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104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2262 103
(轉載知乎)假设美国所有大学的中国教授突然全部回到中国高校就职,中国大学整体实力能否进入世界前三名?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1樓 發表于:2024-4-21 18:35
鹰扬尉​:


可他们,不一定会倒茶啊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2樓 發表于:2024-4-21 18:35
安吉拉齐格勒:


《这里不欢迎你》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3樓 發表于:2024-4-21 18:36
作者:美移移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902258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代社会,优质人才全世界都在抢。
而我们国家用最优质的资源培养出来的高端人才,却一直在流失。
每年清华北大,这些最高等学府的精英,都有不少在赴美深造后留在了美国。他们是最优秀的一批人,也是出去最多的人。
也许是因为足够优秀,又在国外拓宽了眼界,所以做出了一般人无法理解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我们留不住这些精英呢?
今天来讲讲清华女神级教授颜宁
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颜宁,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集一身功与名,毫无疑问,被称为“清华女神级教授”的颜宁,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但我们国家,没有留住她……
1977年11月出生在山东章丘的颜宁,打小学起就对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特别着迷。18岁,颜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学习生物科学与技术。
2000年,颜宁去了美国普,在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师从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
,硕博连读,并且一直深造到博士后。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美国的博士学位一般需要6-9年时间才能拿到,但颜宁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学业。
那些年,颜宁后来在采访中说,她被科研完完全全地吸引了。
学成后,颜宁并没有跟大多数人一样留在美国,而是选择了回国。
2007年,颜宁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那一年,她刚好30岁。
回国后,颜宁就在清华组建了实验室。
出于对生物的热爱,她一直致力于研究结构生物学中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并且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内50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被权威杂志评选为“中国科学之星”。
在2007年到2017年在清华任教的这十年间,颜宁一共培养出了7个博士后,并先后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
此外,她还夺得了多个奖项科研权威奖项,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影响中国的科技人物奖”等等。
可以说,在外人看来,颜宁的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在清华工作10年后,颜宁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弃国赴美”。
2017年,颜宁辞去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务,去了美国,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在普林斯顿,颜宁继续辉煌,两年之后便拿下“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同年又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此后,颜宁在美国的事业也是一路高歌,成就越来越突出。先后在《自然》、《PANS》、《细胞》等非常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重返美国仅仅三年后,2020年8月,颜宁又获大奖。
这一次,世界女科学家组织将年度“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授予了颜宁。
这是相当高的荣誉,也彰显了颜宁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很多人好奇,女神级教授在清华工作十年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之后,为何突然辞职赴美?
也很多人愤愤不平:赚中国的钱,到美国去花;中国培养了你,你去给美国做贡献;不爱国,背叛者……
诸如此类的言论,不在少数。
这些刺耳的声音,并没有阻挡住颜宁的步伐。
她公开回应:“清华厚道、大气、稳重;而普林斯顿优雅、淡定、高贵,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两个地方。”
事实上,颜宁对清华是感激的。但她对普林斯顿,一样是深爱的。
那么,颜宁到底为何出走,我们为什么留不住她?
杨振宁评价颜宁出走这个事情说:大家不要乱讲,这里面原因比较复杂。
颜宁出走,这里面原因肯定不是单一的。
但仔细分析,就科研领域的中美差距而言,或许我们能对颜宁多一些理解。
美国自然环境方面非常优越
对颜宁来说,为什么要去美国?
她曾说,我在第一次踏上那块土地时,就被那儿的自然风光强烈吸引了。
“那里保留了大片的森林,还有一条运河。秋日的黄昏凭窗望去,周围是红色、金色、紫色的树,夕阳下的湖面波光闪闪,成群的野鸭在暮色中飞翔……”
是的,普林斯顿除了优越的科研条件之外,自然环境也让她深深的着迷。
一个纯粹的学者、纯粹的科学家,对环境是很挑剔的,相比喧闹的钢筋水泥大城市,或许她更喜欢远离喧嚣去去亲近、感受大自然。
当然,从内心对生活环境的向往和喜好上来说,美国的自然环境毫无疑问是很加分的,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

美国给科技人员的待遇世界第一
颜宁“弃国赴美”,有人说是因为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尽管颜宁否认了,但其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颜宁到美国不久之后就评选上了两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以看出颜宁还是希望自己的成就被认可的。
美国非常爱才,惜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给到优秀人才最好的待遇,迄今为止美国依然是全球第一。
据统计,美国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而有40%的科技人才都不是美国本土人,其中中印裔就占了30%以上。
每年印度和中国大量人才流失到美国。
而美国高科技产业非常成熟,很多大学旁边就是超级公司,形成了顶尖学校-顶尖公司这样直接给本国高科技企业输送人才的“产业链”。
因为美国高科技产品的附加值非常高,这又让美国得以在全球收割,赚到很多的钱来给到这些顶尖人才最优渥的待遇。
美国的学术和科研环境简单、自由
国内的顶级名校,包括清北都是公办性质。
因为是公办,在官本位的外行官员管内行学术专家的情况下,必然失去了自由的科研学术环境。
或许正是看到这一点,多年来社会上一直有大学去行政化的呼声。
美国的顶级私立名校,都是教授治校,各领域的大师凭学术水平自由竞争,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相对简单、自由。
颜宁一开始并没有想待在美国,这一点从他念完博士后马上回到清华就能看出来。
但为什么在清华工作10年又“弃国赴美”呢?或许就是普林斯顿科研环境的优越性,让颜宁最后做出了回到美国的选择。

人都喜欢待在自己感觉舒服的环境里
美国到底给了颜宁什么?
从颜宁过往的一些采访不难看出,美国整体的环境,让颜宁感觉更舒服。
有人说,颜宁或许会成为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颜宁到美国去,客观上来看,确实是我国的巨大损失。
但另一方面,颜宁到美国去,除了有让她感觉更舒服的自然、科研环境之外,她的科研成果还更容易被世界看见、和世界接轨。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
超越自己,尤其是在合适的环境下超越自己,一直都是这些天才孜孜不倦的追求。
想想45岁至今未婚未育的颜宁,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科研事业。
她需要的,或许正是能充分发挥其科研能力的自由学术环境,而不被科研外的因素牵绊。
-END-
来源:美移移民官网
更多成功案例,关注美移移民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4樓 發表于:2024-4-21 18:36
看了一圈,你们都上的什么学校啊!我这边没有海外任职经历的都不要了,手里有5篇prl才差不多能混个教职,行政机构也没你们说的那么奇怪:团委党委的都是学生和党员投票选的,好几个人挤一间办公室,主要负责个学生工作,根本不管科研。三个院长一个是院士大佬,当年从瑞典回国的;一个带着好几门课,也兼任教秘,主要负责教学;还一个是党委书记,专业水平也很高。之前有学生不满防疫政策,校长专门找来学生代表跟保卫部三方协商。我导,18年从荷兰回国的,前年还发了篇nature,说明国内的土壤还是能出成果的。据我所知,我们学校在中国还算不上氛围很好的那种,复旦,南方科大之类的做的会更好。南方科大这几年大有当年港科大发展的势头,前几天还引进了个全职的菲尔兹奖得主,如果大学真的有这么糟糕,人家干嘛从美国润中国啊


作者:特靠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828377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5樓 發表于:2024-4-21 18:37
无可奉告:


任何一个中国留学生都明白一个道理。都出国了,就别找华人导师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导师也尽量不要找。个顶个的卷王吸血鬼。把他们找回中国你会发现新的学校会兼具中美高校缺点于一身。去其精华取其糟粕。
要真有这个实力,不如直接把人家一整个学派挖过来。尽量找美国本地出生的白人教授。有知识,有胆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小心触碰政治正确红线而无法进行工作的人。比如沃森这样的因为科研和当地政治正确不相容的人物。美国的高端制造业,机械,航天,生物是这些有能力有胆量的人打下的基础。不只是理工科,各种学科的人才都要找,他们才是美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美国强大实力真正的源头。
你把这些人请来,抱着美利坚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有志之士肯定会跟过来。估计会有彼得一世请欧拉的效果。俄国人现在都有不少老本可吃,现在很多大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有大学文凭。基础科学和文艺方面都有相当的水平。但彼得一世的时候俄罗斯人普遍都是文盲,彼得一世也是半文盲。人家虚心好学,礼贤下士,让俄罗斯更化鼎新,现在的中国人比当时的俄罗斯人基础教育水平更好,中国人在综合素质方面不输于任何人,咱们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
不能。估计实力还得下降。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6樓 發表于:2024-4-21 18:37
某知乎用户:


可能短暂的纸面实力会起飞,一代人过后就均值回归了。
如果悲观一点都不用二十年,参考一下五十年代回来的大佬68年啥境遇。
汽车领域大陆起步还比韩国早,混到现在燃油车领域还是被韩国企业吊起来锤。
日韩台都建立起全球收割的技术企业,中国支棱半天也就一个民企华为,还整天被掐得嗷嗷叫。内宣里快崩盘得美帝有着intelamd这种乳华乳得内宣装死的全球收割企业。英伟达创立也就四十年,马斯克2012看起来还像美国版的贾跃亭。
与此同时大陆八九十年代创业至今,或者原有基础做大做强营收指数级上升的企业有哪些?
又或者说,让刘强东拿1000万现金回到九十年代,他仍旧会创立狗东还是梭哈买房开摆?


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下流地区不是中下流地区人民不努力,地势在那边。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7樓 發表于:2024-4-21 18:38
大是大非不用脑:


按照历史经验,中国高校的整体实例可能会倒退!
大家想想,这些海外的教授回来,必然带来大量西方腐朽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由此,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精力来处理这些腐朽的学者,这些学者,不,应该叫学阀,具有巨大的学术声望,把他们批到批臭是很费力的,这会牵扯高校大量的精力,学校实力怎么能不倒退?
也许有人会说,这太绝对了,这个我也承认。按照马克思注意辩证法,这些人的到来,会让好多国营农场获得很多免费劳动力,算是有利有弊吧。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8樓 發表于:2024-4-21 18:38
局中人:


进世界前三?在粉红和战狼眼里,不早就世界第二了吗?你看排名突突突往前冲,虽然屁的科研成果没有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9樓 發表于:2024-4-21 18:38
体制的力量是有魔力的。可以不相信它,但要敬畏它。
2017 年 1 月,曾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的陆奇,加入百度,实现了超2000亿的盈利,ALL in AI
2018 年 5 月,陆奇宣布从百度离职,百度的股价急剧震荡,一夜之间蒸发了94亿美元的市值。
2022年7月,李彦宏“AI深耕 万物生长”。
你说人才改变了什么,大概战略方向的深深深远影响。


作者:多肉的小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830504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0樓 發表于:2024-4-21 18:39
沉钧:


要用人的时候就不嫌公知多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1樓 發表于:2024-4-21 18:39
假如:
1,美国所有大学的科研仪器全部出现在中国,并正常运转(信息信号接受正常,电路系统运转正常,铭文表头全部变为简体中文)。
2,这些科研仪器可以和我国的产业、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创造更多收益。
3,所有中国教授:“卧槽,这咋回事,我还是回中国吧”。
在1、2两条成立的情况下,中国大学整体科研实力能变成世界第一名(当然也是前三名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而至于3,只是大多数人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罢了,并不是实现结果的必要条件。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289251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2樓 發表于:2024-4-21 18:39
本人看法可能与大家不同。
留美学者的学术成就可能不错,也许不比国内高校教授逊色。但是,这群人的思想观念恐怕从根上就与中国社会环境有分岐。假如他们认同中国国情早该回来。
留美学者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大学教授,总是会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带给学生,难保学生不会学样成样。还是让他们在美国培养美国学生吧。
建设国家需要热爱国家的人,教授作为人才培养者更应如此。
还是给国内高校教授们多点经费,更多机会,让他们成为一流学者更妥。
中国,体量如此巨大,从根本讲,发展得靠自己。


作者:一路往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695754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3樓 發表于:2024-4-21 18:40
凡人中年男:


关键美国大学所有中国教授 也不是各个都牛的啊
起码没有歼20总设计师那个层次的吧
很多人 也就是那样 仅此而已
你应该问问 如果美国的所有大学非美国教授都走了 美国大学还能有多牛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4樓 發表于:2024-4-21 18:40
你太不了解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
我们的教育目标首先是服务于国家需要,形成和谐统战氛围,而不是多少科研成果;
其次,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更多的能吃苦耐劳的牛马人,送上生产线和建设第一线,而不是大多数啥也不能用的教育科研成果;
最后,我们大量的真正能使用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国外和国内的外资企业,如果把这些人搞回来了,那我们后续的真正科研技术不是断线了吗?
进一步来说,你太坏了,竟然提出这样的馊主意。你是想让国外的教授回来搞坏国内的教育环境,并搞乱整体社会环境吗?


国外那些中国人教授已经一个个桀骜不驯,自由散漫,不能接受我们的政治思想和大学里的论背景和论资排辈的格调,他们回来只会制造问题和抱怨,把问题散布于舆论媒体和社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国外那些中国教授如果回来后,国内那么庞大的教授讲师和政工队伍怎么办,是否会造成长期窝里斗现象。本来国内大学真正的科研目标有限,这样经费大增,却科研成果更少,不好交代啊。
国外那些科研设备国内很难提供,一是缺钱;二是即使有钱,钱也会被用于关系和背景,形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所以他们回来也难以提高科研实力!

作者:光阴的赞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827769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5樓 發表于:2024-4-21 18:40
Richy:


这只会让这世界上能喘气的科研人员锐减一批。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6樓 發表于:2024-4-21 18:41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833560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学教师流动在增多
打开微信朋友圈,隔三差五总能看到同行的教师朋友跳槽的信息,有的是由于考核不达标而被迫转到其它高校,更多的则是受到更具吸引力的职位和薪酬吸引而加盟其它高校。微信群里不断发布着各地高校吸引人才的招聘信息,凸显了当前经济学界人才流动的活跃气氛。
近几年,中国经济学界有两个醒目的现象。第一是大量海外归国人员到国内任教,包括大部分海外学成毕业博士以及少部分已经在海外任职多年的教授;第二个现象是教师流动在国内各个高校间时有发生,其总规模超过了以往大多数时期。这两个现象共同特点是教师流动多半是从“高”往“低”流,并且主要是通用市场化的机制自发推动。
众所周知,我国的大学是计划体制改革的一个顽固领域。中国大学基本是公立高校,大学教师属于有编制的体制内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其它事业单位员工类似,享受国家财政按照编制数量拨款。
如果要离开本校去其它高校,往往只能走“调动”途径。所谓原单位“不放人”本单位“不接收”等现象比比皆是。从人力资本有效配置的角度来说,人才的合理流动有益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利用效率,并且能够促进竞争,淘汰不合格人员,让更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而高校长期以来由于制度原因教师流动率极低,高校教师队伍极度僵化,近亲繁殖普遍,一所学校一个学院内全是师兄弟师徒关系的也很普遍。这使得高校内部凝聚力强,气氛融洽,但缺少竞争。
在大学内部,以资历、职称和行政等级来分配蛋糕长期以来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则。这种法则并不公平也无效率。这种机制能够长期保持,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相对而言具有信息不完全公开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两个特点。
信息不完全公开使得外部社会不很了解大学内部状态,往往需要偶尔的内部爆料才会引起媒体和大众关注;而不像企业一样以盈利为目的使得大学即使竞争力不强也可以生存,大学间竞争动力弱。由于教育部评价内容多元化,一些传统学校仍然可以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占有主动,从而没有动力改变。
在1998-2002这段国企改革激烈的时间,大学内部改革可以说毫无作为,高校教师的人才流动市场迟迟没有形成,高校科研能力发展极慢。
大批海外人才进入国内高校,本身是国外高校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产物,这给海归输入国内提供了动力源。
同时,在2003年之后,随着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等一批国内顶尖高校经济类专业引入特聘教授后,国内高校逐步开始对海归人员加大招收力度,以提升国际化水平,这本身是国家经济国际化后学术界视野扩展后的产物。
在顶尖高校带动下,地方高校对高端人才竞争也在加强,争夺顶尖高校的师资和海归人才,形成了以不同“人才”命名的众多人才争夺项目创新以及高薪酬高待遇对原有体制外针对人才的创新机制。
除了国际化扩展带来的视野放宽而使得高校追求高水平人才提升自己这一原因外,社会各界对经济学认识和关注程度也在加大,使得各高校努力吸引明星人才。
此外,教育部学科评估内容也在逐步变化,逐渐将国外一流期刊发表纳入各个高校院系学科评估排名内容中,同时加大了中文重点刊物影响权重,这些也使得各个高校对能否发表顶尖刊物论文的人才更加重视,加大吸引力度。
人才的流动给国内经济学界带来了较大冲击。高水平教师流动,给接收单位带来了新鲜血液,给本单位教师学生带来另类思维,开阔眼界,很大提升了本校的名誉或科研教学实力,甚至能够和原来等级更高的高校叫板,缩小了高校间差距,形成了较理想的健康竞争格局;教师的离开也对原单位产生压力,使其形成更尊重人才的氛围;这种市场化发展对于教师这一市场的人力资源再匹配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但是,虽然国内高校教师流动有诸多好处,并且流动规模有了相当明显的提高,但是整体规模仍不大,大学教师计划经济安排属性的基础框架没有改变。这和我国高校教师市场并未完全建立有关系,流动机制不完善,仍需大力度向西方国家高校学习。
2
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差距
在发达国家,很多制度性安排使得教师在不同学校间流动较大。这些制度目前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包括教师职业发展的非终身制、不留本校毕业生的制度、非升即走等制度。这些制度使得大学教授流动性较大,并且教授们也因此习惯了流动,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下一份工作。
非终身职业发展路径往往和“非升即走”是一体的,一般来讲,在一段期限内(如6-9年)如果没有达到学术要求并获评更高职称,则要被辞退另谋其它岗位。只有达到很高要求后,才会获得终身教职。但在这之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可能需要辗转多家学校,并且努力将学术成果发表在最顶尖的期刊上。
现在华人经济学界有名的教授如钱颖一、洪瀚等在美任教时都曾经有过辗转多所学校的经历。另外,美国大学基本有“不留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的传统(有些学校是明确的成文规定,有些是默认的传统),以避免学术僵化任人唯亲和形成自己人的小团体。
即使是优秀的毕业生谋求教职也一般要先到其它高校发展一段时间才可能回到本校。这使得高校教师并不会与自己就业所在学校有多大感情,发生流动时不会有太多牵绊。
当然,这个“不留本校”有时会退化成“不留本院”,即不同系间优秀毕业生有时还是可以互相吸纳就业的,但这也属于少数。
伴随着不断的流出,高校市场的招聘也很活跃,各个高校都有明确的公开招聘制度,几乎可以随时对优秀研究人员面试录用,使其进入新单位就职。这种推拉双重力量结合,使得西方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研究人员流动非常活跃。
另外,高校兼职现象非常普遍,有才能的教授受到各方礼聘,机制灵活也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师流动性强的重要原因。
整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程度仍然是相当有限的,并不具有西方国家高校教师流动的基本规模与特征。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教师校际间流动率只有1%左右,高校教师校际间流动对于一些高校而言是多年一遇的事件。
我国高校教师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流动市场,各种体制因素是主要原因。其中,高校教师终身制是高校教师不流动的根本原因。一个博士毕业进入高校任教,只要达到最基本的很低的科研要求和完成教学任务,则没有被辞退的风险,就是端起了铁饭碗,缺乏非升级走的压力。
一直以来,这种制度使得大学教师缺少动力去最大程度提高自己,形成了与国外学术界前沿普遍的巨大差距。即使科研能力严重落伍于时代,所在高校也会尽量寻求各种办法保护这类员工尽量不受损失,比如任职多年或临近退休的教师不会解雇、教学科研岗可转为教学岗、教学岗可转为行政岗,但仍属于编制内职工,并且这种小小的惩罚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这种考核不严格和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很多大学教师的第一任务并非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和教学,而是各种方法去利用大学教师的身份在社会上赚钱,或者最好地去说服行政领导使自己获取更多资源。所在单位由于编制名额限制,腾不出过多编制名额去招聘更高水平的新教师。
总之,铁饭碗的计划经济制度是大学教师流动差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大学最多只能做一点增量改革,不可能靠人才流动迅速脱胎换骨。此外,高校对外招聘目前也没有一个规范的市场。
在传统的体制内编制之内招聘,主要仍然是行政领导拍板决策,近亲繁殖利益输送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到现在,也只有少数顶尖高校开始执行了不留本校毕业生的机制。
由于越来越多大学引入海归、越来越多学生到国外读大学带来的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各个高校在改革引入海归人才,但多半是实行“双轨制”,即保持一部分体制内人员招聘一部分体制外高收入高能力人员。
在这种不给编制给高收入的体制外教师岗位的改革突破口中,普遍现象是涉及人数很少,过程不规范无规律,且没有获得国家经费支持,多为学校靠自身创收能力维持,未来能否持久也存在问题。
在改善流动的另一个突破口——兼职领域,目前各高校间教师兼职主要是有一定行政级别领导互相聘请或者各种“人才”头衔的学者多地任职,远没有达到充分利用人才的程度。
我国的大学教师流动差,本质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作祟,使得人力流不出人才流不入,流动中又有很多不合理因素。经济学界流动虽然不高,但相比于其它学科已经算是不错。
3
在当前状况下和未来的讨论
高校教师合理流动是增加知识交流、合理竞争和人才优化匹配的关键,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相比于国外非终身制、非升即走、不留本校毕业生等机制,国内高校做的远远不够,甚至做法恰恰相反,并且短期没有能够根本上改进的前景。
这种结果本质上是公立高校为主的计划体制造成的,高校满足既有排名现状,没有动力和资源改变。国有体制的委托代理人问题在高校问题非常严重,催生了小团体、不顾大局和养懒人的传统机制,可以说已经形成一个较稳定的均衡。
在现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市场竞争推动的流动有利于推动计划体制改革。但在当前计划体制下必然规模有限,而且在行政主导的局面下,也有很多弊端,诸如兼职领域的行政领导人互惠行为。
另外,高校内部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系统性改革在操作上难以替代增量改革,所有制的本质问题是高校最大问题。
在当前体制下,要改革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改革学科评估机制是最主要的可选项。在缺少可靠的社会认可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情况下,教育部对各高校评估时增加科研成果内容理应是最主要的外在促进改善手段。
当前学科评估内容包含了很多杂项,比如给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很大权重,而这些项目分配目前看并不十分匹配地反映科研能力。教育部也意识到应该给学术发表特别是国内外重点刊物发表更大权重,这样才能从外部给高校内部尊重人才和差异化对待不同素质人员创造环境。
前不久,教育部适时推出新的各学科国内外权威刊物列表,并加大权威刊物评估权重。从经济类的刊物列表看,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列表,也反映了教育部已经意识到之前学科评估的问题以及其衍生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众多计划体制下既得利益者抵制下被撤回,形成了又一出闹剧。在当前体制下,改革只能缓慢进行,比如评估列表及权重也只能缓慢调整,但应该不断调整。
从长期看,要真正建立有效的高校人才市场,还是要依靠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相结合。改变当前官本位行政主导和计划性质的人事关系是第一位的高校改革措施,应该使得高校进步与高校管理者利益最紧密关联起来,并且拥有相对自由人事权。
同时外部更科学的评估严格执行也是必然需要,这可以是独立第三方,也可以是直接上级的教育部。这些改革,相信是长期的话题。在完成之前,中国的大学仍然会和世界前沿保持极大差距。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7樓 發表于:2024-4-21 18:41
要是真的全部回来,中国大学整体实力暴涨几年不好说,但肯定会遭受一段时间的混乱。
首先如何分配?
是服从组织安排,按需分配,还是竞争上岗?
每个高校能拿出多少名额,多少配套资源,每个人又给多少安置费?
直接给副教授职称,还是从讲师干起?
本土青椒采用“非升即走”,这群自美返国的高知们呢,也“非升即走”吗?
如果也是“非升即走”,那么教育部是否会增加每所高校每年晋升副教授名额?
不增加名额的话,这群自美返国的高知评不上副教授,被辞退之后,是不是又返回美国?


作者:禾颖学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8317009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8樓 發表于:2024-4-21 18:41

某匿名用戶:



干旱地区的一位农民向神许愿,希望神能满足他的一个愿望。


神现身了,问他想要什么,


农民说:“想要一个水龙头。”


神说,”来,干了这杯酒就给你“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9樓 發表于:2024-4-21 18:42
匿名用户:


他们迫于生活兼职卖大白菜和茶叶蛋去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0樓 發表于:2024-4-21 18:42
不可能,就算所有在西方的中国人才回去也不可能达到你设想的目标。不同的生态环境只会扼杀掉那些回去的人才,受到特别保护的例外。国内的环境依然是敬畏权力但不尊重人的,知识与权力相比,中国的大多数人会选择权力。权力是直观的,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感受到它的好处。而知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只有懂的人才会欣赏和尊重知识,而懂的人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


作者:BayBirf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499139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1樓 發表于:2024-4-21 18:42
某匿名用戶:


不行,首先没钱,第二没位置,第三中美都会有派系斗争,也都有摆烂的教授,都很害怕走出舒适圈,所以不能排进世界前三。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2樓 發表于:2024-4-21 18:43
作者:JJJJ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831240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据最新QS世界排名前100来看
上榜数:
第一:美国共27
第二:英国共17
第三:中国共12(内地6+香港5+台湾1)
这不妥妥已经前三嘛


再查下某谷歌
没有查到最终的数据来源,估计是有水分的,华裔科学家有32000多,占美国科学家总数14.7%
如果国外那批确实能回来的话,假设学校的实力又是根据科研人员数量来定
那我们可以根据守恒定律:
美国:27 *(1-0.147) = 23
中国:12 * (1+0.147 ) = 13.764
依旧排行老三
总结:我们吃亏在了基数比较低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3樓 發表于:2024-4-21 18:43
瑾公​:


回来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4樓 發表于:2024-4-21 18:43
你不知道武磊吗?
你没听过挂名、送钱、镀金吗?
桶蘸工具式教育是不可能出现什么正经人才的。
能出的是另外一种。
道德没有,技能没有,在爱国方面颇有建树。
这种人有很多。
他们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学术。
他们去外国大学,要的是更高的爱国生态位。
回来?
你以为他们出去过吗?
他们就算出去了,也是花你的钱,这点你可以放一百个心。


作者:洗欢地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4763841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5樓 發表于:2024-4-21 18:44
作者:锅达斯坦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830762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运用,而教育通过筛选、整理、保存、传递文化,又对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教育体系,都十分庞杂而繁复,其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照和对应。不同的文化心理折射到教育上,衍生了迥异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使中美教育呈现出明显差异,现撮其荦荦大端
,分而述之。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身及其价值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一个国家和社会有什样的占主流的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伍先禄立足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认为中美教育理念的主要差异就是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标新立异与整齐划一、独立思考与被动接受、平等宽松与权威严格、注重知识传授与注重能力培养。
2.教育思想
在世界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流派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行为主义和进步主义等,直至今天,每一种流派在美国都还不乏其支持者。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理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等教育思想,民主理想一直贯穿杜威教育思想的始终,这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共通融合,对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强调师道尊严,塑造出了“天地君亲师”的等级观念,师生关系不仅表现在“教”与“学”的教化与聆听,更是深化为权威与服从。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知识的传播只能沿着老师——学生的单向路径传播。在“唯上唯古”意识的推动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使再完美,也难以超越前人,难有创新[30]。百余年来,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受到诸多外来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既有五四时期在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影响下生发出的现代生本教育思想,也有建国后在凯洛夫
教育学说为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指令型课程范式。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进一步提升了中外教育思潮与改革实践的融合。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要在本土化与外来教育新思潮的交融中获得更好的生长态势,仍任重而道远。
3.教育体制
美国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联邦、州府和学区的三级管理制。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只是局限在立法授权和宪法限制的范围内,对教育不负具体实际管理的责任。办教育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州政府的立法机关制定教育的法律和政策,而对教学的具体经办和管理则由地方学区委员会来负责。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而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采取中央集权制。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突出“合一”而天然地排斥“多样”,这内在地决定了中国的教育不会有太多的个性。我国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统筹规划国家教育资源、明确国家育人培养目标,实现教育质量和数量的宏观控制,推进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也是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相适应的。
4.教学模式
与美国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相一致,美国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强调交流互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育目的强调的不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获取,而是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养成。我国教育建立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视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学习内容则由高考决定。在这一模式下,中国的教育目标特别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权威的尊重和接受、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美国的课堂教学普遍注重交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直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团队讨论和小组学习外,更重要的形式便是研究性学习法,即“探究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此外,还包括掌握学习法、“狐光”法、主题循环法等。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中师生等级观念以及教师中心模式的影响,普遍采用的是强调基础知识传授的灌输式讲授,重视对教师教的方法的研究,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学的方法的拓展。当代教学改革倡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参与学习、从个体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传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38]。但实际中,许多教师还没有深刻领会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还存在着一些新方法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应有目的的现象。以上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实然映对,但同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总体而言,中美之间的文化教育,各有千秋,难分轩轾
,相互平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与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客观清醒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教育的利弊,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审视原有的模式框架,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6樓 發表于:2024-4-21 18:44
知乎用户7th5aW​:


假如我爹是高官,我现在妥妥的官二代。
假如我爸是亿万富翁,我现在天天泡女明星。
假如我有绝世神功,我可以睥睨天下。
假如我有先见之明,我轻松左右世界。
假如我玉树临风,天下美女蜂拥而至。
假如一切。
可惜都是假如。
一觉醒来,黄粱米还没蒸熟。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7樓 發表于:2024-4-21 18:45
兵头将尾:


南橘北枳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8樓 發表于:2024-4-21 18:46
美国科研实力强,除了因为汇聚全世界顶尖人才之外,还有其长期技术积累的沉淀、配套的工业体系、成熟的管理模式、发达的市场经济支持和清晰成果转化路径等等。
一大批中国学者回国之后感到"水土不服",恐怕不是点子变少了,而是成果做不出来了。至于为啥做不出来,原因太多了。
不过也急不得,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7210680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9樓 發表于:2024-4-21 18:46
什么叫中国教授?中国国籍?中华血脉?毛时代有过这种壮观的景象。不过,在当时,知识分子在当局眼里,分为两类。红专家和反动学术权威。今天,完全不具备这种条件。一是没有学术自由,出走的多,回来的也被当做出国镀金。二是民族主义为国家主导思想,往往为高级知识分子厌恶。


作者:功夫诗九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701684/answer/268510801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90樓 發表于:2024-4-21 18:46
源流川:


饶了这些教授吧,什么仇什么怨啊。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跟浇水的农夫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2262 回複數:103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4-11-23 17:32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