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米我要扛两楼:
所谓的“向下兼容”更多的是向现实妥协。大家都想考,但名校研究生名额是很有限的,想要考上名校研究生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很有可能一年时间还不够用,不少学生可能考了2-3年都没有考上,花费了巨大的时间成本。
这里要考虑到一个背景问题:这些学生的本科院校就已经是名校了。如果这批考生单纯冲着学历和就业去的,根本不可能选择比自己本科学校还差的学校报考的,这直接等于自降身份,95%以上的名校生肯定是不愿意的。这时候“向下兼容”还不如直接凭借本科院校的实力去找一份不错的工作
如果这批考生冲着未来科研环境和师资去的,普通双非院校的科研环境有那么吸引人吗?我想肯定是没有的,那么这批本科名校生肯定是希望往更好的学校报考,而不是“向下兼容”。即使他们名校考不上,考自己学校的研究生也是个明智的选择,犯不着考比本科还差的院校。

所谓的“向下兼容”更多是向现实妥协。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即使是本科名校生,也可能出现连续多年考更好的名校而不成功的情况,他很可能只是一位在名校内读书的普通学生,不代表他是这个学校里面最顶尖的那批学生。
面对多年考研失败的经历,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在正常备考的情况下,屡次考研失败,大家肯定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把目标院校设定太高了,也许降低目标院校就能成功了。为了能够降低备考的时间成本和精力,降低目标院校变成所谓的“向下兼容”也就合情合理了。
名校生也可能面临另外一种情况:他们也许有一份体面且稳定的工作,只不过没有研究生学历。为了能够在职场上获得某些晋升机会,需要他们有一个研究生学历,这种情况学历只是工具,学校好不好也许就不重要了。
在这个问题下面的描述,我觉得有一点不是很恰当。“985学生扎堆报考双非研究生”,这种情况肯定比211学生少,211学生选择报考专业强的双非一本院校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有些211院校
在综合实力上确实没有部分双非院校实力强(比如西北地区211院校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双非院校),但是985院校
却没有一个是弱的。
此外,逆向考研这件事也不是今年才有,前几年就有这种情况出现了。过去一些需要调剂才能满足生源量的学校早就不用调剂了,而且一志愿报考人数出于稳定攀升趋势。截图下给出的还是2022年的数据:

2022年部分双非院校考研人数增长
百度的文心一言给出了具体985本科生逆向读研的数据。2019年,这项数据为4.1%,到了2023年,这项数据为6.5%,看起来很高的数据,其实也没有很夸张,相当于100位985院校的本科生,只有6-7位才会选择逆向读研,这完全不是扎堆逆向读研的数据,并没有那么夸张。
4年一共增长了2个百分点,这个增长完全可以理解。2019-2023这4年算是国内考研人数增长的爆发期,4年时间考研人数约等于翻了一倍,2019年是290万考研人数,2023年这个数据就到了474万。985学生“向下兼容”考研比例才增长那么一点,只能证明一件事:大部分名校生还是会考比自己本科学校更好的学校,最差也是和本科学校平级的。
所谓的“向下兼容”只不过是有些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比如,考研时间成本过大,要考虑先上岸的问题。又比如,自己已经毕业多年,学习能力下降,现在已经不具备再考顶尖院校研究生能力了。所以,我在回答开头就强调名校学生考研“向下兼容”更多是为现实妥协,按照他们正常学习能力,报考和本科学校平级的院校是极为普通的选择了。

百度文心一言给出的逆向考研比例
对大部分名校毕业生而言,既然打定主意要考研了,考一所比本科学校还差的学校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建议还是有能力往好学校报考,要么就直接就业,凭借本科学校的影响力和实力,不需要研究生这个学历也能找到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
我是@一袋米我要扛两楼,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已毕业研究生一枚。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的话,动动你的小手点赞喔,你们的点赞就是我创作干货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