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米我要扛兩樓:
所謂的「向下兼容」更多的是向現實妥協。大家都想考,但名校研究生名額是很有限的,想要考上名校研究生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很有可能一年時間還不夠用,不少學生可能考了2-3年都沒有考上,花費了巨大的時間成本。
這裡要考慮到一個背景問題:這些學生的本科院校就已經是名校了。如果這批考生單純衝著學歷和就業去的,根本不可能選擇比自己本科學校還差的學校報考的,這直接等於自降身份,95%以上的名校生肯定是不願意的。這時候「向下兼容」還不如直接憑藉本科院校的實力去找一份不錯的工作
如果這批考生衝著未來科研環境和師資去的,普通雙非院校的科研環境有那麼吸引人嗎?我想肯定是沒有的,那麼這批本科名校生肯定是希望往更好的學校報考,而不是「向下兼容」。即使他們名校考不上,考自己學校的研究生也是個明智的選擇,犯不著考比本科還差的院校。

所謂的「向下兼容」更多是向現實妥協。我們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即使是本科名校生,也可能出現連續多年考更好的名校而不成功的情況,他很可能只是一位在名校內讀書的普通學生,不代表他是這個學校裡面最頂尖的那批學生。
面對多年考研失敗的經歷,但凡是個正常人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在正常備考的情況下,屢次考研失敗,大家肯定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把目標院校設定太高了,也許降低目標院校就能成功了。為了能夠降低備考的時間成本和精力,降低目標院校變成所謂的「向下兼容」也就合情合理了。
名校生也可能面臨另外一種情況:他們也許有一份體面且穩定的工作,只不過沒有研究生學歷。為了能夠在職場上獲得某些晉陞機會,需要他們有一個研究生學歷,這種情況學歷只是工具,學校好不好也許就不重要了。
在這個問題下面的描述,我覺得有一點不是很恰當。「985學生扎堆報考雙非研究生」,這種情況肯定比211學生少,211學生選擇報考專業強的雙非一本院校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有些211院校
在綜合實力上確實沒有部分雙非院校實力強(比如西北地區211院校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雙非院校),但是985院校
卻沒有一個是弱的。
此外,逆向考研這件事也不是今年才有,前幾年就有這種情況出現了。過去一些需要調劑才能滿足生源量的學校早就不用調劑了,而且一志願報考人數出於穩定攀升趨勢。截圖下給出的還是2022年的數據:

2022年部分雙非院校考研人數增長
百度的文心一言給出了具體985本科生逆向讀研的數據。2019年,這項數據為4.1%,到了2023年,這項數據為6.5%,看起來很高的數據,其實也沒有很誇張,相當於100位985院校的本科生,只有6-7位才會選擇逆向讀研,這完全不是扎堆逆向讀研的數據,並沒有那麼誇張。
4年一共增長了2個百分點,這個增長完全可以理解。2019-2023這4年算是國內考研人數增長的爆發期,4年時間考研人數約等於翻了一倍,2019年是290萬考研人數,2023年這個數據就到了474萬。985學生「向下兼容」考研比例才增長那麼一點,只能證明一件事:大部分名校生還是會考比自己本科學校更好的學校,最差也是和本科學校平級的。
所謂的「向下兼容」只不過是有些學生個性化的選擇。比如,考研時間成本過大,要考慮先上岸的問題。又比如,自己已經畢業多年,學習能力下降,現在已經不具備再考頂尖院校研究生能力了。所以,我在回答開頭就強調名校學生考研「向下兼容」更多是為現實妥協,按照他們正常學習能力,報考和本科學校平級的院校是極為普通的選擇了。

百度文心一言給出的逆向考研比例
對大部分名校畢業生而言,既然打定主意要考研了,考一所比本科學校還差的學校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建議還是有能力往好學校報考,要麼就直接就業,憑藉本科學校的影響力和實力,不需要研究生這個學歷也能找到一份穩定且體面的工作。
我是@一袋米我要扛兩樓,專註於教育領域創作,已畢業研究生一枚。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的話,動動你的小手點贊喔,你們的點贊就是我創作乾貨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