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78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BC)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2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法语:Université de la Colombie-Britannique,简称UBC),简称卑诗大学,是一所位于加拿大卑斯省的公立大学,也是U15大学联盟、英联邦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和Universitas 21成员之一。

Source: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2
好眼训​:


University of Billions of Chinese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3
作者:某松鼠阿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450890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nivers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没跑,我从大一入学那天就看着学校四处施工一直到现在。还有个名称叫University of Billions Chinese,校园里华人非常非常多,走哪都能听见有人讲中文。准确来讲亚洲学生非常多。多元文化聚集地。
环境上来讲三面环海,另一面是原始大森林;校园里还有rose garden和nitobe memorial garden(一个很宁静的日本花园)。每年春天place vanier宿舍区门口的路上樱花盛开;到了秋天校园主干道main mall两旁的枫叶先是金黄再转为火红美的惊心动魄。
学费相比美国的那些学校真是低很多了,虽然每年都在涨。国际生每学分1000多刀吧。
自己是大三sociology+ir学生,3系以上的人文社科类的课上其实很少见到中国学生。教授们都很有人格魅力,讲课很有趣完全不会感到枯燥,对学生都很公平尊重,课下人都很热心,回答学生的问题也很仔细。像我这种经常生病缺课的还会主动发邮件来跟我check下近况然后邀请我去office hour答疑。
我自己很喜欢课下找教授们聊天,有时是学习上的问题,很多时候就是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我每次去旅游回来都会跟我的社会学教授讲我的见闻,还有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有时候读完一本很不错的书也会去跟他们讨论,之后总会感觉有各种fresh idea。他们有时也会跟我讲自己的事情,比如他们去中国旅游,在济南街头被群众围住要一起合影,还有吃到的各种好吃的什么的:)
学术氛围的话,教授们平时很认真的,学生就depends了。中国学生扎堆现象很严重,韩国学生上课多数比较聒噪。商学院和工程学院还有计算机中国学生很多很多。社科类就少很多,我的教授问过我好多次是不是因为人文社科要做的阅读太多(一星期几千页),要写的论文太多所以吓跑了那些学生XD
哦对,ubc的食堂每周六有虾饺吃。春节时有过水饺,学校还请来舞狮团做表演。
学校资源很充足。自己最喜欢的就是终生免费的无线:) UBC的无线很好玩的是它是分给每个学生一条专线,所以即使你在图书馆这种公共场所也不用担心隐私(因为还是在用自己的专线),与此同时如果你下载非法资源学校一下子就查到了。更好玩的是ubc加入了eduroam,所以你去其他eduroam成员校的学校,用ubc学生账号登陆也有免费快速无线用。(我去美国很多大学参观时都是用的eduroam)
游泳馆和健身房都是免费开放给学生。图书馆就更多了,自己曾经找到过很多19世纪的文献。图书馆网上资源不必说啦!
其他的还有一些譬如咨询类的。国际生辅导员都很棒,还有各种关于签证啊学生许可啊找工作啊移民啊报税啊这些的辅导。
学校的career centre发展的也不错,有很多实习和兼职项目提供给学生。自己参加的几个还算满意,辅导员也很尽职尽责。
自己呆了这几年,刷了各种活动和工作的感觉就是,让我一辈子留在这吧。
现在只想到了这么多=w=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4
作者:凌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772538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学院本科生一枚,简单插句嘴~
首先我超爱UBC的教授们。大一暑假去以色列上了暑假课,觉得师资力量根本不能比……谁上谁知道。我们商学院是有几个特别好的老师的,个人经历也都特别神奇。
不过课考试很难……很挑战……唉。竞争激烈,压力很大。作业超级多……
我人生第一次不及格,第一次夜宿图书馆什么的,都达成了……(哭)
我们有很多图书馆,图书馆系统也很大,很多有意思的书,居然有漫画……居然还让我找到一本手绘+手写的印刷版中日文对照《诗经》,当时在学日语来着,激动地都要哭了。
网速很良心!!!!!!
顺便,商学院硬件设施也是各种好~嗯。我们每年还要额外交500大楼费你敢信……
其实我更喜欢国际关系,要是当年选了文学院也许更合适一点,不过也无所谓啦,反正有辅修。
然后说别的,UBC资源很丰富,能认识到世界各地的人。喜欢玩的话机会也很多~
比如今年三月跟模联社到纽约开NMUN 大会,居然有幸听到潘基文的现场演讲。UBC还得了Outstanding Delegation Award~
然后暑假跟着教授去肯尼亚做了义工……我们院长竟然跟来了。最神奇的是我们还见到了加拿大驻肯尼亚的大使(High Commissioner),哇哈哈哈哈。
前阵子我心头一热想学德语,马上就搜出来德语歌德语电影之类的活动,昨天还刚约了一个德国交换生出来聊天。(他说起他的德国大学没有期中考试的时候,我当时转学的心……)
然后这里倡导Work hard play hard,因此经常有大家一起犯二的时候,除了偶尔的各种party,比如今年被小伙伴在学期结束之际一起去冬泳,我抱着一样怕冷的非洲小伙伴鬼哭狼嚎,某来自卡尔加里的菇凉连头都扎水里了,当时我也是醉了。
上学期期末是被拉去参加了(穿内衣内裤)的裸奔活动……呵呵哒。都没敢和妈妈讲。
每年的春假还有社团组织去滑雪……我练了两年(每年一次)的滑雪技能还是很差诶嘿嘿。
还有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我总感觉UBC的整体颜值严重高于我在温哥华大街上溜达时街上人的平均水平。平时走在校园里时常赏心悦目嗯。各个族裔的美女帅哥都有。
同学各种卧虎藏龙……例如说去年给人当了一整年的汉语家教,我那学生别看金发碧眼的,有时候简直比我还中国,中文各种流利,今年暑假我没回国他倒是跑去中国三个月,回来已经满身国货……现在人家出去点菜都直接中文,还能偶尔给我推荐中餐馆……
说到吃,我是超级大吃货而且不挑食哈,所以UBC的食物还不错,Mercante的pizza以前超级好吃的可惜现在貌似换老板了越做越糟糕。温哥华的食物更是超级好,世界各地的都有。想吃清淡的有日本料理一类,三文鱼么么么么;想吃油腻的,德国大肘子是我最爱的嗷嗷嗷嗷嗷嗷嗷!!!!!
偶尔还能看几场不错的表演啥的,学校的交响乐团32个赞都不够,对学生还打折。明年二月的歌剧票(也是折扣价)我也买好了。温哥华本身也是有不少剧院,今年圣诞节决定刷这些剧。
另外,日本花园啊,人类学博物馆啊什么的对学生免费,也算是福利。
然而学费贵物价也超级贵……尤其是新生可能划不来吧,国际生本科学费预计未来要涨50%左右的样子。
以及冬天刮大风下大雨的,有时候我愁得都不想出门。
暂时这么多~~~~~~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4
Quantumping​: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4
作者:InVisor国际教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11996614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本科在UBC就读媒体研究专业(Bachelor of Media Studies)的Connie给大家分享下自己的就读经历(・ω・)ノ

Connie(左一)登上BMS网站封面
►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传媒专业到底学什么?
UBC在2014年9月开设了Bachelor of Media Studies (简称为BMS) 这个专业。传媒专业的教育在于将艺术、技术和分析的能力结合起来,通过传授这些能力与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媒体,以及技术不断革新,新媒体不停涌现对当今社会的冲击和影响。通俗来说,传媒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变交际,也就是给人们提供新的交流方法。


电台电视电影博客微博Instagram这些都是媒体,书和照片也不例外。UBC传媒专业就是要对这些媒介的本质和影响力进行思考与推敲。同时在运用这些媒体上挖掘新的机会和潜力,并且创造新的传媒平台。
► 为什么会选择UBC以及它的传媒专业?
……调查中发现UBC正是我理想中的校园,它自成一体,坐落在温哥华的海岸边。进一步的搜索后,我发现UBC传媒专业独特的教学系统深得我心。在我上大学之前耳闻大学很多课堂是上百人的,和教授互动的机会比较少。当时内心还是有点忐忑不安。后来发现UBC传媒专业的课堂绝大多数都是小班制,学生与教授的交谈几率是很高的。并且该项目从大一就开始培养人才(传授专业课程)。我个人认为对于已确定目标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雨后彩虹下的UBC校园 | 图源:Connie
UBC的四年制项目分为上下两学年,上学期是9-12月,下学期是2-4月。UBC的传媒专业四年一共20节专业课,平均一年5节,课程内容不仅包括理论写作,也囊括实践操作。从新闻学到视觉艺术,跨度到计算机科学和电影制作,每一门课都有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指导。专业课程绝大部分都是为传媒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的教授只给传媒的40位同学授课。20-40人的小班课堂不仅拉近了教授与学生交流的距离,同时也提供给同学们及时的足够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在媒体界的不同领域探索和发现,来明确自己的目标。
► UBC传媒专业的课程难度如何?
UBC传媒专业的录取率并不高,记得我申请那年的录取率只有8.00%。在500个申请人当中,只有40个人能被成功录取,多收一个也不行。


课程难度的话,我身边的同专业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课程的难度是可以接受的,没有很难。因为一般拿到offer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上都是过关的,想要顺利毕业并不难,难的是拿高分。尤其是对于论文写作课来说,拿70分都不容易。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难度更是加大。但毋庸置疑,这同时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写作能力的绝佳机会。
► UBC传媒专业的学习体验如何?
我觉得UBC传媒的专业课程相比起商科和工科的来说,要有趣太多。我记得大三上学期的英语课老师为了让我们更透彻了解十九世纪初的印刷文化,让我们体验了活字印刷和自制书本册等等的活动。这名教授对这门课的课程设计还拿过国际教育大奖。当时说给别专业的朋友听,他们都羡慕的不得了。

活字印刷课的个人成果 | 图源:Connie
在我这届传媒专业里面,40个人当中只有3名中国人,其余的37名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当不少人担心在温哥华读书接触的英语氛围不够浓厚时,他们会发现在传媒专业课堂里的英文交流氛围是很充足的。而且将近每个学期的专业课都是与同一批人一起学习,大家都早已打成一片,关系都很亲近。


记得大一时必修的计算机科学入门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很痛苦的课程。当时我和另三位同专业的朋友每周选一两个晚上聚在一块探讨assignment和project,一起学习让枯燥的课业变得轻松许多。最后我们四个在这门课上都拿到了不错的分数。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专业的同学的话,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是志同道合。在平时聊天的时候,我总发现和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每一位学生对传媒方面有多多少少的造诣和了解,可谓藏龙卧虎。大一的时候钟丽缇的女儿Jasmine跟我们一块上专业课,之前还有一位同学自制的微电影被搬上了挪威电影节的荧幕上。大家不仅是同专业的课友,在课下也是可以结伴出行,交流想法的朋友。

2019年冬天的时候,学生堆的神似校长Santa Ono的雪人 | 图源:Connie
在UBC的学习中,Connie在媒体方面接触良多,尤其是对国外的社交媒体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时候,处于兴趣爱好的原因,Connie开创了个人YouTube频道,记录自己的生活。想了解Connie的更多经历和故事,想知道获得UBC BMS录取的关键的小伙伴们,欢迎戳文章了解哦↓
我与钟丽缇女儿上同一节课: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读传媒是怎样一种体验43 赞同 · 15 评论文章



如果你喜欢本回答,欢迎一键三连以示鼓励,谢谢ヾ(◍°∇°◍)ノ゙
也欢迎直接敲我们的微信客服invisor003进行留学咨询,备注“小鸥”哦♪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5
人生三大幸事合体, 看不完的美景,聽不夠的lectures, 參加不完的 活動。 人生三大不幸, 貴的一筆的房價, 多的一筆的亞裔,難吃一筆的食物
我们的UBC创业项目


作者:JKnotJoki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274527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5
作者:hydr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6518062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疫情改变了很多东西,有的时候觉得留学生活就像一场大梦,喧哗过后,平凡如昨。
祝前程似锦,祝早日线下
For your safety please hold on.

原回答:
特别喜欢前面楚门的世界,太有同感了。默默看了回答很久,来抖个机灵。这里是大三数学系的学姐,曾经的vantage学员,作为一个普高高考完又读了一年国内大学但感觉不甘心的人,我来谈谈我眼中的UBC,顺便记录一下自己的成长

开学典礼的时候我觉得能在这里真好啊,这种演唱会级别的“盛况”才是真正的大学吧。UBC的资源和环境都是一流的,毕竟最美校园之一嘛,但是只有新鲜感是不够的。我在离开国内大学的时候,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的资源,所以真的也不要怕,有什么都可以问UBC的教职工啊学长学姐啊(给学弟学妹的碎碎念

春天pv的樱花

冬天学校搭的巨大雪人⛄️




秋天的枫叶




必经的每天都会有些不一样的喷泉⛲️




心情不好就跑完步去旁边海滩看日落

UBC是一个经常会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的地方,也是一个挑战很多压力很大的地方。有段时间也会觉得孤独感太强了,厉害的人太多了怎么学也找不到方法(在这里努力的每一天都觉得我前十几年都在浪费时间),加上家里的事情,每天天一黑都觉得漫长而无力。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来这里,慢慢开始找Counsellor谈,去认识新的朋友,有很多天使的TA和professor(我跟我有抑郁症的心理教授聊天,这个东西我觉得需要了解才能更好的战胜),去寻找生活的平衡感,慢慢感受自己的进步。找到一个方向,给自己做计划(方法真的很重要)也就慢慢真实的体会到野蛮生长,不忘初心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6
作者:Serena Zh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34688/answer/2836275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美最international和diverse的大学,国际生比例约1/3。风景如画,多个电影电视剧拍摄地,加西最好的大学,世界排名前30/40/50(视不同排名而定)。



来之前觉得这是University of a billion Chinese,来之后只觉得亚洲文化的浸透让我觉得很亲切,但会不会说英语这种事绝对是取决于个人,答主在学校其实很少有机会说中文,因为我交朋友的准则是志同道合、开拓视野,不是国籍肤色或背景,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的。
日本花园:



Rose Garden:


下面仔细讲一下UBC,如果世界上有我心中理想的学术天堂,这里应该就是想象的样子了。她的美丽之处绝不仅仅在于风景,更是一种包容的情怀,对人道主义事业的关心,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绿树环绕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农业中心,植物花园,sustainability的概念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随处可见的四五种垃圾分类,所有人都在自觉和慎重地根据提示分类,很少乱扔乱放。



对所有人开放的图书馆和自习场所,每个人下公车前都会对bus司机说的那一句“谢谢”。几百人的大课时先等前一节课同学们都退出完毕,后面才形成自觉有序的队伍,大家陆续进入教室。开门时不管是谁都会hold the door。图书馆里座无虚席的下午。
宿舍没有宿管,却一到晚上十点quiet hour就自动地安静下来。并没有熬夜party,有的是对其他住宿同学的关心和尊重。并没有放肆地大吵大闹,有的是大家遵守着无声约定的默契。



凌晨三点多还给我回复邮件的心理学教授,细心回答每一个问题。在蒙特利尔银行遇到的聋哑前台服务人员,并且通过键盘打字和他交流,能看到残疾人士在这里能如此正常地享有工作的机会真的很让人感动。
学校为原住居民们设置了研究和学习中心,尊重他们的文化,设立人类学博物馆,鼓励更多的人来了解人类的各种文明。这里的跨种族结婚的概率非常高,看得到种族肤色都不同的父母在校园里推着他们的小宝宝,画面和谐温暖。
这里不仅仅是formal education的学术中心,更有优秀的电影、戏剧以及音乐学院。学校的课程开设非常多样,在北美的大学里也是不多见的,学校绝对不会把学生局限在它选择的major或者faculty里面,毕业需要的选修课学分甚至多于必修课,每个学生毕业都需要修一定数量的faculty以外的科目,major and minor,double major,combined major 都可以成为你的选择。
我身边就有很多音乐和工程,音乐和经济,文学和电影等双学位的学生。你会有充足的探索的空间和余地。对了,如果你喜欢中国文学的话这里也有你的一席之地。我们有全北美最大的中文项目,开设齐全的中文文学课程,汉服活动,中文诗社等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亚洲文化在这里也受到很大的重视。
—————————————————————
(some personal stories)
当我刚刚洗完澡却把房间钥匙锁进房门时,正好碰见要出门的印度女生,本来想向她借件出门的外套,她却毫无怨言地主动跑到front-desk帮我把钥匙取回来。
也遇到了免费送给我洗衣卡和不用的教材的中国学长。到人类学博物馆给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中国混血的美丽的Lisa讲了讲中国历史,她还告诉我她穿过母亲的族类所穿的原住民服装。
人类学的五人讨论小组,我们五人分别来自四个大洲,五个国家,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观念都是那么的不同,但也是那么的具有启发性。课上教授讲到卢旺达的历史,却被非洲来的女孩问到了以前从没研究过的问题。有看起来光鲜漂亮的白人女孩实际上来自肯尼亚,是炎热和贫瘠的国土。
虽然课业压力很大,每天读着快要把人淹没的陌生的术语和定义,看着来来去去的不同肤色样貌的人,他们说着可能听得懂也可能听不懂的语言,会觉得有那么一点点迷失。可能很难交到知心的好友,可能独自安排生活中的一切会有点手足无措,可能免不了觉得孤单和不适应。但是能看一看这个世界的多元,这个世界的美好,能在“a place of mind"拥有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就已经很宝贵了。每天都在观察,每天都在反思,如何看待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定义自己,如何自处,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和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如何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多元文化大家庭……
(这是这学期第一个月写下的话,时至今日结束了第一学期,发现自己的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和享受各种文科的课程,拥有很多带给我温暖的朋友们,比如把我当做妹妹看待的孟加拉国小哥哥,和我分享零食并且经常让我跟她妈妈通话的孟买女孩,永远无比热情地给我提生活选课方面的建议、每次生病都很关心我的西雅图女孩,让我教他唱中文歌的哈萨克斯坦男孩。。。听到见到过很多传奇的故事,比如塞尔维亚杰出的女工程师在上世纪因为战争逃离她的国家,现在是我们食堂的老奶奶,她声情并茂地给我讲述了纳粹的罪行,把二战时期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时间点一笔一划地写在我的本子上。比如在wreck beach常常见到的永远裸体只带个尖尖的海盗帽子的老爷爷,下图是我在laptop上记录的万圣节那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真实的故事:



最后要写下我的教学楼后面的这个“place of refuge"的长凳。
“到加拿大以来遇到的最令我惊讶的事情,就是走在我前面的人居然会一直帮我推着门,把门开着直到我完全进入。而我来自于一个人们从小就被教着如何杀戮的国家。人们看到我之后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把砍刀攻击我。
然后,仅仅是两年半之后,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对我的第一句关心竟然是:“我能帮你扶住打开的门吗?” 然而今天,任何一个在UBC行走的人想必都不会因为有人为你扶住门而惊讶了。”
-Willy,来自卢旺达
“每次当我把我生活中的美好都当作理所当然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父母。
我的父亲是一个优秀的大学学生,但临近毕业之际,他却被迫逃离我们的国家,而那时我的母亲还正怀着我。
所以,每当我开始抱怨大学课业的繁重之时,我就会想到我的父亲是如何因为有人决定发动战争而被迫中断学业的。
我的父母亲为身为移民而自豪。他们在加拿大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有时我也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把他们和平美好的生活都当作理所当然。”
-Tara ,来自克罗地亚



还有我们的UBC farm







环保的电动汽车


充电处。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请参考我在 加拿大的种族歧视是否严重? 这个问题中的回答。有很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例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23085/answer/282247139
-----------------分割线--------------
(简单的course descriptions+碎碎念~_~)
师资力量极好:
从早到晚被Yale Stanford Oxford Cambridge PhD /post doctoral 以及从这些学校来的professor洗脑系列。
写作老师本科和MA都是Yale的music school的结果phd学了cognitive science摇身一变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是个挺美的女老师却留着干练的超短的头发,每天穿着皮靴。
intro to buddhism的老师,一看到他在学校网站profile的照片就喜欢上那个安静恬淡的侧脸,他说他从小就对于西藏和喜马拉雅山的神秘很向往,虽然是个美国人,历史本科毕业之后竟然在东南亚的寺院当了几年和尚。
今天课上他讲到佛祖在一片叶子中看到了整个宇宙,在树下静坐看到了所有的轮回转世,前世今生的故事。于是下课我给他email了几张在学校的艺术馆里拍到的花瓣纹路的图片。
“一个女艺术家从观察花瓣的纹理中思及’没有真挚的热爱,我会在何方?’
从花瓣的颜色光影变化中联想到’就是在这样一个确切的时刻,天与云揭开面纱,发出微光.’
红色的花瓣拥有着像血管一样脆弱但又富有生命力的纹路,让她震惊于生命生长的限度。
花丝,花药,花瓣的完美组合让她觉得已经超越了语言所能及的表达。”(艺术馆花瓣图片描述,图片见下方)
这就是今天佛教介绍课上老师所讲的佛顿悟之后的故事了吧,一花一世界,从一朵花瓣中能体验到宇宙的微妙和生命的奇迹。一朵花生命的历程原来如此美好。
社会学老师从第一节课就开始讲他是如何从一个二十多岁还没进入大学的完全没有目标的人,到结识瑞典的未来的妻子,学会新的语言,再到离开英国开始新的生活并成功进入瑞典的大学。讲他是如何一个厌恶排队并且总是和人群背道而驰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坐在公园的长凳上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并幽默的把他的离群特质归咎于他父亲给他从小灌输的Neo-liberalism 新古典自由主义。
在一个individualistic culture里的教授们的习惯大概就是,每讲一会课就会问are there any questions or comments?可以问问题也可以单纯谈谈自己的想法,教授们的口头禅是“最愚蠢的问题是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 。他们问完之后班里会瞬间举起来无数只手,永远是回答不完的问题和同学们用不完的热情。
哲学课简直要变成辩论课,经济课的老师之前在SFU教学,rate my professor 上面的学生都说他很无聊,但我在他的课上觉得同学们一个个精辟的问题不仅让这门课变得有趣刺激,让教授更有动力,更加深了我们对这门课的理解。
creative writing课上很多中年甚至老年人,有些人是作家有些人是编剧,他们跟教授的对答也是让人受益匪浅。 还是觉得质疑和不断批判性思考是让人保持清醒和动力的好方式。
下图是校长叔叔又请学生们吃饭给他提学校发展的建议了。他永远都是那么和蔼可亲,隔段时间还会请学生们到他家做客或者打打桌球。丝毫不介意把自己的头像跟管理宿舍的freshmen们挂在一起,意思是随时都可以去找他聊天。



Duke 的literature prof 来了还给我们放了久违的中文电影,一个中国人在literature上拿下Stanford 的MA和Phd还是美国某学术委员会的会长,感觉对自己是很大的激励。
“人类学中的美学与艺术” 课的prof头发是鲜艳的红色,眼影和项链手镯都是美丽的孔雀蓝,华美程度很符合一些原住民和一些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审美。看着她就像看一幅时刻都色彩鲜明到极致的画,这样的美狂放而热烈,让人想起原住民们令人赞叹的艺术表现力。有学者说原住民们的生活中不存在“艺术”这个词,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因为热烈,因为信仰。
我越来越觉得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在热情而真诚地活着,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生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你可以尽情奔跑在瓢泼大雨中深山古林中,也可以独自背上背包,从北美去到东南亚来一场孤独的朝圣。
我的老师:


艺术馆的图像:


艺术史课:

文娱生活:
学校里面有个很大的表演中心-Chan center.很多校内校外的乐团舞剧歌剧话剧都会来演出,也有很多校外的人来看,演出不断更新,基本整个学期都可以接受艺术的熏陶,学生价很亲民。话剧价格在10刀左右。
画廊艺术馆校内应该有两三个,学校有四五个不同种类的博物馆:生物 (里面放的从外面都能看到的特别大的恐龙骨架)人类学 艺术 等等。我住的地方门口是个很大的中文图书馆,并且会不停更新国内的中文好书。
图书馆共计有10个左右,包括科学、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法律、经济、原住民研究等等专门类别的馆子。
学校上学期举办了一次Ted Talk(Ted x UBC)。举办了一次加拿大全国性的Student leadership conference学生领导力会议。电影艺术方面,校园本身是北美第二最经常被电影拍摄应用的取景大学(第一是UCLA),上学期在我的宿舍门口见到了“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摄制组,平时也经常有地方被围起来拍电影。

总之这是个风景如画、人心善美的地方,学术氛围浓厚,常常能跟美丽的外表下有趣的灵魂们不期而遇。Hope you enjoy your life here.(^.^)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8:46
音棰斯汀曼:


上学就上UBC,好,谢谢大家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