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5篇帖子。
(轉載知乎)低齡留學回國後文化認同度低、「反向文化震蕩」強烈,如何看待低齡留學的價值認同問題?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5
開飛機的考拉​:


低齡留學就是奔著移民去的,不會回國的。
你上面提到的本碩留學其實不能算低齡留學了,18歲出去,很多基礎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了。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6
獨苗苗號​:


與之相反的是
高齡留學後反而會增強價值認同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7
作者:有錄網預科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715173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幾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儘早接觸國際化教育,中國留學生群體已經逐漸出現了一定「低齡化」的趨勢。
據統計,高中時期或高中畢業後出國留學的學生佔中國總留學生數量的近80%。
圖片來源 中國教育和人口報告2023版

留學低齡化意味著,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形成人生價值觀念的黃金時期都是在國外獨自度過的。因此,許多曾經經歷過低齡留學的「海歸」在學成歸國後都或多或少出現了逆向文化衝擊/反向文化震蕩(reverse cultural shock)的問題。
疲於重新適應國內的社交文化,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同學們為了抱團取暖,尋求慰藉與情緒出口,還在豆瓣創立了名為「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的討論小組。
圖片來源 豆瓣小組

將反向文化震蕩這一現象正常化

許多專家一度將逆向文化衝擊/反向文化震蕩這一情況上升到「國家認同出現偏離」這樣的政治高度,進而反對低齡留學。
他們聲稱,西方教育體系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加之海外媒體利用負面輿情進行大量不良引導,才導致學生出現文化和政治認同漂浮不定的情況。
但其實,留學歸來後出現所謂的「反向文化震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大可不必將逆向文化
衝擊/反向文化震蕩的情況妖魔化。
圖片來源 RPCV Health Crusade 網站

對於長期在海外學習和生活的留學生來說,一方面,為了努力讓自己更加適應西方社會,會不自覺地學習和養成許多更貼近當地生活習慣的個人生活習慣;另一方面,長期浸潤在更為西式的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就默認很多當地的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
我自己作為一名高中就遠赴澳洲,已經在澳洲累計生活了八年之久的留學生,已經完全習慣了遇事不決寫郵件(而不是直接打電話)的溝通方式;也不認為在填資料時性別一欄出現不止兩個選項是什麼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甚至因為習慣了慢節奏的生活,已經默認雙休日就應該用來享受生活,全身心放鬆自己,而不是工作或者學習......
懷抱著這些日積月累的觀念和習慣回國工作和生活,自然會給我帶來很強烈的不適應感,一如當年在國內生活了近十七年之久的我初到澳洲時第一次感到文化差異一樣。
圖片來源 PennState網站

但習慣了澳洲的文化和生活並不意味著我完全不認同中華文化,更不意味著我會出現不愛國的言行舉止。
相反,因為在形成個人人生價值觀的黃金時期就生活在澳洲這樣多元的社會中,長時間的跨文化交流體驗,讓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種更加包容,更加理解的看待事物的眼光。而在全球化趨勢越來越顯著的今天,對世界多樣性的理解和寬容其實是作為全球化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種個人特質。因此,我其實非常慶幸自己可以擁有一段所謂低齡的留學經歷。
如何緩解回國後的逆向文化衝擊

在海外生活時也別忘了關注國內的新聞時事保持對國內的了解和感知是預防或者降低逆向文化衝擊帶來的不適感最有效的一個方式。這可以讓海歸們在回國前對國內社會情況有一個大概的預想,並以此為藍本為自己構築心理防線和做足心理準備。
越少的信息差和越堅固的心理防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逆向文化衝擊給自己帶來的不適感,以及焦慮、茫然、煩躁等負面情緒。


接受和理解逆向文化衝擊帶來的不適感,警惕負面情緒放大後的自我內耗不適感出現的第一時間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暗示自己這種情緒和感知正常的。切忌將負面情緒放大,造成一系列對現狀的抱怨和對自我懷疑,進而不斷內耗。
時刻保持積極面對的心態可以讓我們更加快速和順利地走出這種不適感,重新適應和融入國內的工作與生活。


多與家人傾訴,積極和朋友保持社交遭遇逆向文化衝擊後,海歸們的歸屬感容易受創。積極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聯繫,創造新的社交網路,是幫助海歸們重新找到歸屬感的關鍵。
有任何關於留學問題歡迎dd~參考網站:
https://file.c-ctrip.com/files/6/yuwa/0R72j12000ap2yj4t44F0.pdf
https://www.sohu.com/a/350060175_120166560
https://www.douban.com/group/693954/?ref=sidebar
https://rpcvhealthcrusade.org/Articles/coping-with-reverse-culture-shock/
https://sites.psu.edu/global/20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7
John MacTavish​:


這是問題嗎?價值認同有不同,沒有對錯。
國外一大堆沒有踏上中國領土但喜歡中國文化的人,怎麼解釋?也當問題看待嗎?
認同不認同在於內心的價值選擇,你強掰是掰不過來的。
不如從自身思考,如何提高自身文化和價值的吸引力。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7
????
這綜藝全網就我一個人看過是嗎?



作者:Fatrabbit29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742978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8
臨沂秦叔寶​:


價值認同都是虛的。
一家雜誌社,一堆文科生,別說半個月,半年也談不出所以然。
壓根就沒什麼震蕩的。
留學早就不是什麼鍍金,深造的代名詞了。
所謂震蕩更像是自我定位不清楚。
如果一年本科畢業生都有幾百萬,那麼所謂留學生200萬就同樣不值錢了,不值得什麼社會給予特別關照。
那些留學生,基本也知道自己是什麼個水平,無非是拿個1983年的老標籤,在2023年的人身上貼一貼罷了。
說個反向的,所有留學生留學的地,無數國內非買辦企業都在攻城略地,怎麼就沒瞅上這些人在國外的夥計?
比亞迪的韓國分部,似乎也沒怎麼執著於留學生。
而是找的有日本履歷的劉學亮
做主管。
蔚來這樣的企業,也是在國內先試點,再往德國、法國拓展。
雖然這種換電模式,有這樣那樣的說法,畢竟還在生存。
與早期留學生創業辦企業相比,現在大多大企業已經沒有所謂的留學歸國迷信了。
反倒是大量企業在國內壯大之後,直接在國外攻城略地,甚至都是派本國的人員或者人才本地化。


那些留學生,愛不愛認同是他們的私事,社會沒有任何義務,給他們多一分關照。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8
作者:Pitter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2047600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裡的「優秀文化」、「良好價值觀」暫且先解析為統治階級所制定且傾向的本國公民應普遍遵守的規則。因為,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不同情況的個體或人群(例如: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具有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或許:集體主義報團取暖、更傾向個體主義、??)。還沒有誰有資格和能力在這個多元化的國土和星球上去定義什麼樣的文化是優秀的,什麼樣的價值觀是良好的(不同人群擁有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本質上也不會相互在意)。非要把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一概而論為怎樣的才是優秀的、良好的,也只有理解為符合該國國情的、利於該國當前社會運轉的規則,在這個具體環境下被推崇為的優秀文化和良好價值觀。(所以大家不要再鬧笑話,誤認為在具體環境被推崇出來的東西,是客觀被定義的,一概而論的東西。很容易在不能使之足夠受益的那群人眼中看來就是自己給自己長臉...)
為什麼集體主義在一些國家被推崇(注意,不是客觀本身,而是人為主流的推崇)為優秀的文化、良好的價值觀?因為人均資源相對更短缺(中性一點的形容就是「卷」,實則是資源短缺),包括就業崗位、人均gdp等等。在這種環境下,為了當前社會的有序運轉,統治階級需要大家做出適當的讓步和犧牲,贏者不能通吃,錢賺夠了就把機會讓步給後人,精英教育和素質教育為應試教育做出犧牲等等。因為弱者還太多了,把弱者逼絕望了肯定不利於穩定發展。因此,在該國的政策、宣傳和輿論上,肯定要將集體主義推崇為該國的優秀文化、良好價值觀。因此會出現很多的類似於歌頌和讚美該國目前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的宣傳作品輿論等等。但是,這當然不能理解為這種文化和價值觀在客觀事實上本身是優秀良好的,只能說是在該國國情下被推崇為優秀良好的一套符合該國國情的(很簡單的一個反證法:如果是,那為什麼這個星球上還存在如此多的更多不同的形式?)
留學生(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留學生)所接觸到的文化和價值觀在另外一個國家、另外一個國情下所被推崇的優秀和良好當然又完全是另一種不同的形式,是符合另一個國家和國情的社會運轉的不同形式。留學生回國後,一前一後被兩個不同國家基於不同國情所推崇的優秀文化和良好價值觀不一樣了,即規則不一樣了,當然無法立即適應呀,要熟悉規則的轉變。
此外,給留學生加強優秀文化和良好價值觀的思政教育我覺得是不太可行的。兩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環境,社會對怎樣的文化和價值觀是優秀和良好的角度也完全不一樣,相互在意的必要是什麼呢?...畢竟留學生生活在另一個不同環境中,遵循另一套優秀的文化和良好的價值觀,即另一套規則。在你這個環境里被推崇為的優秀文化和良好價值觀,即你的這一套規則,如何讓他們留學生足夠收益?他們留學生又有什麼必要在當時就來認同你呢?所以,只有在回國後,環境定了,為了獲利,留學生才會開始慢慢遵循這一套規則,即遵循這套在國內被推崇為的優秀文化和良好價值觀。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優秀和良好本身就是無法被一概而論定義的東西,而只能說是被推崇、接受和擁護的東西。從國家的角度出發,這一套被推崇為優秀的文化和良好的價值觀,能夠使該國目前國情下更多人收益,那這一套規則在這一個國家就是被推崇為優秀良好的。但完全不能定義這套規則是客觀本身上優秀良好的。因為,從群體或個人的受益角度出發,它也可以被認為是不優秀的文化和不良好的價值觀。總而言之,區分推崇和定義,區分具體情景和一概而論,就更容易看待這個問題了。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8
低齡留學,挺好的一件事情!
因為,有機會獲得寬闊的視野,對一個小孩紙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獎勵。
對於低齡者來說,執拗、狹隘,使自己的認識和經驗受到局限,不是好事情。
比如還在幾十年前初某宗族培養的孩子,不知道天外有什麼,或者非常自大,對天外本能地抱有敵意,還美滋滋地每天唱著「誰不說俺家鄉好」,不管有人怎麼鼓吹他,我始終認為由於他的認知受限,未來的智力發展是畸形的。
到了需要開放的時候,這些畸形兒會像帝制結束後那些太監的命運一樣,沒有出路。
曾經有一位五零後青年工人非常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執拗到拒絕補習文化知識的程度。他認為,喜歡學習本職工作以外領域知識的人都不夠忠誠。結果改革開放,這位青年工人毫無懸念地被歷史大潮所淘汰。當時看到這個痴兒,就聯想到在慈禧陵旁默默死去的李蓮英。
所以,我主張讓那些剛剛意識並喜愛藍天白雲高山大海,未受到成見污染的小孩紙,在沒有給他打造一副「有色眼鏡」之前,先走出國門,真正先做到望眼世界,等長大了在世界的視野下,再回頭胸懷祖國。這樣,這孩紙會健康一些!


作者:郭向東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778477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8
作者:圖森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92256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沒有一種可能,對於環境的認同首先是先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的。

反向文化衝擊這個詞我第一聽說,是我導師去中國的經歷。我導師去國內一所大學交流,那邊接待的帶他去玩景點,他們中午去的時候直接拿了票就進去了。我導師就很疑惑旁邊入口處大排長龍,說那為啥我們不用排。接待的說7點就讓學生過來排隊了,現在票都買好了直接進就可以了。我導師直接???,說怎麼能讓學生幹這種事,遭受到嚴重的文化衝擊。然而在經過了幾天的愉快玩耍後,導師也就逐漸適應了,並且開始覺得這個好。去哪兒都有至少兩個學生陪著,完全不用自己花錢和跑腿,去大景點都有人幫著排隊。
在一個月的交流快結束的時候還和接待的人開玩笑說自己是不是對學生太好了。以後自己再坐飛機開會的時候就不把車停在機場,讓學生接送他好了。然而回國之後,他還是沒好意思這麼干,有一次happy hour的時候就調侃說自己受到了反向文化衝擊。
別一提到什麼文化衝擊,就是三觀什麼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啥的,在外國長期生活的人都已經習慣碰到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而且也能接受自己作為與人群主流三觀不合少數的事實。在外國面對那些虔誠的伊斯蘭基督教都能過的下去,歷史觀國家觀的不同能帶來多少文化衝擊或者逆向文化衝擊?
真正的衝擊往往是從鍋碗瓢盆開始的,就像我老闆一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外國從來就沒怎麼跑過腿的,回國之後接受不了作為小兵要跑腿要背鍋的現實。這種不適感從工作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才是逆向文化衝擊。
所以他們的群名字都叫「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不是叫什麼"自由主義價值觀互助協會"。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9
作者:丹書戰史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748413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生活中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孩子在自己家吃媽媽做的飯不會覺得非常可口,相反如果去別人家或去飯店、快餐店吃東西則吃得很香,可當一個人成長到一定年紀後,大多數能夠安穩的坐在家裡吃飯,這種變化我認為是人的成長,能夠更深刻的看清楚問題,知道了哪裡才是家。
低齡留學者在某些事務上其實挺尷尬的,一部分孩子既沒有感受到母國厚重的文化歷史,對母國沒有精神上的認同感,同時在他所成長的國家裡又屬於「外來者」,從小接受了當地的教育(包括知識、習俗等),已經建立了與當地人差不多的人生觀、價值觀。
低齡留學生生活的圈子與國內孩子有所差異,當他們回國後也幾乎意味著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很多事情都相當於從頭開始,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為孩子鋪好人生道路,這些孩子要交新朋友、適應新的生活,兩種生活環境難免發生衝突。
不過現實生活中低齡留學生對國家認同度低還有很深的人為因素,現在崇洋媚外思想泛濫,比如有位教授宣揚與外國人通婚「改善基因」,他是不知道我國本就有幾十個民族嗎?就算想要基因差異大的,咱們不還有維吾爾族嗎?況且他憑哪一點認為中國人的基因就比外國人差?可就是這樣掌握話語權的人堂而皇之宣傳其思想,有多少人受其思想影響不得而知。
除了崇洋媚外思想,留學背景甚至外國國籍身份本身就能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就比如廣為詬病的留學生高額補貼和陪讀,其本身就是高校追求所謂的國際化,為了招攬留學生而想出的昏招。有些家長思想很有「前瞻性」,把孩子生在他國,一出生就是他國國籍,這樣的孩子回國後能夠以更低的分數上名校,這些怪像本身就是割裂社會的一把刀子。不過要全盤否定低齡留學也是不對的,這些孩子至少在國際語言溝通等方面會更有優勢。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