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1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66 50
(轉載知乎)如何品鉴一款单品咖啡?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1樓 發表于:2025-4-6 16:54

https://mp.weixin.qq.com/s/9gNsWbT7PPO6CK_R91xPrA

在学习咖啡中,目前整理的笔记,希望有用。



作者:司徒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3240003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2樓 發表于:2025-4-6 16:54

作者:赵小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1308075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鉴定一款咖啡豆的标准

整体口感很浓烈;

感觉各种味道都包含其中,

均匀搭配,无口腔涩感

不合格:苦味或酸味十分明显突出,

酸度高则舌头会涩,

苦味大则喉咙会难受,

还有就是咖啡浓缩呈水味,

焦糊味也是一个评定标准,

即使是意式烘焙,

浓缩液的焦糖味也不会浓烈

口触感香而浓,中和饱满的口感,

让人觉得还想再喝一口

不合格:刚触碰到舌尖就有很强的苦度或酸味,

口腔和舌头会主动排斥这种味道,

让人不在想去酌第二口

第一步就是嗅浓缩的整体香味,

淡淡焦糖香是正常的

不合格:有明显的烧焦味,

酸味也是完全可以嗅出来的

酸味一般是中度的,

常常和甜味苦味搭配适宜。

呈现饱满的口感,但有时因为烘焙程度的原因,整体口感也会有一定的酸味。例如浅度烘焙酸味极强,会造成舌头因为甘宁的原因而极速收缩,

感到不舒服

苦味一般是中度的,

常常和甜酸味搭配适宜,呈现饱满的口感,但有时因为烘焙程度的原因,整体口感也会有一定的焦苦味。例如意式烘焙苦味极强,喉咙会主动排斥,

因为苦,所以会不断的吞咽口水来冲淡那种苦感

甜味其实不是考核的标准,因为一般我们的感官会对酸味和苦味很敏感,

而甜味往往是很淡的,在我们品尝出苦度和酸味的同时,

我们会主动忽视甜味,但是咖啡的甜度往往会影响到回甘的味道。

回甘指是否回甜,这是在品鉴完咖啡的苦酸,

然后吞咽或者吐出浓缩后,经过几秒钟的反应时间,

口腔内会有些许甜味喝完或吐出浓缩后,观察口腔内是否有明显的酸味和苦味,

若毫无甜度,则这款浓缩不成功。还有一种特殊情况,

就是回甘根本没有任何味道

油脂:看油脂的厚度往往可以推断浓缩的醇度,

好的油脂是指颜色要光亮,有反光的效果。

看起来要均匀,呈现金黄色。

不合格:颜色不均匀,有黑色碎削(咖啡细削),

多孔不粘稠都不是好的浓缩的标志。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咖啡品鉴本来就不是一个实物可以用标准来衡量,不同的人味觉感觉都不尽相同,只有大家多交流,然后达成一种共识。而这种共识正好被大众所接受,所以我们才称之为“标准”。所以以上不对的地方,望大家自行忽略并上网查找正确答案,谢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3樓 發表于:2025-4-6 16:55
作者:梦里有间咖啡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26762875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品尝发生在口腔和鼻腔

所谓的品尝发生在两个地方:一是我们的口腔, 另一处是鼻腔。 要学习品尝、讨论咖啡,最好将这两处分开。 

第一部分要讨论的是舌头可以感受到的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以及美味(savouriness)。 读到关于一种咖啡的描述时,我们可能会被描述风味的方式所吸引,如巧克力味、莓果味或焦糖味,这些风味通常指气味,并不发生在口腔内,而是在鼻腔中。 

大多数人常会将嗅觉与味觉经验搞混,因为真的要区分味觉及嗅觉,的确极度困难。 与其把这样极其复杂的品尝经验一次搞懂,我建议,不如尝试长时间专注于嗅觉或味觉的感受,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二、专业品尝法:杯测

在咖啡产业中,一包咖啡豆在抵达终端消费者之前会在旅程中被品鉴许多次。 在每一次品鉴中,品尝家可能会各自寻找偏好不同的风味。 咖啡产业使用的标准品鉴方式称为“杯测” (cupping),其用意主要是避免冲煮过程中的失误可能造成的风味差异,并尽可能让所有咖啡都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品评。 

为达到这个目的,杯测仅使用非常简单的冲煮流程,因为假如冲煮不到位,咖啡的风味可能发生戏剧性的改变。 杯测就是将固定分量的咖啡粉倒入每个杯测碗中,将咖啡粉以相同的研磨刻度磨出,然后将固定分量、刚刚煮到沸腾的热水倒入杯测碗里。

举例来说,12克的咖啡粉必须加入200毫升的热水,之后继续浸泡约4分钟。 

在杯测的最后步骤,需要搅散漂浮在杯测碗中的咖啡粉层( crust),让大部分已完成萃取

的咖啡粉沉到杯测碗底部,漂浮在表面的咖啡粉或泡沫会被捞除,之后便可以开始品鉴咖啡。 

当咖啡冷却到安全的温度时,品鉴开始。咖啡品尝师用一支汤匙捞起一小勺,用力从汤匙里将咖啡啜吸至口腔。 

啜吸的动作可让咖啡汁液雾化,让咖啡布满味蕾,这样的动作虽不是绝对必要,但可让品尝变得相对简单。

三、品尝哪些方面1、甜味

这种咖啡豆有多少甜味? 甜味是咖啡中一个十分讨喜的特点,当然越多越好。 

2、酸味

这种咖啡豆有多少酸味?酸味讨喜吗? 假如酸味令人不悦的成分居多,就会被形容为臭酸(sour),讨喜的酸味则尝起来有爽快、多汁的感觉。 对咖啡品鉴的初学者而言,酸味是较难的项目,他们可能从未想到咖啡里有那么多的酸味,当然在过去也不认为酸味是正面的风味。 苹果是个不错的范例,苹果中的酸味非常美好,可以增加清新的质感。 

许多专业人士偏好酸度高的咖啡,就像啤酒爱好者最后可能都会偏好啤酒花特性明显的啤酒,这可能导致从业人员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认知差异。 就咖啡产业来说,一些较不寻常的风味比如说水果调性,其来源取决于咖啡豆本身的密度大小,一般而言,密度高的咖啡酸度高,同时也具备许多有趣的风味。 

3、口感

这支咖啡每个阶段的口感有何不同? 是否有清淡、细致、像茶一般的口感? 或是有丰厚、鲜奶油般、厚实的特质? 不是每种风味越多就越好,低质量的咖啡豆时常有厚实的口感,同时酸度较低,但通常都很难喝。

举例:品一杯意识浓缩可以分解成三个阶段:前味、中味、后味。 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种味道主导,比如:前味酸,中味平衡、后味略苦。 一杯理想的意式浓缩,其后味会“经久不散”,或者说“有回甘”,回甘中所透出的咖啡芬芳超过了咖啡本来的味道。 每款咖啡都有自己的品尝曲线: 

咖啡1:口感以渐进的方式增加,之后又突然下降,代表几乎没有什么回味。 咖啡2:前味比较强烈,中味和后味则逐渐减弱。 咖啡3:非常“平实”的咖啡,每个阶段口感的差别并不明显,最后会留有悠长的回味,可以持续若干分钟。 

4、均衡性

这是品鉴时最难以定义的特质,在一口咖啡中会出现非常多不同的风味,但这些风味是否和谐? 是否像一首创作完美的乐曲?

还是有个元素太过突出?是否有某项特质太过强烈? 

5、风味

这个项目不只描述一种咖啡里的各种风味及香气,品评者是否喜欢这杯咖啡的表现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许多咖啡品鉴的初学者在这方面时常感到挫败,他们品尝到的每一款咖啡豆显然都不一样,却无法有足够的词语来形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4樓 發表于:2025-4-6 16:55

howard he:


我觉得,一款好的咖啡,不管风味、烘焙程度.....喝完会回甘生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5樓 發表于:2025-4-6 16:55

完全不恰当:


非常非常简单,找淘宝上500克一包,五十元以下的咖啡豆,自己磨,每天两杯,趁热喝完。坚持一个月,然后淘宝上买一袋227克78元的耶加雪菲,(如果是100克100元的瑰夏更好),磨了喝,你立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6樓 發表于:2025-4-6 16:55

嗨 对于初次接触单品咖啡的人来说,风味什么的肯定描述不出来呀,也不用那么想破脑袋去感受什么芒果啊 什么橘皮啊 呐两个小窍门 拿走不谢。

喝咖啡品味道的小窍门

一个呢,喝的时候,你可以冲泡两杯不同咖啡豆的咖啡,再多准备一杯清水,两种咖啡交替着小口喝,每一次交替,都用清水清清口,让舌头和鼻腔,对比两种香气和风味。


再一个呢,就是喝的时候,可以喝一大口,多次慢慢咽下去,会比较容易喝出风味来。



作者:孙策马扬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8814606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7樓 發表于:2025-4-6 16:55


张全蛋:


看标价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8樓 發表于:2025-4-6 16:56

Bunna:


关于如何品鉴一杯咖啡首先要知道咖啡的味道有分干香和湿香,干香是指咖啡豆刚磨好后的香气,湿香是指咖啡粉在冲煮好后的香气。

其次我们要了解我们舌头对味道的敏感程度: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头两侧的前半段对咸味最敏感,舌头两侧的中后段对酸味最敏感。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嗅觉,喝咖啡分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鼻前就是指鼻子直接闻得到的味道,鼻后则是指在喝了一口咖啡后闭上嘴巴然后从口腔内往鼻腔呼气的一种方法。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9樓 發表于:2025-4-6 16:56

说到品鉴,心情闲适的时候,先喝几口白开水漱漱口,然后慢慢喝,中高温喝到低温,体会下香气、味道、触感、温度,不要想着喝到什么风味,喝到啥是啥,可能好喝,也可能不咋滴。

如果入口不咋滴、凉下来也不咋滴,就算咖啡师说得天花乱坠,建议倒掉,没必要难为自己╮( ̄▽ ̄"")╭



作者:NeX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18173702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0樓 發表于:2025-4-6 16:57

Michael Won:


业余的人,慢慢喝,能有很舒服的感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1樓 發表于:2025-4-6 16:58

卿悦:


午后闲聊要来一杯燕麦拿铁来测评一下!

燕麦拿铁对我来说是带有回忆中的味道的属性的。每次尝到燕麦拿铁就像回到了去年实习的那个夏天,办公室的咖啡文化,和广告狗每日加班困到不得不用咖啡续命的routine,我开启了我的coffee journey。当然,燕麦拿铁是打头阵的那个。

为什么爱喝燕麦拿铁?对那时还是个咖啡初学者的我来说,奶味可以冲淡咖啡的苦,而燕麦奶的麦香味比起牛奶和豆奶又有更悠长的回味,更值得细品。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 @PLANTAG植物标签 招募体验官,一下把我拉回燕麦奶的时代。时代的眼泪!(不是。今天和同事的午后闲聊时间,就决定做一次不正经的燕麦奶测评了!

我俩一个买的麦当劳冰美式,一个用公司的咖啡机整了一杯espresso

。搭配植物标签的燕麦奶,打开瓶口猛吸,燕麦的香味扑鼻而来。口感real丝滑,同时唇齿间又能感受到麸皮的质感。不得不说,我超爱燕麦饼干、燕麦奶茶这种有嚼劲的食物,感觉喝东西时嘴巴没有在孤单。

植物标签燕麦奶有专门提示,喝前要摇匀,平衡麸皮占比。我按照说明操作,可以尝到奶中的麸皮,但它却没有那么突出,不会影响咖啡的丝滑口感,却足够我喂饱我的馋虫了。加在咖啡中,还丰富了咖啡的层次,嗯!我尝到的这层层燕麦和香气,是回忆中的味道没错了!

一杯下肚,我和同事都觉得属实不错,并且还打算推荐给爱喝咖啡的我爸。同事说他以前是忠实的豆奶爱好者,现在变心了,燕麦奶赛高!

快结束时,乳糖不耐受

,喝不了牛奶的我老板走了过来。已经邀请她明天一起细品燕麦奶了。现在就是信心满满,感觉自己可以给喝不了牛奶的她,用这瓶植物标签借花献佛了,嘿嘿。

索性买来PLANTAG植物标签—燕麦奶试吃测评

首先感谢拿到了本次试吃机会,以下是呕心沥血(十分敷衍)做的功课。

#外包装

收到的是一个大瓶装的燕麦植物奶。纸盒比较软,设计很张自豪(奇奇怪怪不容置疑的审美)。

#口感

常温:液体比较厚重,入口会有一点点粗糙,但是不腻。没有特别明显的甜咸味,更像是一种基地的饮料。

冰镇:冰过后口感依旧厚重,燕麦的味道会减轻,粗糙感会降低。

加热:微波炉加热一下后燕麦香味会比较浓郁,三种温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热的口感。

#其他

0胆固醇,这个挺吸引我的,首先在外包装标明了胆固醇就很不错。毕竟作为一个胆固醇超标的人在很多食品外包装都找不到这项指标。


我们和牛奶不熟,只想和你做朋友​

mp.weixin.qq.com/s/CWmiIymm7PXcgV6yz_3SpA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2樓 發表于:2025-4-6 16:58

陈芒果:


价格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3樓 發表于:2025-4-6 16:59

加2的咖啡女孩: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面的果仁,再用适当的方法烘焙而成,一杯标准的咖啡品尝起来的味道不应该是苦涩。

咖啡中其实有很多的风味,但手冲咖啡能让我们能通过控制水流,控制参数,以及手冲时的各个细节,把咖啡中香的、浓的、甜的、滑的味道带出来,把那些不好的味道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冲煮出一杯真正的好咖啡。

以下我们一起了解下该如何品鉴手冲咖啡:

1、酸:必须要有!果酸可以让咖啡变得很活泼,轻盈,丰富。但是我们希望可以喝到的是水果的果酸,比如苹果、柠檬、桃子的酸。不希望的就是醋一般的尖酸。

2、甜:咖啡当中的甜,其实不是糖的甜,而是焦糖甜与焦糖般的香气综合起来的感受。

3、苦:所有的咖啡当中,都会存在苦味,但是我们并不希望会喝到太多的苦味(没有是最好拉)。苦味会随着烘焙程度而增加,如果喜欢的是稍微身烘焙的咖啡豆,我们希望的是喝到会”化掉”的苦味,而不是”焦”“碳”“烟”这样的味道。

4、回甘:余韵比较好的咖啡,即吞咽后回甘,注意到是“回甘”,并不是直接的甜。这是有区别的,我们在吃糖时所感受到的直接的甜感,是甜。而吃(喝)完东西后所产生的甜感,是回甘,本质上不是直接糖类引起的,而是苦味消散后所衬托的。

5、香气:这是咖啡最珍贵、最delicate的宝藏,如果没有可以被辨识、清晰的风味特征,那就没有必要选择这样的咖啡,因为他跟其他咖啡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6、醇度:最后是咖啡水的口感,用舌头轻轻地滑过口腔的上腭,感受咖啡的质感。

7、均衡感:对我来说均衡感非常的重要,均衡感基本上可以说是所有感受的综合,一定要有果酸(但是不能够太过头,变成了尖酸)、一定要有甜、不能够太过苦,要有舒服的口感,要有愉悦的回味。总而言之,整体喝起来要有愉悦的感受。

手冲咖啡味道总结如下:〔手冲之味〕
●酸:果酸,非醋酸

●甜:焦糖+焦糖香气

●苦:越少越好

●香气:清晰、有辨识度,最珍贵

●醇度:感受咖啡的质感

●均衡感:以上元素综合后的愉悦感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4樓 發表于:2025-4-6 16:59

Grace:


风味,香味,醇度,回甘,酸度,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5樓 發表于:2025-4-6 16:59

品鉴单品咖啡是指评估咖啡豆来源、质量和口感的过程。以下是几个建议,可以帮助你品鉴单品咖啡:

准备所需材料:单品咖啡豆、咖啡研磨机、咖啡机、杯子、水、牛奶或奶泡(可选)。

将咖啡豆研磨成适合冲泡的粗度。咖啡粉的粗细程度会影响咖啡的浓度和味道。

使用咖啡机或法压壶冲泡咖啡。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冲泡方式。

先品尝不加调料的咖啡。这样可以让你更好地品尝咖啡的原味。

观察咖啡的外观。注意咖啡的颜色和浓度,是否有油脂或奶泡浮在表面。

嗅味咖啡。用鼻子嗅味咖啡,注意是否有香气。

尝味咖啡。尝味咖啡时,注意它的酸味、甜味和苦味。

加入调料品尝。如果你喜欢加入奶泡或糖浆,可以在咖啡中加入,并再次品尝。

品鉴咖啡时,可以通过观察、嗅味和尝味来评估咖啡的质量和口感。通过多次品尝,



作者:小蓬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28063413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6樓 發表于:2025-4-6 16:59

午夜老爹:


单一产区 也就是单品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7樓 發表于:2025-4-6 17:00

杨嘉伟:


发酵味不是好的咖啡的体现吗?怎么成负面因素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8樓 發表于:2025-4-6 17:00

晓云:


看这些回答煞有介事的样子我就觉得好笑 常年喝意式浓缩 别把咖啡跟玄学还有中华小当家联系到一块 咖啡不好喝 为啥喝因为上脑 哪个上脑哪个好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9樓 發表于:2025-4-6 17:00


金密密:


这一课程 让我认识到了怎样品鉴一款单品咖啡 还有其中的知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0樓 發表于:2025-4-6 17:00

闫硕:


使劲装专业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1樓 發表于:2025-4-6 17:01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66 回複數:50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4-6 17:01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