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8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UBC)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2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法語:Université de la Colombie-Britannique,簡稱UBC),簡稱卑詩大學,是一所位於加拿大卑斯省的公立大學,也是U15大學聯盟、英聯邦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和Universitas 21成員之一。

Source: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2
好眼訓​:


University of Billions of Chinese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3
作者:某松鼠阿昭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450890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Univers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沒跑,我從大一入學那天就看着學校四處施工一直到現在。還有個名稱叫University of Billions Chinese,校園裡華人非常非常多,走哪都能聽見有人講中文。準確來講亞洲學生非常多。多元文化聚集地。
環境上來講三面環海,另一面是原始大森林;校園裡還有rose garden和nitobe memorial garden(一個很寧靜的日本花園)。每年春天place vanier宿舍區門口的路上櫻花盛開;到了秋天校園主幹道main mall兩旁的楓葉先是金黃再轉為火紅美的驚心動魄。
學費相比美國的那些學校真是低很多了,雖然每年都在漲。國際生每學分1000多刀吧。
自己是大三sociology+ir學生,3系以上的人文社科類的課上其實很少見到中國學生。教授們都很有人格魅力,講課很有趣完全不會感到枯燥,對學生都很公平尊重,課下人都很熱心,回答學生的問題也很仔細。像我這種經常生病缺課的還會主動發郵件來跟我check下近況然後邀請我去office hour答疑。
我自己很喜歡課下找教授們聊天,有時是學習上的問題,很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我每次去旅遊回來都會跟我的社會學教授講我的見聞,還有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有時候讀完一本很不錯的書也會去跟他們討論,之後總會感覺有各種fresh idea。他們有時也會跟我講自己的事情,比如他們去中國旅遊,在濟南街頭被群眾圍住要一起合影,還有吃到的各種好吃的什麼的:)
學術氛圍的話,教授們平時很認真的,學生就depends了。中國學生扎堆現象很嚴重,韓國學生上課多數比較聒噪。商學院和工程學院還有計算機中國學生很多很多。社科類就少很多,我的教授問過我好多次是不是因為人文社科要做的閱讀太多(一星期幾千頁),要寫的論文太多所以嚇跑了那些學生XD
哦對,ubc的食堂每周六有蝦餃吃。春節時有過水餃,學校還請來舞獅團做表演。
學校資源很充足。自己最喜歡的就是終生免費的無線:) UBC的無線很好玩的是它是分給每個學生一條專線,所以即使你在圖書館這種公共場所也不用擔心私隱(因為還是在用自己的專線),與此同時如果你下載非法資源學校一下子就查到了。更好玩的是ubc加入了eduroam,所以你去其他eduroam成員校的學校,用ubc學生賬號登陸也有免費快速無線用。(我去美國很多大學參觀時都是用的eduroam)
游泳館和健身房都是免費開放給學生。圖書館就更多了,自己曾經找到過很多19世紀的文獻。圖書館網上資源不必說啦!
其他的還有一些譬如諮詢類的。國際生輔導員都很棒,還有各種關於簽證啊學生許可啊找工作啊移民啊報稅啊這些的輔導。
學校的career centre發展的也不錯,有很多實習和兼職項目提供給學生。自己參加的幾個還算滿意,輔導員也很盡職盡責。
自己呆了這幾年,刷了各種活動和工作的感覺就是,讓我一輩子留在這吧。
現在只想到了這麼多=w=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4
作者:凌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7725384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商學院本科生一枚,簡單插句嘴~
首先我超愛UBC的教授們。大一暑假去以色列上了暑假課,覺得師資力量根本不能比……誰上誰知道。我們商學院是有幾個特別好的老師的,個人經歷也都特別神奇。
不過課考試很難……很挑戰……唉。競爭激烈,壓力很大。作業超級多……
我人生第一次不及格,第一次夜宿圖書館什麼的,都達成了……(哭)
我們有很多圖書館,圖書館系統也很大,很多有意思的書,居然有漫畫……居然還讓我找到一本手繪+手寫的印刷版中日文對照《詩經》,當時在學日語來着,激動地都要哭了。
網速很良心!!!!!!
順便,商學院硬件設施也是各種好~嗯。我們每年還要額外交500大樓費你敢信……
其實我更喜歡國際關係,要是當年選了文學院也許更合適一點,不過也無所謂啦,反正有輔修。
然後說別的,UBC資源很豐富,能認識到世界各地的人。喜歡玩的話機會也很多~
比如今年三月跟模聯社到紐約開NMUN 大會,居然有幸聽到潘基文的現場演講。UBC還得了Outstanding Delegation Award~
然後暑假跟着教授去肯雅做了義工……我們院長竟然跟來了。最神奇的是我們還見到了加拿大駐肯雅的大使(High Commissioner),哇哈哈哈哈。
前陣子我心頭一熱想學德語,馬上就搜出來德語歌德語電影之類的活動,昨天還剛約了一個德國交換生出來聊天。(他說起他的德國大學沒有期中考試的時候,我當時轉學的心……)
然後這裡倡導Work hard play hard,因此經常有大家一起犯二的時候,除了偶爾的各種party,比如今年被小夥伴在學期結束之際一起去冬泳,我抱着一樣怕冷的非洲小夥伴鬼哭狼嚎,某來自卡爾加里的菇涼連頭都扎水裡了,當時我也是醉了。
上學期期末是被拉去參加了(穿內衣內褲)的裸奔活動……呵呵噠。都沒敢和媽媽講。
每年的春假還有社團組織去滑雪……我練了兩年(每年一次)的滑雪技能還是很差誒嘿嘿。
還有不知道出於什麼心態我總感覺UBC的整體顏值嚴重高於我在溫哥華大街上溜達時街上人的平均水平。平時走在校園裡時常賞心悅目嗯。各個族裔的美女帥哥都有。
同學各種臥虎藏龍……例如說去年給人當了一整年的漢語家教,我那學生別看金髮碧眼的,有時候簡直比我還中國,中文各種流利,今年暑假我沒回國他倒是跑去中國三個月,回來已經滿身國貨……現在人家出去點菜都直接中文,還能偶爾給我推薦中餐館……
說到吃,我是超級大吃貨而且不挑食哈,所以UBC的食物還不錯,Mercante的pizza以前超級好吃的可惜現在貌似換老闆了越做越糟糕。溫哥華的食物更是超級好,世界各地的都有。想吃清淡的有日本料理一類,三文魚麼麼麼麼;想吃油膩的,德國大肘子是我最愛的嗷嗷嗷嗷嗷嗷嗷!!!!!
偶爾還能看幾場不錯的表演啥的,學校的交響樂團32個贊都不夠,對學生還打折。明年二月的歌劇票(也是折扣價)我也買好了。溫哥華本身也是有不少劇院,今年聖誕節決定刷這些劇。
另外,日本花園啊,人類學博物館啊什麼的對學生免費,也算是福利。
然而學費貴物價也超級貴……尤其是新生可能划不來吧,國際生本科學費預計未來要漲50%左右的樣子。
以及冬天刮大風下大雨的,有時候我愁得都不想出門。
暫時這麼多~~~~~~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4
Quantumping​: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4
作者:InVisor國際教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119966144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次我們邀請到了本科在UBC就讀媒體研究專業(Bachelor of Media Studies)的Connie給大家分享下自己的就讀經歷(・ω・)ノ

Connie(左一)登上BMS網站封面
►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傳媒專業到底學什麼?
UBC在2014年9月開設了Bachelor of Media Studies (簡稱為BMS) 這個專業。傳媒專業的教育在於將藝術、技術和分析的能力結合起來,通過傳授這些能力與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新媒體,以及技術不斷革新,新媒體不停湧現對當今社會的衝擊和影響。通俗來說,傳媒就是通過技術創新來改變交際,也就是給人們提供新的交流方法。


電台電視電影博客微博Instagram這些都是媒體,書和照片也不例外。UBC傳媒專業就是要對這些媒介的本質和影響力進行思考與推敲。同時在運用這些媒體上挖掘新的機會和潛力,並且創造新的傳媒平台。
► 為什麼會選擇UBC以及它的傳媒專業?
……調查中發現UBC正是我理想中的校園,它自成一體,坐落在溫哥華的海岸邊。進一步的搜索後,我發現UBC傳媒專業獨特的教學系統深得我心。在我上大學之前耳聞大學很多課堂是上百人的,和教授互動的機會比較少。當時內心還是有點忐忑不安。後來發現UBC傳媒專業的課堂絕大多數都是小班制,學生與教授的交談幾率是很高的。並且該項目從大一就開始培養人才(傳授專業課程)。我個人認為對於已確定目標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雨後彩虹下的UBC校園 | 圖源:Connie
UBC的四年制項目分為上下兩學年,上學期是9-12月,下學期是2-4月。UBC的傳媒專業四年一共20節專業課,平均一年5節,課程內容不僅包括理論寫作,也囊括實踐操作。從新聞學到視覺藝術,跨度到計算機科學和電影製作,每一門課都有經驗豐富的教授進行指導。專業課程絕大部分都是為傳媒學生"量身定製",專業的教授只給傳媒的40位同學授課。20-40人的小班課堂不僅拉近了教授與學生交流的距離,同時也提供給同學們及時的足夠幫助和指導,學生能夠在媒體界的不同領域探索和發現,來明確自己的目標。
► UBC傳媒專業的課程難度如何?
UBC傳媒專業的錄取率並不高,記得我申請那年的錄取率只有8.00%。在500個申請人當中,只有40個人能被成功錄取,多收一個也不行。


課程難度的話,我身邊的同專業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認為課程的難度是可以接受的,沒有很難。因為一般拿到offer的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上都是過關的,想要順利畢業並不難,難的是拿高分。尤其是對於論文寫作課來說,拿70分都不容易。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難度更是加大。但毋庸置疑,這同時也是一個鍛煉和提升寫作能力的絕佳機會。
► UBC傳媒專業的學習體驗如何?
我覺得UBC傳媒的專業課程相比起商科和工科的來說,要有趣太多。我記得大三上學期的英語課老師為了讓我們更透徹了解十九世紀初的印刷文化,讓我們體驗了活字印刷和自製書本冊等等的活動。這名教授對這門課的課程設計還拿過國際教育大獎。當時說給別專業的朋友聽,他們都羨慕的不得了。

活字印刷課的個人成果 | 圖源:Connie
在我這屆傳媒專業裡面,40個人當中只有3名中國人,其餘的37名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同齡人。當不少人擔心在溫哥華讀書接觸的英語氛圍不夠濃厚時,他們會發現在傳媒專業課堂里的英文交流氛圍是很充足的。而且將近每個學期的專業課都是與同一批人一起學習,大家都早已打成一片,關係都很親近。


記得大一時必修的計算機科學入門對於傳媒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門很痛苦的課程。當時我和另三位同專業的朋友每周選一兩個晚上聚在一塊探討assignment和project,一起學習讓枯燥的課業變得輕鬆許多。最後我們四個在這門課上都拿到了不錯的分數。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們專業的同學的話,我腦海里第一個閃過的是志同道合。在平時聊天的時候,我總發現和他們有很多共同語言。每一位學生對傳媒方面有多多少少的造詣和了解,可謂藏龍臥虎。大一的時候鍾麗緹的女兒Jasmine跟我們一塊上專業課,之前還有一位同學自製的微電影被搬上了挪威電影節的熒幕上。大家不僅是同專業的課友,在課下也是可以結伴出行,交流想法的朋友。

2019年冬天的時候,學生堆的神似校長Santa Ono的雪人 | 圖源:Connie
在UBC的學習中,Connie在媒體方面接觸良多,尤其是對國外的社交媒體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在大一第二學期的時候,處於興趣愛好的原因,Connie開創了個人YouTube頻道,記錄自己的生活。想了解Connie的更多經歷和故事,想知道獲得UBC BMS錄取的關鍵的小夥伴們,歡迎戳文章了解哦↓
我與鍾麗緹女兒上同一節課: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讀傳媒是怎樣一種體驗43 贊同 · 15 評論文章



如果你喜歡本回答,歡迎一鍵三連以示鼓勵,謝謝ヾ(◍°∇°◍)ノ゙
也歡迎直接敲我們的微信客服invisor003進行留學諮詢,備註「小鷗」哦♪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5
人生三大幸事合體, 看不完的美景,聽不夠的lectures, 參加不完的 活動。 人生三大不幸, 貴的一筆的房價, 多的一筆的亞裔,難吃一筆的食物
我們的UBC創業項目


作者:JKnotJoki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2745278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5
作者:hydra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6518062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疫情改變了很多東西,有的時候覺得留學生活就像一場大夢,喧嘩過後,平凡如昨。
祝前程似錦,祝早日線下
For your safety please hold on.

原回答:
特別喜歡前面楚門的世界,太有同感了。默默看了回答很久,來抖個機靈。這裡是大三數學系的學姐,曾經的vantage學員,作為一個普高高考完又讀了一年國內大學但感覺不甘心的人,我來談談我眼中的UBC,順便記錄一下自己的成長

開學典禮的時候我覺得能在這裡真好啊,這種演唱會級別的「盛況」才是真正的大學吧。UBC的資源和環境都是一流的,畢竟最美校園之一嘛,但是只有新鮮感是不夠的。我在離開國內大學的時候,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沒有好好利用學校的資源,所以真的也不要怕,有什麼都可以問UBC的教職工啊學長學姐啊(給學弟學妹的碎碎念

春天pv的櫻花

冬天學校搭的巨大雪人⛄️




秋天的楓葉




必經的每天都會有些不一樣的噴泉⛲️




心情不好就跑完步去旁邊海灘看日落

UBC是一個經常會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的地方,也是一個挑戰很多壓力很大的地方。有段時間也會覺得孤獨感太強了,厲害的人太多了怎麼學也找不到方法(在這裡努力的每一天都覺得我前十幾年都在浪費時間),加上家裡的事情,每天天一黑都覺得漫長而無力。迷茫,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來這裡,慢慢開始找Counsellor談,去認識新的朋友,有很多天使的TA和professor(我跟我有抑鬱症的心理教授聊天,這個東西我覺得需要了解才能更好的戰勝),去尋找生活的平衡感,慢慢感受自己的進步。找到一個方向,給自己做計劃(方法真的很重要)也就慢慢真實的體會到野蠻生長,不忘初心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6
作者:Serena Zha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28362752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北美最international和diverse的大學,國際生比例約1/3。風景如畫,多個電影電視劇拍攝地,加西最好的大學,世界排名前30/40/50(視不同排名而定)。



來之前覺得這是University of a billion Chinese,來之後只覺得亞洲文化的浸透讓我覺得很親切,但會不會說英語這種事絕對是取決於個人,答主在學校其實很少有機會說中文,因為我交朋友的準則是志同道合、開拓視野,不是國籍膚色或背景,相信很多人也是這樣的。
日本花園:



Rose Garden:


下面仔細講一下UBC,如果世界上有我心中理想的學術天堂,這裡應該就是想像的樣子了。她的美麗之處絕不僅僅在於風景,更是一種包容的情懷,對人道主義事業的關心,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追求。綠樹環繞的可持續發展中心,農業中心,植物花園,sustainability的概念滲透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隨處可見的四五種垃圾分類,所有人都在自覺和慎重地根據提示分類,很少亂扔亂放。



對所有人開放的圖書館和自習場所,每個人下巴士前都會對bus司機說的那一句「謝謝」。幾百人的大課時先等前一節課同學們都退出完畢,後面才形成自覺有序的隊伍,大家陸續進入教室。開門時不管是誰都會hold the door。圖書館裡座無虛席的下午。
宿舍沒有宿管,卻一到晚上十點quiet hour就自動地安靜下來。並沒有熬夜party,有的是對其他住宿同學的關心和尊重。並沒有放肆地大吵大鬧,有的是大家遵守着無聲約定的默契。



凌晨三點多還給我回復郵件的心理學教授,細心回答每一個問題。在蒙特利爾銀行遇到的聾啞前台服務人員,並且通過鍵盤打字和他交流,能看到殘疾人士在這裡能如此正常地享有工作的機會真的很讓人感動。
學校為原住居民們設置了研究和學習中心,尊重他們的文化,設立人類學博物館,鼓勵更多的人來了解人類的各種文明。這裡的跨種族結婚的機率非常高,看得到種族膚色都不同的父母在校園裡推着他們的小寶寶,畫面和諧溫暖。
這裡不僅僅是formal education的學術中心,更有優秀的電影、戲劇以及音樂學院。學校的課程開設非常多樣,在北美的大學裡也是不多見的,學校絕對不會把學生局限在它選擇的major或者faculty裡面,畢業需要的選修課學分甚至多於必修課,每個學生畢業都需要修一定數量的faculty以外的科目,major and minor,double major,combined major 都可以成為你的選擇。
我身邊就有很多音樂和工程,音樂和經濟,文學和電影等雙學位的學生。你會有充足的探索的空間和餘地。對了,如果你喜歡中國文學的話這裡也有你的一席之地。我們有全北美最大的中文項目,開設齊全的中文文學課程,漢服活動,中文詩社等等。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亞洲文化在這裡也受到很大的重視。
—————————————————————
(some personal stories)
當我剛剛洗完澡卻把房間鑰匙鎖進房門時,正好碰見要出門的印度女生,本來想向她借件出門的外套,她卻毫無怨言地主動跑到front-desk幫我把鑰匙取回來。
也遇到了免費送給我洗衣卡和不用的教材的中國學長。到人類學博物館給巴布亞新畿內亞和中國混血的美麗的Lisa講了講中國歷史,她還告訴我她穿過母親的族類所穿的原住民服裝。
人類學的五人討論小組,我們五人分別來自四個大洲,五個國家,每個人的知識背景和觀念都是那麼的不同,但也是那麼的具有啟發性。課上教授講到盧旺達的歷史,卻被非洲來的女孩問到了以前從沒研究過的問題。有看起來光鮮漂亮的白人女孩實際上來自肯雅,是炎熱和貧瘠的國土。
雖然課業壓力很大,每天讀着快要把人淹沒的陌生的術語和定義,看着來來去去的不同膚色樣貌的人,他們說著可能聽得懂也可能聽不懂的語言,會覺得有那麼一點點迷失。可能很難交到知心的好友,可能獨自安排生活中的一切會有點手足無措,可能免不了覺得孤單和不適應。但是能看一看這個世界的多元,這個世界的美好,能在「a place of mind"擁有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就已經很寶貴了。每天都在觀察,每天都在反思,如何看待文化的多樣性,如何定義自己,如何自處,如何以合適的方式和不同背景的人相處,如何創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多元文化大家庭……
(這是這學期第一個月寫下的話,時至今日結束了第一學期,發現自己的已經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和享受各種文科的課程,擁有很多帶給我溫暖的朋友們,比如把我當做妹妹看待的孟加拉國小哥哥,和我分享零食並且經常讓我跟她媽媽通話的孟買女孩,永遠無比熱情地給我提生活選課方面的建議、每次生病都很關心我的西雅圖女孩,讓我教他唱中文歌的哈薩克斯坦男孩。。。聽到見到過很多傳奇的故事,比如塞爾維亞傑出的女工程師在上世紀因為戰爭逃離她的國家,現在是我們食堂的老奶奶,她聲情並茂地給我講述了納粹的罪行,把二戰時期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時間點一筆一划地寫在我的本子上。比如在wreck beach常常見到的永遠裸體只帶個尖尖的海盜帽子的老爺爺,下圖是我在laptop上記錄的萬聖節那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真實的故事:



最後要寫下我的教學樓後面的這個「place of refuge"的長凳。
「到加拿大以來遇到的最令我驚訝的事情,就是走在我前面的人居然會一直幫我推着門,把門開着直到我完全進入。而我來自於一個人們從小就被教着如何殺戮的國家。人們看到我之後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把砍刀攻擊我。
然後,僅僅是兩年半之後,我遇到的第一個人,對我的第一句關心竟然是:「我能幫你扶住打開的門嗎?」 然而今天,任何一個在UBC行走的人想必都不會因為有人為你扶住門而驚訝了。」
-Willy,來自盧旺達
「每次當我把我生活中的美好都當作理所當然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我的父母。
我的父親是一個優秀的大學學生,但臨近畢業之際,他卻被迫逃離我們的國家,而那時我的母親還正懷着我。
所以,每當我開始抱怨大學課業的繁重之時,我就會想到我的父親是如何因為有人決定發動戰爭而被迫中斷學業的。
我的父母親為身為移民而自豪。他們在加拿大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有時我也不能夠理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把他們和平美好的生活都當作理所當然。」
-Tara ,來自克羅地亞



還有我們的UBC farm







環保的電動汽車


充電處。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請參考我在 加拿大的種族歧視是否嚴重? 這個問題中的回答。有很多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的例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23085/answer/282247139
-----------------分割線--------------
(簡單的course descriptions+碎碎念~_~)
師資力量極好:
從早到晚被Yale Stanford Oxford Cambridge PhD /post doctoral 以及從這些學校來的professor洗腦系列。
寫作老師本科和MA都是Yale的music school的結果phd學了cognitive science搖身一變成為偉大的科學家,是個挺美的女老師卻留着幹練的超短的頭髮,每天穿着皮靴。
intro to buddhism的老師,一看到他在學校網站profile的照片就喜歡上那個安靜恬淡的側臉,他說他從小就對於西藏和喜馬拉雅山的神秘很嚮往,雖然是個美國人,歷史本科畢業之後竟然在東南亞的寺院當了幾年和尚。
今天課上他講到佛祖在一片葉子中看到了整個宇宙,在樹下靜坐看到了所有的輪迴轉世,前世今生的故事。於是下課我給他email了幾張在學校的藝術館裡拍到的花瓣紋路的圖片。
「一個女藝術家從觀察花瓣的紋理中思及』沒有真摯的熱愛,我會在何方?』
從花瓣的顏色光影變化中聯想到』就是在這樣一個確切的時刻,天與雲揭開面紗,發出微光.』
紅色的花瓣擁有着像血管一樣脆弱但又富有生命力的紋路,讓她震驚於生命生長的限度。
花絲,花藥,花瓣的完美組合讓她覺得已經超越了語言所能及的表達。」(藝術館花瓣圖片描述,圖片見下方)
這就是今天佛教介紹課上老師所講的佛頓悟之後的故事了吧,一花一世界,從一朵花瓣中能體驗到宇宙的微妙和生命的奇蹟。一朵花生命的歷程原來如此美好。
社會學老師從第一節課就開始講他是如何從一個二十多歲還沒進入大學的完全沒有目標的人,到結識瑞典的未來的妻子,學會新的語言,再到離開英國開始新的生活並成功進入瑞典的大學。講他是如何一個厭惡排隊並且總是和人群背道而馳的人,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坐在公園的長凳上觀察來來往往的人群,並幽默的把他的離群特質歸咎於他父親給他從小灌輸的Neo-liberalism 新古典自由主義。
在一個individualistic culture里的教授們的習慣大概就是,每講一會課就會問are there any questions or comments?可以問問題也可以單純談談自己的想法,教授們的口頭禪是「最愚蠢的問題是沒有被問出來的問題」 。他們問完之後班裡會瞬間舉起來無數隻手,永遠是回答不完的問題和同學們用不完的熱情。
哲學課簡直要變成辯論課,經濟課的老師之前在SFU教學,rate my professor 上面的學生都說他很無聊,但我在他的課上覺得同學們一個個精闢的問題不僅讓這門課變得有趣刺激,讓教授更有動力,更加深了我們對這門課的理解。
creative writing課上很多中年甚至老年人,有些人是作家有些人是編劇,他們跟教授的對答也是讓人受益匪淺。 還是覺得質疑和不斷批判性思考是讓人保持清醒和動力的好方式。
下圖是校長叔叔又請學生們吃飯給他提學校發展的建議了。他永遠都是那麼和藹可親,隔段時間還會請學生們到他家做客或者打打桌球。絲毫不介意把自己的頭像跟管理宿舍的freshmen們掛在一起,意思是隨時都可以去找他聊天。



Duke 的literature prof 來了還給我們放了久違的中文電影,一個中國人在literature上拿下Stanford 的MA和Phd還是美國某學術委員會的會長,感覺對自己是很大的激勵。
「人類學中的美學與藝術」 課的prof頭髮是鮮艷的紅色,眼影和項鏈手鐲都是美麗的孔雀藍,華美程度很符合一些原住民和一些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審美。看着她就像看一幅時刻都色彩鮮明到極致的畫,這樣的美狂放而熱烈,讓人想起原住民們令人讚歎的藝術表現力。有學者說原住民們的生活中不存在「藝術」這個詞,因為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藝術。因為熱烈,因為信仰。
我越來越覺得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在熱情而真誠地活着,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生命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形態和表現方式,你可以盡情奔跑在瓢潑大雨中深山古林中,也可以獨自背上背包,從北美去到東南亞來一場孤獨的朝聖。
我的老師:


藝術館的圖像:


藝術史課:

文娛生活:
學校裡面有個很大的表演中心-Chan center.很多校內校外的樂團舞劇歌劇話劇都會來演出,也有很多校外的人來看,演出不斷更新,基本整個學期都可以接受藝術的熏陶,學生價很親民。話劇價格在10刀左右。
畫廊藝術館校內應該有兩三個,學校有四五個不同種類的博物館:生物 (裡面放的從外面都能看到的特別大的恐龍骨架)人類學 藝術 等等。我住的地方門口是個很大的中文圖書館,並且會不停更新國內的中文好書。
圖書館共計有10個左右,包括科學、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法律、經濟、原住民研究等等專門類別的館子。
學校上學期舉辦了一次Ted Talk(Ted x UBC)。舉辦了一次加拿大全國性的Student leadership conference學生領導力會議。電影藝術方面,校園本身是北美第二最經常被電影拍攝應用的取景大學(第一是UCLA),上學期在我的宿舍門口見到了「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攝製組,平時也經常有地方被圍起來拍電影。

總之這是個風景如畫、人心善美的地方,學術氛圍濃厚,常常能跟美麗的外表下有趣的靈魂們不期而遇。Hope you enjoy your life here.(^.^)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6
音棰斯汀曼:


上學就上UBC,好,謝謝大家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