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5篇帖子。
(转载知乎)低龄留学回国后文化认同度低、“反向文化震荡”强烈,如何看待低龄留学的价值认同问题?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5
开飞机的考拉​:


低龄留学就是奔着移民去的,不会回国的。
你上面提到的本硕留学其实不能算低龄留学了,18岁出去,很多基础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了。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6
独苗苗号​:


与之相反的是
高龄留学后反而会增强价值认同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7
作者:有录网预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715173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尽早接触国际化教育,中国留学生群体已经逐渐出现了一定“低龄化”的趋势。
据统计,高中时期或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学生占中国总留学生数量的近80%。
图片来源 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3版

留学低龄化意味着,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形成人生价值观念的黄金时期都是在国外独自度过的。因此,许多曾经经历过低龄留学的“海归”在学成归国后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逆向文化冲击/反向文化震荡(reverse cultural shock)的问题。
疲于重新适应国内的社交文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同学们为了抱团取暖,寻求慰藉与情绪出口,还在豆瓣创立了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讨论小组。
图片来源 豆瓣小组

将反向文化震荡这一现象正常化

许多专家一度将逆向文化冲击/反向文化震荡这一情况上升到“国家认同出现偏离”这样的政治高度,进而反对低龄留学。
他们声称,西方教育体系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加之海外媒体利用负面舆情进行大量不良引导,才导致学生出现文化和政治认同漂浮不定的情况。
但其实,留学归来后出现所谓的“反向文化震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大可不必将逆向文化
冲击/反向文化震荡的情况妖魔化。
图片来源 RPCV Health Crusade 网站

对于长期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来说,一方面,为了努力让自己更加适应西方社会,会不自觉地学习和养成许多更贴近当地生活习惯的个人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长期浸润在更为西式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就默认很多当地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
我自己作为一名高中就远赴澳大利亚,已经在澳大利亚累计生活了八年之久的留学生,已经完全习惯了遇事不决写邮件(而不是直接打电话)的沟通方式;也不认为在填资料时性别一栏出现不止两个选项是什么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甚至因为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已经默认双休日就应该用来享受生活,全身心放松自己,而不是工作或者学习......
怀抱着这些日积月累的观念和习惯回国工作和生活,自然会给我带来很强烈的不适应感,一如当年在国内生活了近十七年之久的我初到澳大利亚时第一次感到文化差异一样。
图片来源 PennState网站

但习惯了澳大利亚的文化和生活并不意味着我完全不认同中华文化,更不意味着我会出现不爱国的言行举止。
相反,因为在形成个人人生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就生活在澳大利亚这样多元的社会中,长时间的跨文化交流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更加包容,更加理解的看待事物的眼光。而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的今天,对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和宽容其实是作为全球化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个人特质。因此,我其实非常庆幸自己可以拥有一段所谓低龄的留学经历。
如何缓解回国后的逆向文化冲击

在海外生活时也别忘了关注国内的新闻时事保持对国内的了解和感知是预防或者降低逆向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最有效的一个方式。这可以让海归们在回国前对国内社会情况有一个大概的预想,并以此为蓝本为自己构筑心理防线和做足心理准备。
越少的信息差和越坚固的心理防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逆向文化冲击给自己带来的不适感,以及焦虑、茫然、烦躁等负面情绪。


接受和理解逆向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警惕负面情绪放大后的自我内耗不适感出现的第一时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暗示自己这种情绪和感知正常的。切忌将负面情绪放大,造成一系列对现状的抱怨和对自我怀疑,进而不断内耗。
时刻保持积极面对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和顺利地走出这种不适感,重新适应和融入国内的工作与生活。


多与家人倾诉,积极和朋友保持社交遭遇逆向文化冲击后,海归们的归属感容易受创。积极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创造新的社交网络,是帮助海归们重新找到归属感的关键。
有任何关于留学问题欢迎dd~参考网站:
https://file.c-ctrip.com/files/6/yuwa/0R72j12000ap2yj4t44F0.pdf
https://www.sohu.com/a/350060175_120166560
https://www.douban.com/group/693954/?ref=sidebar
https://rpcvhealthcrusade.org/Articles/coping-with-reverse-culture-shock/
https://sites.psu.edu/global/20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7
John MacTavish​:


这是问题吗?价值认同有不同,没有对错。
国外一大堆没有踏上中国领土但喜欢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解释?也当问题看待吗?
认同不认同在于内心的价值选择,你强掰是掰不过来的。
不如从自身思考,如何提高自身文化和价值的吸引力。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7
????
这综艺全网就我一个人看过是吗?



作者:Fatrabbit29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74297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8
临沂秦叔宝​:


价值认同都是虚的。
一家杂志社,一堆文科生,别说半个月,半年也谈不出所以然。
压根就没什么震荡的。
留学早就不是什么镀金,深造的代名词了。
所谓震荡更像是自我定位不清楚。
如果一年本科毕业生都有几百万,那么所谓留学生200万就同样不值钱了,不值得什么社会给予特别关照。
那些留学生,基本也知道自己是什么个水平,无非是拿个1983年的老标签,在2023年的人身上贴一贴罢了。
说个反向的,所有留学生留学的地,无数国内非买办企业都在攻城略地,怎么就没瞅上这些人在国外的伙计?
比亚迪的韩国分部,似乎也没怎么执着于留学生。
而是找的有日本履历的刘学亮
做主管。
蔚来这样的企业,也是在国内先试点,再往德国、法国拓展。
虽然这种换电模式,有这样那样的说法,毕竟还在生存。
与早期留学生创业办企业相比,现在大多大企业已经没有所谓的留学归国迷信了。
反倒是大量企业在国内壮大之后,直接在国外攻城略地,甚至都是派本国的人员或者人才本地化。


那些留学生,爱不爱认同是他们的私事,社会没有任何义务,给他们多一分关照。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8
作者:Pitt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204760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里的“优秀文化”、“良好价值观”暂且先解析为统治阶级所制定且倾向的本国公民应普遍遵守的规则。因为,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情况的个体或人群(例如: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具有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或许:集体主义报团取暖、更倾向个体主义、??)。还没有谁有资格和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国土和星球上去定义什么样的文化是优秀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良好的(不同人群拥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本质上也不会相互在意)。非要把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概而论为怎样的才是优秀的、良好的,也只有理解为符合该国国情的、利于该国当前社会运转的规则,在这个具体环境下被推崇为的优秀文化和良好价值观。(所以大家不要再闹笑话,误认为在具体环境被推崇出来的东西,是客观被定义的,一概而论的东西。很容易在不能使之足够受益的那群人眼中看来就是自己给自己长脸...)
为什么集体主义在一些国家被推崇(注意,不是客观本身,而是人为主流的推崇)为优秀的文化、良好的价值观?因为人均资源相对更短缺(中性一点的形容就是“卷”,实则是资源短缺),包括就业岗位、人均gdp等等。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当前社会的有序运转,统治阶级需要大家做出适当的让步和牺牲,赢者不能通吃,钱赚够了就把机会让步给后人,精英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应试教育做出牺牲等等。因为弱者还太多了,把弱者逼绝望了肯定不利于稳定发展。因此,在该国的政策、宣传和舆论上,肯定要将集体主义推崇为该国的优秀文化、良好价值观。因此会出现很多的类似于歌颂和赞美该国目前主流的文化价值观的宣传作品舆论等等。但是,这当然不能理解为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在客观事实上本身是优秀良好的,只能说是在该国国情下被推崇为优秀良好的一套符合该国国情的(很简单的一个反证法:如果是,那为什么这个星球上还存在如此多的更多不同的形式?)
留学生(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国情下所被推崇的优秀和良好当然又完全是另一种不同的形式,是符合另一个国家和国情的社会运转的不同形式。留学生回国后,一前一后被两个不同国家基于不同国情所推崇的优秀文化和良好价值观不一样了,即规则不一样了,当然无法立即适应呀,要熟悉规则的转变。
此外,给留学生加强优秀文化和良好价值观的思政教育我觉得是不太可行的。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环境,社会对怎样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优秀和良好的角度也完全不一样,相互在意的必要是什么呢?...毕竟留学生生活在另一个不同环境中,遵循另一套优秀的文化和良好的价值观,即另一套规则。在你这个环境里被推崇为的优秀文化和良好价值观,即你的这一套规则,如何让他们留学生足够收益?他们留学生又有什么必要在当时就来认同你呢?所以,只有在回国后,环境定了,为了获利,留学生才会开始慢慢遵循这一套规则,即遵循这套在国内被推崇为的优秀文化和良好价值观。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优秀和良好本身就是无法被一概而论定义的东西,而只能说是被推崇、接受和拥护的东西。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这一套被推崇为优秀的文化和良好的价值观,能够使该国目前国情下更多人收益,那这一套规则在这一个国家就是被推崇为优秀良好的。但完全不能定义这套规则是客观本身上优秀良好的。因为,从群体或个人的受益角度出发,它也可以被认为是不优秀的文化和不良好的价值观。总而言之,区分推崇和定义,区分具体情景和一概而论,就更容易看待这个问题了。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8
低龄留学,挺好的一件事情!
因为,有机会获得宽阔的视野,对一个小孩纸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奖励。
对于低龄者来说,执拗、狭隘,使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受到局限,不是好事情。
比如还在几十年前初某宗族培养的孩子,不知道天外有什么,或者非常自大,对天外本能地抱有敌意,还美滋滋地每天唱着“谁不说俺家乡好”,不管有人怎么鼓吹他,我始终认为由于他的认知受限,未来的智力发展是畸形的。
到了需要开放的时候,这些畸形儿会像帝制结束后那些太监的命运一样,没有出路。
曾经有一位五零后青年工人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执拗到拒绝补习文化知识的程度。他认为,喜欢学习本职工作以外领域知识的人都不够忠诚。结果改革开放,这位青年工人毫无悬念地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当时看到这个痴儿,就联想到在慈禧陵旁默默死去的李莲英。
所以,我主张让那些刚刚意识并喜爱蓝天白云高山大海,未受到成见污染的小孩纸,在没有给他打造一副“有色眼镜”之前,先走出国门,真正先做到望眼世界,等长大了在世界的视野下,再回头胸怀祖国。这样,这孩纸会健康一些!


作者:郭向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77847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8
作者:图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92256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一种可能,对于环境的认同首先是先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的。

反向文化冲击这个词我第一听说,是我导师去中国的经历。我导师去国内一所大学交流,那边接待的带他去玩景点,他们中午去的时候直接拿了票就进去了。我导师就很疑惑旁边入口处大排长龙,说那为啥我们不用排。接待的说7点就让学生过来排队了,现在票都买好了直接进就可以了。我导师直接???,说怎么能让学生干这种事,遭受到严重的文化冲击。然而在经过了几天的愉快玩耍后,导师也就逐渐适应了,并且开始觉得这个好。去哪儿都有至少两个学生陪着,完全不用自己花钱和跑腿,去大景点都有人帮着排队。
在一个月的交流快结束的时候还和接待的人开玩笑说自己是不是对学生太好了。以后自己再坐飞机开会的时候就不把车停在机场,让学生接送他好了。然而回国之后,他还是没好意思这么干,有一次happy hour的时候就调侃说自己受到了反向文化冲击。
别一提到什么文化冲击,就是三观什么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啥的,在外国长期生活的人都已经习惯碰到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而且也能接受自己作为与人群主流三观不合少数的事实。在外国面对那些虔诚的伊斯兰基督教都能过的下去,历史观国家观的不同能带来多少文化冲击或者逆向文化冲击?
真正的冲击往往是从锅碗瓢盆开始的,就像我老板一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外国从来就没怎么跑过腿的,回国之后接受不了作为小兵要跑腿要背锅的现实。这种不适感从工作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逆向文化冲击。
所以他们的群名字都叫“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不是叫什么"自由主义价值观互助协会"。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9
作者:丹书战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748413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生活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孩子在自己家吃妈妈做的饭不会觉得非常可口,相反如果去别人家或去饭店、快餐店吃东西则吃得很香,可当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纪后,大多数能够安稳的坐在家里吃饭,这种变化我认为是人的成长,能够更深刻的看清楚问题,知道了哪里才是家。
低龄留学者在某些事务上其实挺尴尬的,一部分孩子既没有感受到母国厚重的文化历史,对母国没有精神上的认同感,同时在他所成长的国家里又属于“外来者”,从小接受了当地的教育(包括知识、习俗等),已经建立了与当地人差不多的人生观、价值观。
低龄留学生生活的圈子与国内孩子有所差异,当他们回国后也几乎意味着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很多事情都相当于从头开始,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为孩子铺好人生道路,这些孩子要交新朋友、适应新的生活,两种生活环境难免发生冲突。
不过现实生活中低龄留学生对国家认同度低还有很深的人为因素,现在崇洋媚外思想泛滥,比如有位教授宣扬与外国人通婚“改善基因”,他是不知道我国本就有几十个民族吗?就算想要基因差异大的,咱们不还有维吾尔族吗?况且他凭哪一点认为中国人的基因就比外国人差?可就是这样掌握话语权的人堂而皇之宣传其思想,有多少人受其思想影响不得而知。
除了崇洋媚外思想,留学背景甚至外国国籍身份本身就能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就比如广为诟病的留学生高额补贴和陪读,其本身就是高校追求所谓的国际化,为了招揽留学生而想出的昏招。有些家长思想很有“前瞻性”,把孩子生在他国,一出生就是他国国籍,这样的孩子回国后能够以更低的分数上名校,这些怪像本身就是割裂社会的一把刀子。不过要全盘否定低龄留学也是不对的,这些孩子至少在国际语言沟通等方面会更有优势。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