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0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麥吉爾大學 (McGill University) 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7:52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7:54
作者:chaconne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4323823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問題我要答。先聲明一點,我僅作為exchange在McGill讀了一個學期,有失偏頗的還請諸位諒解。作為一個(喜歡天馬行空的)(偽)學術黨,儘管在McGill駐足的時間並不長,卻也感觸頗深。本想在幾個方面系統地介紹下McGill的。然回憶洶湧如潮,半年前的嬉笑怒罵仍歷歷在目。百感交集,萬千思緒湧上心頭,反而一時語塞了。既然如此就寫成瑣事雜憶吧,看官自行在文中尋找關於就讀McGill的體驗。
以及@觀望的那幾位啊!這問題你們來答更靠譜好嘛! 以及匿了…
爪機黨拼寫錯誤求諒解啊!光標跑來跑去的…
1.
北美的學校多多少少有些頑皮的氣質。法語區的McGill亦是如此。比如開學的Orientation周學校做了一個號稱世界最大的Brownie;比如每年九月校長請全校學生吃午餐。說是午餐其實只是在主樓旁的廣場上擺了餐車,學生排了長長的隊,每個人都可以領一個牛肉卷一個雞肉卷,沙拉和水。廣場上有官方的演出,我到的時候演出已經結束,大家懶散地坐在草地上聽野生學校樂隊的吟唱。Montreal的夏天即將結束,空氣中似乎草色微涼的味道要瀰漫開來了。樂隊似乎漫不經心地唱着Jazz,記憶中似乎還有人漫不經心地跳着舞。人們漫不經心地坐在夏末的草地上,讀書,複習上午的功課,看Conservatoire發放的一年演出季的宣傳冊。開學伊始課業已然繁重起來,我想人們大抵是習慣了步履匆匆,正午的免費午餐和演出,倒像是讓繁忙的生活節奏在夏日盡頭依舊明媚的陽光下小憩一場,片刻之後隨即各奔東西了。不知怎的缺頗有種曲終人散,人走茶涼的味道,廣場安安靜靜的像是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我相信這校園是熱鬧而調皮的。每周巧克力華夫餅的餐車總喜歡停在麥吉爾先生的銅像約莫望向的位置,站在某個特定的角度,那場景像是麥吉爾先生對餐車脈脈深情一般。萬聖節前夕校園裡的張燈結綵似乎對喧鬧的人群也心有不甘,似乎也要分一杯羹似的;我記得連圖書館裡也儘是鬼怪的張牙舞爪,還書的return投放口也被貼上了血盆大口的裝飾。是夜恰好去還書,厚厚一本鋼琴譜送進怪物的嘴中,不免會心一笑。

然而和其他學術型大學
相似,我相信這調皮和熱鬧背後總有種凝重抑或深沉,像極了前人筆下凌空的寂寞。來到這裡的第一天,我記得雜貨店的老闆聽說我是McGill交換生,意味深長地對我壞壞一笑,McGill,課業很重的哦。事實也的確如此。出過多少Nobel Prizes我不知道也不以為意;McGill雖是全加數一數二的名校,世界排名也頗為可觀,但學術實力大抵也不能被歸入tier1的。然這喧鬧的party名校嚴謹起來,也是凝重之不遺餘力。Redpath Libarary的人們徹夜不眠;偌大的校園據說還有兩個通宵圖書館;即便是在那些慵懶而普通的日子,自習區也往往人滿為患。Redpath厚厚的牆體鑲嵌了小小的窗,像是冰天雪地中的避難所。在地下一層向窗外的原處望去,似乎人與草地齊高似的。冬日雪覆四野,萬物遲滯,偶爾可見窗外雪地上反射過陽光微涼微涼。Midterm前夕唯一一次刷夜,疲憊不堪倒在沙發上沉沉睡去,恍惚中醒來不知過了多久,卻發現燈火通明依舊,圖書館清冷了些許,然而留下挑燈夜戰的人們卻毫無意興闌珊的樣子,翻書聲與鍵盤嘀嗒此起彼伏。Midterm季焦慮感陰陰沉沉似乎在無形之中瀰漫,然而漫漫長夜圖書館的燈影總有種安撫人心的暖意。好像可以使得浮躁與焦灼消散盡淨,可以神定自若地去讀書了呢。
我的home university
在國內也算是top的名校,學習氛圍在國內也堪稱一流了,然而依舊覺得McGill的學生之「拼」課業之「重」比國內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的不少課是MATH的,在Faculty of Science的Burnside地下一層,教室外的長椅上時常可見神色匆匆的人們,將提前做好的潦草簡陋的午飯和着paper抑或題海的晦澀艱深一併吞咽。漸漸地學會了對這種略苦澀的匆忙習以為常,而我大概也是喜歡這樣清簡卻深刻的日子,辛苦一些,與書為伴,簡簡單單的純粹並沒什麼不好。偶爾處身於喧鬧的時候會覺得,這苦澀中,總有卑微感相伴而至。但前行的人們或許都有相同的心境吧,因有期待而會失落,因失落而寂寞,因寂寞而卑微而不舍。
這世界終究浩渺,我們卑處一隅,為各自命運奔走,路途迥異。天氣尚暖的時候,陽光溫和卻也明媚的草地,總有人以一種糾結而扭曲的姿勢趴着碼paper似乎煩躁不已,有人低頭翻開厚厚磚頭書中不知名的某一頁,還有人就那麼在陽光下坐着安靜地坐着一言不發。人都是卑微的吧,如此年復一年,淹沒在浩渺的宇宙時空里。喧囂,熱鬧,好像總是一時的。古老的Redpath,草地,微涼的台階與微茫的風,承載了多少年復一年風霜散盡的故事啊。路漫漫其修遠兮,所謂追求或者期待是無止境的。習慣了努力的人們總以為有很長的路要走,總以為有一個終點要去抵達,可是真正找尋的不過是一個心安之處而已。

這世界那麼大,我們都是踽踽獨行的人啊。跋涉了太久都會疲倦的,可是無論走到哪,都要有一個此心安處啊。一直很喜歡白居易的一句「吾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大概,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吧,不因人群的喧鬧而迷惑,也不因希望的渺茫而狂躁不安。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2
說說McGill的吃。
McGill是有meal plan的,開學時有學長好心相勸不要上學校的當。我最後沒有上學校的當;不過如今想起來沒有吃過學校最大的食堂也是小小的遺憾。不過幾乎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cafeteria
與微波爐。前者種類繁多,分布於不同學院里,中餐,西式快餐,日式料理等等不一而足。後者主要是為了方便做飯黨。
我最終有幸成為做飯黨,因為學校的食物實在是…難以下咽。開學第二周Bronfman(School of management的樓)一樓的餐廳開了,經營壽司,日式拉麵和墨西哥taco。貌似是Bento開的,這牌子做壽司在Montreal好像還蠻有規模。點了海鮮拉麵,櫃檯的日本姑娘倒是熱情。不過塑料碗端上來,拉麵已經成坨,兩片海苔孤零零地飄着,好像還有幾粒玉米什麼的…據說這家拉麵還在蒙城匯的拉麵排行中有過上榜…看官自行想像。從此拒絕在蒙村吃拉麵。
音樂學院的cafeteria經營的是中餐。有天坐在那裡自習,忽然一股濃烈的金陵老鴨粉絲湯的味道開始瀰漫。默默望去果然是粉絲湯…可就是…怎麼像是從垃圾桶里撈出來的。但我還是相當喜歡這家cafeteria的,好像有一天還看到了有百!奇!賣~
Redpath圖書館地下一層是一家還蠻大的咖啡館,某次因為減肥差點餓暈過去,買過那裡的法棍救急。第一次覺得硬梆梆又沒有味道的法棍也好香好好吃哇…再有就是吃過Burnside的地下一層得小賣部的沙拉,dressing買錯(好吧我承認我聽不懂)已然不想買第二次了…
都說自己燒菜才是正途。開學的時候空有一番壯志,決心這半年好好提高廚藝和烘焙技術,原料都買了差不多。因為這個決定我差不多吃了兩個月的殘羹剩菜,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中午的菜,然後帶去學校加熱。過了一個多月終於崩潰;要知道花兩個小時燒菜十分鐘解決總不是什麼愉快的體驗。更多的情況是,買一袋馬鈴薯扛回家,外加一包咖喱,洗淨削皮直接扔進鍋煮,小火收汁後一大鍋,夠吃好些日子。後來吃膩了變着花樣煮咖喱,咖喱雞咖喱蝦
咖喱牛肉,省時省力還省油,減肥者福音。不過在此給諸位提個醒,最好不要用咖喱煮黃魚,那味道…後果自負。
懶癌晚期,期末課業又太忙,連咖喱都懶得煮。Provigo和Metro總有一種速凍食品不定期打折,好像叫signature
什麼的,種類還蠻多。每次打折我都會屯上幾十盒塞滿冰箱,連做飯都省了。做一杯overnight oatmeal,用香草或藍莓味的酸奶,偶爾加些蜂蜜和水果帶到學校,加上一盒速凍食品,幾乎是兩個月來的午餐了。減肥期間晚飯都免了 ,或者可憐巴巴地啃烤山芋,看着cafeteria里各式餐飲與談笑的人群,覺得眼淚都要流下來了。至於早飯更是簡陋,所有的課都在第一節,往往煎個蛋夾在麵包里迎着寒風沖向學校。吐司烤的溫熱,然而那餘溫沒走幾步路便在寒風凜冽中敗北。有時候會在百吉圈的洞洞里煎兩個蛋,夾了生菜和培根塞進保鮮袋帶去學校做午餐,可惜往往在上午就被吃掉了。於是作罷。
然而McGill在市中心,周遭飲食業相當發達。即使學校的飲食不能接受,也總是能在附近找到吃的。Bronfman南面Cartier的大樓里深藏着一家壽司店,lunch box似乎還不錯的樣子。學校往東有Eaton Centre,再到St. Catherine上選擇種類更多了。然而去學校周邊找吃的是需要代價的:要知道McGill離市中心商業區可謂一步之遙,抱着覓食的目的,走着走着就開始逛街,然後課也翹了…最後拎着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回家。生活方便也是真真切切地幸福感爆棚,不過學校離商場如此之近,總讓翹課逛街的我感到罪孽深重…
住在學校附近買菜也算方便。音樂學院往北幾個block,Parc街上有Provigo和Metro。Provigo開到很晚,有時晚上練完琴順帶買菜回家。往南稍遠有PA Supermarket,是個超級便宜的大菜市場。最喜歡翹課去採購啦。大概也因此練就了一身本領,因為沒車,採購回來的路總顯得格外漫長。後來學聰明了些,總會帶上一個超大的雙肩包幫手臂分擔些重量。越發欽佩當時的自己,到底是怎樣把成桶的牛奶果汁和水果蔬菜及各種原料背回家的。下大雪的時候簡直覺得出去買菜都是災難。有次兩個小夥伴陪我去採購,得知以前都是我自己提回家的之後瞬間驚呆。哭嚎課業繁重的時候,或者因為要減肥怨天尤人的時候,其實也深知自己是幸福的。在Bronfman的lab里刷題刷不進,往北一路走一路唱,去provigo買一盒cookie或cracker,回來一邊吃一邊看書,滿足感瞬間爆棚。
還有各學院的販賣機也值得一提!除了普通的販賣機,還有賣巧克力豆的機器,投25分硬幣進去會吐豆豆。我一直不知道25分到底能買到多少個豆豆
,Bronfman的沒有試過,Burnside的機器永遠只吐給我三個或者一個。唯一有一次吐出了五個豆豆,我一開心手一抖,掉在地上灑了,還剩一個…
再有就是餐車啦。早上會有巧克力華夫餅的餐車停在校門口。偶爾會有免費的餐車發放食物,我記得有次Bell在校門口發放免費的poutine。poutine是Montreal特色的食物之一,可惜吃過一次之後便發誓從此絕不再碰了。

3
講講大音樂學院
吧。Conservatoire是開放註冊的,但只有前12個人能拿到琴房的權限。顯然我沒拿到…幸運的是Piano Major的人們都如同音樂那般親和而友好,多數情況下會有人幫忙開門。我在的時候Strathcona Building五樓琴房的鎖是壞的,就這樣壞了一學期,可以隨便出入。大家卻也心照不宣的樣子,微微一笑,不知是有意方便其他學院的小夥伴呢。
五樓琴房大多是三角的YAMAHA,還有兩台古舊的三角steinway
。雙鋼琴房卻是立式的,不知道是不是空間太小的緣故。正午緘默不語的陽光灑在鋼琴的黑色外殼上,好像也要和着琴聲唱起歌來。
大多是專業的學生,大家都很努力。有時候聽着隔壁重複一個小小的段落又三四小時之久。我想那重複的旋律充斥了多少焦躁不安啊,夾雜了多少期許,多少失落。北美音樂專業的前景也不是順風順水的,我記得開學不久,走廊里Piano Major的男孩對我說過Unfortunately I'm piano majored,大概這也是一種圍城吧。我總是羨慕圍城裡的人,可那些一天練琴10小時之久的人們或許也有過希冀圍城外更加多樣化的生活吧。
有時候從琴房裡出來會不好意思地戴上帽子,心想大家一定會詫異到底是哪個傻X彈這麼爛還敢來Conservatoire混。不過隨即釋然,因為彈那麼爛,想必大家也聽的明白我是外來的野生蹭琴君罷。3樓都是立式的YAMAHA,音色也差了一些,據說是聲樂系專用。有一天因為琴房不夠,跑到聲樂系練琴,居然聽到有人斷斷續續在彈童話。大概是個中國留學生,鋼琴學了不太久的樣子。可琴聲斷斷續續猶如哽咽在喉,彷彿在回憶如舊的時光。那一瞬間我有種莫名的流淚的衝動。
說起來音樂學院大概是我呆了最久的地方。推開厚重的木門,右轉走過長廊,經過Pollack Hall的退場通道,之後左轉上樓,這條路早已烙印在心。演出季琴房緊俏,有時候為了佔得琴房,冬令時天不亮就出門,從Strathcona側門進去。走廊的燈還沒有亮起,周遭靜悄悄的空無一人。這颯爽的清晨是為數不多的為我所獨有的時刻,世界是寂靜的卻並不孤獨,黑色猶如鏡面的外殼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指的倒影,霎時便心安了。那是我難得安心練琴的日子,認認真真地與每個指尖遊走的音符對話,放慢速度校準節拍,有時候一天要練五個小時。交流結束回到自己的學校之後卻不知道為何練琴卻浮躁不已,慢不下速度雜音無數,曲子中揮之不去的狂躁與焦灼感,再也難以回歸當時那種平整安穩的心境了。或許Conservatoire有種安撫人心的力量?卻是好懷念安安靜靜練琴的日子,任憑窗外大雪紛飛,任憑周遭琴聲交織嘈雜,萬家燈火在玻璃窗上逐漸模糊游離,然而屋裡卻是暖的,與琴聲燈影為伴,頗有些張岱《湖心亭看雪
》 中溫一壺酒那般的暖意。
我是多麼羨慕那些可以用流淌的音符去肆意講述故事的人們啊。那些我所鍾情的旋律游移在我的指尖的時候卻儼然蒼白無力。然而這終究是圍城。這一點人們常常是殊途同歸的:演出季有時穿過長長的迴廊,兩側琴房門上的玻璃窗上會貼了簡潔俏皮的簡筆畫。Don't worry! You're loved! 



我相信這是一批傾盡一生去熱愛鋼琴熱愛音樂的人們。可是當夢想與生存的壓力凌空與熱愛之上,我忽然覺得隱隱的心疼。都說能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生,是一種莫大的幸運與善意。可是天馬行空的自由一旦桎梏於生存的壓力,和急功近利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奢望抑或期待,會不會所謂「熱愛」便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所在。我多麼羨慕這些Piano major的人們,但我也深知自己不能把我所熱愛的事物當做生活。
二樓總是貼滿了演出的宣傳單。Pollack Hall大多數演出還是學生們自己舉辦的,大概也是作為考核標準之一。器樂獨奏四手雙鋼或者小型的室內樂應有盡有,每周都有那麼四五場。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每周五 noon hour的管風琴演出,大概是作為管風琴專業學生的考核之用。管風琴在Redpath Hall,圖書館隔壁。對管風琴作品知之甚少,可我卻深深寄情於那莊嚴肅穆的琴聲。有時溫暖的午後偌大的Redpath Hall只有兩三閒人,捧着一本書在厚重的琴聲中似乎要沉沉睡去,恍惚中似乎聽到那旋律在訴說永恆。
Organ的學生很多鍾情於Bach的作品。什麼是永恆呢,我不知道,可能一生都不會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了。唯獨知道,音樂家、或者藝術家們都喜歡吟詠無生命之物。月光,大海,綿延的風。年復一年,人類有限的生命淹沒在無限的時空里。大概對這無生命的意象的思索和吟詠蘊含了對於永恆的追求?隱隱覺得「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一點,遠隔萬里人們是相似的。所謂永恆,是不是有種安身立命的「心安之地」的意味在裡面呢。

4
關於學術。

因為Home Institution是School of Management,我不得不在Bronfman註冊課程。說來慚愧,Management的課大多被我翹掉了——每逢管院的課我真的起不了床——好像記憶中沒有多少在管院上課的影子。我儘力去拼湊出一份完整的回憶卻發現只是徒勞,殘存的好像只有……算了什麼都沒有。大概和當地學生組隊做過case,大概還和一個曾經做過TED的女孩子一起做過pre,大概更多的時候我選擇了緘默不語。回想起來有種拖了人家後腿的樣子,report寫的稀爛,我的部分更是瞎扯一氣。親愛的母校,原諒我丟人了。期中初級Accounting掛的痛快大概全班倒數,期末依舊沒有好好預習。考試前夜刷了個晚上,終究敵不過倦意沉沉睡去,醒來發現把書本忘了個痛快。
McGill的考試在Gym,千人大考場,擺了破舊的書桌和板凳,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可謂盛景。考試的時候我的書桌似乎還是歪斜的,微微晃着,咿咿呀呀。鬼畫符般潦草填完卷子算是轟轟烈烈地宣告結束,不枉我在Bronfman上課一場。鑒於在國內的時候,管院的課程大部分便是英文的,所以論及上課的體驗,倒是並沒有覺得和國內有什麼不同。
還有課在研究生院。McGill的課程難度是按照數字來判斷的,開頭數字越大越難,5、6開頭便是研究生院了。我忘記了有沒有7開頭,6已經差不多要封頂了。剛開學的時候註冊了一門6開頭的類似於Survival Analysis之類的課程,Prof像是以色列人,倒是誠懇而熱情,可惜我實在難以聽懂他的口音。課上到一半我便嚇跑了,逃出來的路上遇到了另一個PhD逃兵,果然渣渣總是同病相憐,我記得我們握手惺惺相惜了好久。
於是把課調整到5開頭,Honors Regression和Math Stats,其實還是比較晦澀艱深的。不過prof看我們一副腦殘的樣子,好像也沒有對我們有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prof是英國來的,曾經在帝國理工
做過lecturer,長得也還不賴。上課的形式和國內倒是沒什麼兩樣。說實話期末結束課上學到的內容早就還給他了,萬分感謝他給我這渣渣寫推薦信,雖然說應該是用不上了。
說實話學業上,在McGill卻過得無比浮躁。連最應該好好學的兩門課,也是臨近期末刷出來的。每當考試臨近刷夜的時候,絕望感湧上心頭,呼天搶地表示以後一定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然年復一年。幸運的是,期中和期末,看Grading,發現都top掉了全班。說到底還是多虧了師兄師姐的出手相助,沒有你們的筆記我怕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學了什麼。研究生院的課大多是小班。本來便人跡寥落,optional的tutorial更是冷清。有幾次班裡只有我一個學生——每每此刻,我望着prof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我覺得他一定很想去吃飯了,可是班裡有欠揍的學生不走,他大概也不好意思離開。
期中退了一門Honors Analysis III。難度大概相當於國內的泛函(有待考證)。教課的是大鼻子的Drury,80年代從劍橋來的。據說那個時候的McGill還是世界響噹噹的大牛校,如今教育經費緊張頗有些窮途末路的感覺。然而良好的學術氛圍還是傳承了下來。我沒有修讀過實變函數,從第一節課開始被虐翻從此再也沒有翻過身。作業做到三四點是常有的事,有次覺得簡直要崩潰,下了課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事實證明人不能太任性,作業總還是要交的,就像日子總還是要過的;寫不完的作業最終還是寫不完。我記得我看着那些鬼畫符,用LaTeX笨拙而艱難地敲着數學符號,突然想要嚎啕大哭,圖什麼呢。圖什麼呢。第二天上課,班裡Piano Double Major的小哥問我作業如何。我哭喪着臉說真的好難,他卻一臉賤賤地表情說哦那太遺憾了(當然人家可能是真心地覺得遺憾),我覺得作業好簡單的哦。我心中一萬頭草泥馬飛奔而過。不過期末結束和這小哥聊起來,他告訴我他掛了。
周二去山上的Biostats系參加Seminar,門口總會擺了一大盤曲奇,幾分鐘之內便被哄搶一空。據說McGill的大Biostat是全加No.1的,為何如此吝嗇我百思不得其解。據說別的系開Seminar還有pizza吃;好像我自始至終只見過曲奇。吃膩了,Seminar當然也就不去了。為了蹭吃的(就是這麼沒出息)認真做過一個seminar的list,最後得出McGill比較窮的結論。心理系也算是McGill的強勢專業了,有次跑去聽關於音樂與認知的seminar,居然一點吃的都沒有。做lecture的post-doc是個年輕的法國姑娘,法國口音嚴重的英文聽起來倒也蠻有味道。可惜除了我之外,整個房間只有年邁的學者們,甚是尷尬。
此外還上過computer science的基礎課。在霸氣的工程學院,裝潢頗有格調。prof看起來帥帥的,似乎也年輕,可不知為何卻一頭白髮了。我相信那不是刻意染成白色的……細思恐極。
Midterm規模都比較小,Final幾乎都在Gym,每天早上浩浩蕩蕩的Final大軍翻山越嶺去全校最高點的Gym考試。那幾日恰逢大雪,積雪沒過膝蓋,踩着污濁的冰水混合物連滾帶爬地上山,風過天地肅殺,霧凇沆碭,冰冷的雪花夾雜着刻骨的嚴寒,拍打在臉上,幾乎要睜不開雙眼。千人大考場管理起來可謂無比混亂,Gym的構造儼然迷宮。有次上山考試,心血來潮想選擇一條從未走過的上山的路,給自己帶來一個好心情;作死的後果便是迷路了,好不容易到了Gym又迷失在錯綜複雜的走廊里。遲到半小時又進錯了考場做錯了試卷,好在最終發覺,在剩下的時間裡飈完考試,也算是有驚無險。

考完試下山買吃的,一路走一路唱歌,拍路上的雪景與暖暖的冬陽。聖誕節臨近,Milton張燈結綵洋溢着聖誕的氣氛,連路上的雪人似乎也面帶笑意。
至於學術實力到底如何,我不敢妄言。不過我是真真切切地喜歡這裡的學術氛圍,大概北美的學校多少都有些相似。Prof們大多親和而友好,不遺餘力地授業解惑。我的課是跨了等級的,起初並沒有註冊權限;但是當我向prof們說明我想要註冊高level
的課程時,卻總能收貨充滿暖暖的鼓勵與莫大的善意。這不過這情況並不鮮見;班裡總是會有幾個本科生跨級來修讀。McGill的學習氛圍可見一般。
在McGill的半年更加堅定了我做學術的念頭。雖然沒有在McGill做過學術研究,卻是認認真真喜歡上了這裡做學術的人。人們是熱忱的,或許會對自己的focus有些自命清高,但卻絕不自傲;學術的平等、自由是無國界的;文化的包容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詮釋。所有追求知識、願意探索未知世界的有志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尊重與認可,哪怕是三流大學的本科生,還是賦閒在家的無業游民;學術上無高低貴賤之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生之間是一種跨越了研究領域、國界甚至文化的關係。至少我不覺得prof會來搶學生的校車……國內的時候,老師是有優先權的。說實話這一點我並不能心甘情願地認可。
如果以後,有幸能做faculty
的話,我是一定不會和學生搶校車的。如果有幸做faculty,我也願意帶着莫大的善意去探索未知世界啊。學生時代也不容易呢,如果有機會,我也願意去幫助那些掙扎於迷茫與糾結的苦海之中的人哪。
無論做什麼,都要成為一個傳遞溫暖的人啊。

5
關於圖書館
McGill的圖書館還是相當愜意的。因為有吃!東!西!的區域!不能吃的圖書館還能叫圖書館嗎?
我對吃有着近乎偏執的追求。一部好電影,一本好書,甚至晦澀艱深的課本與習題,對未知世界的渴望,都應該與美食相伴相隨的。常常跑去買些cracker,或者烤幾個紅薯帶到學校,邊吃邊看書,甚是滿足。大概因為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McGill雖窮,圖書館資源可謂一流(國內的圖書館往往不盡人意)。除了硬件設施,McGill是可以用Worldcat進行跨館求助的。我曾經用這個系統空運來全Canada唯一一本Libertango的四手聯彈鋼琴譜。取書的地點在神學院
的圖書館,好像有些年頭了,進去要脫掉鞋子,木質地板咿呀咿呀地哼着歌。對面是神學院的一個小教堂,我拿着曲譜在那裡駐足過許久。
還去過Music Library自習。在音樂專業的學生中間刷數學題也是難得的體驗,可惜音樂學院圖書館的燈光昏黃昏黃的,頃刻便昏昏欲睡了。難道因為學音樂的孩紙們精力旺盛?總覺得燈光裝潢頗不合理。Music Library在New Music Building里,那是一座充滿了現代氣息的建築(相比於古老的Strathcona而言)。牆面總像是沒有油漆過的,總有種裝修未完成的那種斑駁寥落感。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起Burside,Faculty of Science的大樓,裡面的裝修和監獄頗有幾分神似。厚重的鐵門與紅棕色的磚牆,每次進入地下一層就會辨不清方向。好像地下一層是可以走到工學院的圖書館的,方便人們抵禦冬日的嚴寒。路線我不記得了,穿過曲折的迴廊,倏忽柳暗花明,置身工學院的棲居地了。
大三狗對學生活動實在是沒了興緻,課業又繁忙地令人窒息。起初報名過幾個音樂類社團,Audition的時候睡過了頭,於是也就作罷了。

房東太太的house
關於住行。我住在Avenue du Musee上,有幸在美術館隔壁。那幾乎是Montreal的中心地帶,似乎以前是租界,幸好房租也不是貴的離譜。有次和小夥伴爬上美術館的頂層,透過厚厚的玻璃窗向外望去,房東太太的大house屋頂沐浴着明媚的陽光。這裡地理位置還是極好的;往北走四五個block就是學校的正門了。有時晚上去跑步,從Rue University一路上山,沿着緩緩升起的地平線,看着遠處的萬家燈火於漆黑的夜幕中緩緩下沉直至一覽無餘。樹影燈影交織細細密密地灑在下山的台階上,從Avenue du Musee下山回家,難以想像這樣的生活已過去了半年之久。不過有機會,我想還是可以住一下學校的宿舍。Milton也不錯,彩色的屋頂,和澄澈的藍天;聖誕時覆了雪;家家戶戶在門前的樹上掛了明滅的燈。臨走的時候在milton一帶拍那裡的屋頂與藍天,心想有機會回來,一定會嘗試住在這片區域吧。
可是還會回來嗎?那裡的冬日冷的刻骨銘心。可是沒有嚴寒,哪有溫暖呢。就像,無論身處何地,雪覆四野之時的萬家燈火總是能讓我想起煮玉米、蔥油曲奇、還有家的味道。
只不過,人生中大多數離別,誰有想過便是永別呢。
6
寫在最後,致敬青春。
其實在McGill的日子雖然不長,卻總想着要回來。大概因為那時候,總是心念着一個人。
我想大家都是相似的啊。好像聽了很多故事,浮光掠影我也已經忘了。我看着身邊的分分合合不禁莞爾,這世界上,我們都是踽踽獨行的人啊,在他人的生命里,都是過客。
有人說多羨慕我們在國內的生活,失戀也好暗戀也好,至少還有人可以去喜歡。冰天雪地的楓葉國,好像什麼都沒有。
有人好像思念着萬里之外遠隔重洋的人哪,這一場思念轟轟烈烈好像掙扎着活了很多年,最終敵不過似水流年。
我不是McGill的留學生,可是聽着那些故事,聽着聽着,心就痛了。我不是他們,我的生活大概也比他們容易許多,可是大概能夠感同身受的。
愛情是什麼啊。就像,Who has seen the wind? 是鎧甲,是軟肋,是讓我們在四下無人的黑夜中擁抱黎明,還是殘忍地褫奪我們關於生活不堪一擊的期待?好像有時候,這種感覺能讓我們滿懷期待,變得更加堅強,甚至願意去擁抱一個更美好的自己;可是更多的時候,這份堅強來的卻是虛情假意不堪一擊。
他們說,留學是件多麼孤獨的事情啊。四下無人的孤獨,無休止的孤獨。不是說沒有人陪你說話,不是沒有熱鬧,可是那熱鬧,那繁華,終究不是自己的。曲終人散,人走茶涼,好像什麼都沒有。
人們終其一生找尋的,不過是個心安之處吧。好像找到它的機率微乎其微,可總是也停不了找尋的動作。
我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或許,唯一的出路,是做一個內心強大的自己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待便好了。神定自若波瀾不驚地站定,微笑着面對一切兇險吧。
只是,連弘一法師這樣的存在,臨終前也不免寫下「悲欣交集」。真正無所待,不惑於情,不亂於心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情感與生活,都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啊。一不小心就要跌落深淵似的;就像,你用盡全力去放聲大笑,像個瘋子一樣歇斯底里地放聲大笑,你以為你很開心,你可以很開心了,可是一不小心,發現自己其實哭了。多危險啊,不是麼。
可是,縱然危險,我們都要活着,都要去愛,去堅強,不是麼。
我記得開學不久,Classical Music Club(具體名字不記得了)招新擺着Libertango的曲譜。我好像笑着對櫃檯的女孩子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她好像也笑了,告訴我了一個故事。
我記得從神學院取了Grieg的曲譜出來,看着小教堂的琉璃窗與微茫的光。
好像還記得很多事,雖然大部分回憶已經淹沒在時光里了。好像在Music Library昏黃的燈光下寫過畫著鋼琴的卡片,好像坐在微風拂過的台階上,想去思念一個人,也知道我不能去思念一個人。
我們於這世界有着無盡的奢望啊。愛,浮華,或者自身的價值追求。這條路永無止境,恍若寂寞的荒原。
路終究是要走的,孤獨總是要去嘗遍的。還是做一個強大的自己吧,微笑着站定去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當所有的傷痛、卑微都可以一笑置之的時候,是不是心安之處自會顯現呢。
我不知道。
最後說句不合時宜的,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7:58
作者:博仔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744269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一次更新停留在了2016年,這麼多年陸續收到一些人的詢問,決定在2022年更新一下,刪除了過時的政策信息。
當時的好多內容現在看起來有點幼稚,但這就是年輕時的我,哈哈!
這是6年後的第一次更新,也是最後一次更新。雖然畢業已經很多年了,但依然跟很多當年關係特別要好的朋友們保持着密切的聯繫,簡單寫一下中國同學大致的畢業去向(部分信息模糊處理),大部分都是工學院的,供大家參考:
X同學:瑞士ETH博士在讀(好像這個學校最近在國內很火 )
化工老鄉:EPFL和牛津PhD offer,目前EPFL博士在讀
N同學:移民定居蒙特利爾
文院學妹:劍橋金融
數學課認識的老鄉:劍橋博士
C同學:移民定居蒙特利爾,後去了香港
Q同學:移民定居多倫多(計劃後續換護照去美國)
商院愛攝影學弟:哈佛
材料同學:McGill研究生跨商,後去了加拿大高盛
理學院老鄉:哈佛
商學院一學妹:巴黎高商+耶魯
EE朋友:JHU直博
化工老友:多大直博
商科一學弟:INSEAD
化工學妹:McGill直博
某室友:定居加拿大,Smith MBA在讀
機械學弟:McGIll直博
機械另一學弟:伯克利
機械一學妹:斯坦佛
機械的大膽同學:芝大CS,美國某大廠跳獨角獸(年薪已到暴富水平),現定居美國
EE一同學:移民定居多倫多
建築系老友:哈佛
H學弟:MIT,Caltech直博,選擇了MIT直博
半個老鄉:MIT
某學姐:斯坦佛計算機直博
把我名字寫進博士論文致謝的學長:BAT某家的科學家
同組共事的博士學長:上海Top2教授
自己:斯坦佛
PhD,牛津,劍橋。巴黎高商拿到了面試,但當時已經下定決心先定居加拿大,沒有走完申請流程。工作幾年後決定前往歐洲,目前在巴黎高商讀MBA,畢業留歐工作。
同學圈子因人而異,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周圍可能就是什麼樣的人。學校很大,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圈子,可能會因為圈子不同而出現bias。我當時身邊的中國同學普遍成績不錯(基本都在3.6-3.9/4.0)。此外年代不同,情況也可能會不同。Again,僅供參考。
以下體驗大部分基於工科本科生的角度。
一些小乾貨放在前面,先做個引子:
加拿大只有100來所大學,幾乎全部是公立大學。
McGill似乎歷史上是私立大學,而且曾經是美國常青藤
的一員(世界上第一場橄欖球比賽就是麥吉爾
和哈佛大學之間進行的,也就是常青藤的前身)。後來考慮到自己加拿大大學的身份,沒有選擇加入藤校。---來自不負責的校內八卦。
有些傳統還是保留下來了。雖然規模年年擴大,但是學校規模依然在加拿大前10大的大學裡看不到影子(Largest Universities In Canada)
歷史上名人輩出,每年羅德學者
幾個幾個的湧現,人均高質量科研產出爆掉所有加國大學
(加拿大三巨頭裡面McGill的規模遠小於其他兩所),自己是很喜歡這種身邊同學學霸雲集的感覺的。
魁北克相當於一個小國家,自己的移民政策自己定。
魁北克畢業的同學有聯邦EE和魁北克自己的移民通道兩種方式選擇。不管哪種通道,如果會法語,都是極大的優勢(聯邦EE通道法語疊加英語,複合加分極高)
McGill的國際化,以及在歐美地區的知名度是其他加拿大大學難以望其項背的。
國際化這點從國際生的生源上可以一目了然。 在加拿大每所大學平均只有7%國際生的情況下,McGill達到了驚人的30%以上。而且最大的國際生來源國是美國。
至於學校的聲望,這跟跟生源,歷史,科研,校友等等都有關係。作為一所讀研導向型的大學(本科階段高年級就被要求跟研究生一起上課,承擔科研課題,實驗項目,發論文),我覺得學校給予的平台確實太高了。申請研究生,結合同學的情況來看,感覺就是不要太容易。大牛教授們和藹可親,在這段時間也給了自己太多的幫助--順路3封牛推get√
作為本科生,只能講講從McGill去外校讀研的情況了。本科在一個城市呆久了,總想換換地方的。至於學校本身的研究生,我覺得那是相當強。國內來的學長學姐,在此拜一拜~,一個個的GPA都爆掉了。McGill在學校規模這塊很吃虧,比其他加拿大大學的人數少的多,但學術排名照樣這麼靠前,已經說明一切了。人均產量制勝策略。在學校里認識個國內來讀研的學姐,本科成績年級第一,平均分九十好幾。和她一起上課認識的。交流完選課後,她對這邊本科生的課業負擔表示震驚= =。
讀研的情況(中國同學的情況已經更新在了文章開頭):
去年上的一門課叫:FACC400,5個人被隨機分到了一組。
3個大五的(U4),1個大四的(U3),外加我一個大三的(U2)。 
PS:McGill的大一叫U0
因為討論組裡有facebook好友,get到了畢業動態。
學化工的(U3年級就畢業,沒有延期,挺強的)去了MIT。。。膜~
6年後Update:直到我畢業時才知道原來MIT,斯坦佛,哈佛等等這麼觸手可及。
學機械的學姐,一個英國妹子。還跟我聊了好多香港問題,三觀超正! 可以歸入我黨!更換了專業,去UBC讀了zoology的研究生。
學土木的去了伯克利
,看到他還發了哥倫比亞和西北大學
的獎學金Offer。
學軟件工程的學長,長的像是黃種人和白種人的混血,大二時從多倫多大學轉學來了McGill,讀研選擇去了康奈爾

╮(╯▽╰)╭。5個人的組,除了我這個明年才畢業的,全部選擇讀研了。感覺學校里的學霸氣息還是挺誇張的。越高年級越明顯。這幾個學長學姐的去路也多少反映點情況吧。
答主身邊同學基本上普遍還是有讀研打算和想法的。因為綠卡申請畢業遞上去,幾個月後綠卡就下來了。期間也不用在加拿大獃着。所以順路去海外讀研究生的情況還不少。也有些同學考慮到費用問題,想拿了綠卡後留加拿大讀研,當然也有想着畢業先工作攢些錢的。
基本上,成績還ok的話,一些大家很耳熟的美國Top校,英國Top兩所的機率還挺高的。此外,因為McGill在英法雙語區的優勢,以及眾多歐美留學生,使得McGill在法語世界的知名度,在歐洲大陸的知名度~你懂的,所以法國德國的一些名校,以及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洛桑聯邦理工
等等~嗯。。。你懂的~
再不濟,綠卡下來後,也是可以拿McGill和多大當backups。感覺加拿大還是很認可自己培養的工科生的。變態的模式活下來也是不容易的。
我自己也在準備GRE。數學部分很弱智,verbal部分,發現邏輯沒什麼問題。就是單詞不認識,正在背新東方。。。謝謝同學送的書。。。


雖然後面的工科體驗會講到變態的課業壓力。但是McGill不壓GPA,也沒有傳說中的bell curve
。但是課程難度非常大,使得GPA含金量反而特別高,外校特別認。如果大家都有實力考到4.0,教授那就全體4.0也無妨。其實是大家實在太拼了。。。我來到這裡後,對外國同學學習的賣力程度由衷欽佩。。。
我們的成績單會印上class average.
我就拿自己去年的成績單舉個例子好了。
那學期自己上了6門課
一門數學的PDE,5門專業課。
班級平均分分別是
B 3.0/4.0
B 3.0/4.0
A 4.0/4.0 (平均分是滿績點。。。)
C+ 2.3/4.0
A- 3.7/4.0
B- 2.7/4.0
每門課都是三學分,McGill 最高檔就是A了,一般85以上就是 A。
在mcgill
基本上沒有人的課表是一樣的。屬於自由選課的大學。學校只是給你一個list,什麼時候修完什麼時候畢業。
這六門課平均下來GPA達到了3.12/4.0
至於最簡單的大一,同學的GPA普遍在3.95+/4.0。。。╮(╯▽╰)╭
而加拿大大學工科讀研線一般劃在3.0/4.
其他加拿大大學讀工程的同學,看到這個GPA分佈,會不會覺得高的離譜。。。
Update:
看到有其他答案說大一GPA平均沒有這麼高。3.95+/4.0可能更適用於普高出身的同學。我相信普高出身的同學都明白大一3.95+有多平常。
畢業那年,工程系:
3.5附近/4.0 50%分位
3.65/4.0 - 25%分位
3.9/4.0 10%分位
理學院,文學院商學院GPA比工學院要高。
這學期Heat Transfer(MECH346),第二次期中考,看吧:


70多個人考試,平均分86%,6個100分。。。可卷子不容易啊!!!病態啊!幹嘛學這麼拼啊!!!提前兩周複習的結果就是低於平均分嗎!!!考試時間非常緊。我和另外一個中國小夥伴都有點小崩(沒做完)。非常自信的學習能力在血淋淋的現實敗了!敗了!敗了!
老師幹嘛要公布期中的成績平均分啊!!!現在期末壓力已經大到崩潰。。。
McGill,答主所在工科這塊,各個專業高年級最top的學生,真的,全部被老外把持着。中國同學高考成績過清北,過旦交,過浙大人大北航南大等等的不少。至於像答主這種,高考六百五不到,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間同學,也不能算學習能力差。但是。。。嗯。。。
真心只能說:跪了。
另外McGill的作業是很變態的,期末考試更變態。高年級工科生,大家心照不宣。。。
曾經貼過一道平時的測試題,嚇跑了一堆申請者。不放了。。。總之只要不每天好好學,考個二三十分然後被學校踢出去是分分鐘鐘的事情(我有一次三個期中考試在同一天,真就考出來過這種分。。。人生最低分。。。)
還是有同學會私信問一些能不能被錄的問題。2016年的錄取最低分已經出來了(在admissions-apply- Minimum grades in previous year)。學校錄取的原則很單一,只看成績。
對於加拿大高中同學來說,12年級英語成績可以用雅思替代,不計入平均分。但是!但是!但是!McGill是個例外,英語12這門註定拉低平均分的科目是必須算入的,而且還會劃個例如英語12不得低於85%這樣的資格線哦(此處默哀三秒鐘)。
錄取機率問題很難說準的。如果你高過錄取線要求很多,自然錄取把握很大。如果只是超過去沒多少,這就很tricky了。無法說清。


這個線的意義也很明確的在官網寫出來了(後文也做了解釋):報考的同學(加國高中),如果成績低於這條線,直接發放拒信,無錄取可能性(每年最低分會有浮動,如果擦邊,也不妨一試當買彩票)。高於這條線,只是有錄取可能性。一般來說超過這條線越高,錄取機率越大。所以一個往年最低分為92%的專業,你的高中均分是94.5%,然而被拒掉了,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持有92%被錄取的同學可能考了非常多的AP科目,或者有極高的其他標化成績,比如SAT等。所以想增大自己的優勢,就多考一些AP,或者提供ACT,SAT成績,或者直接把你的分數刷到95%以上,再或者就盡量早點申請,早點遞交申請材料吧。
沒有新貨了,開扯:
放張秋景:
突然意識到大家好像都沒有提及Mac校區。這個校區專業特少,人也特少。我也不在這個校區,但是還是小百科一下。如果你已經知道了,請直接跳過。。。




McGill有兩個校區。一個稱macdonald校區,簡稱Mac,俗稱麥當勞,是為了紀念McGill的另一大捐贈人,麥當勞老先生。沒錯,這個校區就是這個叫麥當勞的富豪在一百多年前捐的。


這個校區的專業特點非常明顯,就是都跟農業環境食品沾邊。需要大量的實驗田和農場進行教學和實驗,所以麥當勞校區的面積非常龐大,比downtown校區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這個校區只有一個系(Faculty)和一個學院(School):
①農業與環境科學系(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農業與環境科學系包含以下方向/專業:
1.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nutritional and food sciences(食品科學)
4.bioresource engineering(唯一一個Mac校區的工科專業,隸屬農業與環境科學系)
5.global food security
6.agricultural economics
7.Life Science (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
(人體方面生命科學在downtown校區,切勿報錯專業)

另外一個School非常出名,就是大家俗稱的
②營養學院(School of Dietetics and Human Nutrition)
包含一個下屬專業:nutrition.
大二經過淘汰選拔進入 dietetics
畢業生畢業自動被授予營養師從業資格證,好像是魁北克和加拿大外省雙證哦~
這個專業的淘汰率普遍反映在50%-70%。 看似好進,但是畢業難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個校區的專業就以上這麼幾個,而且除了營養學外都相對不那麼熱門,所以學生人數在McGill佔比特別小。同時因為有幾個專業往往比較受女生偏愛,尤其是營養學,食品科學這類,所以這個校區女生的比例非常高。
這個校區雖然人很少,但是地價相比downtown不能再便宜。所以健身房,圖書館,博物館等等一應俱全,硬件設施有些甚至比downtown還好。。。然而去參觀時,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那個鬼畜的動物實驗室。。。








有同學調侃自己是吃貨專業,比如食品實驗室。。。


只能扯這麼多了。歡迎麥當勞的童鞋們來補充。
Update:沒想到多年後在HEC的班上碰到了Mac校區的工程同學(精通6國語言的加拿大人)。每天見我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我有沒有帶Iron Ring(工程師戒指),特有意思。
另外一個是Downtown校區。也有人喜歡稱之為主校區。
除了以上提到的專業外,其他所有專業都是在這個校區。
兩個校區有校車往來,坐校車(free),車程大概要30-40分鐘左右。不得不說,兩個校區的畫風還真是滿不一致的。。。一個在郊區,是世外桃源,一個在市中心,鬧中取靜。
Downtown校區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就在Montreal地價最貴的皇家山腳下,蒙特利爾的市中心。在學校redpath博物館門口放眼望去,那一座座校外的高樓,hustle & bustle commercial street正在不斷呼喚着剁手黨前去。
因為身處的工學院在downtown校區,所以就只談談downtown了。
從學校里的博物館門口望去,是的,學校就被高樓大廈包圍着。












走進校門,這條路呼喚你前往學術瀚海,




沿着這條路離開校園,前方是未來的無儘可能以及五彩斑斕。


學校的博物館是每天都會路過的地方,像這個的博物館,學校里有7座。
麥當勞校區的里曼昆蟲博物館
是世界五大昆蟲博物館之一。 
Downtown校區,建於1882年的Redpath博物館,是加拿大第一座博物館建築,不少電影里出現過她的身影。




1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熠熠。




沒有看到任何保安值守,推門即入。彷彿這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建築,她只是學校的一部分,一個讓我們休息,放鬆的地方。




木乃伊,骷髏化石,恐龍化石,標本,日本武士鎧甲,甚至還有清朝時女人穿的裹腳鞋。。。
三樓的骷髏頭,木乃伊一堆。。。第一次一個人去的時候還是有點= =。。。








當然,有時間你也可以去音樂學院的音樂會。


指不定就碰到哪位音樂大師了。


學校也會有名人專程拜訪。學校知名度在歐美和在中國真是完全兩極。。。
比如潘基文
來加拿大隻去了McGill,然後就直奔渥太華
去見杜魯多,然後就回去了。。回去了。。。
哪天看着美劇,說不定就發現學校的Logo了。。。


除了古樸的建築,學校也有現代的一些建築。比如這個俗稱beer can(酒罐)的建築。




而且,即使是古樸的建築內部,也被改造的古典不失現代。三層的古建築里也要安放電梯,簡直將加拿大人懶的地方發揮到了極致。現代的實驗室里,各種設備也是一應俱全。
插:記得第一次做實驗,放眼過去小組裡就我一個亞洲人。作為一個從小就怯英語的人,那時候的感覺就是真應該放棄夢校,去溫哥華或者多倫多上學啊啊啊啊。。。然而誰又能不承認英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逼着張口練出來的呢。
對於McGill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在報考過程中得出的。就是兩個字:高冷。

McGill,人們喜歡稱她女神校。
說她高冷不是沒有原因的:
McGill的全專業的報名截止日可以說是加拿大最早的,往往都在一月中上旬截止。所以大家想報考一定儘早儘早儘早。
你能叫出名字的加拿大大學裡,唯獨McGill沒有雙錄取
,語言不過,直接拒信。而且錄取辦公室回復的態度也是高冷的不要不要的。
錄取只看分,如果分數高破天際,那肯定有offer。如果分數很好,但又不是好到她覺得你可以飛起來了,那麼直接看臉(拼人品啦)。
加拿大高中有很多留學生,當加拿大大學計算他們的高中均分時,會將英語這項剔除(有雅思就可以),然而麥吉爾大學
是個奇葩的例外,12年級英語這項必須記入。這種感覺就好像國內學生計算高中均分時必須算入語文一樣噁心。所以去加拿大高中留學,如果將來想去McGill,其實還是在國內上完高中容易一些。如果你去了一些英語給分很低的省份,比如阿爾伯塔省,那基本上除了當狀元,否則就基本告別McGill了。。。


再插一個小科普(因為現在太多人黑留學生了Orz):
國內大學是嚴進寬出,而加拿大大學則是寬進嚴出。
國外大學各個專業錄取要求和難度千差萬別,不會出現國內,一個大學最差的專業錄取分數依然高過另外一所大學王牌專業的情況。
雖然北美教育非常一體化,但是總體來說美國大學還是嚴進寬出,有點像中國。加拿大大學則是標準的寬進嚴出。
而在國內,我們都知道清華北大最偏最容易進的專業,錄取要求也會比普通985最好的專業要求高,哪怕普通985的這個專業可能排名全國第一,第二。可能你也覺得,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合理。
而在加拿大,同一個學校,不同專業的錄取要求,學費差別都非常大。這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所以報考國外院校,尤其是加拿大的大學,不要覺得這個學校太好而不敢報,說不定你想學的專業偏冷門,錄取要求並沒有你想的那麼高。但是也千萬不要拿着均分,甚至是錄取最低分去匹配一個大學的熱門專業,否則基本是秒拒的命了。
我覺得其實這種專業區分錄取才是比較合理的。不知道國內什麼時候會改革。。。
看過不少人拿着國內那套大學的錄取模式來套加拿大大學,會得出錄取門檻非常低的感覺。然後不停地黑留學生。其實大家都還是覺得挺冤的。比如普高的,高考低於一本,再冷門的專業,也是進不來的。在我們工院,普遍大家985的水平還是有的。何況很多人是一邊準備高考,一邊準備雅思和AP考試。雅思托福這種英語考試算是個門檻,但是學費更是個大門檻,比如麥吉爾的工科,單純論學費,140學分左右的專業,費用是要比英國等地方貴很多的。
很多專業,包括工科,掛科就是直接重修,根本沒有補考機會。重交學費,一門課的學費就是2萬多人民幣。每年教授出題風格完全不同,又得扎紮實實地全部認真學。即使重修拿了A,GPA也只有可憐的2.0。致命的是後面的課可能因為掛科上不了(無法滿足前置課程要求),直接就是延期畢業。然後就會變相的使得某些掛了又掛的人生無可戀,自覺轉學,換專業。
還有一次考完期末(好像是MECH220),有個女生哭着走出的考場,我問她沒事吧,她哭着對我說她已經重修一次了,這次掛科她就要轉學了。學校臉書上曾經有個段子:3個小時的考試,為什麼很多人在一半的時候就交卷了?因為他們要趕緊收拾東西,準備轉學。
其實知道自己即使這麼說,還是會有很多人一把火的把加拿大所有的留學生都黑成三本。。。
然而很多學生夜裡3-4點鐘才從圖書館出來,結伴回家,而這可能是高年級學生開學幾周後的日常生活。依稀天亮的街頭,他們的身影,有誰看到。嚴出的畢業難度,又有誰能體會呢。
McGill的錄取基本上還是秉持了加拿大大學的一貫作風。
較為寬鬆的錄取標準,大二以後再開始不停地虐待學生。每年學校臉書主頁吐槽不斷。
研究生學長學姐一學期4門課,作為一個本科生,一學期要Hold住6-7門課,四門本科課,3門研究生的課。。。
這是學校全專業的錄取中位數,每年會有極小浮動。
學校雖然錄取難度是加拿大最高的,被譽為北方哈佛,但是錄取的要求其實並沒有多麼「苛刻」。
1460/1600的SAT,93-94%的加拿大高中均分,32的ACT作為全校錄取的一個中間值,基本上秉持一個「相對寬進」的標準。
McGill課程難度據教授說是加拿大大學裡難度最大的,大二的課基本等於其他學校大三的課,大四就開始跟研究生一起上課了,門檻定高我想更多的還是不想讓淘汰率過高吧。
當然,這個全校錄取中位數沒有太多報考參考價值。因為每個大學的各個專業錄取要求,前置課程都不一樣。比如對於McGill的不少專業,93%均分甚至連類似「國內大學高考的提檔線
」都沒到,直接是0機率。但是對於一些專業,這個分數拿到offer的機率能到七八成。
學校也有傲嬌的一面。在報考的時候,不少學校都會在官網告知一下各專業學生的錄取均分來供申請者參考。然而只會McGill貼出她各個專業錄取學生的最低分,旁吉側敲的告訴申請者低於這個分就不要浪費申請費了。
抓取一下熱門的工科商科和理科的錄取最低分統計(過線不保證錄取,低於這條線直接拒信):
工程理學院管理學院最低分也要將近95%Again,錄取不是像高考一樣,過線就錄了。
心機McGill會再告訴你:
即你的分數等同或者高於這條線並不代表你會被錄取。。。
通常官網寫最低分93%,那你最好95%以上。如果官網寫96.8%,那你可能需要98%甚至99%(別問我他們怎麼考到的,我也不知道)
McGill不會告訴你那個最低分有着怎樣的其他成績如SAT,或者考了多少門AP的。也不會告訴你根據歷史統計他們所在高中的給分程度可能更加嚴格。


當然只看分也會導致一個問題:
(非常亮眼的男女比例。。。果然是蒙特利爾女子學校
。校長都是女的 =。 =)


即使工學院,也有將近30%的女生比例。而且某些工科,男女甚至對半開。
而全校Overall的男女比例接近4:6。
男生4,女生6。
而且隨着學校的錄取門檻年年攀升,這個比例在年年擴大中。
即使這樣,工科專業男女生基本都是單身。
當你被錄取後,發放offer,一封郵件發過來,告訴你結果出了,叫你自己去查。
沒有什麼精美厚重的Package郵給你,沒有什麼精美的宣傳冊,甚至紙質offer都懶得給。
一張PDF,叫你自己去打印。Offer的內容也非常直白,客套。讀完總會讓你有一種愛來來,不來滾的感覺(滑稽臉)。
因為心機McGill想的是:把我當女神的話,那你怎麼都會來。。。
在你來到加拿大,入關時,可能你會像我一樣,拿着McGill的Offer,一臉蒙逼的去辦學簽。
我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在溫哥華入關。拿着mcgill offer, 下發學簽的那位女士向旁邊同事說:「McGill !"的情景。而且那位女士並沒有像盤問其他人一樣問我問題。一句也沒有!最後給了我一張直到我畢業都還用不完的學簽,以及一句congratulations!當時蠢萌的我只能說句thanks!麼麼噠!
來到這裡,你會漸漸感受到McGill在加拿大的逼格之高。。。加拿大哈佛不是白叫的。。。
(穿件帶學校Logo的衣服去旅遊吧=0=。。。效果看得見)
McGill也算是歐美地區知名度和聲望最高的加國學府吧,雖然我也不確定為什麼國內知道McGill的那麼少(雖然我國內高中老師基本都知道這是「北哈佛」),我猜或許跟校友比例里華人佔比太少有關?不過似乎能感覺出來學校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這幾年開始對中國留學生擴招了一些。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每年都在漲。畢竟經常一個教室里就我一個中國籍也是挺淚目的。。。如果你發現McGill錄取似乎比前幾年容易了點。。。請默默慶幸自己是中國留學生。。。




當你來到McGill後,McGill會立即轉身變得熱情。
每年的新生frosh都會創造不同的健力士世界紀錄。Discover McGill是一次全面探索學校的愉快經歷。但是熱情之中依然不失莊重。
學校會要求你在 Blue Band上面鄭重的簽上自己的名字。
這代表如果在今後的學習中,你有任何學術上的造假,欺瞞的行為,你都將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在McGill,即使是抄襲作業,也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正式開學後,學霸遍地跑的校園裡,當你拖着疲倦的身子走出圖書館的時候,你會發現遠處的另外一個圖書館依然在燈火通明。(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已經是夜裡2點了)
關於獎學金:
大一新生,如果是工科生,大一GPA 4.0應該是有1萬-1萬6加幣的。
3.99,3.98就只有2000-3000刀附近了。。。
再往後你懂的。。。
理科生好像因為4.0遍地跑,尤其是學Lifesci的。。。即使4.0好像也只是給幾百刀的安慰獎。。。
然後大一結束後你會發現你的朋友圈裡大家都在曬獎學金。。。低於3.95你都不好意思告訴別人你的大一GPA了。
不過甜蜜的大一蜜月期結束後,後期GPA跳水時你會覺得大一的GPA真是高的遙不可及了=_=.
所以友情提醒:務必珍惜大一的GPA。大一拿A太容易太輕鬆了(所以叫U0)。大二以後才是悲慘的開始。。。(U1年級)
而且全校估計有3/4的人都是不上這所謂的大一的,包括魁省的,轉學的,IB的,Alevel的,考了一堆AP的,都會在換了一堆學分後直接被學校調到大二。
所以像我一樣換了學分,第一年學的像狗一樣依然滿績無望的同學,請跟我一起大聲喊:
其實來到魁北克,來到了一個移民這麼水的地方= =。綠卡要不要的問題會一直成為偶爾談論的話題。因為實在太容易拿了。。。這裡政治地位相當特殊,沒移民名額限制,移民政策是自己制定的。而且通過這個省(魁北克認為自己是國家)申請聯邦綠卡,走的還是特快的專屬通道。聯邦政府除了犯罪和疾病兩條理由外,甚至連拒絕權限都沒有。。。
McGill平時給國際學生學生髮的郵件也是。。。


有趣的是去年學偏微分方程的時候,結課的那天教授說,我知道在座的有近1/3的國際生,不管你們來自哪,將來是否回到母國,我都希望你們能夠喜歡上加拿大這個國家,畢業,移民(一個重讀的immigration),感受這個美麗的地方。。。
教授真是操碎了心。。。
雖然畢業後肯定不會立即回國工作,但目前還是沒有想好要不要在加拿大長期待下去(顯然不會),但是畢竟畢業就可以拿綠卡,家裡人還是建議我選擇拿着的。
其實身邊絕大部分留學生都是這麼想的。。。我們之間流傳這麼一句話:綠卡就是拿着後悔,不拿更後悔的東西。所以大家臨近畢業前,還是不約而同地把綠卡申請遞上去了。。。
在這邊生活確實平時生活里用不到法語,只用英語就夠了。但是來之前學學法語總還是有點用的。畢業前一年的暑假上個校外的法語認證班,唯一一個移民的法語要求就直接水過去了( ̄o ̄) 。至於到底多水,只能說水的無法形容。然後就可以坐等畢業移民了 = =。畢業前半年別忘了把移民申請遞上去。麼麼噠!
我覺得雙語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機遇,幾年下來中英法三語小精通,怎麼都是一種天然優勢。
而且腦子裡三語輪流轉,現在覺得特別有意思。。。學法語會上癮。。。
即使哪天你回國了,當別人問你會說哪些語言的時候,你也可以淡定的說:
我的母語是中文。
English is my first foreign language. 
Et je parle français comme seconde langue étrangère.




裝逼技能Max!
此外麥吉爾大學國際生佔比達到近30%,相當一部分都是美國人。學校母語是法語的同學只有不到20% 英語的不到50% 其他語種的佔1/3 想想一個教室里一半多的同學母語都不是英語,其實也挺有意思的。
2022年Update:這兩年加拿大移民大放水。聯邦EE速度更快。很多同學選擇了去多倫多工作走了聯邦移民。移民政策是會隨時變化的,但不管魁省還是聯邦移民,學會法語都是極強的加分優勢。
因為在工學院,只能扯點工學院了(原答案就可以少刪一點了,畢竟懶)
發張美美的工院樓:


作為工科生,在學校的就讀體驗是挺獨特的。在各種社團中,你很難見到大一以上工科生的影子。而在各種實驗室,圖書館,工作室中,工科生們卻扎堆的出現。
Downtown校區的工科專業,其學費實際上是全校本科里最貴的,比商科還要高一些。 官網給出的數據都是30學分計算的,但是工科每年的學分數基本都要修到35。其實這麼一算,新生的學費現在2016,已經到4萬5加幣以上了。這還是你能夠四年按時畢業的情況下。幸好McGill學費是入學即凍結的。入學後直至畢業,每學分的價格再無變動。因為課程數目多,課時壓力大,很多同學幾乎一忙起來什麼時間也沒有了。
很多人可能都或多或少的了解McGill醫學法學的強大,然而談到她的工科,往往被一句:應該不是很強吧?亦或者被一句McGill強在生物醫學這種含混而又不確定的猜測糊弄過去。
然而,McGill的工學院是加拿大排名前二的工學院。蒙特利爾是北美航空之城,所以工學院也坐擁着加拿大的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她的機械,航天,化工,建築,礦業把持着加拿大的第一。材料,土木,EE等均位列加國前三之列。今年工學院還開了生物醫學工程
專業。
因為McGill錄取均分要求是在加拿大是最高的,工學院又屬於熱門院系,所以工學院有加拿大錄取條件最苛刻的一些專業,某些專業錄取最低分超過96%。
來到這裡,你會感受到巨大的課業壓力。其他專業每學期一般控制在4-5門課附近,而工科動不動就6門課,同時還附帶了好多的實驗。
來到這裡,你也會刷新自己對老外數學物理不好的傳統印象,到了高年級,尤其是大三大四甚至大五,班裡的外國同學(其實自己才是外國人),頭腦真的都厲害的不行。或許頭腦不過關的都已經被踢出去了吧。
PS:麥吉爾這裡,就工科來說,中國同學普遍成績不錯。但是成績最好的一般還是老外。這是很多人不容易想到的。但是不得不承認這裡的老外太勤奮太聰明。高手過招,他們的語言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很多還天生帶(英法+X) 三母語技能。。。
一般來說一門課代表  至少9小時每周 的學習量。其實我覺得起碼12小時以上。9小時能完成得高效啊。有些科目的作業一次都要寫將近20小時。
很多加拿大人一學期只選4-5門課,作為一個想着畢業趕緊撈錢賺回來學費的普通留學生是承擔不起那5-6年才畢業的時間成本的。一般來說,工科生畢業時常為4-5年(在沒有換學分的情況下)
按時畢業的一般是學分要求數在140以下的工科專業。140以上學分要求的延期畢業非常普遍。如果是加拿大當地人,那幾乎人人延期。
McGill可能是加拿大僅有的明目張胆告訴你4年讀完工科幾無可能的大學。比如機械化工材料等專業的課表,去掉第一年,魁北克學生課表還排了4年。然後給非魁省學生排了一種一學期有時候到達20學分7門課的課表(而一學期註冊上限是18學分,參見機械streamB)
如果大學期間一直在學習,每學期都保持不至於虐待自己的節奏(每學期15學分,5門課,實際這個量在後期研究生課程階段仍然很累),那麼像機械化工專業142學分仍然需要4.73年才可以讀完。答主這個專業現在還沒碰到能按時畢業的國際生。好多都讀到U4了(U0---U4)。所以學校非常建議工科同學參加AP考試(可以增大錄取率)。學校會提供大一基礎課程的免修入學考試來幫助一些能力很好的同學免修掉很多課程從而加快畢業進度。因而很多工科新生都會在來之前的暑假自學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和化學。
加拿大本國學生在本土上學學費極其便宜。所以加拿大最聰明的學生群體往往會將McGill作為本科就讀的院校,而魁北克省因為特殊的教育體制,麥吉爾則幾乎收納了魁北克省所有的精英學生。如果哪個魁省的人當了總統,當了法官,去查他他的本科學校,不出意外都是mcgill。比如加拿大的新任總統小杜魯多。很多加拿大的精英學生是研究生才選擇出國的。加拿大大學對於本國人學費便宜,這一舉措着實在本科階段綁住了一大批加拿大精英學生。
所以你可能會聽到誰誰誰被MIT全獎錄取,誰誰誰準備去斯坦福讀計算機碩士了。誰誰誰去瑞士,去英國了。 問及身邊的同學若讀研,去哪裡的話,那種圓哈佛夢或者立志MIT的決心讓你真的覺得這裡是一群學霸的樂園。
這裡的課程難度是在量上體現出來的。你或許很難想像一個上千頁的課本,怎麼樣在短短3個月內學完還要處處掌握。考試沒有重點,哪裡都是考點。平均每科2次的期中考,好幾次quiz,外加3個小時的期末考,平時大小測試不斷,讓你沒有任何喘息的時間。
畢業前,每個工科生都必須完成好幾門研究生級別的課程。相信其他專業也大抵如此。我查了下自己的課表有不止6門.....
插入一句:學校對於ME和EE專業提供Honours programme.原因可能是這兩個專業學生較多,從而課表較為靈活。基本上大二結束位居top10%以內可以考慮申請。其中EE專業不需要寫thesis.但課程難度會加大。
所有工科專業畢業都沒有論文答辯,除了honours ME
Material 和 Mining 是全校僅有的兩個coop專業。其他專業統稱實習 。
5年畢業,並且沒有假期Orz。
Honours ME 是唯一需要論文答辯的專業。每屆畢業人數10人左右。會有自己的教授導師對其進行一年的1對1科研指導,以及半年的設計製作(比如之前那個用鐵粉發動的汽車)。最後發表論文和學術答辯。所以ME同學如果感興趣,可以在完成至少60學分(上完220)以後去找honours advisor申請。
這是從選課系統上截取的一小部分。
可以看到圖中每個課都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預留了位置。
比如
MECH 546, 3學分。固體力學中有限元方法
的應用。 16個研究生名額,註冊了14個人,還剩2個位置。14個本科生名額,註冊了14人,還剩0個位置。共計上課人數28人。






我覺得在這裡稱別人學霸往往都是帶有調侃的性質,因為其實人人學霸。即使你不想學,這種巨大的課業壓力會逼迫你不斷的前進。因為每次考試,每次作業都會被計入你的總分。最後所有考試作業的加權就是你的最終成績。
談到考試,麥吉爾的校訓翻譯過來是天道酬勤。
教授總是去鼓勵你,不斷的努力,他們的眼神總是充滿着善意和期待。當你來到這裡,他們都知道你一定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需要的只是更加的努力努力再努力,從而讓自己的起點變得更高,能夠匹配學校所給予你的平台。考試試卷也會讓你發現,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取得一個還看得過去的成績。當然要想取得高分,這需要對所學有全方面的領悟。然而這種領悟依然要靠努力取得。
然而你並不能說考試簡單。畢竟一學期你可能要上6門課,而每門課的背後是比磚頭還沉的課本,幾百頁的筆記,和你那寫了上百頁的作業。
麥大課程難度很大,雖然大一的新生可能不容易體會這點,畢竟大一基礎課有些內容高中學過,會相對好受一些。但是我覺得應該沒有哪個高年級的同學敢說課程簡單。說句實話,期末考試題往往難度偏大,不是很好處理。而且三個小時的考試,只有大題。如果不是學的很紮實,後果往往比較嚴重。如果學的比較紮實,GPA就很容易逆天。
高年級的課程班級規模越往後越小。大三就開始基本都是小課了。答主有幾個課一共才10來個人,有個課只有9個人。另外高年級課程,比如研究生級別的課程,難度至少對於本科生來說非常高。其中MECH,CHEE這種課非常多。
工科的淘汰率是一直令人詬病的。大一體現的很不明顯,因為大一淘汰率只有10%然而大二開始,mcgill逐漸顯露出她那嚴格嚴苛的把關要求。很多的人都因為熬不過大二下學期而轉學或者換專業。因為工科在加拿大和醫學法學畢業生同屬高收入群體。而這些群體都有相關的協會來把控,他們將課程標準課程難度設置的越來越苛刻以保證畢業生的數量總是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從而保護其自身的利益。而在McGill這種以課程難度大著稱的學校里,淘汰率就比較明顯。雖然淘汰的標準很低,就是GPA=2.0。我覺得凡是努力學習的同學,這條線離你很遠很遠。但是GPA想拿高,真心需要很努力很努力了。而且有些時候課程一多,想兼顧確實不易。
知道不少被淘汰的中國同學(老外更多Orz)。其實這種情況在加拿大名校太正常了。加拿大大學普遍寬進嚴出,進去了並不代表能夠畢業。很多人水進去,最後肯定會被T出來。
McGill雖然入學把控在加拿大實屬嚴格,但是仍然不能說是嚴苛。但是進來想出去絕非易事,即使生源質量高,但課程難度到後期仍會趕走一票人。而且錄取過程中難免會有人幸運的混進來,熬不到畢業是肯定的。
總之GPA想拿高還是要非常努力才可以。比如畢業想要保持到3.5以上,還是需要每一步走得很踏實,大一大二瘋狂拿高,後期跳水不要太狠,基本上還是比較輕鬆達到的。想像一下3.5其實在國內大學也算是85分以上的,其實也還可以了=。= 而這個成績憑藉McGill的背景足夠你踏進其他國家的名校研究生了。根據同學的情況來看,這個分數,哥倫比亞,劍橋牛津之類的還是壓力不大的。只要你願意自費╮(╯▽╰)╭。想去MIT這類,請繼續轟高一下GPA,但是科研經歷更為關鍵。還有推薦信。在McGill,這種機會只要想隨時都有。找個德高望重的牛叉的教授去做projects,順路牛推也到手了嗯嗯。McGill工院去MIT這種級別院校的機率還是不低的。大家加油*★,°*:.☆( ̄▽ ̄)/$:*.°★* 。
很多人覺得出國的學生一般學習不好,其實我覺得這裡面多少摻雜着刻板印象或者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至少學習不好這句話在McGill是絕對不適用的。而且學校對於普高生是強制要求高考成績的(除非有SAT/ACT),比如McGill工院的同學,起碼高中時985大學的實力大家還是有的。何況入了大學又是4-5年的高三生活。看到網上很多人說高考一本不過然後來上學的,也是黑的太不專業了。這課程難度,課業壓力,能熬到畢業嗎?
開學二周後,工科樓McConnell和Trottier的工科學生就進入了緊張的期中備考狀態,走廊兩旁的座椅人滿為患,噼里啪啦的鍵盤聲此起彼伏。有的人則趁課間吃點餅乾,補充體力。這種癲狂的學習模式,我不清楚是稱其為好還是不好。但是總覺得這一定不是在浪費人生,相反會讓人倍感充實。我明白,將來的我們大部分人不會選擇去做學者,我們大部分人也不會去繼續從事科研,去當教授,科學家。但是在大學期間經歷的這種磨礪和考驗,卻足可以幫助我們穩住重心,勇敢的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踏實的走好下面的路。
附圖:
(拍攝於剛開學10天後的工科樓走廊)
最後吃我一波安利:
學風極好,而且學生群體素質極高,學霸遍地跑。
這是同專業情況下錄取難度最高的加國院校。能被錄取就是棒棒噠!
學校純英語,校外英法雙語。雙語環境助你幾年下來變身三語人士,讓你裝逼助你飛。
華人少,給你純正的留學體驗,逼你張口說英語。
在歐美名聲大,聲譽高。讀研找工作都加分。
如果將來回國發展,你的工作經驗遠比畢業院校來的重要。McGill能助你在歐美找到更好的工作。
來魁省留學,畢業拿楓葉卡妥妥的。先工作再移民的步驟可以變成先移民再工作。
因為畢業移民後可以愛去哪去哪,所以不會碰到因為身份問題而拿不到好的工作,或者被僱主壓低工資的情況。並且讀研讀博的申請難度,獎學金的申請難度,以及學費金額會因為你的這張綠卡降低太多(eg, 移民後 McGill研究生一年的學費只要1800加幣,也就是人民幣1萬塊錢左右,而這其實也就是畢業後1個多星期的收入)。


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有人說出國留學是最好的愛國教育。正是因為生活在一個新的國家,才能讓我們有時間去細細挖掘國與國之間的不同,站在國際視角來辯證的看待問題,體會到祖國的強大與美好,挖掘出其中的前景和商機。
移民的意義對於新時代的留學生,我想可能更多的在於將來可以更好的回國吧。


END.
贊得多,踩的多。看完了,你就不動動你的小手點個贊麼。 >_>
答案在2015年,2016年更新過。一晃到2022年了。時過境遷,人在歐洲,有幸碰到了好多McGill的校友,教授,高管。甚至在去育碧全球總部參觀時,HR部門的老大知道我是McGill的校友,直接激動的給了我一個大大的hug。
在倫敦,每年都會有McGill校友大聚會。牛津大學的校友主動發郵件告知我,牛津會給McGill畢業生offer全額獎學金(專門的基金會),建議我去申請。
當年助我拿到斯坦佛PhD offer的大牛教授(現已退休),了解到我選擇了棄工從商,並沒有失望,而是鼓勵我追隨內心。並且多年後仍然無條件的鼎力相助(甚至直接給劍橋招生辦寫了郵件),讓我5投5中。沒有這位貴人的相助,我大抵不會申請這麼輕鬆。
McGill在歐美地區超高的聲譽,特別是人在歐洲,母校的光環,讓我求職獲得了許多的便利。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浪費英法雙語區帶給我的語言學習機會,讓我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視野,能夠看到中英法三個世界的賽道和機會,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我來自一個很小很小的內陸城市,是McGill讓我有機會看到世界的舞台,認識這些努力的同學,完成自我蛻變,真正體會到了天道酬勤的含義。
不知道這輩子有沒有機會能夠配得上母校,但我對母校永遠心存感激。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7:58
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贊與鼓勵,真的謝謝各位。
我初中老師曾經定義過命運,命是父母給予的,但運是靠自己的雙手所奮鬥。
蒙特利爾零下20多度的寒冬中,半米厚的積雪完全無法擋住我前進的腳步與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期待。
無論你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有怎麼的夢想,請你們一定要在實現夢想的漫漫長路上堅定信念,努力奮鬥,不為他人,只為自己。
以下是原答案




每天對學習都充滿激情,我現在和室友合租在地下室裡面(扎心了)每天吃着最便宜的5塊錢人民幣一斤的spaghetti和超市裡面的特價牛肉餅+special offer的蔬菜,從來不敢多花一分錢,父母也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一家三口人住在不到60平米的拆遷樓里,父母每天加班為我掙學費,以前上下班都是坐公交車的,現在改騎電動車了,而我只是想好好讀書,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畢業以後拿到身份移民,最終把父母接過來,我這種被國內教育體制拋棄的,被老師每天體罰的,被同學所看不起的,如今有幸能進入麥吉爾大學,對於這個機會我萬分珍惜,為了夢想為了自己的未來在奮鬥,我與我的同學們不一樣,我已經退無可退,唯有持之以恆,不懈奮鬥,為我改變命運的這幾年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啦啦呃呃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39694405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0
作者:Ivellios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3975860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記得之前選學校的時候還常跑來這裡看大家的毒文,一轉眼大半年過去竟然也被學妹邀來答題了 (2018年微改:竟然馬上就畢業了)
好久沒碼字了,歡迎大家來挑刺改進
James McGill鎮樓


關於學校選擇

首先,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選擇來加拿大/為什麼選擇麥吉爾。其實原因有很多。考A lvl之前一心想去英國,夢校是牛津,也做了蠻多功課,後來面試出了些狀況。當時申請的時候特別迷茫,英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澳洲的學校申了一圈,每一處也都拿到了幾所學校的offer,現在想想其實有點不值得浪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申請之前最好能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折騰。
選擇來加拿大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費用上比英美同等級的學校要低不少(也算是沒有去Imperial的最大原因吧),生活費也不會那麼肉疼。
其次加拿大和美國選課轉專業的自由度相對要高很多,不像英國新加坡那種一旦入學確定了專業基本跳不出去。
最後因為麥基所在魁省的省提名(PEQ),移民難度很低。倒不是說來這邊讀書一定是為了移民,但是一旦覺得這個地方適合自己或者現實所迫,有身份之後工作生活會便利很多,算是給自己鋪下一條路。還有很多人打算將來去美帝讀研或者工作生活,來加拿大讀書文化差異等等會比較小。麥基在美帝最少在美東北的知名度還是會加分的,假期去了趟紐約也算是有了親身體驗。再加上美國本來就不太友好的工作簽和總統換屆帶來的不確定性,給自己留條後路不是個壞主意。
Q: 麥基跟多大的知名度對比
這個問題確實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這兩所學校間的選擇是很多準備來加拿大留學的人都會考慮的問題。兩校的建校時間差不多。多大主校區地處現今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多倫多的市中心,麥基主校區位於曾經的加拿大第一大城蒙特利爾的市中心,因為蒙特利爾曾經的光環麥基曾在歷史上有過一段極輝煌的時光,現在也受蒙特利爾和整個魁北克經濟的拖累,再加上法語區英語大學的尷尬地位,資金嚴重短缺。相對的多大因為多倫多城市的帶動,加上三個校區大量國際學生投入的高昂學費,資金不太會制約學校的發展,所以勢頭很猛。很多人用高考的思維以錄取難度來評判。如果在加拿大本土,只考慮成績的話麥大對非魁省學生的平均錄取標準明顯高過多大主校區,更不用說多大的兩個分校,但是麥大
對本省CEGEP的標準似乎又不是那麼高,對於國際學生來說其實兩校對分數的要求半斤八兩(可以說都比本土低),甚至多大因為會要求學生的課外經歷反而顯得更繁瑣一點。如果從國內的認可度來看,多大是明顯高過麥基的。歐洲來的學生大多對這兩校的認知其實很模糊。在北美的話,如果考慮父母輩甚至爺爺奶奶輩,個人感覺麥基的名聲還是很響的,但是如果是校內來自美國的同學大部分都會很誠實地跟我講來到麥大主要是因為學費低廉,倒是我之前去紐約玩碰到很多人聽到我是麥基的學生表現得非常佩服。之前在紐約吃早茶的時候鄰座的美國大媽跟我搭話,聽到我是從蒙特利爾來的學生之後直接問我「你在McGill學什麼?」,還有之前在溫哥華拿學簽旁邊的學生看到我拿的錄取通知表達的的讚歎,也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
要是大家考慮知名度的問題是關於學校選擇的話,如果之後要回國發展,不考慮學費差異個人強烈建議選多大。如果考慮之後在北美尤其是考慮去美國考研工作的話,麥基也許會有一些優勢,再加上魁省的移民政策是以後工作生活很關鍵的加分項。多大因為淘汰制度壓低GPA也許不太利於之後的申請,還有兩個分校拉低了畢業生的平均水平,麥基因為法語區的問題實習和找工作都多少會有些障礙。其實僅僅學校名聲遠比不上個人的成績、經歷來得重要。去哪所學校讀更多的是選擇你要在哪裡生活,在哪裡度過你人生中最美好的3-5年,本科階段這兩校教學的綜合差異沒有碾壓的區別,反而是你的成長環境,你身邊的人和你自己對未來人生的規劃更重要。
當然如果你是申請研究生的話,多大經費上的優勢就會被放大,要考慮的東西也會不同。


關於申請

麥基申請的截止日期(我記得多大也差不多)是1月15號,這個截止日期是申請提交的時間不是材料遞交的時間,填寫申請的時候是不需要準備任何材料的,申請交上去之後會有一個頁面允許你提交各項材料,這個截止日期沒有固定的時間,我當時是在3月初A lvl
成績出來才交齊最後一份材料,大概不到一周之後就發了offer。麥基是一個只看成績的學校,不考慮任何CCA records(課外活動)或者VIA hours(義工時長),申請特別容易上手。
如果最後決定要來麥基
的話,不要忘記去Singapore MOE申請遞一份成績直送給學校,要不回國之後辦理會有些麻煩。
個人經驗來講,我沒有被要求提交任何predicted results。從advisor那邊套到的信息是如果申請science或者arts的專業,要求大概是四個H2 AABB,申請management和engineering
大概是AAAB,四個A可能會有獎學金,但是如果你自覺自己很難達到這個標準也沒關係,可以大膽申請嘗試一下,也許會有驚喜。
之前很多學弟學妹諮詢我關於選專業的問題。以麥基的情況來說,工程畢業需要的學分會多一些(142對比其他專業的120),課程難度據說也大些,可能會晚一些畢業。其他專業的學分要求差不多,同一個faculty內部的專業差別都在選課上面,並不需要在申請的時候就確定,但是想轉去其他的faculty會有一些限制。轉專業會看GPA,所以最好還是在入學前就有一個大概的規劃。如果沒記錯的話麥基可以在申請的時候選擇平行兩個不同的專業,那就盡量選兩個入學標準不同的faculty,這兩個專業申請是獨立的(由兩個系的招生官分別審核),不需要像申請英國那樣一定要相關聯。


關於課業

新加坡A lvl畢業來到這邊可以換掉一定的學分,入學之後直接算作大二的學生,不論專業。如果進入Faculty of science或者arts內的專業可以直接換掉畢業需要的120分中的30分,其他專業的情況不是很確定,估計應該不會差很多。換學分這事其實有利有弊,有些換掉的課程之中有沒有學過的內容之後學更高階的課程可能會struggle一些,但是總體不是大問題。還有跳過了大一相當於跳過了大學最簡單的課程,對最後CGPA可能會有一些影響。
課程難度的話,我也只是入學半年沒有選很難的課不好評判,但是就我現在讀過的一些基礎課來說,難度是要遠低於大家在JC學的課程的。雖說是85分拿A,但是平常會有很多assignments, quizzes, midterms來幫你拉分,甚至還有很多online的部分,放到JC幾乎可以看作是教授變着法保你不掛科。上學期學了一門linear algebra
,幾乎就是JC math的matrix加vector
,難度甚至比JC的考試還低很多,還是很輕鬆的。
相對的,9月剛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日抱着參觀校園的遊客心態在學校里瞎轉悠,走到McLennan圖書館赫然發現整個圖書館座無虛席,每個人面前都是厚厚的筆記資料,着實顛覆了orientation
和frosh給我留下的party school的第一印象。


關於生活

Photos taken from Mount Royal
物質生活上來講,蒙特利爾還算是個不小的城市,麥基的校園又在市中心的中心,所以日常採購啥的還是很方便的。
飲食上來說肯定不像在小坡有那麼全的亞洲美食,但是Chinatown和康大附近的中餐選擇還是蠻多的,也有不錯的日料拉麵韓餐之類的可以發掘。法餐遍地開花不過價格感人,各種快餐也是不缺的,口味見仁見智。這邊夜生活還是挺豐富的,酒吧各種吧散布全城。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說,我再也沒有找到像KOI那樣好喝的奶茶,沒有像迴轉壽司
那種便宜多樣吃到飽的壽司店,沒有豚骨王那種隨便點都有驚喜的拉麵,沒有肉骨茶
的回味,沒有laksa、添好運那種可以讓人念念不忘的簡餐,沒有pizzahut box和遍地的商場帶來的便利。
交通來說地鐵網不算很密集但是足夠方便,不過價錢感人,而且破舊骯髒,坐一次不論里程都要3塊錢的設定是我出門的一大阻礙(當然還有冬天的妖風)。
這邊總體的日常消費相對小坡還是高不少,購物15%的稅,吃飯在稅上再加上15%的小費會在付賬的時候考驗你的神經。但是車房等等大件確實便宜不少,這就是後話了。
往好的方面說,來這邊之後最大的感受是自由、對個體的尊重和普遍友善的大眾。這點想必忍受了四年宵禁
和各種繁瑣的填表的大家都會懂。雖然物質世界不似坡上那麼浮華豐富,但是呆久了之後會有一種擺脫了束縛的錯覺,每個個體的特質都會被理解和尊重。你想嗨大家就一起嗨你想靜就坐在旁邊休息大家會盡量不去打擾你,這種感覺還是挺美好的。
蒙特利爾地處法語區,雖然市區內大多人都會講英語但是也有例外,路標菜單很多都只有法語,來這邊之後多多少少會主動被動地去學一些法語,算是附加的小福利吧。
SM1坡
黨的大學生活在15歲就開始了,大學課程在17歲也開始了,所以大可不必擔心生活學習上的不適應。當你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這幾年磨練出的心理素質會幫助你平靜從容地開始新生活的。
說一個可能大家不太經常注意的點吧,來這邊之後因為課程安排和坡黨獨特的經歷可能會讓大家覺得格格不入,可能不太容易找到可以交心約飯的朋友,每每看到票圈留坡黨歡樂的一家人,會多少有些失落。It's a cross to bear.
總之,這是一座所有建築不能高過皇家小土坡
的城市,這是一座每走三分鐘就會有一座不同的很好看的教堂的城市,這是一座有執念的有情調的充斥着年輕學生和老舊建築的矛盾之城。


關於宿舍The Strathcona Music Building, formerly a wing of the Royal Victoria College
答主現在是住在校內的Royal Victoria College Residence(RVC), 這本來是一所專為女生建立的學院,後來成為麥基的女子學院
,再後來其中的一部分變成了傳統形式的宿舍,另一部分現在是麥基的Schulich School of Music(音樂學院)。宿舍近幾年開始接受男生入住。這個宿舍是麥基離學校最近的宿舍之一,加上條件不壞,還擁有自己的食堂,一直很火爆。
我住的是tower的單人間,房間不大但是儲物空間很多,房間里有自己的冰箱(不定期發出求關懷的嘶吼),沒有空調(也基本用不上)。每層樓通常有14間房間(個別樓層會多些),房間圍繞建築一圈,包圍着中間的公共洗手間。洗手間通常會有三間浴室三個隔間四個洗手池,通常是夠用的。宿舍唯一可用的帶廚具的廚房在一樓,這個不便能不能被冬天不用出門即達的食堂彌補看個人習慣。宿舍區內還有檯球桌,公共區域等等。
其實是打算來吐槽的。
宿舍配有暖氣,不過功率完全根據室外溫度調節,室外氣溫稍微一升高屋內就會陰風陣陣。
電梯三天兩頭不定期會上下游移。
最大的硬傷是...貴!
以同樣的租金(C$1305每月),你可以在學校周邊租一個小的單身公寓
,自帶廚房客廳洗手間。或者你可以用低廉的多的價格(差不多C$400-600)跟別人合租一個小套房,雖說可能離學校稍微遠一些,但是能省下不少錢。再加上每半年還要交2000多刀的meal plan,學校號稱不收稅不過要交admin fee(換湯不換藥),加上食堂的飯真的是貴得離譜,其實並不合算。學校周邊的Le Cartier, Luna, Le 400, McGill Ghetto 都會有不錯的房源可供選擇。

Photos taken from Royal Victoria College, McGill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4
CODE002:


機械攻城獅!剛剛結束在McGill的第三年!
體驗的話,累,孤獨,開心。
累的話,其實主要是第三年,學的很累。麥吉爾的課號編的很有意思,大致遵循一個規律,第幾年上的課基本就是幾開頭。
第一年如果沒有換學分(AP,Alevel 之類的), 上的大多是1XX系列的基礎課。這些課,只要參加過高考並且只要過了一本線,都可以拿到A(4.0/4.0)。講的大多是高中課本上的內容,動量啊,電磁啊,導數啊,積分啊,物構啊,有機啊之類的。在夢裡也不應該忘記的東西。可以隨便翹課,隨便寫不寫作業。第一年總體來說大概就像高二,作業不多不少,輕鬆,可以談一場你儂我儂的戀愛。
第二年,課號整體步入了2XX系列。難度上了一個台階,開始學習高中有接觸,但是沒有具體講解過的東西。但總體難度,只要不遇見出題太過兇猛的教授,也不算太高。只要不翹課,作業認真寫,也可以拿到A。寫作業真的很重要,首先好多課作業是算分的,5%到15%,這個分數就是教授送給大家的。作業可以討論,不需要獨立完成(但是如果是上交紙質作業的話,每個人都要交獨立的一份,但是,獨立上交 

 獨立完成,ovo),批改也比較松,數學的話也並不需要一次答對(作業是網上那種填空題,有好多次機會)。Tutorial的話推薦可以去,首先授課的是TA,教的內容大多是作業和教授布置下來的題目。有的TA人非常好,會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做一些過去考試中出現的題目,這些題目非常非常非常有幫助。教授出題大多有一個題庫,搞不好就押中了不是!即使不是完全相同的題目,思路和步驟也非常值得借鑒。感覺某些課,tutorial比lecture都有用233。第二年總體來說大概就象高三上學期,作業開始多,不那麼輕鬆,考試有了壓力,可以談一場每個晚上一起去吃飯,周末一起看個電影的戀愛。
第三年,基本都是3XX和一些比較過分的2XX系列的課。這一年就不是開玩笑的了。學的都是很難的知識,上課不像第二年那樣都聽得懂,經常有好多疑問,課後要花好多時間去溫習和思考。但是這一年也是感覺自己能力和知識提升最快的一年,真正感覺自己像一個大學生,感覺學的知識真的和實際有所接軌。教授開始不願意布賦予作業大量的分數,因為他們已經看透了作業中摻雜的合作成分,不再願意輕易把寶貴的分數賜給可憐的莘莘學子。這時的作業通常只值5%。而且這5%通常分成五六七八份,每一份都要花一二三個小時。即便如此奇葩的投入和產出比,這5%的作業也是非做不可。因為這是為數不多的題庫。第一年第二年的許多課的考試都可以找到前些年的卷子,但是第三年的教授們開始重視保密工作(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懶的自己再編題目,時間都花去research了,哼),因為作業就成了唯一拿來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廉價試金石。拿20%的期中考試當試金石太奢侈了,一般學生都付不起。但是總體來說,第三年感覺仍然還是在拼用功程度而不是智商。只要做練習,認真聽課,考試前認真複習,依然可以拿到A。只有少部分課,教授的卷子出的就像在耍人,不來點技巧性的方法真的解不出來,當然這種課絕對是少數,他們只是不想學生4.0畢業而已,狡猾的機械教授們。但其實認真做練習,認真聽課,課後認真思考,考試前認真複習就會花掉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在下第一年基本十一點以前就會睡覺,第二年這個時間推到了一兩點,第三年三四點鐘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有時候寫到早晨六七點也無不可。但是這個過程並不痛苦,頭一低一抬,時間就這麼刷刷刷的和自動鉛筆的筆芯一起溜走了。留下的是一疊疊的作業,一點點分數的累計,考試前一點點的不用為要考95才可以拿到A的慰藉。其實大學的學習就是如此,一定要學進去才會出成績。好的自律能力和不算濃厚但是總要有的學習興趣是必要條件。就在下看來,到第三年的課為止,只要肯花時間,沒有學不好的課,掌握不了的知識。所謂天賦什麼的,幫助肯定是會有的,但是絕對不是決定性因素。麥吉爾教授出的卷子不是那種靠靠前突擊複習就可以考高分的卷子,他們更看重學生有沒有保持好的學習狀態。但是說句實話,累,真的累。不同於高中那種重複的疲倦,手的疲倦。大三是那種長時間思考的疲倦,心的疲倦。答主也不算那種超級耐受性的人才,每次期末考試前都會極其極其極其厭惡學習。從而不想複習,不想刷題,只看筆記。但是因為平時花的時間比較多,所以考試結果也都不算太差。感覺這其實是蠻健康的學習方式,比那種考前突擊複習要好得多,也合理的多。第三年總體來說大概就像高三下學期,沒日沒夜的學習,作息各種不調,身心各種疲乏,看着自己的成績提心弔膽,不過不用擔心,麥吉爾沒有排名這種萬惡之源,我們要比較的只是各個等級的線,而不是和別人去比什麼分數。大三,嗯,可以談一場每天晚上一起在家裡吃飯,放假的時候出去玩幾天的戀愛吧。
總結一下,第一年不累(高二),第二年小累(高三上),第三年非常累(高三下),第四年還沒經歷過。
當然這一切建立在,你是來麥吉爾學習的,不是來這裡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指望混個文憑以後接父母的班,抑或是覺得靠社交就可以如何如何之類的。好多人都擔心只學習會不會沒有朋友。當然不會,社交這種東西,自己都沒有能力,那不叫社交,那叫巴結。只要有能力,別人會找上你當朋友的。學校內部,就工程院,感覺成績就是一切,只要成績好,給教授發郵件附上你的成績單,好多要求像加課之類的都會被要求。去找advisor要一些上課的許可也會被同意,每年還有獎學金拿,暑假還有機會得到research經歷,可以當TA,按小時領工資,可以實習,好處數不勝數。這也是答主最喜歡麥吉爾的地方,尊重知識,學術氛圍極其好。攻城獅們最常用的見面問候就是:
兄弟,最近還行吧?
嗯,我這周作業寫完了,下周倆期中,還不錯。
是XXX課的期中吧,我也有,我那天還有個XXX的期中。
兄弟,XXX是某某教授教嗎?他的卷子真的狠,我上的時候考了。。。。
然後通常會進入一小段吐槽教授環節。最後以互相的鼓勵收尾。
順帶一提,這個學校錄取好像也是只看分數,答主懷疑他們是不是把所有申請人的各項分數加權然後算一個平均分,從上到下排,然後在需要的名次切線,往上一提,名單拉走,發offer。offer語氣也及其不和藹,概括一下就是愛來不來。


孤獨,嗯,吐槽環節。孤獨的度過了三年。第一年住宿舍,山上,那群美國人沒日沒夜喝酒party,醉到不省人事要宿管背他們回房間。考試前去教堂禱告,祈求得高分,考後拿着三十多分的成績傷心。至於他們學什麼,就不點名了,不想搞院系之間的歧視,不過他們不是攻城獅。這些人沒什麼好結交的,學術氛圍極其好也有相當一部分敗類,希望他們之後可以回歸正確的人生道路。第一年認識的國內的同學都很不錯,到現在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好多人經常說什麼comfortable zone什麼的,無稽之談。這玩意根本就不存在,不是說要和外國哥們交朋友,是要和該交朋友的人交朋友,不存在什麼華人圈子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中國同學經常在一起純粹是因為都喜歡學習,學習上可以交流,或者有共同喜歡的遊戲,僅此而已。文化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並不影響成為朋友。順帶一提,在麥吉爾從來沒見過什麼種族歧視這種東西,打架的也沒見過,抽煙的都很少。總的來說,第一年比較孤獨,人生地不熟,住的地方又都是一些沒法交流的傢伙。加上沉迷三國殺和一些其他因素,諸如被貼上了一些關於學習方面的標籤嗯。。。第一年是孤獨的一年,這種孤獨說實話有點難受。


第二年搬出去自己住,不想找室友,因為作息奇葩,加上睡覺的姿勢啊衣着什麼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自己買菜做飯落的輕鬆自在!噢對,食堂。如果第一年是住學校宿舍的話,大部分宿舍帶有強制的meal plan,多到把食堂所有的都試一遍都吃不完。而且食堂賣的無非就披薩,意麵,漢堡,炒麵什麼什麼之類的,不好解釋,放圖也沒意義,有些東西看上去難吃吃起來真的棒,反之亦然。食堂總體味道不錯。答主是個對吃狠忠誠的人,和別人一起吃飯經常弄到別人去再點一份。第一年吃膩了食堂meal plan還吃不完,第二年繼續偶爾去換換口味。其他時間就是自己買菜做飯,除了攻城獅的另外一個理想職業是大廚。蒙特利爾的菜價比國內略貴,不過有限,基本差不多。肉類便宜很多,蛋奶飲料什麼更是差距巨大。自己買菜做飯一個月只需支付600刀左右就可以吃的非常豐盛,唐人街的華人超市也可以買到很多需要的調料之類的東西。蒙特利爾的唐人街算不錯,比較乾淨,不會像多倫多那樣嗯。。。不好評價。飯店口味也都還可以,不過總歸還是覺得自己做的好吃。蒙特利爾也算加拿大第二大都市,吃的着實不少,各國風味都有,吃貨的天堂。答主不太喜歡,因為中餐廳都不太好吃,放的東西一樣,味道總是相去甚遠,大概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調料水質做法什麼造成的。出行什麼主要靠地鐵,50刀的學生月票可以一個月暢通無阻,雖然地鐵老是出毛病尤其是冬天,但是總體來說還算準時。地鐵里也乾淨衛生,上班時間也不擠。沒有遇見過什麼醉漢什麼嘔吐之類的東西。如果選擇和同學合租學校附近,房租大概600-800刀一個月。但是找室友一定要慎重,兩人最佳,三人略多,四個人一起住不出毛病我是不信的。志同道合的好友才好一起住,算賬什麼也最好AA,以免老覺得自己虧欠抑或佔了他人便宜之類的。順帶一提,麥吉爾最近錄取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大有多大的趨勢(先放進來,再刷掉,賺一兩年學費,個人看法,不喜憋着)。所以生源質量真的不敢恭維。一屆不如一屆,主要指學習態度,並非能力(答主從同樣課同樣教授的課的平均分做出的結論,不喜歡迎對噴)。這對答主並無影響,反正再過一兩年即可畢業,學校聲譽仍在,不用擔心受到影響。只希望新同學不要砸了這塊招牌。噢對,麥吉爾招生其實很注重往屆學生的質量,換句話說,每個高中也有自己的聲譽。答主的學姐優異的學業表現絕對對答主的錄取有貢獻(最最最喜歡學姐了!!!),而答主也在為自己的學弟奉獻自己的力量。所以希望,如果有廈外的同學看到這篇回答,又有意願來加拿大,希望可以選擇麥吉爾,答主不想再看到在學校的光榮榜上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人後面標着麥吉爾大學,座落在加拿大錄取的第一位,所有多大同仁的上面。你們申請被錄取的機率一定很高!回到正題,第二年仍然是孤獨的一年。首先住的不在學校附近,所以並不經常在學校學習(好奇所謂學校效率更高論是否屬實,答主純粹因為太懶而不想去學校,放學就回家),而且並無舍友。加之相比從以上回答就可歸納,對好多事情的看法比較偏激,說話直來直去,而且被貼上了一些關於學習的標籤(真的很討厭)。不過這並不代表答主不會察言觀色,只是很多時候覺得沒有必要,好多話直接說出來反而更好,維持表面的虛假關係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想要的是真物(大老師大老師大老師!)~~
第三年,這種孤獨大概達到了一種巔峰,每天學習感覺人格都要不正常了(可惜並沒有)。主要是看透了好多事情。大三好多課都不喜歡,可怕的是身邊的人明明不喜歡(看得出來,喜歡會學的時候一直玩手機,還翹課嗎),還裝作很喜歡,非常用功的學(不算嫉妒)。這其實都沒有什麼討厭的,相反很敬佩,但是考之前老是裝作自己平時不用功,強調自己考試前就學了幾個小時是什麼意思。為了凸顯自己很厲害嗎?這種東西高中生都玩膩了吧!可怕的是這種人還真的不在少數。不得不提麥吉爾學生的通病,喜歡裝X。偏偏喜歡裝的人又沒有能力,不會給人那種自負的黃老邪的感覺,只覺得是一味的沽名釣譽。這種風氣下的結果就是互相裝B,都說自己沒學其實都在背後用功怕對方考的比自己好,真的不理解意義在哪裡,互相攀比的能帶來什麼提升。這種虛假的面具,我是永遠不屑於戴上。通過勤奮的複習考好有什麼丟人的嗎?為什麼非要裝作自己是天才,偏偏考出來成績也沒多技驚四座。幼稚!第三年就是這樣,無限的討厭這些戴着面具的人,不願意加入朋友圈考試後的不可描述。從而變得越來越孤獨。不過卻開始逐漸享受這種孤獨!大二時開始玩的陰陽師也一直堅持!加入了二次元的隊伍!學習完了看番比和那些精緻的考試前裝作自己什麼都不懂的人有意思多了!(想到幾個小時後就可以看國家隊第16集,整個人都興奮起來了!)
總結一下,第一年孤獨(難受),第二年孤獨(習慣),第三年孤獨(享受),第四年希望可以找到一樣孤獨的人,就像雪乃找到了大老師!(我永遠喜歡雪之下雪乃!)
最後一個關鍵詞是開心。是的!這三年總體來說都非常開心,相比從上面的長篇大論里可以感受出來,並沒有頹喪,其實是對自己的狀態的極度滿意23333。說明麥吉爾不但適合現充,肥宅也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習+看番其樂無窮!終於寫完了!知乎首答獻給了自己的大學2333!許個小小的願望,希望MECH309不要翻車,4.0可以保持到大三結束!翻車也沒關係,這個課考不好也不丟人哈哈哈。在麥吉爾,大概人人都會遇到不順,但是麥吉爾的氛圍很容易讓人找到開解不順的方法,不像某些大學,動不動就有人自殺。巋然不動的麥吉爾永遠是學生心靈的慰藉!看着飄揚在主樓上的旗子心情就會好起來,而且學校為了保證學生看到旗子,無論是選舉還是天氣惡劣都不停課!
以上均掏自肺腑,絕對真實。真心喜歡這個學校,三年來學會了很多知識,看清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想去MIT讀PhD ovo),還掙到了不少錢(2700+5000+5600,今年的獎學金還沒到賬)。收穫了很多友誼,雖然沒有一份是可以交心的那種。唯一的美中不足是沒有收穫愛情(這算什麼,反正02的darling只有我一個!)。歡迎各種問各種有關學校的問題!申請的可能愛莫能助。。政策每年都在變!


兩年之後再看以前的自己真的感受良多哈哈哈!有種看黑歷史的感覺。
因為疫情隔離在家,剛好暑假,有空閒時間,來更新一下以前的答案!
去年12月份從McGill畢業!因為沒換學分,所以多了半個學期,一共四年半,機械142分是真的有點多!其實趕着上完估計四年也能上完!不想讓自己活得那麼辛苦!
第四年其實相比第三年,壓力小了很多,就機械工程來說,最難的課第三年都上完了,第四年只剩一些畢業設計和5開頭的選修課,只要別選太難的選修,生活還是能過得很愜意的,如果前三年都堅持下來了,第四年肯定沒問題哈哈哈!
關於自己,4.0的GPA保持到了大三結束,大四上學期選了倆比較難的選修,拿了倆A-,最後3.98畢的業。剛開始還有點難受,到後面也就沒所謂了,有點缺憾才比較美哈哈哈。當初就是拼了命學,估計也就多拿一個A,3.99和3.98沒什麼區別,反正都不是4。
自己最後也沒選擇去美國哈哈哈,當時申請的時候肺炎還沒爆發,就是覺得美國的氛圍不太好,遲早要出大事,現在看來自己的選擇真的無比正確!順帶一提,McGill畢業只要你GPA夠硬,其他什麼課外活動統統無所謂,有點研究經驗錦上添花,沒有也沒關係,申美國TOP12345678910一點問題都沒有,歐洲英國其他什麼更不用說。畢業了才知道,McGill牌子就是這麼硬。
自己最後申的本校的研究生,成績單和意願書遞上去教授就同意了,留校的同學基本都是如此,怎麼說呢,McGill畢業,肯留下來的真的很少,學校大概特別珍惜吧哈哈哈。
不過兩年前的自己還真的是中二氣息爆表,,,越看越羞恥。但是還是期待七月份的春物第三季,雪乃天下第一!!
希望能多一點愛看動漫的同學來McGill。。。。。
以及福建的同學,廈門的同學,廈外的同學,McGill招生好像特別喜歡看往屆的生源,翻了翻高中母校的畢業去向,好像來McGill的還不少哈哈哈。應該是給學校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吧,感覺之後的同學申請也會容易些?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4
作者:獨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3992890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大概是看了太多關於工科生和商科生的故事卻沒有看見文科生的身影,於是自己也決定來寫一寫Arts students一種以及種種神奇的生活。
對於大學,我一直並沒有過多的期待,也不想帶着太濃厚的現實主義或是明確的功利態度。我更想利用最後一段簡單而充實的經歷去了解自己真正想去做的興趣和事業,更想去儘可能的接觸和接受一些未來充滿規律的生活里不會再有機會去放下腳步仔細思考的事情。所以當我決定要學social science以及humanities的時候,我覺得更像是終於打開了自己充滿不同可能性的盒子。
對於一個在理科圈學習了接近八年,在理科特長班呆了五年的人來說,遇見了太多可能和不可能。見過高二就保送清華的編程大神,和代表小坡參加IBO拿了gold申了n多年upenn都失之交臂最後終於跳進MIT geek大坑的小哥一起玩了很久,如此神奇的生命不計其數。即便作為一個學渣,在理工科也有點對自己的挑戰,興緻來的時候在大小競賽上也會努力的去做,更多的時候利用了小坡資源上的優勢跑了大大小小的實驗室、研究所。但越到新的人生的轉折點,一些聲音會愈發振聾發聵。
沒有那麼喜歡大家嚮往的英美,又覺得high school以及jc期間已經盡我所能的利用好了小坡的資源(大學課程、實驗室、database)而缺少了一種嚮往,只是想跳出一個固有的圈子,只是嚮往一種能夠純粹求知,和一群有潛力的人一起努力的環境。所以當時報了自己喜歡的文理學院和大學,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橫跨了幾大洲的選擇,但仍是遵從初心的挑選了雙手數得過來的學校。
最後來了McGill大概不出乎自己的意料,畢竟在offer來之前,自己已經躲在屋子裡摁過無數遍計算器,而mcgill是我唯二能夠接受的費用,再加上還給錢啊。即使是前後收到了之前覺得如果有幸被錄取一定會去的LAC的offer,我還是沒有過多猶豫的放棄了。對於我而言,教育本身是要有成本,但卻不是像如今的美國高等教育而言更多的在成為奢侈品,且reenforce一種status quo。所以選擇這裡,意味着我能更瀟洒的規劃我的大學生活,把更多的經費計劃到自己想去做的field study上,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去看更不一樣的世界。同時,我希望在相對開放的學術環境里,去發現一些以前沒有去深入理解的概念,哪怕我並不能全盤接受,但總歸是給自己充分的理由去判斷自己的喜好和理解。
我最喜歡的是challenge myself in a different way。從前和我熟悉的朋友就常常說,我這個人是不怎麼追求結果,也從來不會活在別人的眼界里,但認真起來,會有一種讓他人都感覺有些過頭的緊張感。自己以前沒太想過這個事兒,也是來着McGill,有一天站在y intersection望着Arts Building看了不知多久,才意識到潛意識裡自己還是有很多追求的。總想着既然選擇了這樣一所有着悠久傳統的學校,既然能夠坐在那老舊卻又顯眼的文學院樓里,那麼自己心裡的疑惑就應該盡全力在這裡解開,利用好這裡的資源,遇見比自己更有趣的人,讀更多的書。
於是在跳過大一直接上大二的第一學期了,就戰戰兢兢的去選了幾節文科300的課。越高階的文科課亞洲面孔越來越少,也是一種我想選擇的逃離。不必拘謹於曾經圈住自己那些想法和顧慮,和坐在一起的各國學生總能有新的話題聊,有的時候是母語對自己的影響,有時是生活習慣和飲食,偶爾也會在課後聚在一起吐一吐reading和assignments的牢騷。從開始並不能適應的節奏,到後來教授讓我刷臉帶我參加一些課題的討論和文獻的總結,因為他們覺得我的想法總是很不同。然而,這種不同,對於我個人而言可能更明顯的來源於我身體那種根深蒂固的亞洲文化而非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人生中第一次讀了那麼多論文,消化了許多大部頭,也是頭一次真正的遠離了那種你這次考試準備的怎麼樣考了多少分的緊箍咒。相比於這些,我的classmates和professors更關心你今天是從哪個角度去看一個概念,又能如何從這個概念出發去理解更多我們默認並習以為常的事情。這幾個月里,也遇見過許多很尷尬的時刻,比如一次我去老師的office hour,問了幾個問題之後,老師問我你是哪個專業的,我告訴他我是本專業的但是以前都是學理科的,他釋然的說到果然你還是適合學理科,因為我們很多時候給不了你為什麼。其實有那麼一瞬間還是很難過的,畢竟自己已經努力去調整適應新的學科領域了。不過慢慢的我就大概明白了,not all things could be explained的真諦,然後發現它還教會了我釋然的生活。
在有趣的課上遇見了有趣的人,有小天才,還有已經為人母的姐姐,有生活在香港食物鏈頂端卻很低調的名媛,也有為了改變命運而從工作崗位重返校園的日本姑娘。每一個故事都很打動我,每一種陪伴都成為我reading和assignment的動力,每一個人靜下來讀書的樣子都很美。因為第一個sem上了雖然平均分是C但每節課都充實到爆炸的welfare state courses,所以萌生了exchange要去scandinavian countries做term research的想法。大概在麥吉爾,文科生的生活可以是100種模樣,沒有engi或是management課程上的諸多限制,你可以選擇social或academic,選擇purely arts或hybrid with math/sciences,只要你去想去做,你就能活成自己應有的樣子。我本身是個矛盾體,充滿理想主義卻又紮根現實,充滿文學色彩卻也告別不了理科思維,大概是要感謝McGill和我在這遇見的人們成全了這樣一個我。
To be continued with life in Montreal and Canada. 順便希望大家不要用其他field of study的心態來judge這篇回答。畢竟我也曾是一個要成為engineer的?


時隔將近一年半,又過了艱難的一學期,我終於來更新我的答案啦。生活越來越艱難,但是今年遇見的也都是很喜歡的教授、很感人ta,並且偶爾還是有那群可愛的課友在身邊,makes me feel really blessed。同時還有機會,又跳出來看看,花時間思考人生,讓我對生活又多了一層感激。雖然選課還是亂的一塌糊塗,被departments氣得直跳腳,但是也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咯。
其實我的知乎角色和我的生活是比較脫離的那種,倒是也不怕被熟人認出來,但還是現實生活簡單些(繼續隨心所欲的做我理想主義的實踐家),而在知乎上的回答相對獨立些(主觀想法+客觀事實)而又能滿足更多同學的需求。在這還是想感謝所有為這個回答點贊/感謝的朋友們,也希望你們真的從這個答案里找到了一點點自己需要的東西。今天更新一大原因也是因為在這一年半里,後知後覺地發現,我和許多知乎地朋友們通過評論、私信甚至是微信也進行了很長的對話。大多數未曾謀面,但也有少數知友已經成為生活中可以交流、互相幫助的朋友。希望2017入學的朋友們經過這一年在McGill的生活,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以及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吧。也期待2018的新朋友們會在這兒開始自己想像中的大學生活。
綜合這一年半來被問及最多的問題,我將分成幾大類進行回答:
1)如何做一名social science/humanities生?應不應該學文?怎麼選專業?
我個人對於因為自己想學習的方向在國內發展局限大而出國的同學們是十分理解的。這些同學裡大多至少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文科/社科有一定的了解,少數非常慶幸的少年也已經在大學之前有了一定的閱讀量。但是也有許多同學非常的忐忑,而這種忐忑我覺得來自於缺少本應在申請季經歷的深刻的自我思考。
我覺得在北美學arts(也可以加上基礎理科)和其他的院系最大的不同就是你需要更清楚你自己,從能力到目標/方向。如果你是一個工科生/商科生,或者是學education/nursing,大機率上你的課程和身邊的同學會推着你往前走,很多時候國內來的同學可能還能續用和高中類似的方法,繼續作個優秀的學生。而且這些學院資源豐富而集中,所以如果你做的還不錯,就很可能還會有事事努力就會有結果或者「水到渠成」的感受。但是在arts,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自己的能力、想法、未來所在。事實就是在arts,因為自己本身優秀而自然而然有機會來找你的可能,相比較工科類專業輕微乎其微。這個領域大多需要我們有更複合的能力,許多機會除了能力的考量,對於motivation的要求也會更高,所以這些機會的supply和demand要match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arts的專業課就少,必修課就更少少,拋去這些,這三四年間你需要做更多的選擇。在自己的興趣和實際考量里平衡,在長期發展和短期需求里做判斷。在學業、睡眠休息、獨處自修、人群社交和看新世界裡做取捨從而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和舒適的作息。這些選擇不應單單是別人說經濟前景好、cs好找工作、xxx是水課,或者說是大家都在怎樣怎樣應該左右的。
為什麼選擇出國留學?就業/自我提升/看世界或其他什麼是你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和嚮往?你喜歡閱讀/熱愛寫作/擅長與人交流麼?你對某一種職業充滿嚮往麼?忽略自己的標化成績,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英語能力?你通過哪些方式了解過自己想進入的領域,這種喜歡是怎樣的喜歡?在有同學讓我推薦專業時我總會問這些問。這是一個至少我需要知道你是誰、想要什麼,才能嘗試去回答的問題。又是我也發現,一些拿到錄取通知的朋友甚至不清楚mcgill有沒有自己在考慮的專業。當然,每個人想去一所學校可以有千千萬萬不同的理由,但是我覺得我們可以說走就走,但不能不清楚where we are heading to。上大學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階段的終點,但更多的應該是更長一段人生路的起點,而你看待它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你的生活和體驗。
可能因為我自己當年和身邊的小夥伴都是完全diy,並且最後一共申請個位數的學校也是自己做過大量research才決定的,所以最後再決定去某所學校的時候都會大體知道自己發展方向了。我也理解許多國內,尤其是沒有脫產的同學在時間、精力上的困難。但是我是很認真的說,選校很大一部分,除了名氣和錄取分數等硬性指標,更多的你需要關注這個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院系、專業、教授設置。而這些東西是你的中介不會在意,但在網上能夠很輕易搜索到的,並且是會對自己大學生活有很大影響的東西。這裡我需要說一句,雖然我經常黑我們學校的admin和bureaucracy,但是當年選擇McGill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學校的網站做的真的不差,信息量真的是很大的。
比如文學院專業設置:Bachelor of Arts 這裡不僅說明了修讀學位的不同組合方式,對於major/minor也有清楚的列舉。
想深入了解自己好奇的院系時,可以去首頁搜索department of ____,找到department網頁後,大部分arts的專業會有courses & syllabi的部分有課程介紹和一些過去的課程大綱。通過課程內容和設置,大家可以大體上對一個學校在某一學科的特長有所了解。
大體上arts可以修讀的偏理科專業:major math/stats/computer science以及honours econ/joint honours econ & fine/accounting
其他專業對讀寫的側重不同但是標準是arts的標準了。
2)那麼McGill arts的課大概是什麼設置呢?
arts絕大多數的課程,不包括語言,都是3 credits。
1xx arts很少有專業有這個等級的課,一般是基礎大課,equivalent to high school level的基礎內容。
2xx 150-400人的大課,有major compulsory也有common electives。一般設置是每周2小時的lecture,加1小時的conference,少數也會有3小時全部是lecture 。課程內容一半是學科university入門的理論基礎性課程,所以大多數會有固定的教材可以參考,考核方式相對也以正常的考試為主,適當的會有participation或者寫paper的component。
3xx 和2xx比在內容上要更深入、更專業一些,更多的課程閱讀會從標準化的教材中脫離出來,進入journal and classical reading的階段。課程形式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把它們當作common elective的人會減少,大多數的課友都是本專業major/minor的同學,班級大小在不同情況下會減少到40-120人。
4xx+ seminar courses。一般為某一特定領域的延展性、思考性、寫作性課程。一般10-40人,教授與學生在課堂進入相對均衡的一個狀態。這類課程需要學生在課前很好地完成教授預設的任務,因為每個學生都會是那一周一次2-3小時討論課上很重要的存在。比起lecturer和students,seminar中一半是facilitator和participants以及presenter的關係。
總的來說,u0的同學們會接觸少數1xx和一些2xx的課程。建議還不確定專業方向的朋友在add and drop weeks多去聽幾門不同專業的課,而且這一整年都可以嘗試性的涉獵多個領域的入門課,甚至去旁聽一些專業的高階課。第一年對於arts無論是u0還是u1的朋友們來講,都應該是培養發散思維、尋找自己生活重心並且提高基礎性技能的一年。這裡又要帶出來gpa的問題。I am not a big fan of GPA, but it doesn't mean I am not as serious as someone with 4.0 regarding learning.如果gpa對於你很重要,比如有朋友要申醫學院/法學院或是本科畢業想回國找份穩定的工作,go for it並且you could hardly escape/avoid it。但是如果你要讀phd或是進industry,我個人覺得有太多比一味的去保gpa更有趣、更重要的思考。所以於我,選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跟自己真心認可的老師,嘗試自己總是好奇的工作,做自己當時情況下最大努力去學、去體會就好了,gpa/硬性指標應該是這些東西最後自然而然反映出來的成果的一部分。這能也是我沒有許多工科答主有的那種壓力緊張感。更何況前文中說到文科生的選擇千奇百怪,我認為這讓gpa的可比性都少之又少(甚至連in-course scholarship都有一些奇特的分配機制),又有什麼比較的理由呢。
u2/u3甚至是u4,幾乎就是需要在自己選定的一條或幾條道路上踏踏實實的堅持下去,並且最大程度上利用好學校的各種資源。這裡自己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就和大家共勉:好好生活,不忘初心吧。
今天先暫時更到這裡吧,停筆之前想再說點畫外音。我非常清楚從自身要求和客觀壓力角度,對於絕大多數mcgill的盆友來講,「保自身」已經是很辛苦的事情了。很多時候,身邊總有不是順風順水在掙扎的人,並不是不夠努力但只是生活的種種對於不同人生境遇而言都可能會有些小衝擊。有些人可以很完美的屏蔽或是逃開內心的小糾結,但很多人是需要時間、需要幫助去消化這些情緒而繼續前行的。不是說大家都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別人,或者許多人說這是「做聖母」。但是我也很想說,我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是在被許多細小的事物鼓舞着、感動着、保護着才走了這麼長的路。所以只是倡議大家在稍微空閒或是有餘力的時候,把一點簡單的小美好傳遞下去,也許這一點正能量對過了糟心一天的身邊的人來講很重要。無論是對教授/ta想表達的感謝,還是和身邊同學/朋友的鼓勵或者是一起吐槽解壓,又或是在電梯里見到鄰居微笑的打個招呼,盡量身體力行吧。
然後最後的最後,剛收到mcgill今年send-off的schedule和volunteer邀請,但是由於我今年的活動安排可能去不上任何一場了。但是把信息傳遞給2018fall入學,但還有許多疑惑的小朋友們!網站上提到的活動有時間有條件都可以考慮報名哦!
http://myalumni.mcgill.ca/s/1762/gid2/interior-connect.aspx?sid=1762&gid=2&pgid=681
好啦,今天先到這裡啦。還有一些小問題沒更完,之後有時間再來更。祝大家一切順利,have a nice summer!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4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282327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_(:з」∠)_隨便寫點,慢慢更。
①學習氛圍超級好
到處都有抱書抱電腦學習的。
教授可愛,但是講課速度飛快(;_;)。
學生們抱團比較快_(:з」∠)_我這種交障交朋友靠緣分啦。
(2017.2.24(加拿大時間)增加){
修改一下_(:з」∠)_其實不是抱團快,是我不太主動。
現在已經慢慢克服交障啦( ´▽` )。
}
都都超級友好(・∀・),幫助你的人都會儘力解決你的問題。
電子系統很方便。
到處都有電腦。
演講什麼的很多,真的超級多,很受用,但要能去找,比如看學校牆上的宣傳單(每個地方的傳單還可能不一樣),或是在email里或facebook里找。(有時候演講結束還會有免費食物(^^)/)
②雖說氛圍超級好但是,鬧的人也超級多
宿舍那樓層每晚都有人party。
很多人喝酒。
很多時候從圖書館泡完回去都能看到穿得超級漂亮的妹子們往外走///。
帥哥美女都很養眼(´・ω・`)。
宿舍周圍很多流浪漢。
各種各樣的活動也超級多,比如萬聖節快到了,各種party和活動的宣傳傳單啥的都出來了,期待教授的裝扮:D。
(所以說是非常有活力的一個大學( ´▽` ))
③冷
最近稍涼,馬上要下雪了。
當地人稱這裡冬天為「brutal」(害怕中)。
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低很多。
蒙村和麥基
都有地道,但是略迷,據說容易迷路。
【因為本人有課在山上,課間十分鐘就要爬上去沒有地道所以(´Д⊂ヽ。。。祝福我吧(((。】
④開銷大
這主要是南方人為了過冬要買衣服靴子等的開銷。東北妹子似乎,嗯,裝備滿齊全。。。
但是室內室外溫差很大這是個問題,衣服靴子上的雪和冰融化之後感覺會很難受(T_T)現在還不知道咋辦。
靴子要買,因為地上會撒鹽,據說一般靴子腐蝕比較快。
⑤學校食物能接受
我還算能接受西方飲食,但是有時候真的是挺難吃:)。
比起自己做來說,學校食堂略貴(好吧這裡只要是餐廳都略貴)。
不過one card在學校食堂吃是不交稅的,並且不用自己做也很方便啦。
#這裡補充一點。
新生我強烈建議開學後規定時間內取消宿舍。
雖然會交違約金,但是算下來完全沒有之後的宿舍房租加起來減去外面單人間的房租高。
(一般來說studio房租在750-800刀,也有650左右的,但我還沒找到。學校宿舍雙人間大概是1200刀一個月,單人間1500刀,並且住宿舍必須交2200刀每學期的meal plan( '▿ ' ))
就算不住宿舍也有很多和同學們認識的活動和方法。
不過利弊自己衡量呀_(√ ζ ε:)_ 。
#這裡補充第二點。
別買合約機!
別買合約機!
別買合約機

重要的事說三遍!
最好國內買了國際通用的手機帶來,買張手機卡就行了!
注意啊!!!合約機大坑!!!
[我知道我是個白痴_(√ ζ ε:)_別笑我x ]


#2016.11.6(加拿大時間)增加#
今天開始冬令時了(和中國時差變為13小時)
這種時差略不習慣(´Д⊂ヽ
以後要和男票通話就要早起了呢(._.)sad
天黑得好快啊。
最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理能力強了(๑•̀ㅂ•́) ✧
因為在家裡家事都是請人做的,來這裡以後一開始維持很勉強。
洗衣服、換床單、衛生間打掃等等_(:з」∠)_
習慣了也還好。
(洗衣機和烘乾機簡直是造福人類!!!)
住在學校宿舍時幻想着住在宿舍外的未來( ・ิω・ิ)想像自己會做多少好吃的會省多少錢就開森。
( ´Д`)=3還是自己住好啊。雖然想改變但是,房間里有另一個人是真是不喜歡的。
(默默吐槽一句室友不愛乾淨、幼稚、囉嗦。。。好吧我就是不爽有人和我住一起囧)
(´・ω・`)還想着要改變一下自己這種離群的屬性呢,所以選擇了雙人宿舍,這麼一折騰以後果然還是be myself
吧。
和我一樣的小朋友們請注意了(敲黑板),當然你們想挑戰一下自我我也不攔你們(喂,說不定會有好結果呢。
(´;ω;`)住完這年就解放了,肯定唰地一下就會過去了!
想想還有啥再更。
#2016.11.15(加拿大時間)#
(´;ω;`)雖然學得很努力了但是midterm還是考差了考差了考察了,感覺這年gpa要完蛋了啊啊啊啊。
頹廢了兩天後意識到(´・ω・`)也就那麼回事兒嘛,就是有點對不起父母。
(´ . .̫ . `)好好反省朝着期末進軍。
#2016.12.31(加拿大時間)#
和男票前段時間分手了QAQ。
不過兩天就走出來了(),看來不是真愛啊。。。
異國戀不,靠,譜!!!
新年快樂w,又是在麥基的新的一個學期呢!
#2017.2.11(加拿大時間)#
開始感覺融入進來了,也交了不錯的朋友。
_(:з」∠)_嗯嗯,有方向了!
#2017.2.24(加拿大時間)#
最近超級忙( ´▽` )非常充實 。
怎麼說呢。。。忙碌起來的話能很明顯感覺自己在變化。
可能是因為接觸到的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吧。
馬上放假,去玩楓糖漿。
然後∠( ᐛ 」∠)_繼續學習。
靠剛剛因為下雨取消了(ノ_・。)說要改到下周。。。
運氣真背。。。
#2017.2.28(加拿大時間)#
_(:з」∠)_好像不小心這裡變成我的垃圾桶了()。
有些事好像無論怎麼追都追不上啊。
|・ω・`)感覺自己生活得很垃圾。
身邊的人都能做很多事,為什麼就我那麼垃圾呢?
和身邊的人比較起來,無論振作多少次都會覺得無助吧。
是種self-damaging的upward comparison呢。。。´◡`就算知道也沒什麼卵用。
#2017.3.13(加拿大時間)#
昨天改成夏令時了,一晚上沒睡好。
(其實是被室友的pi熏醒然後啊啊啊啊啊啊ORZ救命。。。)
_(:з」∠)_好餓。。。
qAq midterm 又發揮失常。。。好難過。。。然後最近也在一直忙交際和下學期的活動準備什麼的。。。
蒙特利爾有種奇特的魅力´◡`。
(特別是天氣方面(小聲)。簡直mysterious。)
不要慫就是干(ง •̀_•́)ง。
#2017.3.18(加拿大時間)#
_(:з」∠)_吼吼吼幾天前那場大雪居然讓麥基停課了!!!見證了歷史!!!
咳。
麥吉爾
有各種各樣的機會,無論是課外還是學術都是有很多能拓展視野的機會的。
比如。。。昨天去摸了鳥類,牛類和人類的大腦(_(:з」∠)_好興奮啊!!!人類的大腦好美!!!啊啊啊!!!)
剛剛從女僕咖啡出來,小姐姐們好可愛www。
(幸福得要暈過去了xxx)。
各種講座或是志願者活動也能和教授進行接觸什麼的。
因為不太喜歡抱團,所以一直在找適合自己的地方。
現在我這種人也總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_(:з」∠)_並且我有預感還會不斷增加。
今年探索得hin開心_(:з」∠)_。


#2017.4.1(加拿大時間)更新#
|・ω・`)過幾天要選課啦大家high起來!(喂)
馬上申請honours,專業競爭那麼激烈我有點方()。。。
#2017.4.23(加拿大時間)更新#
Final累爆了ORZ。
不過目前為止感覺結果還不錯。
我覺得我在麥基受到的這僅僅一年的熏陶讓我愛上了research這個方向。
也和目前在進行研究的人聊了聊,真是非常有意思的談話|ω・) ̑̑༉。
真心希望能走下去。
_(:з」∠)_啊,能學學諮詢就更好了。
(什麼都想學xxx
蒙村不像春天的春天也來了∠( ᐛ 」∠)_
大家準備好可愛的小群砸了沒呀(喂
現在四月份也還是略冷的,不過據說七月份超級熱,八月份也很熱。。。
XD馬上要搬出宿舍離開舍友了好激動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壞掉了xxx)
#2017.8.11(加拿大時間)更新#
一段時間沒上知乎了_(:з」∠)_暑假鹹魚地度過了。
沒想到回複評論要實名制了啊囧,太麻煩了所以這裡回復了(回復晚,抱歉qwq)

@猞猁大王
說實話我感覺略貴哦_(:з」∠)_因為稅收高。例如iphone的價格和國內差不了多少啦,我買的某星換算下來還比國內高那麼點。但是你要找便宜的也有,華為就挺便宜好用的。

@詩心的小柚子
≡ \( ˙-˙ )/來快讓我抱一個一起可愛呀✨。

嗯,開始自己住了噗噗噗。
這兩天把ikea傢具
裝好了ORZ我的老腰啊。。。
www不過很開心!
就是房東讓人有些糟心。。。沒打掃房間,說是工人放假啥的。。。而且說好的事情也沒幹。
我覺得我該投訴一下。。。我都晚了一星期來了 →_→。
(拍黑板)簽lease
前檢查房間!然後把事項加到lease裡面,這樣你才受保護!
最好有人陪同一起檢查。
(_(:з」∠)_我知道我很蠢,但是final期間找房子找得太急了。。。)
八月還挺涼爽的!




#2018.4.29(加拿大時間)更新#
哇轉眼快一年沒上知乎了(喂。
趁final搞定來更新一下(這樣算不算挖墳xxx(溜
一月份開始嘗試記賬到現在了,不過四月才真正的成功堅持下來(感謝友人的MUJI本子√
大概有很多人想知道開銷的問題_(:з)∠)_現在是四月底了,我就稍微分享一下這個月的賬單,大概以後還會抽幾個月來上傳(ORZ真正記賬才發現自己消費習慣好糟糕啊得改!!!
_(:з)∠)_第一次記那麼詳細而且是手記,所以可能有出錯,但是大概多少是沒錯的,覺得有幫助的話請參考!
這個月重點記錄放在飲食上了(畢竟上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xxx


↓↓好的現在開始↓↓
★生活開銷:$1841.89 (包含稅和小費)
=固定開銷: $1107 =
1.房租:$832
2.網費: $197 (因為某些原因嚴重超支_(:з)∠)_正常應該50左右)
3.電話費:$78 (ORZ合約機的緣故比較貴,正常40左右?)
=飲食:$ 434.19 =
1.採購食材:$206.39(做飯原材料+調料+麵食類+水果牛奶和豆奶不斷供√)
2.外食: $227.8 (一共外食10次)
=其它:$300.7 =
1.日用品:$97(包括牙刷,洗髮液,保鮮盒.etc)
2.二手物品: $135(現在是搬家的季節,很多二手物品超·級·劃·算!)
2.文具 : $47.94
3.交通: $12
4.其它: $8.76


★教育開銷:$569 (不計入總開銷)
1.駕校: $150 (分期款項)
2.書:$37
3.課外課: $382
↑↑以上是開銷↑↑


(;д;)我的目標實際上是生活費上每個月$1600刀,4月沒達到啊(。
這個月適應了自己帶便當去圖書館解決飲食問題_(:з)∠)_大概是每周外食一次,偶爾兩次。不得不說這樣真的超級省錢_(┐「ε:)_不敢想像以前沉迷學習一直外食時開銷是多大(溜。
餐廳平均價格,正常來講都是10刀-20刀左右吧,往上的就不封頂了ヽ( ´ー)ノ。
個人把文具單獨列出來的原因是作為一個深愛文具的人常常嗯...(。沒控制好買個燈塔買個鋼筆再買點膠帶可能這一項就要爆炸2333,所以這個月控制得還算好的√。
_(:з)∠)_順便(因為是個死宅)我個人的娛樂活動更傾向於看動漫和看書,玩玩手賬什麼的,所以活動上的開銷會比較小,我也不怎麼清楚蒙村
現在的市價是個什麼情況2333,喜歡出去玩的可能還得找別人問問√。


這一學年確定了第二個major concentration學computer science_(:з)∠)_。


#2018.9.30(加拿大時間)更新#
間隔半年的挖墳(咳。
在這裡呆了一個夏天。
蒙特利爾的夏天真的很有活力!估計是憋了一整個冬天的緣故?
讓人聯想到冬蟲夏草(。


有人問活動方面...。我介紹的大概不是很全_(:з)∠)_。
這些活動是每年都會固定發生的,所以今年也有。
開學會有Frosh,就是新生掃蕩(?)麥基(酒精淹沒請注意,只有fish frosh,一個由基督教學生們組織的frosh是沒有酒精的)。伴隨着Frosh同一時間會有很多免費食物,蹭吃蹭喝很開心。
然後是activity night,各個社團會擺攤招人_(:з)∠)_然後各種社團/組織的迎新活動....我個人不太喜歡扎堆,所以團體活動這類不是很常去。不過看看還是挺有趣的hhh還有那種跳傘的社團,總之社團的範圍很廣,我就不細說了。
我很喜歡每周四在mctavish上會有mac校區的學生/農場主過來擺攤買東西,很便宜新鮮而且綠色無污染!
也有很多career-related的活動,business fair/tech fair/engineering fair/Social worker fair/NGO fair(這種fair一般就是公司扎堆來介紹自己/招人)。
學校的career center(Caps)也提供很多教你找工作的講座。
Computer Science方面還有各種各樣的hackthon。不過我太渣了所以沒參加過,就是去幫忙倒個咖啡什麼的。現在蒙特利爾的AI這塊非常火,所以估計以後這樣的活動會越來越多。
我比較關注academic這塊的活動。
每學期開學的時候在redpath museum
舉行一周的soupe & science活動。每天中午有幾位不同領域的教授來在3分鐘之內簡單介紹自己的研究,然後就是大家吃東西嘮嗑(:3.
然後是psychology
方面,Hebb lecture等等lecture series提供了和大佬面對面的機會(當然作為本科渣渣常常被碾壓地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了XD)。一般來說演講結束了之後會有win&cheese,然後一群人可以聚在一起邊啃cheese邊灌wine邊嘮嗑(:3。大家都非常親切近人,是個克服交障的好機會(喂。
有時候還會有那種大的poster session。就是一個本科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活動。
面向學生的大型conference在暑假比較多。
其實不只是校內,校外也有各種各樣的演講和近距離接觸一級研究員的機會。
嗯,總之Lecture是大大地有的!
蒙特利爾本身文藝氣息濃厚,活動也挺豐富的。美術館展覽,或是什麼音樂節啊,美食節啊,前段時間有個馬拉松...或者到季節了可以去周圍採集楓糖漿爬爬山都挺好。


說了一堆不知道有沒有幫助_(:з)∠)_,快midterm了滾去學習了(溜。


#2018.10.7(加拿大時間)更新#
(:3 對於第一年的小朋友們來說,我覺得暑假還是留在蒙特利爾比較好哦。
一方面如果你是住在學校宿舍里的話,暑期把房子的事情弄好,開學才不會手忙腳亂的。
而且final過後搬家季可以很便宜地買到二手傢具...和你能想到的一切東西XD。二手價格一般都是半價,而且狀況也還可以。真的,加入fb的二手群你會發現新世界的:)。
(不過床墊我個人還是喜歡新的啦。會擔心有床蟲
什麼的...)
如果會想家的話,建議寒假回去,或者是到七八月份再回去也可以。五六月可以上上暑課,或是熟悉熟悉環境,想移民的學學法語,也可以找找research project/實習什麼的。
fall
的初版期末考試的日期大概在九月底出來。(:3這次幹了一件很蠢的事情...在考試日期出來之前就買了考試最後一天的票...結果就,運氣特別好地考到最後一天...大概會defer
吧(。
defer的考試是在冬天的reading week春假的時候考。
↑這個是錯誤示範大家不要學啊ORZ。
winter的期末考試沒記錯的話會出得早一點。


偶然上知乎發現被認識的人點贊了owo(對的就是你OWO!)
不更了估計又暴露了(簡直太羞恥了ORZ。
祝大家學業順利_(:з)∠)_(比心。


#加拿大時間2019.7.28更新#
(更了,真香XD)
哎世事難料【。
看到一個回答是從一開始的engineering轉方向去了人文學科。我這下定的決心是(暫時)從心理轉向CS。
當然我的靈魂還是屬於心理owo只是在追逐理想前想讓自己能自立。
【心理學的回報其實挺延後的,一般都是走上正軌才有高額報酬(比如諮詢師或是有paper的科研工作者),得經過讀研讀博這條長長長長長的考驗。
親身經歷了科研之後對於讀博這件事有了更清楚的認知【根本沒有我想得那麼中二啊囧,根本無法拯救世界……其實也是份普通(?)的工作。
Coding一時爽,一直Coding一直爽。
趁年輕想試試不同的路XD就算不小心拐彎知去了哪裡也好【笑。想試試看的東西還有好多……【( •́ὤ•̀)真是越來越貪心了。
暑假的蒙特利爾還是一樣的迷人✓【就是有時候熱了點,去年熱死了好多人來着……
(手機知乎上傳不了圖片不知為何ORZ)
還有一個月開學了,看到逐漸出現的稚嫩新生好感慨啊∠( ᐛ 」∠)_!
友:(指)那些一看就是新生。
我:?
友:一臉陽光的樣子,一看就是好伐!
|・ω・`)老生一般都是被折磨得一臉死灰的樣子(不對)。∠( ᐛ 」∠)_各位準備來麥基的孩子們做好心理準備喲。




————真的不更了————
We all aim for happiness, though our paths may diverge. (♬ Though Our Paths May Diverge by Mili)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5
作者:Hugo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480591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0223
不想嗑鹽了 新老闆實驗室又是快要倒閉的樣子
考完試來談談作為一個生科學生 我覺得到底未來該怎麼走
20190904 凌晨更新
第三年啦
又做了一個夏天的 research,還給新老闆的 grant proposal 添磚加瓦,感覺自己也在往 full-fledged Researcher的方向發展了不過說到底還是想考 Med 的呀,只不過感覺自己還沒準備好呢
和前老闆成了忘年交,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個人會和我的人生經歷如此想像
夏天開始的時候把2900刀換成了可以吃的食物,躲過了被學校沒收財產的一劫
在此再次告誡大家 - 不要住宿舍 不要住宿舍 不要住宿舍!!
還是一樣的喜歡喝酒 一樣的喜歡酒吧 喜歡威士忌 喜歡漫無目的的聊天
It's funny how the topic always goes from life to politics to relationships then sex and lastly philosophy.


時隔快一年 半夜睡不着 來更新
寫完了一篇16頁的 paper,還有另外一篇16頁,目前寫了三頁多。自己作死這學期選了6門課,19學分,不過自己選擇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呀。
從上周開始陸陸續續在實驗室搬磚至少80個小時吧,每天七八個小時的樣子,感覺做科研真的挺累的,況且現在還是本科的小 project。實在是無法想像自己如果以後要做學術的話會怎麼忍受這樣的生活【生科失敗人士在線勸退
蒙特利爾的春天終於要來了,改天發一下我們 Lounge 的小黑板的照片,從我十月多寫 Winter is coming,被劃掉改成 Winter came,再劃掉改成 Winter should leave,然後我準備改成 Winter is leaving。6個月的冬天,總算要到頭了。
其實上課到現在也有些麻木了,經常翹課呆實驗室幹活,因為實在受不了教授們 monotonous 的聲音,讓人昏昏欲睡,還不如躺在床上1.75倍速聽 recording 兩個小時補完 notes 來的爽快。
聽說今年 BIOL201 期中炸了,理解Gary這種心情,好好教課你們不想學,那把考試難度拉到 epic 好了:)【畢竟一節課總共三百個人,七十幾個人作弊這種事,放誰身上都不爽吧
Meal plan吃到現在還剩2900,準備找 sp 去退了,垃圾食堂實在是難以下咽,除了 rvc 的自助雪糕。


四月更新…
拖延症泛濫了 既然被催更了那麼寫點東西吧
目前正被 final 淹沒中 今天剛考完 BIOL201
雖然 Midterm2 考的很爛 但是 Gary Brouhard 真的是我目前碰到的最用心最有趣的教授
本來以為細胞生物學肯定又是像 BIOL200 一樣毫無營養全是背的課
Gary 每次上課先花15分鐘講故事 講 research 經驗 然後再開始講課
他就是有這種魔力能把特別無聊的 Metabolism 和 Cell Biology 講的特別有趣
中間穿插無數笑話吐槽和 anecdotes
比如講 neuronal migration 的時候 講到現在 Stanford 校長 Marc Tessier-Lavigne 早期的一篇文章 實驗里用了20000個雞蛋去提取sample,然後讓我們想像了一下 一幫人天天在實驗室 打了一集裝箱的蛋
真的挺有意思的,剛開學的時候都聽說 Gary 的課很難 不如去上 BIOC212 容易刷 GPA,但是我覺得上他的課真的很值 就算 GPA 沒法拿到4.0,還是可以從 Gary 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做科研的不一定是白頭髮一臉嚴肅,整天只想着發 paper 的老頭,也有可能是像 Gary 這樣 每天戴着 Bowtie 賣萌吐槽,還特別喜歡講笑話的中年大男孩


Undergraduate class of 2020
剛收到offer
占坑 等我九月份再來回答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5
作者:小花姐姐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6041555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個人見解而已。記性不好,記不太住怎麼在各種party和 學霸大牛之間穿梭,唯一可以說的是:來mcgill的美國人,大多由於在美國上不起常春藤,mcgill是在美國唯一和ivies相提並論的學校;現在在加拿大參加工作以來,只要與加拿大或美國的客人/朋友提起自己的畢業學校沒有不wow的;畢業證比加拿大所有別的學校都大一圈。嗯。
補充
謝謝,看到關於母校有感而發,如想法太片面請諒解。我不是做學術的人,沒什麼資格談論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之類的,只是從experience角度說。montreal是個培養美感和藝術感的城市,和加拿大其他五大三粗的農業省和奢靡的華人城市不一樣(我都呆過);如果沒有法語語言能力,留下不容易,有興趣上學期間可以學;很多牛逼人都去了鄰居紐約和多倫多,一部分人繼續去哥大,stanford、倫敦商院等世界牛校繼續深造,mcgill是個不錯的跳板;在美國東部的reputation相對其他加拿大高校比較強大,據說是因為魁北克奧運會前一段輝煌時光,當時名副其實的top1;選大學首選location,montreal這點確實比不上多倫多;教學風格非常嚴謹,考試制度很嚴格,試卷大多分很多version(對比我朋友上的另一所加拿大所謂「一流」大學,工程生考試居然還可以抄到答案,因為卷子都是一樣的。。)學校極其的international,畢業校友天南海北。當然確實有很多魁瓜朋友因為本省錄取分數線低而入校。
喜歡政治和歷史的朋友可能會感興趣,Justin Trudeau 是校友。學校還是值得選擇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