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幸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94696677/answer/414440336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权利面前,美色一文不值;在民族复兴的路上,苦比甜更容易成功!
国外人信仰神明,穷苦的人们相信神明可以带领他们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贵族的人们相信神明可以让他们一直处于顶峰。
在那个古老的年代,贵族每日纸醉金迷,享受众多仆人们供他们驱使,而凌驾他们之上的是尊贵又伟大的酒神。
受压迫想要反抗的人越来越多,有理智的贵族发现端倪,便希望能找出能够跟酒神对抗的神,咖啡出现了,它用加入的方式和酒神一起打败睡神,然后再顺理成章的登上酒神之上。
《瓦尔登湖》里詹姆斯.柯林斯把棚屋买给主人翁后,里面提到他所有的家当,就包含一个咖啡磨;《月亮与六便士》里也多次提到,“我”早上起床必须喝一杯咖啡;
历史有记载的一些爱喝咖啡的名人有:
拿破仑很喜欢喝咖啡,而且是现磨咖啡,哪怕出去打仗,他也会随身带着磨豆机,磨多少喝多少;
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认为咖啡有助于激发灵感,嗜浓咖啡如命,据说一生大约喝了5万杯浓咖啡,平均每天6-7杯;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视咖啡豆为跳动的音符,认为“做一杯咖啡的咖啡豆,会给我60种灵感”;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常常到阿尔加萨咖啡馆中观察消沉的灵魂,并以咖啡馆中的情景入画;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苏黎世期间,他也常去大都会咖啡馆,在那里专注思考,一坐就是一整个下午。
是名人效应还是生活习惯?
我跟大张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时,他的看法是:“上位者想要民众习惯,一方面咖啡确实有提神的功效,另一方面习惯咖啡豆后,民众购买力强了,能增加财政收入。”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除了一些特别抵抗甜食的群体,一般人吃到甜的食物都会感觉到幸福的飘起来。
咖啡豆属于一种水果,从树上采摘下来后,经过处理烘烤后变成漆黑一小颗豆子,不能饱腹,不能解渴。萃取出来是漆黑的咖啡液,看着像中药,味也雷同中药,到底该如何让受众喜欢呢?
要知道好多地区的咖农都依靠种植咖啡豆生存,而这也成为国家的收入大项,同时也成为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的一种象征。
像西雅图被誉为“咖啡之都”,把咖啡店开到各个国家各个屯的星巴克就是在这诞生的。对于西雅图的人民来说“饭可以不吃、咖啡肯定是要喝”。
西雅图市议会估计,该税每年可筹集180万~350万美元来用于福利计划。不过这一方案遭到以星巴克为首,咖啡店主以及咖啡爱好者组成的“反税联盟”的强烈抵制。
西雅图试图收取天价咖啡税败北,英国政府吸取经验,决定细水长流,以每杯25便士对一次性咖啡杯征收税费,以此来达成2030年的可循环目标,以降低废弃物数量。
咖友们,很多成功的商家告诉我们,真正发大财的都是那些闷不做声的,不要以为每杯25便士很小意思,如果告诉大家,有25亿杯咖啡等着你来收,觉得如何?
据调查显示,2018年,81%的英国人每周都要去咖啡厅喝咖啡,咖啡年消费总额已达到96亿英镑,英国咖啡厅总数已经超过24000家。
不过官方收税的本意是:希望以“咖啡税”来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或实现一次性杯子再循环的目标。
培养一个群体对某种食物的喜好,除了有利可图,更多的是因地时宜。像汉堡,压缩饼干就比需要费时几个小时的法餐受众要广。
能够及时解决眼前的问题,才是符合大多数人们的生活。
俄版“武则天”的硬核,叶卡捷琳娜二世名言:
如果我能活到二百岁,
我会让整个欧洲匍匐在我的脚下。
战争时期她带着精致的马卡龙看望前线的士兵,结果发现,精美的服饰,甜蜜诱人的甜食,在残酷的战场上莫名讽刺。
战争不需要甜点,那是留给胜利后的享受,战场需要时刻清醒,喝酒醉了会没命,喝咖啡提神保命不二法宝。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包络饮食习惯,是想要自多方面的因素符合才形成的。原谅幸运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多,做为人之常情,以上的些许推断,感觉也是符合这个问题的。
“除石油之外,咖啡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合法商品”——《黑咖啡》,它身上实在太多值得大家探讨的神奇地方,欢迎在看的咖友们留下自己的见解,大家一起讨论。
数据来源: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9-2015, 3.2 Export structure by product, A. World
@知乎美食
我是手冲咖啡发烧友@陈幸运,生活是一种态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每一天,让余生不留白,如果在看的你正好也喜欢咖啡,可以关注幸运,一起探讨咖啡的奥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