兄,主要用于咖啡店;右边是罗兄,主要用于速溶咖啡
2、“四产地”:产地风土导致风味不同
港式云吞面和上海小馄饨,是不是很容易理解?
而咖啡常提及四大产地,亚洲-非洲-中美-南美。
一般认为特质是这样的:
◆埃塞俄比亚(非洲)的咖啡,常有花香和柑橘味。
◆肯尼亚
(非洲)的咖啡,常有莓果和番茄味。
◆中美洲、南美洲的咖啡,比较均衡,往往带有坚果、巧克力调性。
◆印尼
(亚洲)的咖啡,常有草药、香料和醇厚土壤感。

各大产地的味觉分布图,从左到右:亚洲,中美洲,南美洲,非洲。
3、“三处理”:加工处理法后形成的风味不同
老广很熟悉的云吞面,这个面条里面也分碱水面和全蛋面、虾子面等不同类型,对吧?
咖啡豆的话,采摘后需要去除果肉取出豆子。
这时也有三种不同的主流加工方法,对风味有巨大影响哦!
◆日晒处理: 豆子带着果肉一起晾晒!会吸收糖分,风味通常更浓郁、奔放。
◆水洗处理: 通过发酵去除果肉,风味通常更干净、清爽,酸度更明亮。
◆蜜处理: 介于两者之间,保留部分果胶进行晾晒,风味甜美,醇厚度饱满。

咖啡的一生
4、 “三烘焙”:烘焙程度带来不同风味
嗯,例如说,煮面和炸面,是不是也可以理解?哈哈哈!
炸过的面条带有焦香,也是类似的理儿吧!
◆浅度烘焙
保留更多原产地特征,酸度明亮,口感清爽。
◆中度烘焙
平衡了酸度和醇厚度,常有坚果、焦糖、巧克力的风味,是最常见的烘焙度。
◆深度烘焙
主要呈现烘焙本身带来的味道,如烟熏、香料、巧克力苦甜感,咖啡豆本身的风味大多被掩盖。

日本真是喜欢深煎,还有极深煎呢,这是多喜欢苦味啊
记住了吗?二品种,三处理,三烘焙,四产地,2334哈!反正咱们小白虽然菜,但也不能是咖啡文盲呀
最后说一句,从烘焙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日本人喜欢的深煎,其实并不能体现出原汁原味!
只能说,岛国人民喜欢吃苦当吃补啦!
至于我自己,哎,很惭愧,也是喜欢深煎,因为尤爱它的香气,那很咖啡!!☕️
@知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