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仔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744269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一次更新停留在了2016年,這麼多年陸續收到一些人的詢問,決定在2022年更新一下,刪除了過時的政策信息。
當時的好多內容現在看起來有點幼稚,但這就是年輕時的我,哈哈!
這是6年後的第一次更新,也是最後一次更新。雖然畢業已經很多年了,但依然跟很多當年關係特別要好的朋友們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簡單寫一下中國同學大致的畢業去向(部分信息模糊處理),大部分都是工學院的,供大家參考:
X同學:瑞士ETH博士在讀(好像這個學校最近在國內很火 )
化工老鄉:EPFL和牛津PhD offer,目前EPFL博士在讀
N同學:移民定居蒙特婁
文院學妹:劍橋金融
數學課認識的老鄉:劍橋博士
C同學:移民定居蒙特婁,後去了香港
Q同學:移民定居多倫多(計劃後續換護照去美國)
商院愛攝影學弟:哈佛
材料同學:McGill研究生跨商,後去了加拿大高盛
理學院老鄉:哈佛
商學院一學妹:巴黎高商+耶魯
EE朋友:JHU直博
化工老友:多大直博
商科一學弟:INSEAD
化工學妹:McGill直博
某室友:定居加拿大,Smith MBA在讀
機械學弟:McGIll直博
機械另一學弟:伯克利
機械一學妹:斯坦佛
機械的大膽同學:芝大CS,美國某大廠跳獨角獸(年薪已到暴富水平),現定居美國
EE一同學:移民定居多倫多
建築系老友:哈佛
H學弟:MIT,Caltech直博,選擇了MIT直博
半個老鄉:MIT
某學姐:斯坦佛計算機直博
把我名字寫進博士論文致謝的學長:BAT某家的科學家
同組共事的博士學長:上海Top2教授
自己:斯坦佛
PhD,牛津,劍橋。巴黎高商拿到了面試,但當時已經下定決心先定居加拿大,沒有走完申請流程。工作幾年後決定前往歐洲,目前在巴黎高商讀MBA,畢業留歐工作。
同學圈子因人而異,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周圍可能就是什麼樣的人。學校很大,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圈子,可能會因為圈子不同而出現bias。我當時身邊的中國同學普遍成績不錯(基本都在3.6-3.9/4.0)。此外年代不同,情況也可能會不同。Again,僅供參考。
以下體驗大部分基於工科本科生的角度。
一些小乾貨放在前面,先做個引子:
加拿大只有100來所大學,幾乎全部是公立大學。
McGill似乎歷史上是私立大學,而且曾經是美國常青藤
的一員(世界上第一場橄欖球比賽就是麥吉爾
和哈佛大學之間進行的,也就是常青藤的前身)。後來考慮到自己加拿大大學的身份,沒有選擇加入藤校。---來自不負責的校內八卦。
有些傳統還是保留下來了。雖然規模年年擴大,但是學校規模依然在加拿大前10大的大學裡看不到影子(Largest Universities In Canada)
歷史上名人輩出,每年羅德學者
幾個幾個的湧現,人均高質量科研產出爆掉所有加國大學
(加拿大三巨頭裡面McGill的規模遠小於其他兩所),自己是很喜歡這種身邊同學學霸雲集的感覺的。
魁北克相當於一個小國家,自己的移民政策自己定。
魁北克畢業的同學有聯邦EE和魁北克自己的移民通道兩種方式選擇。不管哪種通道,如果會法語,都是極大的優勢(聯邦EE通道法語疊加英語,複合加分極高)
McGill的國際化,以及在歐美地區的知名度是其他加拿大大學難以望其項背的。
國際化這點從國際生的生源上可以一目了然。 在加拿大每所大學平均只有7%國際生的情況下,McGill達到了驚人的30%以上。而且最大的國際生來源國是美國。
至於學校的聲望,這跟跟生源,歷史,科研,校友等等都有關係。作為一所讀研導向型的大學(本科階段高年級就被要求跟研究生一起上課,承擔科研課題,實驗項目,發論文),我覺得學校給予的平台確實太高了。申請研究生,結合同學的情況來看,感覺就是不要太容易。大牛教授們和藹可親,在這段時間也給了自己太多的幫助--順路3封牛推get√
作為本科生,只能講講從McGill去外校讀研的情況了。本科在一個城市呆久了,總想換換地方的。至於學校本身的研究生,我覺得那是相當強。國內來的學長學姐,在此拜一拜~,一個個的GPA都爆掉了。McGill在學校規模這塊很吃虧,比其他加拿大大學的人數少的多,但學術排名照樣這麼靠前,已經說明一切了。人均產量制勝策略。在學校里認識個國內來讀研的學姐,本科成績年級第一,平均分九十好幾。和她一起上課認識的。交流完選課後,她對這邊本科生的課業負擔表示震驚= =。
讀研的情況(中國同學的情況已經更新在了文章開頭):
去年上的一門課叫:FACC400,5個人被隨機分到了一組。
3個大五的(U4),1個大四的(U3),外加我一個大三的(U2)。
PS:McGill的大一叫U0
因為討論組裡有facebook好友,get到了畢業動態。
學化工的(U3年級就畢業,沒有延期,挺強的)去了MIT。。。膜~
6年後Update:直到我畢業時才知道原來MIT,斯坦佛,哈佛等等這麼觸手可及。
學機械的學姐,一個英國妹子。還跟我聊了好多香港問題,三觀超正! 可以歸入我黨!更換了專業,去UBC讀了zoology的研究生。
學土木的去了伯克利
,看到他還發了哥倫比亞和西北大學
的獎學金Offer。
學軟體工程的學長,長的像是黃種人和白種人的混血,大二時從多倫多大學轉學來了McGill,讀研選擇去了康奈爾
。
╮(╯▽╰)╭。5個人的組,除了我這個明年才畢業的,全部選擇讀研了。感覺學校里的學霸氣息還是挺誇張的。越高年級越明顯。這幾個學長學姐的去路也多少反映點情況吧。
答主身邊同學基本上普遍還是有讀研打算和想法的。因為綠卡申請畢業遞上去,幾個月後綠卡就下來了。期間也不用在加拿大獃著。所以順路去海外讀研究生的情況還不少。也有些同學考慮到費用問題,想拿了綠卡後留加拿大讀研,當然也有想著畢業先工作攢些錢的。
基本上,成績還ok的話,一些大家很耳熟的美國Top校,英國Top兩所的機率還挺高的。此外,因為McGill在英法雙語區的優勢,以及眾多歐美留學生,使得McGill在法語世界的知名度,在歐洲大陸的知名度~你懂的,所以法國德國的一些名校,以及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洛桑聯邦理工
等等~嗯。。。你懂的~
再不濟,綠卡下來後,也是可以拿McGill和多大當backups。感覺加拿大還是很認可自己培養的工科生的。變態的模式活下來也是不容易的。
我自己也在準備GRE。數學部分很弱智,verbal部分,發現邏輯沒什麼問題。就是單詞不認識,正在背新東方。。。謝謝同學送的書。。。
雖然後面的工科體驗會講到變態的課業壓力。但是McGill不壓GPA,也沒有傳說中的bell curve
。但是課程難度非常大,使得GPA含金量反而特別高,外校特別認。如果大家都有實力考到4.0,教授那就全體4.0也無妨。其實是大家實在太拼了。。。我來到這裡後,對外國同學學習的賣力程度由衷欽佩。。。
我們的成績單會印上class average.
我就拿自己去年的成績單舉個例子好了。
那學期自己上了6門課
一門數學的PDE,5門專業課。
班級平均分分別是
B 3.0/4.0
B 3.0/4.0
A 4.0/4.0 (平均分是滿績點。。。)
C+ 2.3/4.0
A- 3.7/4.0
B- 2.7/4.0
每門課都是三學分,McGill 最高檔就是A了,一般85以上就是 A。
在mcgill
基本上沒有人的課表是一樣的。屬於自由選課的大學。學校只是給你一個list,什麼時候修完什麼時候畢業。
這六門課平均下來GPA達到了3.12/4.0
至於最簡單的大一,同學的GPA普遍在3.95+/4.0。。。╮(╯▽╰)╭
而加拿大大學工科讀研線一般劃在3.0/4.
其他加拿大大學讀工程的同學,看到這個GPA分布,會不會覺得高的離譜。。。
Update:
看到有其他答案說大一GPA平均沒有這麼高。3.95+/4.0可能更適用於普高出身的同學。我相信普高出身的同學都明白大一3.95+有多平常。
畢業那年,工程系:
3.5附近/4.0 50%分位
3.65/4.0 - 25%分位
3.9/4.0 10%分位
理學院,文學院商學院GPA比工學院要高。
這學期Heat Transfer(MECH346),第二次期中考,看吧:
70多個人考試,平均分86%,6個100分。。。可卷子不容易啊!!!病態啊!幹嘛學這麼拼啊!!!提前兩周複習的結果就是低於平均分嗎!!!考試時間非常緊。我和另外一個中國小夥伴都有點小崩(沒做完)。非常自信的學習能力在血淋淋的現實敗了!敗了!敗了!
老師幹嘛要公布期中的成績平均分啊!!!現在期末壓力已經大到崩潰。。。
McGill,答主所在工科這塊,各個專業高年級最top的學生,真的,全部被老外把持著。中國同學高考成績過清北,過旦交,過浙大人大北航南大等等的不少。至於像答主這種,高考六百五不到,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間同學,也不能算學習能力差。但是。。。嗯。。。
真心只能說:跪了。
另外McGill的作業是很變態的,期末考試更變態。高年級工科生,大家心照不宣。。。
曾經貼過一道平時的測試題,嚇跑了一堆申請者。不放了。。。總之只要不每天好好學,考個二三十分然後被學校踢出去是分分鐘鐘的事情(我有一次三個期中考試在同一天,真就考出來過這種分。。。人生最低分。。。)
還是有同學會私信問一些能不能被錄的問題。2016年的錄取最低分已經出來了(在admissions-apply- Minimum grades in previous year)。學校錄取的原則很單一,只看成績。
對於加拿大高中同學來說,12年級英語成績可以用雅思替代,不計入平均分。但是!但是!但是!McGill是個例外,英語12這門註定拉低平均分的科目是必須算入的,而且還會劃個例如英語12不得低於85%這樣的資格線哦(此處默哀三秒鐘)。
錄取機率問題很難說準的。如果你高過錄取線要求很多,自然錄取把握很大。如果只是超過去沒多少,這就很tricky了。無法說清。
這個線的意義也很明確的在官網寫出來了(後文也做了解釋):報考的同學(加國高中),如果成績低於這條線,直接發放拒信,無錄取可能性(每年最低分會有浮動,如果擦邊,也不妨一試當買彩票)。高於這條線,只是有錄取可能性。一般來說超過這條線越高,錄取機率越大。所以一個往年最低分為92%的專業,你的高中均分是94.5%,然而被拒掉了,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持有92%被錄取的同學可能考了非常多的AP科目,或者有極高的其他標化成績,比如SAT等。所以想增大自己的優勢,就多考一些AP,或者提供ACT,SAT成績,或者直接把你的分數刷到95%以上,再或者就盡量早點申請,早點遞交申請材料吧。
沒有新貨了,開扯:
放張秋景:
突然意識到大家好像都沒有提及Mac校區。這個校區專業特少,人也特少。我也不在這個校區,但是還是小百科一下。如果你已經知道了,請直接跳過。。。
McGill有兩個校區。一個稱macdonald校區,簡稱Mac,俗稱麥當勞,是為了紀念McGill的另一大捐贈人,麥當勞老先生。沒錯,這個校區就是這個叫麥當勞的富豪在一百多年前捐的。
這個校區的專業特點非常明顯,就是都跟農業環境食品沾邊。需要大量的實驗田和農場進行教學和實驗,所以麥當勞校區的面積非常龐大,比downtown校區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這個校區只有一個系(Faculty)和一個學院(School):
①農業與環境科學系(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農業與環境科學系包含以下方向/專業:
1.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nutritional and food sciences(食品科學)
4.bioresource engineering(唯一一個Mac校區的工科專業,隸屬農業與環境科學系)
5.global food security
6.agricultural economics
7.Life Science (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
(人體方面生命科學在downtown校區,切勿報錯專業)
另外一個School非常出名,就是大家俗稱的
②營養學院(School of Dietetics and Human Nutrition)
包含一個下屬專業:nutrition.
大二經過淘汰選拔進入 dietetics
畢業生畢業自動被授予營養師從業資格證,好像是魁北克和加拿大外省雙證哦~
這個專業的淘汰率普遍反映在50%-70%。 看似好進,但是畢業難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個校區的專業就以上這麼幾個,而且除了營養學外都相對不那麼熱門,所以學生人數在McGill佔比特別小。同時因為有幾個專業往往比較受女生偏愛,尤其是營養學,食品科學這類,所以這個校區女生的比例非常高。
這個校區雖然人很少,但是地價相比downtown不能再便宜。所以健身房,圖書館,博物館等等一應俱全,硬體設施有些甚至比downtown還好。。。然而去參觀時,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那個鬼畜的動物實驗室。。。
有同學調侃自己是吃貨專業,比如食品實驗室。。。
只能扯這麼多了。歡迎麥當勞的童鞋們來補充。
Update:沒想到多年後在HEC的班上碰到了Mac校區的工程同學(精通6國語言的加拿大人)。每天見我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我有沒有帶Iron Ring(工程師戒指),特有意思。
另外一個是Downtown校區。也有人喜歡稱之為主校區。
除了以上提到的專業外,其他所有專業都是在這個校區。
兩個校區有校車往來,坐校車(free),車程大概要30-40分鐘左右。不得不說,兩個校區的畫風還真是滿不一致的。。。一個在郊區,是世外桃源,一個在市中心,鬧中取靜。
Downtown校區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就在Montreal地價最貴的皇家山腳下,蒙特婁的市中心。在學校redpath博物館門口放眼望去,那一座座校外的高樓,hustle & bustle commercial street正在不斷呼喚著剁手黨前去。
因為身處的工學院在downtown校區,所以就只談談downtown了。
從學校里的博物館門口望去,是的,學校就被高樓大廈包圍著。
走進校門,這條路呼喚你前往學術瀚海,
沿著這條路離開校園,前方是未來的無儘可能以及五彩斑斕。
學校的博物館是每天都會路過的地方,像這個的博物館,學校里有7座。
麥當勞校區的里曼昆蟲博物館
是世界五大昆蟲博物館之一。
Downtown校區,建於1882年的Redpath博物館,是加拿大第一座博物館建築,不少電影里出現過她的身影。
1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熠熠。
沒有看到任何保安值守,推門即入。彷彿這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建築,她只是學校的一部分,一個讓我們休息,放鬆的地方。
木乃伊,骷髏化石,恐龍化石,標本,日本武士鎧甲,甚至還有清朝時女人穿的裹腳鞋。。。
三樓的骷髏頭,木乃伊一堆。。。第一次一個人去的時候還是有點= =。。。
當然,有時間你也可以去音樂學院的音樂會。
指不定就碰到哪位音樂大師了。
學校也會有名人專程拜訪。學校知名度在歐美和在中國真是完全兩極。。。
比如潘基文
來加拿大隻去了McGill,然後就直奔渥太華
去見杜魯多,然後就回去了。。回去了。。。
哪天看著美劇,說不定就發現學校的Logo了。。。
除了古樸的建築,學校也有現代的一些建築。比如這個俗稱beer can(酒罐)的建築。
而且,即使是古樸的建築內部,也被改造的古典不失現代。三層的古建築里也要安放電梯,簡直將加拿大人懶的地方發揮到了極致。現代的實驗室里,各種設備也是一應俱全。
插:記得第一次做實驗,放眼過去小組裡就我一個亞洲人。作為一個從小就怯英語的人,那時候的感覺就是真應該放棄夢校,去溫哥華或者多倫多上學啊啊啊啊。。。然而誰又能不承認英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逼著張口練出來的呢。
對於McGill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在報考過程中得出的。就是兩個字:高冷。
McGill,人們喜歡稱她女神校。
說她高冷不是沒有原因的:
McGill的全專業的報名截止日可以說是加拿大最早的,往往都在一月中上旬截止。所以大家想報考一定儘早儘早儘早。
你能叫出名字的加拿大大學裡,唯獨McGill沒有雙錄取
,語言不過,直接拒信。而且錄取辦公室回復的態度也是高冷的不要不要的。
錄取只看分,如果分數高破天際,那肯定有offer。如果分數很好,但又不是好到她覺得你可以飛起來了,那麼直接看臉(拼人品啦)。
加拿大高中有很多留學生,當加拿大大學計算他們的高中均分時,會將英語這項剔除(有雅思就可以),然而麥吉爾大學
是個奇葩的例外,12年級英語這項必須記入。這種感覺就好像國內學生計算高中均分時必須算入語文一樣噁心。所以去加拿大高中留學,如果將來想去McGill,其實還是在國內上完高中容易一些。如果你去了一些英語給分很低的省份,比如阿爾伯塔省,那基本上除了當狀元,否則就基本告別McGill了。。。
再插一個小科普(因為現在太多人黑留學生了Orz):
國內大學是嚴進寬出,而加拿大大學則是寬進嚴出。
國外大學各個專業錄取要求和難度千差萬別,不會出現國內,一個大學最差的專業錄取分數依然高過另外一所大學王牌專業的情況。
雖然北美教育非常一體化,但是總體來說美國大學還是嚴進寬出,有點像中國。加拿大大學則是標準的寬進嚴出。
而在國內,我們都知道清華北大最偏最容易進的專業,錄取要求也會比普通985最好的專業要求高,哪怕普通985的這個專業可能排名全國第一,第二。可能你也覺得,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合理。
而在加拿大,同一個學校,不同專業的錄取要求,學費差別都非常大。這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所以報考國外院校,尤其是加拿大的大學,不要覺得這個學校太好而不敢報,說不定你想學的專業偏冷門,錄取要求並沒有你想的那麼高。但是也千萬不要拿著均分,甚至是錄取最低分去匹配一個大學的熱門專業,否則基本是秒拒的命了。
我覺得其實這種專業區分錄取才是比較合理的。不知道國內什麼時候會改革。。。
看過不少人拿著國內那套大學的錄取模式來套加拿大大學,會得出錄取門檻非常低的感覺。然後不停地黑留學生。其實大家都還是覺得挺冤的。比如普高的,高考低於一本,再冷門的專業,也是進不來的。在我們工院,普遍大家985的水平還是有的。何況很多人是一邊準備高考,一邊準備雅思和AP考試。雅思托福這種英語考試算是個門檻,但是學費更是個大門檻,比如麥吉爾的工科,單純論學費,140學分左右的專業,費用是要比英國等地方貴很多的。
很多專業,包括工科,掛科就是直接重修,根本沒有補考機會。重交學費,一門課的學費就是2萬多人民幣。每年教授出題風格完全不同,又得扎紮實實地全部認真學。即使重修拿了A,GPA也只有可憐的2.0。致命的是後面的課可能因為掛科上不了(無法滿足前置課程要求),直接就是延期畢業。然後就會變相的使得某些掛了又掛的人生無可戀,自覺轉學,換專業。
還有一次考完期末(好像是MECH220),有個女生哭著走出的考場,我問她沒事吧,她哭著對我說她已經重修一次了,這次掛科她就要轉學了。學校臉書上曾經有個段子:3個小時的考試,為什麼很多人在一半的時候就交卷了?因為他們要趕緊收拾東西,準備轉學。
其實知道自己即使這麼說,還是會有很多人一把火的把加拿大所有的留學生都黑成三本。。。
然而很多學生夜裡3-4點鐘才從圖書館出來,結伴回家,而這可能是高年級學生開學幾周後的日常生活。依稀天亮的街頭,他們的身影,有誰看到。嚴出的畢業難度,又有誰能體會呢。
McGill的錄取基本上還是秉持了加拿大大學的一貫作風。
較為寬鬆的錄取標準,大二以後再開始不停地虐待學生。每年學校臉書主頁吐槽不斷。
研究生學長學姐一學期4門課,作為一個本科生,一學期要Hold住6-7門課,四門本科課,3門研究生的課。。。
這是學校全專業的錄取中位數,每年會有極小浮動。
學校雖然錄取難度是加拿大最高的,被譽為北方哈佛,但是錄取的要求其實並沒有多麼「苛刻」。
1460/1600的SAT,93-94%的加拿大高中均分,32的ACT作為全校錄取的一個中間值,基本上秉持一個「相對寬進」的標準。
McGill課程難度據教授說是加拿大大學裡難度最大的,大二的課基本等於其他學校大三的課,大四就開始跟研究生一起上課了,門檻定高我想更多的還是不想讓淘汰率過高吧。
當然,這個全校錄取中位數沒有太多報考參考價值。因為每個大學的各個專業錄取要求,前置課程都不一樣。比如對於McGill的不少專業,93%均分甚至連類似「國內大學高考的提檔線
」都沒到,直接是0機率。但是對於一些專業,這個分數拿到offer的機率能到七八成。
學校也有傲嬌的一面。在報考的時候,不少學校都會在官網告知一下各專業學生的錄取均分來供申請者參考。然而只會McGill貼出她各個專業錄取學生的最低分,旁吉側敲的告訴申請者低於這個分就不要浪費申請費了。
抓取一下熱門的工科商科和理科的錄取最低分統計(過線不保證錄取,低於這條線直接拒信):
工程
理學院
管理學院最低分也要將近95%Again,錄取不是像高考一樣,過線就錄了。
心機McGill會再告訴你:
即你的分數等同或者高於這條線並不代表你會被錄取。。。
通常官網寫最低分93%,那你最好95%以上。如果官網寫96.8%,那你可能需要98%甚至99%(別問我他們怎麼考到的,我也不知道)
McGill不會告訴你那個最低分有著怎樣的其他成績如SAT,或者考了多少門AP的。也不會告訴你根據歷史統計他們所在高中的給分程度可能更加嚴格。
當然只看分也會導致一個問題:
(非常亮眼的男女比例。。。果然是蒙特婁女子學校
。校長都是女的 =。 =)
即使工學院,也有將近30%的女生比例。而且某些工科,男女甚至對半開。
而全校Overall的男女比例接近4:6。
男生4,女生6。
而且隨著學校的錄取門檻年年攀升,這個比例在年年擴大中。
即使這樣,工科專業男女生基本都是單身。
當你被錄取後,發放offer,一封郵件發過來,告訴你結果出了,叫你自己去查。
沒有什麼精美厚重的Package郵給你,沒有什麼精美的宣傳冊,甚至紙質offer都懶得給。
一張PDF,叫你自己去列印。Offer的內容也非常直白,客套。讀完總會讓你有一種愛來來,不來滾的感覺(滑稽臉)。
因為心機McGill想的是:把我當女神的話,那你怎麼都會來。。。
在你來到加拿大,入關時,可能你會像我一樣,拿著McGill的Offer,一臉蒙逼的去辦學簽。
我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在溫哥華入關。拿著mcgill offer, 下發學簽的那位女士向旁邊同事說:「McGill !"的情景。而且那位女士並沒有像盤問其他人一樣問我問題。一句也沒有!最後給了我一張直到我畢業都還用不完的學簽,以及一句congratulations!當時蠢萌的我只能說句thanks!麼麼噠!
來到這裡,你會漸漸感受到McGill在加拿大的逼格之高。。。加拿大哈佛不是白叫的。。。
(穿件帶學校Logo的衣服去旅遊吧=0=。。。效果看得見)
McGill也算是歐美地區知名度和聲望最高的加國學府吧,雖然我也不確定為什麼國內知道McGill的那麼少(雖然我國內高中老師基本都知道這是「北哈佛」),我猜或許跟校友比例里華人佔比太少有關?不過似乎能感覺出來學校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這幾年開始對中國留學生擴招了一些。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每年都在漲。畢竟經常一個教室里就我一個中國籍也是挺淚目的。。。如果你發現McGill錄取似乎比前幾年容易了點。。。請默默慶幸自己是中國留學生。。。
當你來到McGill後,McGill會立即轉身變得熱情。
每年的新生frosh都會創造不同的金氏世界紀錄。Discover McGill是一次全面探索學校的愉快經歷。但是熱情之中依然不失莊重。
學校會要求你在 Blue Band上面鄭重的簽上自己的名字。
這代表如果在今後的學習中,你有任何學術上的造假,欺瞞的行為,你都將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在McGill,即使是抄襲作業,也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正式開學後,學霸遍地跑的校園裡,當你拖著疲倦的身子走出圖書館的時候,你會發現遠處的另外一個圖書館依然在燈火通明。(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已經是夜裡2點了)
關於獎學金:
大一新生,如果是工科生,大一GPA 4.0應該是有1萬-1萬6加幣的。
3.99,3.98就只有2000-3000刀附近了。。。
再往後你懂的。。。
理科生好像因為4.0遍地跑,尤其是學Lifesci的。。。即使4.0好像也只是給幾百刀的安慰獎。。。
然後大一結束後你會發現你的朋友圈裡大家都在曬獎學金。。。低於3.95你都不好意思告訴別人你的大一GPA了。
不過甜蜜的大一蜜月期結束後,後期GPA跳水時你會覺得大一的GPA真是高的遙不可及了=_=.
所以友情提醒:務必珍惜大一的GPA。大一拿A太容易太輕鬆了(所以叫U0)。大二以後才是悲慘的開始。。。(U1年級)
而且全校估計有3/4的人都是不上這所謂的大一的,包括魁省的,轉學的,IB的,Alevel的,考了一堆AP的,都會在換了一堆學分後直接被學校調到大二。
所以像我一樣換了學分,第一年學的像狗一樣依然滿績無望的同學,請跟我一起大聲喊:
其實來到魁北克,來到了一個移民這麼水的地方= =。綠卡要不要的問題會一直成為偶爾談論的話題。因為實在太容易拿了。。。這裡政治地位相當特殊,沒移民名額限制,移民政策是自己制定的。而且通過這個省(魁北克認為自己是國家)申請聯邦綠卡,走的還是特快的專屬通道。聯邦政府除了犯罪和疾病兩條理由外,甚至連拒絕許可權都沒有。。。
McGill平時給國際學生學生髮的郵件也是。。。
有趣的是去年學偏微分方程的時候,結課的那天教授說,我知道在座的有近1/3的國際生,不管你們來自哪,將來是否回到母國,我都希望你們能夠喜歡上加拿大這個國家,畢業,移民(一個重讀的immigration),感受這個美麗的地方。。。
教授真是操碎了心。。。
雖然畢業後肯定不會立即回國工作,但目前還是沒有想好要不要在加拿大長期待下去(顯然不會),但是畢竟畢業就可以拿綠卡,家裡人還是建議我選擇拿著的。
其實身邊絕大部分留學生都是這麼想的。。。我們之間流傳這麼一句話:綠卡就是拿著後悔,不拿更後悔的東西。所以大家臨近畢業前,還是不約而同地把綠卡申請遞上去了。。。
在這邊生活確實平時生活里用不到法語,只用英語就夠了。但是來之前學學法語總還是有點用的。畢業前一年的暑假上個校外的法語認證班,唯一一個移民的法語要求就直接水過去了( ̄o ̄) 。至於到底多水,只能說水的無法形容。然後就可以坐等畢業移民了 = =。畢業前半年別忘了把移民申請遞上去。麼麼噠!
我覺得雙語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機遇,幾年下來中英法三語小精通,怎麼都是一種天然優勢。
而且腦子裡三語輪流轉,現在覺得特別有意思。。。學法語會上癮。。。
即使哪天你回國了,當別人問你會說哪些語言的時候,你也可以淡定的說:
我的母語是中文。
English is my first foreign language.
Et je parle français comme seconde langue étrangère.
裝逼技能Max!
此外麥吉爾大學國際生佔比達到近30%,相當一部分都是美國人。學校母語是法語的同學只有不到20% 英語的不到50% 其他語種的佔1/3 想想一個教室里一半多的同學母語都不是英語,其實也挺有意思的。
2022年Update:這兩年加拿大移民大放水。聯邦EE速度更快。很多同學選擇了去多倫多工作走了聯邦移民。移民政策是會隨時變化的,但不管魁省還是聯邦移民,學會法語都是極強的加分優勢。
因為在工學院,只能扯點工學院了(原答案就可以少刪一點了,畢竟懶)
發張美美的工院樓:
作為工科生,在學校的就讀體驗是挺獨特的。在各種社團中,你很難見到大一以上工科生的影子。而在各種實驗室,圖書館,工作室中,工科生們卻扎堆的出現。
Downtown校區的工科專業,其學費實際上是全校本科里最貴的,比商科還要高一些。 官網給出的數據都是30學分計算的,但是工科每年的學分數基本都要修到35。其實這麼一算,新生的學費現在2016,已經到4萬5加幣以上了。這還是你能夠四年按時畢業的情況下。幸好McGill學費是入學即凍結的。入學後直至畢業,每學分的價格再無變動。因為課程數目多,課時壓力大,很多同學幾乎一忙起來什麼時間也沒有了。
很多人可能都或多或少的了解McGill醫學法學的強大,然而談到她的工科,往往被一句:應該不是很強吧?亦或者被一句McGill強在生物醫學這種含混而又不確定的猜測糊弄過去。
然而,McGill的工學院是加拿大排名前二的工學院。蒙特婁是北美航空之城,所以工學院也坐擁著加拿大的航空太空研究中心。
她的機械,太空,化工,建築,礦業把持著加拿大的第一。材料,土木,EE等均位列加國前三之列。今年工學院還開了生物醫學工程
專業。
因為McGill錄取均分要求是在加拿大是最高的,工學院又屬於熱門院系,所以工學院有加拿大錄取條件最苛刻的一些專業,某些專業錄取最低分超過96%。
來到這裡,你會感受到巨大的課業壓力。其他專業每學期一般控制在4-5門課附近,而工科動不動就6門課,同時還附帶了好多的實驗。
來到這裡,你也會刷新自己對老外數學物理不好的傳統印象,到了高年級,尤其是大三大四甚至大五,班裡的外國同學(其實自己才是外國人),頭腦真的都厲害的不行。或許頭腦不過關的都已經被踢出去了吧。
PS:麥吉爾這裡,就工科來說,中國同學普遍成績不錯。但是成績最好的一般還是老外。這是很多人不容易想到的。但是不得不承認這裡的老外太勤奮太聰明。高手過招,他們的語言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很多還天生帶(英法+X) 三母語技能。。。
一般來說一門課代表 至少9小時每周 的學習量。其實我覺得起碼12小時以上。9小時能完成得高效啊。有些科目的作業一次都要寫將近20小時。
很多加拿大人一學期只選4-5門課,作為一個想著畢業趕緊撈錢賺回來學費的普通留學生是承擔不起那5-6年才畢業的時間成本的。一般來說,工科生畢業時常為4-5年(在沒有換學分的情況下)
按時畢業的一般是學分要求數在140以下的工科專業。140以上學分要求的延期畢業非常普遍。如果是加拿大當地人,那幾乎人人延期。
McGill可能是加拿大僅有的明目張胆告訴你4年讀完工科幾無可能的大學。比如機械化工材料等專業的課表,去掉第一年,魁北克學生課表還排了4年。然後給非魁省學生排了一種一學期有時候到達20學分7門課的課表(而一學期註冊上限是18學分,參見機械streamB)
如果大學期間一直在學習,每學期都保持不至於虐待自己的節奏(每學期15學分,5門課,實際這個量在後期研究生課程階段仍然很累),那麼像機械化工專業142學分仍然需要4.73年才可以讀完。答主這個專業現在還沒碰到能按時畢業的國際生。好多都讀到U4了(U0---U4)。所以學校非常建議工科同學參加AP考試(可以增大錄取率)。學校會提供大一基礎課程的免修入學考試來幫助一些能力很好的同學免修掉很多課程從而加快畢業進度。因而很多工科新生都會在來之前的暑假自學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和化學。
加拿大本國學生在本土上學學費極其便宜。所以加拿大最聰明的學生群體往往會將McGill作為本科就讀的院校,而魁北克省因為特殊的教育體制,麥吉爾則幾乎收納了魁北克省所有的精英學生。如果哪個魁省的人當了總統,當了法官,去查他他的本科學校,不出意外都是mcgill。比如加拿大的新任總統小杜魯多。很多加拿大的精英學生是研究生才選擇出國的。加拿大大學對於本國人學費便宜,這一舉措著實在本科階段綁住了一大批加拿大精英學生。
所以你可能會聽到誰誰誰被MIT全獎錄取,誰誰誰準備去史丹福讀計算機碩士了。誰誰誰去瑞士,去英國了。 問及身邊的同學若讀研,去哪裡的話,那種圓哈佛夢或者立志MIT的決心讓你真的覺得這裡是一群學霸的樂園。
這裡的課程難度是在量上體現出來的。你或許很難想像一個上千頁的課本,怎麼樣在短短3個月內學完還要處處掌握。考試沒有重點,哪裡都是考點。平均每科2次的期中考,好幾次quiz,外加3個小時的期末考,平時大小測試不斷,讓你沒有任何喘息的時間。
畢業前,每個工科生都必須完成好幾門研究生級別的課程。相信其他專業也大抵如此。我查了下自己的課表有不止6門.....
插入一句:學校對於ME和EE專業提供Honours programme.原因可能是這兩個專業學生較多,從而課表較為靈活。基本上大二結束位居top10%以內可以考慮申請。其中EE專業不需要寫thesis.但課程難度會加大。
所有工科專業畢業都沒有論文答辯,除了honours ME
Material 和 Mining 是全校僅有的兩個coop專業。其他專業統稱實習 。
5年畢業,並且沒有假期Orz。
Honours ME 是唯一需要論文答辯的專業。每屆畢業人數10人左右。會有自己的教授導師對其進行一年的1對1科研指導,以及半年的設計製作(比如之前那個用鐵粉發動的汽車)。最後發表論文和學術答辯。所以ME同學如果感興趣,可以在完成至少60學分(上完220)以後去找honours advisor申請。
這是從選課系統上截取的一小部分。
可以看到圖中每個課都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預留了位置。
比如
MECH 546, 3學分。固體力學中有限元方法
的應用。 16個研究生名額,註冊了14個人,還剩2個位置。14個本科生名額,註冊了14人,還剩0個位置。共計上課人數28人。
我覺得在這裡稱別人學霸往往都是帶有調侃的性質,因為其實人人學霸。即使你不想學,這種巨大的課業壓力會逼迫你不斷的前進。因為每次考試,每次作業都會被計入你的總分。最後所有考試作業的加權就是你的最終成績。
談到考試,麥吉爾的校訓翻譯過來是天道酬勤。
教授總是去鼓勵你,不斷的努力,他們的眼神總是充滿著善意和期待。當你來到這裡,他們都知道你一定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需要的只是更加的努力努力再努力,從而讓自己的起點變得更高,能夠匹配學校所給予你的平台。考試試卷也會讓你發現,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取得一個還看得過去的成績。當然要想取得高分,這需要對所學有全方面的領悟。然而這種領悟依然要靠努力取得。
然而你並不能說考試簡單。畢竟一學期你可能要上6門課,而每門課的背後是比磚頭還沉的課本,幾百頁的筆記,和你那寫了上百頁的作業。
麥大課程難度很大,雖然大一的新生可能不容易體會這點,畢竟大一基礎課有些內容高中學過,會相對好受一些。但是我覺得應該沒有哪個高年級的同學敢說課程簡單。說句實話,期末考試題往往難度偏大,不是很好處理。而且三個小時的考試,只有大題。如果不是學的很紮實,後果往往比較嚴重。如果學的比較紮實,GPA就很容易逆天。
高年級的課程班級規模越往後越小。大三就開始基本都是小課了。答主有幾個課一共才10來個人,有個課只有9個人。另外高年級課程,比如研究生級別的課程,難度至少對於本科生來說非常高。其中MECH,CHEE這種課非常多。
工科的淘汰率是一直令人詬病的。大一體現的很不明顯,因為大一淘汰率只有10%然而大二開始,mcgill逐漸顯露出她那嚴格嚴苛的把關要求。很多的人都因為熬不過大二下學期而轉學或者換專業。因為工科在加拿大和醫學法學畢業生同屬高收入群體。而這些群體都有相關的協會來把控,他們將課程標準課程難度設置的越來越苛刻以保證畢業生的數量總是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從而保護其自身的利益。而在McGill這種以課程難度大著稱的學校里,淘汰率就比較明顯。雖然淘汰的標準很低,就是GPA=2.0。我覺得凡是努力學習的同學,這條線離你很遠很遠。但是GPA想拿高,真心需要很努力很努力了。而且有些時候課程一多,想兼顧確實不易。
知道不少被淘汰的中國同學(老外更多Orz)。其實這種情況在加拿大名校太正常了。加拿大大學普遍寬進嚴出,進去了並不代表能夠畢業。很多人水進去,最後肯定會被T出來。
McGill雖然入學把控在加拿大實屬嚴格,但是仍然不能說是嚴苛。但是進來想出去絕非易事,即使生源質量高,但課程難度到後期仍會趕走一票人。而且錄取過程中難免會有人幸運的混進來,熬不到畢業是肯定的。
總之GPA想拿高還是要非常努力才可以。比如畢業想要保持到3.5以上,還是需要每一步走得很踏實,大一大二瘋狂拿高,後期跳水不要太狠,基本上還是比較輕鬆達到的。想像一下3.5其實在國內大學也算是85分以上的,其實也還可以了=。= 而這個成績憑藉McGill的背景足夠你踏進其他國家的名校研究生了。根據同學的情況來看,這個分數,哥倫比亞,劍橋牛津之類的還是壓力不大的。只要你願意自費╮(╯▽╰)╭。想去MIT這類,請繼續轟高一下GPA,但是科研經歷更為關鍵。還有推薦信。在McGill,這種機會只要想隨時都有。找個德高望重的牛叉的教授去做projects,順路牛推也到手了嗯嗯。McGill工院去MIT這種級別院校的機率還是不低的。大家加油*★,°*:.☆( ̄▽ ̄)/$:*.°★* 。
很多人覺得出國的學生一般學習不好,其實我覺得這裡面多少摻雜著刻板印象或者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至少學習不好這句話在McGill是絕對不適用的。而且學校對於普高生是強制要求高考成績的(除非有SAT/ACT),比如McGill工院的同學,起碼高中時985大學的實力大家還是有的。何況入了大學又是4-5年的高三生活。看到網上很多人說高考一本不過然後來上學的,也是黑的太不專業了。這課程難度,課業壓力,能熬到畢業嗎?
開學二周後,工科樓McConnell和Trottier的工科學生就進入了緊張的期中備考狀態,走廊兩旁的座椅人滿為患,噼里啪啦的鍵盤聲此起彼伏。有的人則趁課間吃點餅乾,補充體力。這種癲狂的學習模式,我不清楚是稱其為好還是不好。但是總覺得這一定不是在浪費人生,相反會讓人倍感充實。我明白,將來的我們大部分人不會選擇去做學者,我們大部分人也不會去繼續從事科研,去當教授,科學家。但是在大學期間經歷的這種磨礪和考驗,卻足可以幫助我們穩住重心,勇敢的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踏實的走好下面的路。
附圖:
(拍攝於剛開學10天後的工科樓走廊)
最後吃我一波安利:
學風極好,而且學生群體素質極高,學霸遍地跑。
這是同專業情況下錄取難度最高的加國院校。能被錄取就是棒棒噠!
學校純英語,校外英法雙語。雙語環境助你幾年下來變身三語人士,讓你裝逼助你飛。
華人少,給你純正的留學體驗,逼你張口說英語。
在歐美名聲大,聲譽高。讀研找工作都加分。
如果將來回國發展,你的工作經驗遠比畢業院校來的重要。McGill能助你在歐美找到更好的工作。
來魁省留學,畢業拿楓葉卡妥妥的。先工作再移民的步驟可以變成先移民再工作。
因為畢業移民後可以愛去哪去哪,所以不會碰到因為身份問題而拿不到好的工作,或者被僱主壓低工資的情況。並且讀研讀博的申請難度,獎學金的申請難度,以及學費金額會因為你的這張綠卡降低太多(eg, 移民後 McGill研究生一年的學費只要1800加幣,也就是人民幣1萬塊錢左右,而這其實也就是畢業後1個多星期的收入)。
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有人說出國留學是最好的愛國教育。正是因為生活在一個新的國家,才能讓我們有時間去細細挖掘國與國之間的不同,站在國際視角來辯證的看待問題,體會到祖國的強大與美好,挖掘出其中的前景和商機。
移民的意義對於新時代的留學生,我想可能更多的在於將來可以更好的回國吧。
END.
贊得多,踩的多。看完了,你就不動動你的小手點個贊麼。 >_>
答案在2015年,2016年更新過。一晃到2022年了。時過境遷,人在歐洲,有幸碰到了好多McGill的校友,教授,高管。甚至在去育碧全球總部參觀時,HR部門的老大知道我是McGill的校友,直接激動的給了我一個大大的hug。
在倫敦,每年都會有McGill校友大聚會。牛津大學的校友主動發郵件告知我,牛津會給McGill畢業生offer全額獎學金(專門的基金會),建議我去申請。
當年助我拿到斯坦佛PhD offer的大牛教授(現已退休),了解到我選擇了棄工從商,並沒有失望,而是鼓勵我追隨內心。並且多年後仍然無條件的鼎力相助(甚至直接給劍橋招生辦寫了郵件),讓我5投5中。沒有這位貴人的相助,我大抵不會申請這麼輕鬆。
McGill在歐美地區超高的聲譽,特別是人在歐洲,母校的光環,讓我求職獲得了許多的便利。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浪費英法雙語區帶給我的語言學習機會,讓我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視野,能夠看到中英法三個世界的賽道和機會,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我來自一個很小很小的內陸城市,是McGill讓我有機會看到世界的舞台,認識這些努力的同學,完成自我蛻變,真正體會到了天道酬勤的含義。
不知道這輩子有沒有機會能夠配得上母校,但我對母校永遠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