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旋镖发射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7262188/answer/18940638120905114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答案我打算做持续更新,因为每个阶段发现难点都不一样。
一开始
以为中国人学日语最大难点无非是语法和单词记忆量。和英文无异,但是少一接触,就发现除了默认和所有外语共同的“量大管够”这个难点外。日语完完全全是另一个语言,中国人学日语的唯一巨大优势就是书写没障碍。
现阶段我发现
首先是往下学的话由于记忆负担太大,就和英文找词根一样,日语你肯定也得找这种东西。一找就发现日语其实没什么词根,所谓往根上捯,就是往古语里走。日语从古至今的演变,字面看完全是跳跃性的,比如为什么が和のに会在一个族群里?你说叫がに多好。
然后是说话的方式。你可以去试试硬翻,就是一个字都不添油加醋,直接翻译。英语国家的人,同个话题,说话的内容习惯和中国人比较相似。反而是日本人,在说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和中国人反而差别大。
这就导致了我回想之前回答过的一个知乎问题,说为什么日本人一张嘴就知道我是外国人。这会儿我敢说,绝对知道,因为脑回路真的不太一样, 虽然“整体”大家说的是一件事,但是“方式方法”真的不一样。尤其是在“感慨,感悟”一些事情的时候,“陈述”的话还好。
而且日语的语速和有些单词差异特别小。我刚刚还在听个新闻,他意思是说“最近大雪,[要出门]的时候要先看气象预报......交通方面[预留]更多时间”,这里就涉及到:出が「かける」とき和后面的時間が「かかる」这种差异在中文里几乎很少
差异小意思差异也不大,但是你就是要给他精确掌握的话,对中国人来说真的有难度。一边学日语,一边我连中文也有点怀疑了。比如我今天看到一个表达,【不...不行】这个在中文里到处都是这个结构,哪里都能用,小孩太吵了,我不说说他就不行。收到礼物了,我不去感谢一下就不行。迟到太严重了,我不去批评他一下就不行。这三个不...不行,日语里竟然是不一样的,我草啊.....
4.14 趁车在保养来更新一波
还是说回中文为参考,日文比较难的一些点。如果只停留在看见“事”到底是じ还是こと那太浅了。
我总有一个感觉,日文一精讲中文也不会。
举个例子说,我爱你,阿姨洗铁路。但你要说阿姨洗铁路,那就是玩玩梗:愛している。人家也能叫:
君のことが愛しているんだ
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是很难理解到のこと和ん的,硬翻就要变成:你的内外一切我都如此的爱着。你是不是有大病?但你如果这里因为他有大病跳过のこと,之后的学习就会好好教你做人。
我大概事学了半年以后,慢慢开始有所谓的“语感”。如果日本人在说一件事,他们一般是真的“先说事”。比如说:(到了饭点)我打算晚上去吃烤鱼。坦白讲,我听到你只是“打算”,后面就不想听了,管你去干嘛。但日语很刺激:晚上去吃烤鱼,我打算。我等于听了你半天搞下来只是你打算而已。
5.8
最近的一个感悟是关于整体的语言学习的。
不管是英文还是日语,我有一次非常慢的,逐字逐句的看了两个东西,一个是特朗普的演讲,我是直接看的英文字幕,一个是看了日文的原版小说《人间失格》的一段。
坦白讲,以母语中文为坐标,我们之所以听不懂一些东西,真的是因为文化原因。逐字逐句看,同样一件事情,发现中美日三国的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是最“就事论事”的,一般是简单明了把事情说清楚,废话不多。美国人特别喜欢鸡零狗碎的周边拿点进来,如果没有特别丰富的周边知识,你都不知道这会儿突然提那干啥。日本人又特别喜欢“反思”,根本就稀松平常的事情他们要颠来倒去论证。
这就导致了中文母语者去习惯日语,等于是在做加法。你要纯正日语思维,多少是要有点“哲人”思维。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看到过一片文章,歌词大意就是车让人,人过马路以后说了句谢谢。就这么个事情,那个反思啊。。。。。我的天
所以有时候日语难真的就难在这里,思维,思维,思维。交流沟通是要有预判的,毫无预判的那叫谐音梗。好好的再说刘德华的电影,突然跟你说高锰酸钾,中国人也接受不了,不管你中文什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