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獭:
目录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也许先得明确一下,什么是西餐?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西餐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并没有对应词条。传统上,我们将西方,或者欧美国家的餐食统称为西餐。但是欧洲的希腊等巴尔干半岛国家,历史上与土耳其及东地中海沿岸长期处于一个国家的统治之下,饮食文化和中东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么希腊菜算不算西餐呢?
具体到米饭,关于米饭的做法,世界上大概存在两类不同的类型,不过两者的分界线并不在亚欧之间,而是在——印度。接下来,就让我们从米饭的传播开始,见证米饭做法的演变吧。
不一样的起源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一万多年前,中国南方的人们就开始栽种水稻。以中国为中心,水稻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在东土,稻米的做法,一般是直接加水煮饭。想要增加口味,可以把煮过的米饭加上其他食材做成炒饭,或者跟其他做好的食物一起组成盖浇饭。另外,作为面条的发源地,把稻米磨成粉做成米粉、河粉,也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做法。

南印度的dosa饼
印度是水稻种植的另一中心,距今7000年前,中印度温迪亚山脉出现了水稻种植的痕迹,从印度出发,水稻又传播至伊朗和地中海地区。在西天,除了煮饭以外,稻米的做法往往是把将其与其他食材、香料一起烹煮,做成香饭或者抓饭。传统上,印度人并不吃面,但吃大饼,用发酵的米粉和黑扁豆粉制作的dasa,也是南印度的传统主食。
抓饭之路
英语和波斯语中的抓饭一词,起源于梵语中的pulāka(米饭团)。据说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中就已经提到了米饭与肉类同煮的抓饭原型。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也将印度的大米带到了中亚和中东。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巴克特里亚
的战役中,希腊人首次见到了抓饭,也许这就是希腊式抓饭πιλάφι的原型(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只是牵强附会的传说)。

富含多种坚果的某种波斯抓饭
虽然抓饭起源于印度,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公元10世纪,出生于塔吉克斯坦的波斯学者伊本西拿(Ibn Sīnā)首次在其医学著作中详细记载了几种抓饭的制作方法与优缺点,被波斯人誉为现代抓饭之父。据说伊本西拿通过富有营养的抓饭恢复了身体的健康,此后,抓饭成为了深受中亚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

印度尼西亚的椰浆饭Nasi kebuli,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也门、印度和阿富汗的抓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抓饭中的肉汤替换成了椰奶,并加入了各种原产于东南亚的香料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稻米和抓饭传播到了中东、高加索和地中海沿岸,之后的波斯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又将抓饭传播到了整个欧亚大陆,从西班牙的藏红花饭
、东欧的小麦抓饭、新疆的羊肉抓饭到东南亚的椰浆饭,到处都能见到抓饭的变体。

印度的Matar pulao抓饭配脆饼和鹰嘴豆甜点
世界各地的抓饭口味和配料各不相同,不过总体来说都万变不离其宗。通常来说,制作抓饭要用到印度长粒米,将米饭彻底清洗浸泡以去除淀粉,之后加入水或高汤以及各种肉类、蔬菜,撒上动植物油脂以及以及藏红花、豆蔻、月桂
、炸洋葱等香料,闷熟之后加以搅拌即可食用。印度米饭煮出来蓬松、缺乏弹性,按我的口味,单吃味道并不好,但做成抓饭却可以粒粒分明,有滋有味,也许这就是西天更流行各种抓饭的原因吧?

加尔各答式印度香饭
在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反哺下,中东的抓饭之后又传回印度,演变成了广受欢迎的印度香饭(biryani)。追溯源头,印度香饭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来自于莫卧儿宫廷,深受波斯抓饭的影响,一类来自于南印度沿海,起源于阿拉伯商人带来的抓饭。
印度香饭和抓饭之间的区别比较模糊,一般来说,印度香饭使用的香料较多,味道浓郁,烹煮时间更长,由两层米饭以及一层肉(或菜)组成,汤汁饱满,可以作为主菜食用,而抓饭的味道则相对比较平淡,通常只是大菜的配餐。

特立尼达的鸡肉抓饭pelau,这道菜融合了美洲的番茄、南亚的长粒水稻以及非洲的焦糖化烹饪技法,经此处理的鸡肉,呈现出了不多见的焦褐色
大航海时代之后,追随着伊比利亚半岛殖民者的脚步,抓饭被传播至世界各地。从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到菲律宾,源自印度与中东的抓饭结合了西班牙海鲜饭的烹饪技法,以及各地的土特产和烹饪传统。即使是偏爱麦制品的英国殖民者,也意识到了水稻在美洲殖民地的在种植价值,就这样,旧大陆的抓饭在新世界开花结果,抓饭家族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希腊式抓饭πιλάφι,由米饭、鸡肉、洋葱、橄榄油、黄油、胡椒、白葡萄酒等制成

克里特岛的婚礼抓饭
欧洲吃抓饭的地区,主要是希腊和波罗的海沿岸。希腊的抓饭比较蓬松,汤汁不多,在希腊北部,人们经常在烤箱上烤制抓饭。克里特岛有种叫Gamopílafo(婚礼抓饭)的,做法是吧米饭放到羊汤或山羊汤中煮熟,加入柠檬汁等,和普通的希腊抓饭相比,婚礼抓饭质感浓稠,更像是烩饭。
伊比利亚之风
阿拉伯人的扩张如一股旋风,711年,倭马亚王朝的军队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几年之后,穆斯林几乎控制了整个伊比利亚,甚至一度进军至法国南部。在穆斯林统治下,伊比利亚半岛一度成为欧洲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经由穆斯林的传播,伊比利亚半岛成为欧洲率先接触造纸术的地区,水稻和米饭的做法,也在这一时期传入。
西班牙最有名的米饭主食是Paella,我们这里一般翻译成西班牙海鲜饭。其实Paella最早是指做饭用的浅底平底锅,初始版本的Paella也不一定有海鲜。10世纪左右,穆斯林开始在西班牙种植水稻,受其影响,西班牙东部的人们开始用米饭、海鲜、肉类、香料等烹制聚会和仪式菜肴,后来,稻米成为了西班牙人的主食。

巴伦西亚的Paella
Paella起源于西班牙东部的巴伦西亚。18世纪时,当地农民开始将米饭和稻田周围的番茄、洋葱、蜗牛、兔肉、鸭肉等一同烹制。后来,人们开始直接用做饭的平底锅来称呼这道菜。据说传统的Paella是用短粒米、兔肉、鸡肉、蜗牛、鸭肉、豆汁、朝鲜蓟、番茄、迷迭香、辣椒粉、藏红花、大蒜、橄榄油、盐等烹制的,并不包括任何鱼类和贝类。后来,沿海的人们用海鲜替代了其中禽肉和豆类,随着Paella的传播,加入海鲜的版本,反而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类型。

Arròs negre
在西班牙和它的前殖民地,Paella发展出了各种变体,比如加入墨鱼汁、墨鱼、鱿鱼等制作的黑色Paella(Arròs negre);用胭脂树红替代藏红花的Arroz a la valenciana;受印度香饭,使用糯米、姜黄、椰奶制作的菲律宾Bringhe等。

Arroz con pollo
拉美地区有种叫Arroz con pollo的传统菜肴,和Paella关系密切。它通常由米饭、洋葱、藏红花、鸡肉加上当地的蔬菜等一同烹制。波多黎各版本的Arroz con pollo往往用胭脂树红取代藏红花,并加入啤酒来烹制,在西班牙,没有人会这么做Paella。
传统的海鲜饭,一般是用短粒的Bomba米制作的,这种米可能起源于印度米。其直链淀粉含量高、粘性弱、颗粒短、能够吸收大量水分,因此特别适合烹制富含汤汁的Paella。

作为配菜的墨西哥米饭(中间红色的米饭)

单独作为一道菜的墨西哥米饭,可以加入豆类和各种香料烹制
米饭在墨西哥菜里也很常见,它可以作为肉类、豆泥、玉米饼、菜汤的配菜,也可以直接放到卷饼中吃。墨西哥米饭(arroz a la mexicana)的做法是,将中粒大米冲洗后稍加浸泡,放到厚底锅中,加入猪油或其他油脂烹煮,等米饭呈现金黄色半透明状态时,加入番茄、洋葱、大蒜以及肉汤、菜汤等调味,煮沸后搅拌,加盖闷煮15-20分中国,直至米饭吸收所有汤汁。

Cabidela
葡萄牙北部有种叫Cabidela的菜肴。这道菜一般是用米饭和猪肉制作的,在米饭煮熟的最后阶段,要加入鸡血和醋(用来防止鸡血凝固),时期呈现出特别的棕色。在巴西、安哥拉、印度果阿、澳门等前葡萄牙殖民地都能见到类似的菜肴(可以把鸡肉、鸡血换成猪肉、猪血等)。
亚平宁,从南到北
9世纪中叶,穆斯林占领了意大利南部的巴里,之后,穆斯林占领了西西里岛,统治全岛近一个世纪。正是在穆斯林统治之下,西西里岛开始种植水稻,此后,水稻逐渐传播至意大利北部,特别是适合种植水稻的波河流域。

Arancini
西西里岛有种传统主食Arancini,看起来跟上海的粢饭糕有点像。做法是用米饭包裹肉酱、火腿、奶酪等,裹上面包屑油炸,吃起来也确实有点像粢饭糕。Arancini据说起源于10世纪,当时西西里正好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黎巴嫩和叙利亚一带有种叫Kibbeh的小吃,是用小麦包裹肉、香料等油炸或烤制而成的,其中的小麦也可以换成米饭等,据说这是Arancini的灵感来源。
水稻传到北方的伦巴第地区,发展出了意式烩饭Risotto,它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西班牙的Paella不相上下。意式烩饭究竟诞生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在19世纪初,意大利的菜谱中就出现了用黄油、米饭、香肠、洋葱、藏红花等制作的烩饭。

意式烩饭
制作意式烩饭,一般会使用和制作Paella类似的,容易吸收汤汁的短粒米。为了保留大米中的淀粉,使其有奶油般的口感,生米事先不经漂洗和水煮,直接加入由黄油或橄榄油以及洋葱调制的料油中烹煮,倒入白葡萄酒,一边搅拌一遍加入高唐,米饭八成熟后,盖上锅盖静置片刻,让米饭充分吸收汤汁,最后加入奶油或芝士快速搅拌,让米饭的质地变得更柔软、光滑并带有奶香。

黑色烩饭
如同Paella一样,意式烩饭也有很多区域变种,比如威尼斯地区加入墨鱼汁的黑色烩饭,它在曾受威尼斯统治的克罗地亚沿海也很流行。
从非洲到美洲
西非是水稻驯化的另一中心,非洲稻是亚洲稻的近亲,虽然产量不高,但可以种植在沿海微咸的三角洲地区,耐旱、抗虫,种植起来比较简单,还有独特的坚果香味。

加纳式Jollof
在西非,当地人发展出了和抓饭、烩饭类似的做法——沃洛夫米饭(Jollof),这是萨赫勒
沿海和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常见主食。当地人爱吃夹生的米饭,尤其爱吃做饭时留下的锅巴。以尼日利亚的做法为例,制作Jollof饭,先要准备肉类或者海鲜,加上炒番茄、胡椒泥、洋葱等熬制浓郁的肉汤,然后放入长粒米饭煮熟,配上油炸香蕉、豆蔬菜色拉等一同食用。至于加纳的做法,最大的区别在于肉类要事先煸炒,洋葱、番茄、胡椒等香料等也要先炒制一番。
大航海时代之后,西非人作为劳力来到美洲。在这里,西非的稻作文化和法式调味和西班牙乃至印度的稻米文化融合,发展出了更多的做法。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这种融合体现的特别明显。

什锦饭
路易斯安那有道叫什锦饭(Jambalaya)的食物,它的做法既有点像西非的Jollof饭,也有点像西班牙的Paella。它的做法是将肉类和蔬菜煎至变褐变香,之后加入米饭、调味料和肉汤一同煮熟。这道菜离不开洋葱、甜椒、芹菜三件套,这是路易斯安那卡真菜和克里奥尔菜的必备调味。

新奥尔良的小龙虾Étouffée
Étouffée是另一道路易斯安那米饭菜肴,这道菜是用螃蟹、虾、小龙虾等,加入卡真或克里奥尔调味料小火闷煮制成的,一般配白米饭食用。

脏饭
路易斯安那南部还有种叫脏饭(Dirty rice)的菜肴,据说起源于南北战争前当地黑奴的食物。当时在种植园中,大米的价格比较便宜,此外还有玉米、豆类、高粱以及各种下水,奴隶们就将米饭和这些东西混合炖煮,下水的肉汤使这道菜呈现出“肮脏”的外观,因此有脏饭之称。

Gumbo配米饭
路易斯安那的Gumbo浓汤也带有浓厚的西非特色,这道菜一般是用肉类或贝类,加上洋葱、甜椒、芹菜三剑客,以及秋葵、filé粉、面糊等增稠剂制成的,一般会配上米饭食用。

Hoppin' John
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州有种叫Hoppin' John的菜,一般是用黑眼豆加上大米、洋葱碎、培根等制作的。这道菜可能起源于早期的黑奴食物,也体现了西非饮食的影响。Hoppin' John里的豌豆象征着硬币,据说吃完之后,要留下3颗豌豆,以确保新年充满好运、财富和浪漫。类似的搭配,在加勒比和南美洲也很常见。
全球化时代
19世纪之后,随着商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全球范围的人员、物产交流,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用米饭制作的菜肴,比如下面这些——

Arroz chaufa
Arroz chaufa,这是种秘鲁的炒饭,算是秘鲁式中餐。19世纪时,许多中国南方的移民来到秘鲁,也把中式的炒饭带到了美洲。除了米饭、酱油以外,秘鲁炒饭往往会使用甜大蕉、Cecina(一种西班牙式风干肉)、藜麦等当地食材。

Loco moco
Loco moco,来自夏威夷。这道菜最初是当地一家餐厅应体育俱乐部的青少年要求制作的,他们想要吃一些便宜,又跟三明治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就诞生了由米饭、汉堡肉饼、煎蛋和棕色肉酱搭配而成的Loco moco。

西非塞内加尔的Thiéboudienne,这是Paprykarz szczeciński的灵感来源,传统上,Thieboudienne盛放在一个公共的大盘子里,家人和来访的客人围坐在盘子边上分享这道菜,感受着主人的好客和慷慨。

Paprykarz szczeciński,可以涂面包吃
Paprykarz szczeciński,这是种波兰的鱼酱,由小鱼、大米、番茄酱和植物油制作,加入洋葱、盐、香料调味。这道菜的灵感来自于波兰渔民在西非尝到的一种用米饭、辣椒和鱼烹制的美食,后来在波兰沿海什切青的国营工厂中,成为一道本地特产。

北欧圣诞大餐中的米布丁
除了主食以外,大米还可以制作像米糕、米布丁这样的甜品。尤其是(广义的)米布丁,这是世界各地都有的一类甜品,比如中东餐厅中加入牛奶烤制的米布丁,南亚加入牛奶、姜黄、坚果制作的甜米粥。欧洲各地也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米布丁。
相关内容——
世界各国主食是什么?7519 赞同 · 292 评论回答
ag獭:咖喱与抓饭——印度菜的环球之旅573 赞同 · 50 评论文章
ag獭:【回到过去当王爷】西非的饮食传统832 赞同 · 59 评论文章
上海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各个国家的特色餐馆?2925 赞同 · 138 评论回答
有哪些只存在于外国的「中国菜」?951 赞同 · 134 评论回答
中国有哪些「中国特色」的外国菜?948 赞同 · 84 评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