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录网预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715173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尽早接触国际化教育,中国留学生群体已经逐渐出现了一定“低龄化”的趋势。
据统计,高中时期或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学生占中国总留学生数量的近80%。
图片来源 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3版
留学低龄化意味着,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形成人生价值观念的黄金时期都是在国外独自度过的。因此,许多曾经经历过低龄留学的“海归”在学成归国后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逆向文化冲击/反向文化震荡(reverse cultural shock)的问题。
疲于重新适应国内的社交文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同学们为了抱团取暖,寻求慰藉与情绪出口,还在豆瓣创立了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讨论小组。
图片来源 豆瓣小组
将反向文化震荡这一现象正常化
许多专家一度将逆向文化冲击/反向文化震荡这一情况上升到“国家认同出现偏离”这样的政治高度,进而反对低龄留学。
他们声称,西方教育体系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加之海外媒体利用负面舆情进行大量不良引导,才导致学生出现文化和政治认同漂浮不定的情况。
但其实,留学归来后出现所谓的“反向文化震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大可不必将逆向文化
冲击/反向文化震荡的情况妖魔化。
图片来源 RPCV Health Crusade 网站
对于长期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来说,一方面,为了努力让自己更加适应西方社会,会不自觉地学习和养成许多更贴近当地生活习惯的个人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长期浸润在更为西式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就默认很多当地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
我自己作为一名高中就远赴澳大利亚,已经在澳大利亚累计生活了八年之久的留学生,已经完全习惯了遇事不决写邮件(而不是直接打电话)的沟通方式;也不认为在填资料时性别一栏出现不止两个选项是什么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甚至因为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已经默认双休日就应该用来享受生活,全身心放松自己,而不是工作或者学习......
怀抱着这些日积月累的观念和习惯回国工作和生活,自然会给我带来很强烈的不适应感,一如当年在国内生活了近十七年之久的我初到澳大利亚时第一次感到文化差异一样。
图片来源 PennState网站
但习惯了澳大利亚的文化和生活并不意味着我完全不认同中华文化,更不意味着我会出现不爱国的言行举止。
相反,因为在形成个人人生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就生活在澳大利亚这样多元的社会中,长时间的跨文化交流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更加包容,更加理解的看待事物的眼光。而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的今天,对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和宽容其实是作为全球化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个人特质。因此,我其实非常庆幸自己可以拥有一段所谓低龄的留学经历。
如何缓解回国后的逆向文化冲击
在海外生活时也别忘了关注国内的新闻时事保持对国内的了解和感知是预防或者降低逆向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最有效的一个方式。这可以让海归们在回国前对国内社会情况有一个大概的预想,并以此为蓝本为自己构筑心理防线和做足心理准备。
越少的信息差和越坚固的心理防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逆向文化冲击给自己带来的不适感,以及焦虑、茫然、烦躁等负面情绪。
接受和理解逆向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警惕负面情绪放大后的自我内耗不适感出现的第一时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暗示自己这种情绪和感知正常的。切忌将负面情绪放大,造成一系列对现状的抱怨和对自我怀疑,进而不断内耗。
时刻保持积极面对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和顺利地走出这种不适感,重新适应和融入国内的工作与生活。
多与家人倾诉,积极和朋友保持社交遭遇逆向文化冲击后,海归们的归属感容易受创。积极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创造新的社交网络,是帮助海归们重新找到归属感的关键。
有任何关于留学问题欢迎dd~参考网站:
https://file.c-ctrip.com/files/6/yuwa/0R72j12000ap2yj4t44F0.pdf
https://www.sohu.com/a/350060175_120166560
https://www.douban.com/group/693954/?ref=sidebar
https://rpcvhealthcrusade.org/Articles/coping-with-reverse-culture-shock/
https://sites.psu.edu/global/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