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錄網預科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715173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幾年來,隨着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儘早接觸國際化教育,中國留學生群體已經逐漸出現了一定「低齡化」的趨勢。
據統計,高中時期或高中畢業後出國留學的學生佔中國總留學生數量的近80%。
圖片來源 中國教育和人口報告2023版
留學低齡化意味着,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形成人生價值觀念的黃金時期都是在國外獨自度過的。因此,許多曾經經歷過低齡留學的「海歸」在學成歸國後都或多或少出現了逆向文化衝擊/反向文化震蕩(reverse cultural shock)的問題。
疲於重新適應國內的社交文化,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同學們為了抱團取暖,尋求慰藉與情緒出口,還在豆瓣創立了名為「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的討論小組。
圖片來源 豆瓣小組
將反向文化震蕩這一現象正常化
許多專家一度將逆向文化衝擊/反向文化震蕩這一情況上升到「國家認同出現偏離」這樣的政治高度,進而反對低齡留學。
他們聲稱,西方教育體系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加之海外媒體利用負面輿情進行大量不良引導,才導致學生出現文化和政治認同漂浮不定的情況。
但其實,留學歸來後出現所謂的「反向文化震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大可不必將逆向文化
衝擊/反向文化震蕩的情況妖魔化。
圖片來源 RPCV Health Crusade 網站
對於長期在海外學習和生活的留學生來說,一方面,為了努力讓自己更加適應西方社會,會不自覺地學習和養成許多更貼近當地生活習慣的個人生活習慣;另一方面,長期浸潤在更為西式的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就默認很多當地的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
我自己作為一名高中就遠赴澳洲,已經在澳洲累計生活了八年之久的留學生,已經完全習慣了遇事不決寫郵件(而不是直接打電話)的溝通方式;也不認為在填資料時性別一欄出現不止兩個選項是什麼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甚至因為習慣了慢節奏的生活,已經默認雙休日就應該用來享受生活,全身心放鬆自己,而不是工作或者學習......
懷抱着這些日積月累的觀念和習慣回國工作和生活,自然會給我帶來很強烈的不適應感,一如當年在國內生活了近十七年之久的我初到澳洲時第一次感到文化差異一樣。
圖片來源 PennState網站
但習慣了澳洲的文化和生活並不意味着我完全不認同中華文化,更不意味着我會出現不愛國的言行舉止。
相反,因為在形成個人人生價值觀的黃金時期就生活在澳洲這樣多元的社會中,長時間的跨文化交流體驗,讓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種更加包容,更加理解的看待事物的眼光。而在全球化趨勢越來越顯著的今天,對世界多樣性的理解和寬容其實是作為全球化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種個人特質。因此,我其實非常慶幸自己可以擁有一段所謂低齡的留學經歷。
如何緩解回國後的逆向文化衝擊
在海外生活時也別忘了關注國內的新聞時事保持對國內的了解和感知是預防或者降低逆向文化衝擊帶來的不適感最有效的一個方式。這可以讓海歸們在回國前對國內社會情況有一個大概的預想,並以此為藍本為自己構築心理防線和做足心理準備。
越少的信息差和越堅固的心理防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逆向文化衝擊給自己帶來的不適感,以及焦慮、茫然、煩躁等負面情緒。
接受和理解逆向文化衝擊帶來的不適感,警惕負面情緒放大後的自我內耗不適感出現的第一時間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暗示自己這種情緒和感知正常的。切忌將負面情緒放大,造成一系列對現狀的抱怨和對自我懷疑,進而不斷內耗。
時刻保持積極面對的心態可以讓我們更加快速和順利地走出這種不適感,重新適應和融入國內的工作與生活。
多與家人傾訴,積極和朋友保持社交遭遇逆向文化衝擊後,海歸們的歸屬感容易受創。積極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聯繫,創造新的社交網絡,是幫助海歸們重新找到歸屬感的關鍵。
有任何關於留學問題歡迎dd~參考網站:
https://file.c-ctrip.com/files/6/yuwa/0R72j12000ap2yj4t44F0.pdf
https://www.sohu.com/a/350060175_120166560
https://www.douban.com/group/693954/?ref=sidebar
https://rpcvhealthcrusade.org/Articles/coping-with-reverse-culture-shock/
https://sites.psu.edu/global/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