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0篇帖子。
(转载知乎)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7:52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7:54
作者:chaconn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432382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问题我要答。先声明一点,我仅作为exchange在McGill读了一个学期,有失偏颇的还请诸位谅解。作为一个(喜欢天马行空的)(伪)学术党,尽管在McGill驻足的时间并不长,却也感触颇深。本想在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下McGill的。然回忆汹涌如潮,半年前的嬉笑怒骂仍历历在目。百感交集,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反而一时语塞了。既然如此就写成琐事杂忆吧,看官自行在文中寻找关于就读McGill的体验。
以及@观望的那几位啊!这问题你们来答更靠谱好嘛! 以及匿了…
爪机党拼写错误求谅解啊!光标跑来跑去的…
1.
北美的学校多多少少有些顽皮的气质。法语区的McGill亦是如此。比如开学的Orientation周学校做了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的Brownie;比如每年九月校长请全校学生吃午餐。说是午餐其实只是在主楼旁的广场上摆了餐车,学生排了长长的队,每个人都可以领一个牛肉卷一个鸡肉卷,沙拉和水。广场上有官方的演出,我到的时候演出已经结束,大家懒散地坐在草地上听野生学校乐队的吟唱。Montreal的夏天即将结束,空气中似乎草色微凉的味道要弥漫开来了。乐队似乎漫不经心地唱着Jazz,记忆中似乎还有人漫不经心地跳着舞。人们漫不经心地坐在夏末的草地上,读书,复习上午的功课,看Conservatoire发放的一年演出季的宣传册。开学伊始课业已然繁重起来,我想人们大抵是习惯了步履匆匆,正午的免费午餐和演出,倒像是让繁忙的生活节奏在夏日尽头依旧明媚的阳光下小憩一场,片刻之后随即各奔东西了。不知怎的缺颇有种曲终人散,人走茶凉的味道,广场安安静静的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相信这校园是热闹而调皮的。每周巧克力华夫饼的餐车总喜欢停在麦吉尔先生的铜像约莫望向的位置,站在某个特定的角度,那场景像是麦吉尔先生对餐车脉脉深情一般。万圣节前夕校园里的张灯结彩似乎对喧闹的人群也心有不甘,似乎也要分一杯羹似的;我记得连图书馆里也尽是鬼怪的张牙舞爪,还书的return投放口也被贴上了血盆大口的装饰。是夜恰好去还书,厚厚一本钢琴谱送进怪物的嘴中,不免会心一笑。

然而和其他学术型大学
相似,我相信这调皮和热闹背后总有种凝重抑或深沉,像极了前人笔下凌空的寂寞。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记得杂货店的老板听说我是McGill交换生,意味深长地对我坏坏一笑,McGill,课业很重的哦。事实也的确如此。出过多少Nobel Prizes我不知道也不以为意;McGill虽是全加数一数二的名校,世界排名也颇为可观,但学术实力大抵也不能被归入tier1的。然这喧闹的party名校严谨起来,也是凝重之不遗余力。Redpath Libarary的人们彻夜不眠;偌大的校园据说还有两个通宵图书馆;即便是在那些慵懒而普通的日子,自习区也往往人满为患。Redpath厚厚的墙体镶嵌了小小的窗,像是冰天雪地中的避难所。在地下一层向窗外的原处望去,似乎人与草地齐高似的。冬日雪覆四野,万物迟滞,偶尔可见窗外雪地上反射过阳光微凉微凉。Midterm前夕唯一一次刷夜,疲惫不堪倒在沙发上沉沉睡去,恍惚中醒来不知过了多久,却发现灯火通明依旧,图书馆清冷了些许,然而留下挑灯夜战的人们却毫无意兴阑珊的样子,翻书声与键盘嘀嗒此起彼伏。Midterm季焦虑感阴阴沉沉似乎在无形之中弥漫,然而漫漫长夜图书馆的灯影总有种安抚人心的暖意。好像可以使得浮躁与焦灼消散尽净,可以神定自若地去读书了呢。
我的home university
在国内也算是top的名校,学习氛围在国内也堪称一流了,然而依旧觉得McGill的学生之“拼”课业之“重”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不少课是MATH的,在Faculty of Science的Burnside地下一层,教室外的长椅上时常可见神色匆匆的人们,将提前做好的潦草简陋的午饭和着paper抑或题海的晦涩艰深一并吞咽。渐渐地学会了对这种略苦涩的匆忙习以为常,而我大概也是喜欢这样清简却深刻的日子,辛苦一些,与书为伴,简简单单的纯粹并没什么不好。偶尔处身于喧闹的时候会觉得,这苦涩中,总有卑微感相伴而至。但前行的人们或许都有相同的心境吧,因有期待而会失落,因失落而寂寞,因寂寞而卑微而不舍。
这世界终究浩渺,我们卑处一隅,为各自命运奔走,路途迥异。天气尚暖的时候,阳光温和却也明媚的草地,总有人以一种纠结而扭曲的姿势趴着码paper似乎烦躁不已,有人低头翻开厚厚砖头书中不知名的某一页,还有人就那么在阳光下坐着安静地坐着一言不发。人都是卑微的吧,如此年复一年,淹没在浩渺的宇宙时空里。喧嚣,热闹,好像总是一时的。古老的Redpath,草地,微凉的台阶与微茫的风,承载了多少年复一年风霜散尽的故事啊。路漫漫其修远兮,所谓追求或者期待是无止境的。习惯了努力的人们总以为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以为有一个终点要去抵达,可是真正找寻的不过是一个心安之处而已。

这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是踽踽独行的人啊。跋涉了太久都会疲倦的,可是无论走到哪,都要有一个此心安处啊。一直很喜欢白居易的一句“吾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大概,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吧,不因人群的喧闹而迷惑,也不因希望的渺茫而狂躁不安。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2
说说McGill的吃。
McGill是有meal plan的,开学时有学长好心相劝不要上学校的当。我最后没有上学校的当;不过如今想起来没有吃过学校最大的食堂也是小小的遗憾。不过几乎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cafeteria
与微波炉。前者种类繁多,分布于不同学院里,中餐,西式快餐,日式料理等等不一而足。后者主要是为了方便做饭党。
我最终有幸成为做饭党,因为学校的食物实在是…难以下咽。开学第二周Bronfman(School of management的楼)一楼的餐厅开了,经营寿司,日式拉面和墨西哥taco。貌似是Bento开的,这牌子做寿司在Montreal好像还蛮有规模。点了海鲜拉面,柜台的日本姑娘倒是热情。不过塑料碗端上来,拉面已经成坨,两片海苔孤零零地飘着,好像还有几粒玉米什么的…据说这家拉面还在蒙城汇的拉面排行中有过上榜…看官自行想象。从此拒绝在蒙村吃拉面。
音乐学院的cafeteria经营的是中餐。有天坐在那里自习,忽然一股浓烈的金陵老鸭粉丝汤的味道开始弥漫。默默望去果然是粉丝汤…可就是…怎么像是从垃圾桶里捞出来的。但我还是相当喜欢这家cafeteria的,好像有一天还看到了有百!奇!卖~
Redpath图书馆地下一层是一家还蛮大的咖啡馆,某次因为减肥差点饿晕过去,买过那里的法棍救急。第一次觉得硬梆梆又没有味道的法棍也好香好好吃哇…再有就是吃过Burnside的地下一层得小卖部的沙拉,dressing买错(好吧我承认我听不懂)已然不想买第二次了…
都说自己烧菜才是正途。开学的时候空有一番壮志,决心这半年好好提高厨艺和烘焙技术,原料都买了差不多。因为这个决定我差不多吃了两个月的残羹剩菜,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中午的菜,然后带去学校加热。过了一个多月终于崩溃;要知道花两个小时烧菜十分钟解决总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更多的情况是,买一袋土豆扛回家,外加一包咖喱,洗净削皮直接扔进锅煮,小火收汁后一大锅,够吃好些日子。后来吃腻了变着花样煮咖喱,咖喱鸡咖喱虾
咖喱牛肉,省时省力还省油,减肥者福音。不过在此给诸位提个醒,最好不要用咖喱煮黄鱼,那味道…后果自负。
懒癌晚期,期末课业又太忙,连咖喱都懒得煮。Provigo和Metro总有一种速冻食品不定期打折,好像叫signature
什么的,种类还蛮多。每次打折我都会屯上几十盒塞满冰箱,连做饭都省了。做一杯overnight oatmeal,用香草或蓝莓味的酸奶,偶尔加些蜂蜜和水果带到学校,加上一盒速冻食品,几乎是两个月来的午餐了。减肥期间晚饭都免了 ,或者可怜巴巴地啃烤山芋,看着cafeteria里各式餐饮与谈笑的人群,觉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至于早饭更是简陋,所有的课都在第一节,往往煎个蛋夹在面包里迎着寒风冲向学校。吐司烤的温热,然而那余温没走几步路便在寒风凛冽中败北。有时候会在百吉圈的洞洞里煎两个蛋,夹了生菜和培根塞进保鲜袋带去学校做午餐,可惜往往在上午就被吃掉了。于是作罢。
然而McGill在市中心,周遭饮食业相当发达。即使学校的饮食不能接受,也总是能在附近找到吃的。Bronfman南面Cartier的大楼里深藏着一家寿司店,lunch box似乎还不错的样子。学校往东有Eaton Centre,再到St. Catherine上选择种类更多了。然而去学校周边找吃的是需要代价的:要知道McGill离市中心商业区可谓一步之遥,抱着觅食的目的,走着走着就开始逛街,然后课也翘了…最后拎着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回家。生活方便也是真真切切地幸福感爆棚,不过学校离商场如此之近,总让翘课逛街的我感到罪孽深重…
住在学校附近买菜也算方便。音乐学院往北几个block,Parc街上有Provigo和Metro。Provigo开到很晚,有时晚上练完琴顺带买菜回家。往南稍远有PA Supermarket,是个超级便宜的大菜市场。最喜欢翘课去采购啦。大概也因此练就了一身本领,因为没车,采购回来的路总显得格外漫长。后来学聪明了些,总会带上一个超大的双肩包帮手臂分担些重量。越发钦佩当时的自己,到底是怎样把成桶的牛奶果汁和水果蔬菜及各种原料背回家的。下大雪的时候简直觉得出去买菜都是灾难。有次两个小伙伴陪我去采购,得知以前都是我自己提回家的之后瞬间惊呆。哭嚎课业繁重的时候,或者因为要减肥怨天尤人的时候,其实也深知自己是幸福的。在Bronfman的lab里刷题刷不进,往北一路走一路唱,去provigo买一盒cookie或cracker,回来一边吃一边看书,满足感瞬间爆棚。
还有各学院的贩卖机也值得一提!除了普通的贩卖机,还有卖巧克力豆的机器,投25分硬币进去会吐豆豆。我一直不知道25分到底能买到多少个豆豆
,Bronfman的没有试过,Burnside的机器永远只吐给我三个或者一个。唯一有一次吐出了五个豆豆,我一开心手一抖,掉在地上洒了,还剩一个…
再有就是餐车啦。早上会有巧克力华夫饼的餐车停在校门口。偶尔会有免费的餐车发放食物,我记得有次Bell在校门口发放免费的poutine。poutine是Montreal特色的食物之一,可惜吃过一次之后便发誓从此绝不再碰了。

3
讲讲大音乐学院
吧。Conservatoire是开放注册的,但只有前12个人能拿到琴房的权限。显然我没拿到…幸运的是Piano Major的人们都如同音乐那般亲和而友好,多数情况下会有人帮忙开门。我在的时候Strathcona Building五楼琴房的锁是坏的,就这样坏了一学期,可以随便出入。大家却也心照不宣的样子,微微一笑,不知是有意方便其他学院的小伙伴呢。
五楼琴房大多是三角的YAMAHA,还有两台古旧的三角steinway
。双钢琴房却是立式的,不知道是不是空间太小的缘故。正午缄默不语的阳光洒在钢琴的黑色外壳上,好像也要和着琴声唱起歌来。
大多是专业的学生,大家都很努力。有时候听着隔壁重复一个小小的段落又三四小时之久。我想那重复的旋律充斥了多少焦躁不安啊,夹杂了多少期许,多少失落。北美音乐专业的前景也不是顺风顺水的,我记得开学不久,走廊里Piano Major的男孩对我说过Unfortunately I'm piano majored,大概这也是一种围城吧。我总是羡慕围城里的人,可那些一天练琴10小时之久的人们或许也有过希冀围城外更加多样化的生活吧。
有时候从琴房里出来会不好意思地戴上帽子,心想大家一定会诧异到底是哪个傻X弹这么烂还敢来Conservatoire混。不过随即释然,因为弹那么烂,想必大家也听的明白我是外来的野生蹭琴君罢。3楼都是立式的YAMAHA,音色也差了一些,据说是声乐系专用。有一天因为琴房不够,跑到声乐系练琴,居然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在弹童话。大概是个中国留学生,钢琴学了不太久的样子。可琴声断断续续犹如哽咽在喉,仿佛在回忆如旧的时光。那一瞬间我有种莫名的流泪的冲动。
说起来音乐学院大概是我呆了最久的地方。推开厚重的木门,右转走过长廊,经过Pollack Hall的退场通道,之后左转上楼,这条路早已烙印在心。演出季琴房紧俏,有时候为了占得琴房,冬令时天不亮就出门,从Strathcona侧门进去。走廊的灯还没有亮起,周遭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飒爽的清晨是为数不多的为我所独有的时刻,世界是寂静的却并不孤独,黑色犹如镜面的外壳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指的倒影,霎时便心安了。那是我难得安心练琴的日子,认认真真地与每个指尖游走的音符对话,放慢速度校准节拍,有时候一天要练五个小时。交流结束回到自己的学校之后却不知道为何练琴却浮躁不已,慢不下速度杂音无数,曲子中挥之不去的狂躁与焦灼感,再也难以回归当时那种平整安稳的心境了。或许Conservatoire有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却是好怀念安安静静练琴的日子,任凭窗外大雪纷飞,任凭周遭琴声交织嘈杂,万家灯火在玻璃窗上逐渐模糊游离,然而屋里却是暖的,与琴声灯影为伴,颇有些张岱《湖心亭看雪
》 中温一壶酒那般的暖意。
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可以用流淌的音符去肆意讲述故事的人们啊。那些我所钟情的旋律游移在我的指尖的时候却俨然苍白无力。然而这终究是围城。这一点人们常常是殊途同归的:演出季有时穿过长长的回廊,两侧琴房门上的玻璃窗上会贴了简洁俏皮的简笔画。Don't worry! You're loved! 



我相信这是一批倾尽一生去热爱钢琴热爱音乐的人们。可是当梦想与生存的压力凌空与热爱之上,我忽然觉得隐隐的心疼。都说能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与善意。可是天马行空的自由一旦桎梏于生存的压力,和急功近利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奢望抑或期待,会不会所谓“热爱”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在。我多么羡慕这些Piano major的人们,但我也深知自己不能把我所热爱的事物当做生活。
二楼总是贴满了演出的宣传单。Pollack Hall大多数演出还是学生们自己举办的,大概也是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器乐独奏四手双钢或者小型的室内乐应有尽有,每周都有那么四五场。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每周五 noon hour的管风琴演出,大概是作为管风琴专业学生的考核之用。管风琴在Redpath Hall,图书馆隔壁。对管风琴作品知之甚少,可我却深深寄情于那庄严肃穆的琴声。有时温暖的午后偌大的Redpath Hall只有两三闲人,捧着一本书在厚重的琴声中似乎要沉沉睡去,恍惚中似乎听到那旋律在诉说永恒。
Organ的学生很多钟情于Bach的作品。什么是永恒呢,我不知道,可能一生都不会再知道这问题的答案了。唯独知道,音乐家、或者艺术家们都喜欢吟咏无生命之物。月光,大海,绵延的风。年复一年,人类有限的生命淹没在无限的时空里。大概对这无生命的意象的思索和吟咏蕴含了对于永恒的追求?隐隐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一点,远隔万里人们是相似的。所谓永恒,是不是有种安身立命的“心安之地”的意味在里面呢。

4
关于学术。

因为Home Institution是School of Management,我不得不在Bronfman注册课程。说来惭愧,Management的课大多被我翘掉了——每逢管院的课我真的起不了床——好像记忆中没有多少在管院上课的影子。我尽力去拼凑出一份完整的回忆却发现只是徒劳,残存的好像只有……算了什么都没有。大概和当地学生组队做过case,大概还和一个曾经做过TED的女孩子一起做过pre,大概更多的时候我选择了缄默不语。回想起来有种拖了人家后腿的样子,report写的稀烂,我的部分更是瞎扯一气。亲爱的母校,原谅我丢人了。期中初级Accounting挂的痛快大概全班倒数,期末依旧没有好好预习。考试前夜刷了个晚上,终究敌不过倦意沉沉睡去,醒来发现把书本忘了个痛快。
McGill的考试在Gym,千人大考场,摆了破旧的书桌和板凳,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可谓盛景。考试的时候我的书桌似乎还是歪斜的,微微晃着,咿咿呀呀。鬼画符般潦草填完卷子算是轰轰烈烈地宣告结束,不枉我在Bronfman上课一场。鉴于在国内的时候,管院的课程大部分便是英文的,所以论及上课的体验,倒是并没有觉得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还有课在研究生院。McGill的课程难度是按照数字来判断的,开头数字越大越难,5、6开头便是研究生院了。我忘记了有没有7开头,6已经差不多要封顶了。刚开学的时候注册了一门6开头的类似于Survival Analysis之类的课程,Prof像是以色列人,倒是诚恳而热情,可惜我实在难以听懂他的口音。课上到一半我便吓跑了,逃出来的路上遇到了另一个PhD逃兵,果然渣渣总是同病相怜,我记得我们握手惺惺相惜了好久。
于是把课调整到5开头,Honors Regression和Math Stats,其实还是比较晦涩艰深的。不过prof看我们一副脑残的样子,好像也没有对我们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prof是英国来的,曾经在帝国理工
做过lecturer,长得也还不赖。上课的形式和国内倒是没什么两样。说实话期末结束课上学到的内容早就还给他了,万分感谢他给我这渣渣写推荐信,虽然说应该是用不上了。
说实话学业上,在McGill却过得无比浮躁。连最应该好好学的两门课,也是临近期末刷出来的。每当考试临近刷夜的时候,绝望感涌上心头,呼天抢地表示以后一定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然年复一年。幸运的是,期中和期末,看Grading,发现都top掉了全班。说到底还是多亏了师兄师姐的出手相助,没有你们的笔记我怕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研究生院的课大多是小班。本来便人迹寥落,optional的tutorial更是冷清。有几次班里只有我一个学生——每每此刻,我望着prof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我觉得他一定很想去吃饭了,可是班里有欠揍的学生不走,他大概也不好意思离开。
期中退了一门Honors Analysis III。难度大概相当于国内的泛函(有待考证)。教课的是大鼻子的Drury,80年代从剑桥来的。据说那个时候的McGill还是世界响当当的大牛校,如今教育经费紧张颇有些穷途末路的感觉。然而良好的学术氛围还是传承了下来。我没有修读过实变函数,从第一节课开始被虐翻从此再也没有翻过身。作业做到三四点是常有的事,有次觉得简直要崩溃,下了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事实证明人不能太任性,作业总还是要交的,就像日子总还是要过的;写不完的作业最终还是写不完。我记得我看着那些鬼画符,用LaTeX笨拙而艰难地敲着数学符号,突然想要嚎啕大哭,图什么呢。图什么呢。第二天上课,班里Piano Double Major的小哥问我作业如何。我哭丧着脸说真的好难,他却一脸贱贱地表情说哦那太遗憾了(当然人家可能是真心地觉得遗憾),我觉得作业好简单的哦。我心中一万头草泥马飞奔而过。不过期末结束和这小哥聊起来,他告诉我他挂了。
周二去山上的Biostats系参加Seminar,门口总会摆了一大盘曲奇,几分钟之内便被哄抢一空。据说McGill的大Biostat是全加No.1的,为何如此吝啬我百思不得其解。据说别的系开Seminar还有pizza吃;好像我自始至终只见过曲奇。吃腻了,Seminar当然也就不去了。为了蹭吃的(就是这么没出息)认真做过一个seminar的list,最后得出McGill比较穷的结论。心理系也算是McGill的强势专业了,有次跑去听关于音乐与认知的seminar,居然一点吃的都没有。做lecture的post-doc是个年轻的法国姑娘,法国口音严重的英文听起来倒也蛮有味道。可惜除了我之外,整个房间只有年迈的学者们,甚是尴尬。
此外还上过computer science的基础课。在霸气的工程学院,装潢颇有格调。prof看起来帅帅的,似乎也年轻,可不知为何却一头白发了。我相信那不是刻意染成白色的……细思恐极。
Midterm规模都比较小,Final几乎都在Gym,每天早上浩浩荡荡的Final大军翻山越岭去全校最高点的Gym考试。那几日恰逢大雪,积雪没过膝盖,踩着污浊的冰水混合物连滚带爬地上山,风过天地肃杀,雾凇沆砀,冰冷的雪花夹杂着刻骨的严寒,拍打在脸上,几乎要睁不开双眼。千人大考场管理起来可谓无比混乱,Gym的构造俨然迷宫。有次上山考试,心血来潮想选择一条从未走过的上山的路,给自己带来一个好心情;作死的后果便是迷路了,好不容易到了Gym又迷失在错综复杂的走廊里。迟到半小时又进错了考场做错了试卷,好在最终发觉,在剩下的时间里飙完考试,也算是有惊无险。

考完试下山买吃的,一路走一路唱歌,拍路上的雪景与暖暖的冬阳。圣诞节临近,Milton张灯结彩洋溢着圣诞的气氛,连路上的雪人似乎也面带笑意。
至于学术实力到底如何,我不敢妄言。不过我是真真切切地喜欢这里的学术氛围,大概北美的学校多少都有些相似。Prof们大多亲和而友好,不遗余力地授业解惑。我的课是跨了等级的,起初并没有注册权限;但是当我向prof们说明我想要注册高level
的课程时,却总能收货充满暖暖的鼓励与莫大的善意。这不过这情况并不鲜见;班里总是会有几个本科生跨级来修读。McGill的学习氛围可见一般。
在McGill的半年更加坚定了我做学术的念头。虽然没有在McGill做过学术研究,却是认认真真喜欢上了这里做学术的人。人们是热忱的,或许会对自己的focus有些自命清高,但却绝不自傲;学术的平等、自由是无国界的;文化的包容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所有追求知识、愿意探索未知世界的有志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尊重与认可,哪怕是三流大学的本科生,还是赋闲在家的无业游民;学术上无高低贵贱之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生之间是一种跨越了研究领域、国界甚至文化的关系。至少我不觉得prof会来抢学生的校车……国内的时候,老师是有优先权的。说实话这一点我并不能心甘情愿地认可。
如果以后,有幸能做faculty
的话,我是一定不会和学生抢校车的。如果有幸做faculty,我也愿意带着莫大的善意去探索未知世界啊。学生时代也不容易呢,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去帮助那些挣扎于迷茫与纠结的苦海之中的人哪。
无论做什么,都要成为一个传递温暖的人啊。

5
关于图书馆
McGill的图书馆还是相当惬意的。因为有吃!东!西!的区域!不能吃的图书馆还能叫图书馆吗?
我对吃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一部好电影,一本好书,甚至晦涩艰深的课本与习题,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都应该与美食相伴相随的。常常跑去买些cracker,或者烤几个红薯带到学校,边吃边看书,甚是满足。大概因为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McGill虽穷,图书馆资源可谓一流(国内的图书馆往往不尽人意)。除了硬件设施,McGill是可以用Worldcat进行跨馆求助的。我曾经用这个系统空运来全Canada唯一一本Libertango的四手联弹钢琴谱。取书的地点在神学院
的图书馆,好像有些年头了,进去要脱掉鞋子,木质地板咿呀咿呀地哼着歌。对面是神学院的一个小教堂,我拿着曲谱在那里驻足过许久。
还去过Music Library自习。在音乐专业的学生中间刷数学题也是难得的体验,可惜音乐学院图书馆的灯光昏黄昏黄的,顷刻便昏昏欲睡了。难道因为学音乐的孩纸们精力旺盛?总觉得灯光装潢颇不合理。Music Library在New Music Building里,那是一座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建筑(相比于古老的Strathcona而言)。墙面总像是没有油漆过的,总有种装修未完成的那种斑驳寥落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Burside,Faculty of Science的大楼,里面的装修和监狱颇有几分神似。厚重的铁门与红棕色的砖墙,每次进入地下一层就会辨不清方向。好像地下一层是可以走到工学院的图书馆的,方便人们抵御冬日的严寒。路线我不记得了,穿过曲折的回廊,倏忽柳暗花明,置身工学院的栖居地了。
大三狗对学生活动实在是没了兴致,课业又繁忙地令人窒息。起初报名过几个音乐类社团,Audition的时候睡过了头,于是也就作罢了。

房东太太的house
关于住行。我住在Avenue du Musee上,有幸在美术馆隔壁。那几乎是Montreal的中心地带,似乎以前是租界,幸好房租也不是贵的离谱。有次和小伙伴爬上美术馆的顶层,透过厚厚的玻璃窗向外望去,房东太太的大house屋顶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这里地理位置还是极好的;往北走四五个block就是学校的正门了。有时晚上去跑步,从Rue University一路上山,沿着缓缓升起的地平线,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于漆黑的夜幕中缓缓下沉直至一览无余。树影灯影交织细细密密地洒在下山的台阶上,从Avenue du Musee下山回家,难以想象这样的生活已过去了半年之久。不过有机会,我想还是可以住一下学校的宿舍。Milton也不错,彩色的屋顶,和澄澈的蓝天;圣诞时覆了雪;家家户户在门前的树上挂了明灭的灯。临走的时候在milton一带拍那里的屋顶与蓝天,心想有机会回来,一定会尝试住在这片区域吧。
可是还会回来吗?那里的冬日冷的刻骨铭心。可是没有严寒,哪有温暖呢。就像,无论身处何地,雪覆四野之时的万家灯火总是能让我想起煮玉米、葱油曲奇、还有家的味道。
只不过,人生中大多数离别,谁有想过便是永别呢。
6
写在最后,致敬青春。
其实在McGill的日子虽然不长,却总想着要回来。大概因为那时候,总是心念着一个人。
我想大家都是相似的啊。好像听了很多故事,浮光掠影我也已经忘了。我看着身边的分分合合不禁莞尔,这世界上,我们都是踽踽独行的人啊,在他人的生命里,都是过客。
有人说多羡慕我们在国内的生活,失恋也好暗恋也好,至少还有人可以去喜欢。冰天雪地的枫叶国,好像什么都没有。
有人好像思念着万里之外远隔重洋的人哪,这一场思念轰轰烈烈好像挣扎着活了很多年,最终敌不过似水流年。
我不是McGill的留学生,可是听着那些故事,听着听着,心就痛了。我不是他们,我的生活大概也比他们容易许多,可是大概能够感同身受的。
爱情是什么啊。就像,Who has seen the wind? 是铠甲,是软肋,是让我们在四下无人的黑夜中拥抱黎明,还是残忍地褫夺我们关于生活不堪一击的期待?好像有时候,这种感觉能让我们满怀期待,变得更加坚强,甚至愿意去拥抱一个更美好的自己;可是更多的时候,这份坚强来的却是虚情假意不堪一击。
他们说,留学是件多么孤独的事情啊。四下无人的孤独,无休止的孤独。不是说没有人陪你说话,不是没有热闹,可是那热闹,那繁华,终究不是自己的。曲终人散,人走茶凉,好像什么都没有。
人们终其一生找寻的,不过是个心安之处吧。好像找到它的概率微乎其微,可总是也停不了找寻的动作。
我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或许,唯一的出路,是做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待便好了。神定自若波澜不惊地站定,微笑着面对一切凶险吧。
只是,连弘一法师这样的存在,临终前也不免写下“悲欣交集”。真正无所待,不惑于情,不乱于心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情感与生活,都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啊。一不小心就要跌落深渊似的;就像,你用尽全力去放声大笑,像个疯子一样歇斯底里地放声大笑,你以为你很开心,你可以很开心了,可是一不小心,发现自己其实哭了。多危险啊,不是么。
可是,纵然危险,我们都要活着,都要去爱,去坚强,不是么。
我记得开学不久,Classical Music Club(具体名字不记得了)招新摆着Libertango的曲谱。我好像笑着对柜台的女孩子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她好像也笑了,告诉我了一个故事。
我记得从神学院取了Grieg的曲谱出来,看着小教堂的琉璃窗与微茫的光。
好像还记得很多事,虽然大部分回忆已经淹没在时光里了。好像在Music Library昏黄的灯光下写过画着钢琴的卡片,好像坐在微风拂过的台阶上,想去思念一个人,也知道我不能去思念一个人。
我们于这世界有着无尽的奢望啊。爱,浮华,或者自身的价值追求。这条路永无止境,恍若寂寞的荒原。
路终究是要走的,孤独总是要去尝遍的。还是做一个强大的自己吧,微笑着站定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当所有的伤痛、卑微都可以一笑置之的时候,是不是心安之处自会显现呢。
我不知道。
最后说句不合时宜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7:58
作者:博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744269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次更新停留在了2016年,这么多年陆续收到一些人的询问,决定在2022年更新一下,删除了过时的政策信息。
当时的好多内容现在看起来有点幼稚,但这就是年轻时的我,哈哈!
这是6年后的第一次更新,也是最后一次更新。虽然毕业已经很多年了,但依然跟很多当年关系特别要好的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简单写一下中国同学大致的毕业去向(部分信息模糊处理),大部分都是工学院的,供大家参考:
X同学:瑞士ETH博士在读(好像这个学校最近在国内很火 )
化工老乡:EPFL和牛津PhD offer,目前EPFL博士在读
N同学:移民定居蒙特利尔
文院学妹:剑桥金融
数学课认识的老乡:剑桥博士
C同学:移民定居蒙特利尔,后去了香港
Q同学:移民定居多伦多(计划后续换护照去美国)
商院爱摄影学弟:哈佛
材料同学:McGill研究生跨商,后去了加拿大高盛
理学院老乡:哈佛
商学院一学妹:巴黎高商+耶鲁
EE朋友:JHU直博
化工老友:多大直博
商科一学弟:INSEAD
化工学妹:McGill直博
某室友:定居加拿大,Smith MBA在读
机械学弟:McGIll直博
机械另一学弟:伯克利
机械一学妹:斯坦佛
机械的大胆同学:芝大CS,美国某大厂跳独角兽(年薪已到暴富水平),现定居美国
EE一同学:移民定居多伦多
建筑系老友:哈佛
H学弟:MIT,Caltech直博,选择了MIT直博
半个老乡:MIT
某学姐:斯坦佛计算机直博
把我名字写进博士论文致谢的学长:BAT某家的科学家
同组共事的博士学长:上海Top2教授
自己:斯坦佛
PhD,牛津,剑桥。巴黎高商拿到了面试,但当时已经下定决心先定居加拿大,没有走完申请流程。工作几年后决定前往欧洲,目前在巴黎高商读MBA,毕业留欧工作。
同学圈子因人而异,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周围可能就是什么样的人。学校很大,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可能会因为圈子不同而出现bias。我当时身边的中国同学普遍成绩不错(基本都在3.6-3.9/4.0)。此外年代不同,情况也可能会不同。Again,仅供参考。
以下体验大部分基于工科本科生的角度。
一些小干货放在前面,先做个引子:
加拿大只有100来所大学,几乎全部是公立大学。
McGill似乎历史上是私立大学,而且曾经是美国常青藤
的一员(世界上第一场橄榄球比赛就是麦吉尔
和哈佛大学之间进行的,也就是常青藤的前身)。后来考虑到自己加拿大大学的身份,没有选择加入藤校。---来自不负责的校内八卦。
有些传统还是保留下来了。虽然规模年年扩大,但是学校规模依然在加拿大前10大的大学里看不到影子(Largest Universities In Canada)
历史上名人辈出,每年罗德学者
几个几个的涌现,人均高质量科研产出爆掉所有加国大学
(加拿大三巨头里面McGill的规模远小于其他两所),自己是很喜欢这种身边同学学霸云集的感觉的。
魁北克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自己的移民政策自己定。
魁北克毕业的同学有联邦EE和魁北克自己的移民通道两种方式选择。不管哪种通道,如果会法语,都是极大的优势(联邦EE通道法语叠加英语,复合加分极高)
McGill的国际化,以及在欧美地区的知名度是其他加拿大大学难以望其项背的。
国际化这点从国际生的生源上可以一目了然。 在加拿大每所大学平均只有7%国际生的情况下,McGill达到了惊人的30%以上。而且最大的国际生来源国是美国。
至于学校的声望,这跟跟生源,历史,科研,校友等等都有关系。作为一所读研导向型的大学(本科阶段高年级就被要求跟研究生一起上课,承担科研课题,实验项目,发论文),我觉得学校给予的平台确实太高了。申请研究生,结合同学的情况来看,感觉就是不要太容易。大牛教授们和蔼可亲,在这段时间也给了自己太多的帮助--顺路3封牛推get√
作为本科生,只能讲讲从McGill去外校读研的情况了。本科在一个城市呆久了,总想换换地方的。至于学校本身的研究生,我觉得那是相当强。国内来的学长学姐,在此拜一拜~,一个个的GPA都爆掉了。McGill在学校规模这块很吃亏,比其他加拿大大学的人数少的多,但学术排名照样这么靠前,已经说明一切了。人均产量制胜策略。在学校里认识个国内来读研的学姐,本科成绩年级第一,平均分九十好几。和她一起上课认识的。交流完选课后,她对这边本科生的课业负担表示震惊= =。
读研的情况(中国同学的情况已经更新在了文章开头):
去年上的一门课叫:FACC400,5个人被随机分到了一组。
3个大五的(U4),1个大四的(U3),外加我一个大三的(U2)。 
PS:McGill的大一叫U0
因为讨论组里有facebook好友,get到了毕业动态。
学化工的(U3年级就毕业,没有延期,挺强的)去了MIT。。。膜~
6年后Update:直到我毕业时才知道原来MIT,斯坦佛,哈佛等等这么触手可及。
学机械的学姐,一个英国妹子。还跟我聊了好多香港问题,三观超正! 可以归入我党!更换了专业,去UBC读了zoology的研究生。
学土木的去了伯克利
,看到他还发了哥伦比亚和西北大学
的奖学金Offer。
学软件工程的学长,长的像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血,大二时从多伦多大学转学来了McGill,读研选择去了康奈尔

╮(╯▽╰)╭。5个人的组,除了我这个明年才毕业的,全部选择读研了。感觉学校里的学霸气息还是挺夸张的。越高年级越明显。这几个学长学姐的去路也多少反映点情况吧。
答主身边同学基本上普遍还是有读研打算和想法的。因为绿卡申请毕业递上去,几个月后绿卡就下来了。期间也不用在加拿大呆着。所以顺路去海外读研究生的情况还不少。也有些同学考虑到费用问题,想拿了绿卡后留加拿大读研,当然也有想着毕业先工作攒些钱的。
基本上,成绩还ok的话,一些大家很耳熟的美国Top校,英国Top两所的概率还挺高的。此外,因为McGill在英法双语区的优势,以及众多欧美留学生,使得McGill在法语世界的知名度,在欧洲大陆的知名度~你懂的,所以法国德国的一些名校,以及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洛桑联邦理工
等等~嗯。。。你懂的~
再不济,绿卡下来后,也是可以拿McGill和多大当backups。感觉加拿大还是很认可自己培养的工科生的。变态的模式活下来也是不容易的。
我自己也在准备GRE。数学部分很弱智,verbal部分,发现逻辑没什么问题。就是单词不认识,正在背新东方。。。谢谢同学送的书。。。


虽然后面的工科体验会讲到变态的课业压力。但是McGill不压GPA,也没有传说中的bell curve
。但是课程难度非常大,使得GPA含金量反而特别高,外校特别认。如果大家都有实力考到4.0,教授那就全体4.0也无妨。其实是大家实在太拼了。。。我来到这里后,对外国同学学习的卖力程度由衷钦佩。。。
我们的成绩单会印上class average.
我就拿自己去年的成绩单举个例子好了。
那学期自己上了6门课
一门数学的PDE,5门专业课。
班级平均分分别是
B 3.0/4.0
B 3.0/4.0
A 4.0/4.0 (平均分是满绩点。。。)
C+ 2.3/4.0
A- 3.7/4.0
B- 2.7/4.0
每门课都是三学分,McGill 最高档就是A了,一般85以上就是 A。
在mcgill
基本上没有人的课表是一样的。属于自由选课的大学。学校只是给你一个list,什么时候修完什么时候毕业。
这六门课平均下来GPA达到了3.12/4.0
至于最简单的大一,同学的GPA普遍在3.95+/4.0。。。╮(╯▽╰)╭
而加拿大大学工科读研线一般划在3.0/4.
其他加拿大大学读工程的同学,看到这个GPA分布,会不会觉得高的离谱。。。
Update:
看到有其他答案说大一GPA平均没有这么高。3.95+/4.0可能更适用于普高出身的同学。我相信普高出身的同学都明白大一3.95+有多平常。
毕业那年,工程系:
3.5附近/4.0 50%分位
3.65/4.0 - 25%分位
3.9/4.0 10%分位
理学院,文学院商学院GPA比工学院要高。
这学期Heat Transfer(MECH346),第二次期中考,看吧:


70多个人考试,平均分86%,6个100分。。。可卷子不容易啊!!!病态啊!干嘛学这么拼啊!!!提前两周复习的结果就是低于平均分吗!!!考试时间非常紧。我和另外一个中国小伙伴都有点小崩(没做完)。非常自信的学习能力在血淋淋的现实败了!败了!败了!
老师干嘛要公布期中的成绩平均分啊!!!现在期末压力已经大到崩溃。。。
McGill,答主所在工科这块,各个专业高年级最top的学生,真的,全部被老外把持着。中国同学高考成绩过清北,过旦交,过浙大人大北航南大等等的不少。至于像答主这种,高考六百五不到,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间同学,也不能算学习能力差。但是。。。嗯。。。
真心只能说:跪了。
另外McGill的作业是很变态的,期末考试更变态。高年级工科生,大家心照不宣。。。
曾经贴过一道平时的测试题,吓跑了一堆申请者。不放了。。。总之只要不每天好好学,考个二三十分然后被学校踢出去是分分钟钟的事情(我有一次三个期中考试在同一天,真就考出来过这种分。。。人生最低分。。。)
还是有同学会私信问一些能不能被录的问题。2016年的录取最低分已经出来了(在admissions-apply- Minimum grades in previous year)。学校录取的原则很单一,只看成绩。
对于加拿大高中同学来说,12年级英语成绩可以用雅思替代,不计入平均分。但是!但是!但是!McGill是个例外,英语12这门注定拉低平均分的科目是必须算入的,而且还会划个例如英语12不得低于85%这样的资格线哦(此处默哀三秒钟)。
录取概率问题很难说准的。如果你高过录取线要求很多,自然录取把握很大。如果只是超过去没多少,这就很tricky了。无法说清。


这个线的意义也很明确的在官网写出来了(后文也做了解释):报考的同学(加国高中),如果成绩低于这条线,直接发放拒信,无录取可能性(每年最低分会有浮动,如果擦边,也不妨一试当买彩票)。高于这条线,只是有录取可能性。一般来说超过这条线越高,录取概率越大。所以一个往年最低分为92%的专业,你的高中均分是94.5%,然而被拒掉了,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持有92%被录取的同学可能考了非常多的AP科目,或者有极高的其他标化成绩,比如SAT等。所以想增大自己的优势,就多考一些AP,或者提供ACT,SAT成绩,或者直接把你的分数刷到95%以上,再或者就尽量早点申请,早点递交申请材料吧。
没有新货了,开扯:
放张秋景:
突然意识到大家好像都没有提及Mac校区。这个校区专业特少,人也特少。我也不在这个校区,但是还是小百科一下。如果你已经知道了,请直接跳过。。。




McGill有两个校区。一个称macdonald校区,简称Mac,俗称麦当劳,是为了纪念McGill的另一大捐赠人,麦当劳老先生。没错,这个校区就是这个叫麦当劳的富豪在一百多年前捐的。


这个校区的专业特点非常明显,就是都跟农业环境食品沾边。需要大量的实验田和农场进行教学和实验,所以麦当劳校区的面积非常庞大,比downtown校区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这个校区只有一个系(Faculty)和一个学院(School):
①农业与环境科学系(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农业与环境科学系包含以下方向/专业:
1.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nutritional and food sciences(食品科学)
4.bioresource engineering(唯一一个Mac校区的工科专业,隶属农业与环境科学系)
5.global food security
6.agricultural economics
7.Life Science (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
(人体方面生命科学在downtown校区,切勿报错专业)

另外一个School非常出名,就是大家俗称的
②营养学院(School of Dietetics and Human Nutrition)
包含一个下属专业:nutrition.
大二经过淘汰选拔进入 dietetics
毕业生毕业自动被授予营养师从业资格证,好像是魁北克和加拿大外省双证哦~
这个专业的淘汰率普遍反映在50%-70%。 看似好进,但是毕业难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个校区的专业就以上这么几个,而且除了营养学外都相对不那么热门,所以学生人数在McGill占比特别小。同时因为有几个专业往往比较受女生偏爱,尤其是营养学,食品科学这类,所以这个校区女生的比例非常高。
这个校区虽然人很少,但是地价相比downtown不能再便宜。所以健身房,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一应俱全,硬件设施有些甚至比downtown还好。。。然而去参观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那个鬼畜的动物实验室。。。








有同学调侃自己是吃货专业,比如食品实验室。。。


只能扯这么多了。欢迎麦当劳的童鞋们来补充。
Update:没想到多年后在HEC的班上碰到了Mac校区的工程同学(精通6国语言的加拿大人)。每天见我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我有没有带Iron Ring(工程师戒指),特有意思。
另外一个是Downtown校区。也有人喜欢称之为主校区。
除了以上提到的专业外,其他所有专业都是在这个校区。
两个校区有校车往来,坐校车(free),车程大概要30-40分钟左右。不得不说,两个校区的画风还真是满不一致的。。。一个在郊区,是世外桃源,一个在市中心,闹中取静。
Downtown校区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就在Montreal地价最贵的皇家山脚下,蒙特利尔的市中心。在学校redpath博物馆门口放眼望去,那一座座校外的高楼,hustle & bustle commercial street正在不断呼唤着剁手党前去。
因为身处的工学院在downtown校区,所以就只谈谈downtown了。
从学校里的博物馆门口望去,是的,学校就被高楼大厦包围着。












走进校门,这条路呼唤你前往学术瀚海,




沿着这条路离开校园,前方是未来的无尽可能以及五彩斑斓。


学校的博物馆是每天都会路过的地方,像这个的博物馆,学校里有7座。
麦当劳校区的里曼昆虫博物馆
是世界五大昆虫博物馆之一。 
Downtown校区,建于1882年的Redpath博物馆,是加拿大第一座博物馆建筑,不少电影里出现过她的身影。




1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熠熠。




没有看到任何保安值守,推门即入。仿佛这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建筑,她只是学校的一部分,一个让我们休息,放松的地方。




木乃伊,骷髅化石,恐龙化石,标本,日本武士铠甲,甚至还有清朝时女人穿的裹脚鞋。。。
三楼的骷髅头,木乃伊一堆。。。第一次一个人去的时候还是有点= =。。。








当然,有时间你也可以去音乐学院的音乐会。


指不定就碰到哪位音乐大师了。


学校也会有名人专程拜访。学校知名度在欧美和在中国真是完全两极。。。
比如潘基文
来加拿大只去了McGill,然后就直奔渥太华
去见杜鲁多,然后就回去了。。回去了。。。
哪天看着美剧,说不定就发现学校的Logo了。。。


除了古朴的建筑,学校也有现代的一些建筑。比如这个俗称beer can(酒罐)的建筑。




而且,即使是古朴的建筑内部,也被改造的古典不失现代。三层的古建筑里也要安放电梯,简直将加拿大人懒的地方发挥到了极致。现代的实验室里,各种设备也是一应俱全。
插:记得第一次做实验,放眼过去小组里就我一个亚洲人。作为一个从小就怯英语的人,那时候的感觉就是真应该放弃梦校,去温哥华或者多伦多上学啊啊啊啊。。。然而谁又能不承认英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逼着张口练出来的呢。
对于McGill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在报考过程中得出的。就是两个字:高冷。

McGill,人们喜欢称她女神校。
说她高冷不是没有原因的:
McGill的全专业的报名截止日可以说是加拿大最早的,往往都在一月中上旬截止。所以大家想报考一定尽早尽早尽早。
你能叫出名字的加拿大大学里,唯独McGill没有双录取
,语言不过,直接拒信。而且录取办公室回复的态度也是高冷的不要不要的。
录取只看分,如果分数高破天际,那肯定有offer。如果分数很好,但又不是好到她觉得你可以飞起来了,那么直接看脸(拼人品啦)。
加拿大高中有很多留学生,当加拿大大学计算他们的高中均分时,会将英语这项剔除(有雅思就可以),然而麦吉尔大学
是个奇葩的例外,12年级英语这项必须记入。这种感觉就好像国内学生计算高中均分时必须算入语文一样恶心。所以去加拿大高中留学,如果将来想去McGill,其实还是在国内上完高中容易一些。如果你去了一些英语给分很低的省份,比如阿尔伯塔省,那基本上除了当状元,否则就基本告别McGill了。。。


再插一个小科普(因为现在太多人黑留学生了Orz):
国内大学是严进宽出,而加拿大大学则是宽进严出。
国外大学各个专业录取要求和难度千差万别,不会出现国内,一个大学最差的专业录取分数依然高过另外一所大学王牌专业的情况。
虽然北美教育非常一体化,但是总体来说美国大学还是严进宽出,有点像中国。加拿大大学则是标准的宽进严出。
而在国内,我们都知道清华北大最偏最容易进的专业,录取要求也会比普通985最好的专业要求高,哪怕普通985的这个专业可能排名全国第一,第二。可能你也觉得,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合理。
而在加拿大,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录取要求,学费差别都非常大。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所以报考国外院校,尤其是加拿大的大学,不要觉得这个学校太好而不敢报,说不定你想学的专业偏冷门,录取要求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高。但是也千万不要拿着均分,甚至是录取最低分去匹配一个大学的热门专业,否则基本是秒拒的命了。
我觉得其实这种专业区分录取才是比较合理的。不知道国内什么时候会改革。。。
看过不少人拿着国内那套大学的录取模式来套加拿大大学,会得出录取门槛非常低的感觉。然后不停地黑留学生。其实大家都还是觉得挺冤的。比如普高的,高考低于一本,再冷门的专业,也是进不来的。在我们工院,普遍大家985的水平还是有的。何况很多人是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准备雅思和AP考试。雅思托福这种英语考试算是个门槛,但是学费更是个大门槛,比如麦吉尔的工科,单纯论学费,140学分左右的专业,费用是要比英国等地方贵很多的。
很多专业,包括工科,挂科就是直接重修,根本没有补考机会。重交学费,一门课的学费就是2万多人民币。每年教授出题风格完全不同,又得扎扎实实地全部认真学。即使重修拿了A,GPA也只有可怜的2.0。致命的是后面的课可能因为挂科上不了(无法满足前置课程要求),直接就是延期毕业。然后就会变相的使得某些挂了又挂的人生无可恋,自觉转学,换专业。
还有一次考完期末(好像是MECH220),有个女生哭着走出的考场,我问她没事吧,她哭着对我说她已经重修一次了,这次挂科她就要转学了。学校脸书上曾经有个段子:3个小时的考试,为什么很多人在一半的时候就交卷了?因为他们要赶紧收拾东西,准备转学。
其实知道自己即使这么说,还是会有很多人一把火的把加拿大所有的留学生都黑成三本。。。
然而很多学生夜里3-4点钟才从图书馆出来,结伴回家,而这可能是高年级学生开学几周后的日常生活。依稀天亮的街头,他们的身影,有谁看到。严出的毕业难度,又有谁能体会呢。
McGill的录取基本上还是秉持了加拿大大学的一贯作风。
较为宽松的录取标准,大二以后再开始不停地虐待学生。每年学校脸书主页吐槽不断。
研究生学长学姐一学期4门课,作为一个本科生,一学期要Hold住6-7门课,四门本科课,3门研究生的课。。。
这是学校全专业的录取中位数,每年会有极小浮动。
学校虽然录取难度是加拿大最高的,被誉为北方哈佛,但是录取的要求其实并没有多么“苛刻”。
1460/1600的SAT,93-94%的加拿大高中均分,32的ACT作为全校录取的一个中间值,基本上秉持一个“相对宽进”的标准。
McGill课程难度据教授说是加拿大大学里难度最大的,大二的课基本等于其他学校大三的课,大四就开始跟研究生一起上课了,门槛定高我想更多的还是不想让淘汰率过高吧。
当然,这个全校录取中位数没有太多报考参考价值。因为每个大学的各个专业录取要求,前置课程都不一样。比如对于McGill的不少专业,93%均分甚至连类似“国内大学高考的提档线
”都没到,直接是0概率。但是对于一些专业,这个分数拿到offer的概率能到七八成。
学校也有傲娇的一面。在报考的时候,不少学校都会在官网告知一下各专业学生的录取均分来供申请者参考。然而只会McGill贴出她各个专业录取学生的最低分,旁吉侧敲的告诉申请者低于这个分就不要浪费申请费了。
抓取一下热门的工科商科和理科的录取最低分统计(过线不保证录取,低于这条线直接拒信):
工程理学院管理学院最低分也要将近95%Again,录取不是像高考一样,过线就录了。
心机McGill会再告诉你:
即你的分数等同或者高于这条线并不代表你会被录取。。。
通常官网写最低分93%,那你最好95%以上。如果官网写96.8%,那你可能需要98%甚至99%(别问我他们怎么考到的,我也不知道)
McGill不会告诉你那个最低分有着怎样的其他成绩如SAT,或者考了多少门AP的。也不会告诉你根据历史统计他们所在高中的给分程度可能更加严格。


当然只看分也会导致一个问题:
(非常亮眼的男女比例。。。果然是蒙特利尔女子学校
。校长都是女的 =。 =)


即使工学院,也有将近30%的女生比例。而且某些工科,男女甚至对半开。
而全校Overall的男女比例接近4:6。
男生4,女生6。
而且随着学校的录取门槛年年攀升,这个比例在年年扩大中。
即使这样,工科专业男女生基本都是单身。
当你被录取后,发放offer,一封邮件发过来,告诉你结果出了,叫你自己去查。
没有什么精美厚重的Package邮给你,没有什么精美的宣传册,甚至纸质offer都懒得给。
一张PDF,叫你自己去打印。Offer的内容也非常直白,客套。读完总会让你有一种爱来来,不来滚的感觉(滑稽脸)。
因为心机McGill想的是:把我当女神的话,那你怎么都会来。。。
在你来到加拿大,入关时,可能你会像我一样,拿着McGill的Offer,一脸蒙逼的去办学签。
我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在温哥华入关。拿着mcgill offer, 下发学签的那位女士向旁边同事说:“McGill !"的情景。而且那位女士并没有像盘问其他人一样问我问题。一句也没有!最后给了我一张直到我毕业都还用不完的学签,以及一句congratulations!当时蠢萌的我只能说句thanks!么么哒!
来到这里,你会渐渐感受到McGill在加拿大的逼格之高。。。加拿大哈佛不是白叫的。。。
(穿件带学校Logo的衣服去旅游吧=0=。。。效果看得见)
McGill也算是欧美地区知名度和声望最高的加国学府吧,虽然我也不确定为什么国内知道McGill的那么少(虽然我国内高中老师基本都知道这是“北哈佛”),我猜或许跟校友比例里华人占比太少有关?不过似乎能感觉出来学校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几年开始对中国留学生扩招了一些。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每年都在涨。毕竟经常一个教室里就我一个中国籍也是挺泪目的。。。如果你发现McGill录取似乎比前几年容易了点。。。请默默庆幸自己是中国留学生。。。




当你来到McGill后,McGill会立即转身变得热情。
每年的新生frosh都会创造不同的健力士世界纪录。Discover McGill是一次全面探索学校的愉快经历。但是热情之中依然不失庄重。
学校会要求你在 Blue Band上面郑重的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代表如果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有任何学术上的造假,欺瞒的行为,你都将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在McGill,即使是抄袭作业,也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正式开学后,学霸遍地跑的校园里,当你拖着疲倦的身子走出图书馆的时候,你会发现远处的另外一个图书馆依然在灯火通明。(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已经是夜里2点了)
关于奖学金:
大一新生,如果是工科生,大一GPA 4.0应该是有1万-1万6加币的。
3.99,3.98就只有2000-3000刀附近了。。。
再往后你懂的。。。
理科生好像因为4.0遍地跑,尤其是学Lifesci的。。。即使4.0好像也只是给几百刀的安慰奖。。。
然后大一结束后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奖学金。。。低于3.95你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你的大一GPA了。
不过甜蜜的大一蜜月期结束后,后期GPA跳水时你会觉得大一的GPA真是高的遥不可及了=_=.
所以友情提醒:务必珍惜大一的GPA。大一拿A太容易太轻松了(所以叫U0)。大二以后才是悲惨的开始。。。(U1年级)
而且全校估计有3/4的人都是不上这所谓的大一的,包括魁省的,转学的,IB的,Alevel的,考了一堆AP的,都会在换了一堆学分后直接被学校调到大二。
所以像我一样换了学分,第一年学的像狗一样依然满绩无望的同学,请跟我一起大声喊:
其实来到魁北克,来到了一个移民这么水的地方= =。绿卡要不要的问题会一直成为偶尔谈论的话题。因为实在太容易拿了。。。这里政治地位相当特殊,没移民名额限制,移民政策是自己制定的。而且通过这个省(魁北克认为自己是国家)申请联邦绿卡,走的还是特快的专属通道。联邦政府除了犯罪和疾病两条理由外,甚至连拒绝权限都没有。。。
McGill平时给国际学生学生发的邮件也是。。。


有趣的是去年学偏微分方程的时候,结课的那天教授说,我知道在座的有近1/3的国际生,不管你们来自哪,将来是否回到母国,我都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上加拿大这个国家,毕业,移民(一个重读的immigration),感受这个美丽的地方。。。
教授真是操碎了心。。。
虽然毕业后肯定不会立即回国工作,但目前还是没有想好要不要在加拿大长期待下去(显然不会),但是毕竟毕业就可以拿绿卡,家里人还是建议我选择拿着的。
其实身边绝大部分留学生都是这么想的。。。我们之间流传这么一句话:绿卡就是拿着后悔,不拿更后悔的东西。所以大家临近毕业前,还是不约而同地把绿卡申请递上去了。。。
在这边生活确实平时生活里用不到法语,只用英语就够了。但是来之前学学法语总还是有点用的。毕业前一年的暑假上个校外的法语认证班,唯一一个移民的法语要求就直接水过去了( ̄o ̄) 。至于到底多水,只能说水的无法形容。然后就可以坐等毕业移民了 = =。毕业前半年别忘了把移民申请递上去。么么哒!
我觉得双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机遇,几年下来中英法三语小精通,怎么都是一种天然优势。
而且脑子里三语轮流转,现在觉得特别有意思。。。学法语会上瘾。。。
即使哪天你回国了,当别人问你会说哪些语言的时候,你也可以淡定的说:
我的母语是中文。
English is my first foreign language. 
Et je parle français comme seconde langue étrangère.




装逼技能Max!
此外麦吉尔大学国际生占比达到近30%,相当一部分都是美国人。学校母语是法语的同学只有不到20% 英语的不到50% 其他语种的占1/3 想想一个教室里一半多的同学母语都不是英语,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2022年Update:这两年加拿大移民大放水。联邦EE速度更快。很多同学选择了去多伦多工作走了联邦移民。移民政策是会随时变化的,但不管魁省还是联邦移民,学会法语都是极强的加分优势。
因为在工学院,只能扯点工学院了(原答案就可以少删一点了,毕竟懒)
发张美美的工院楼:


作为工科生,在学校的就读体验是挺独特的。在各种社团中,你很难见到大一以上工科生的影子。而在各种实验室,图书馆,工作室中,工科生们却扎堆的出现。
Downtown校区的工科专业,其学费实际上是全校本科里最贵的,比商科还要高一些。 官网给出的数据都是30学分计算的,但是工科每年的学分数基本都要修到35。其实这么一算,新生的学费现在2016,已经到4万5加币以上了。这还是你能够四年按时毕业的情况下。幸好McGill学费是入学即冻结的。入学后直至毕业,每学分的价格再无变动。因为课程数目多,课时压力大,很多同学几乎一忙起来什么时间也没有了。
很多人可能都或多或少的了解McGill医学法学的强大,然而谈到她的工科,往往被一句:应该不是很强吧?亦或者被一句McGill强在生物医学这种含混而又不确定的猜测糊弄过去。
然而,McGill的工学院是加拿大排名前二的工学院。蒙特利尔是北美航空之城,所以工学院也坐拥着加拿大的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她的机械,航天,化工,建筑,矿业把持着加拿大的第一。材料,土木,EE等均位列加国前三之列。今年工学院还开了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
因为McGill录取均分要求是在加拿大是最高的,工学院又属于热门院系,所以工学院有加拿大录取条件最苛刻的一些专业,某些专业录取最低分超过96%。
来到这里,你会感受到巨大的课业压力。其他专业每学期一般控制在4-5门课附近,而工科动不动就6门课,同时还附带了好多的实验。
来到这里,你也会刷新自己对老外数学物理不好的传统印象,到了高年级,尤其是大三大四甚至大五,班里的外国同学(其实自己才是外国人),头脑真的都厉害的不行。或许头脑不过关的都已经被踢出去了吧。
PS:麦吉尔这里,就工科来说,中国同学普遍成绩不错。但是成绩最好的一般还是老外。这是很多人不容易想到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里的老外太勤奋太聪明。高手过招,他们的语言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很多还天生带(英法+X) 三母语技能。。。
一般来说一门课代表  至少9小时每周 的学习量。其实我觉得起码12小时以上。9小时能完成得高效啊。有些科目的作业一次都要写将近20小时。
很多加拿大人一学期只选4-5门课,作为一个想着毕业赶紧捞钱赚回来学费的普通留学生是承担不起那5-6年才毕业的时间成本的。一般来说,工科生毕业时常为4-5年(在没有换学分的情况下)
按时毕业的一般是学分要求数在140以下的工科专业。140以上学分要求的延期毕业非常普遍。如果是加拿大当地人,那几乎人人延期。
McGill可能是加拿大仅有的明目张胆告诉你4年读完工科几无可能的大学。比如机械化工材料等专业的课表,去掉第一年,魁北克学生课表还排了4年。然后给非魁省学生排了一种一学期有时候到达20学分7门课的课表(而一学期注册上限是18学分,参见机械streamB)
如果大学期间一直在学习,每学期都保持不至于虐待自己的节奏(每学期15学分,5门课,实际这个量在后期研究生课程阶段仍然很累),那么像机械化工专业142学分仍然需要4.73年才可以读完。答主这个专业现在还没碰到能按时毕业的国际生。好多都读到U4了(U0---U4)。所以学校非常建议工科同学参加AP考试(可以增大录取率)。学校会提供大一基础课程的免修入学考试来帮助一些能力很好的同学免修掉很多课程从而加快毕业进度。因而很多工科新生都会在来之前的暑假自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化学。
加拿大本国学生在本土上学学费极其便宜。所以加拿大最聪明的学生群体往往会将McGill作为本科就读的院校,而魁北克省因为特殊的教育体制,麦吉尔则几乎收纳了魁北克省所有的精英学生。如果哪个魁省的人当了总统,当了法官,去查他他的本科学校,不出意外都是mcgill。比如加拿大的新任总统小杜鲁多。很多加拿大的精英学生是研究生才选择出国的。加拿大大学对于本国人学费便宜,这一举措着实在本科阶段绑住了一大批加拿大精英学生。
所以你可能会听到谁谁谁被MIT全奖录取,谁谁谁准备去斯坦福读计算机硕士了。谁谁谁去瑞士,去英国了。 问及身边的同学若读研,去哪里的话,那种圆哈佛梦或者立志MIT的决心让你真的觉得这里是一群学霸的乐园。
这里的课程难度是在量上体现出来的。你或许很难想象一个上千页的课本,怎么样在短短3个月内学完还要处处掌握。考试没有重点,哪里都是考点。平均每科2次的期中考,好几次quiz,外加3个小时的期末考,平时大小测试不断,让你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
毕业前,每个工科生都必须完成好几门研究生级别的课程。相信其他专业也大抵如此。我查了下自己的课表有不止6门.....
插入一句:学校对于ME和EE专业提供Honours programme.原因可能是这两个专业学生较多,从而课表较为灵活。基本上大二结束位居top10%以内可以考虑申请。其中EE专业不需要写thesis.但课程难度会加大。
所有工科专业毕业都没有论文答辩,除了honours ME
Material 和 Mining 是全校仅有的两个coop专业。其他专业统称实习 。
5年毕业,并且没有假期Orz。
Honours ME 是唯一需要论文答辩的专业。每届毕业人数10人左右。会有自己的教授导师对其进行一年的1对1科研指导,以及半年的设计制作(比如之前那个用铁粉发动的汽车)。最后发表论文和学术答辩。所以ME同学如果感兴趣,可以在完成至少60学分(上完220)以后去找honours advisor申请。
这是从选课系统上截取的一小部分。
可以看到图中每个课都给本科生和研究生预留了位置。
比如
MECH 546, 3学分。固体力学中有限元方法
的应用。 16个研究生名额,注册了14个人,还剩2个位置。14个本科生名额,注册了14人,还剩0个位置。共计上课人数28人。






我觉得在这里称别人学霸往往都是带有调侃的性质,因为其实人人学霸。即使你不想学,这种巨大的课业压力会逼迫你不断的前进。因为每次考试,每次作业都会被计入你的总分。最后所有考试作业的加权就是你的最终成绩。
谈到考试,麦吉尔的校训翻译过来是天道酬勤。
教授总是去鼓励你,不断的努力,他们的眼神总是充满着善意和期待。当你来到这里,他们都知道你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需要的只是更加的努力努力再努力,从而让自己的起点变得更高,能够匹配学校所给予你的平台。考试试卷也会让你发现,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取得一个还看得过去的成绩。当然要想取得高分,这需要对所学有全方面的领悟。然而这种领悟依然要靠努力取得。
然而你并不能说考试简单。毕竟一学期你可能要上6门课,而每门课的背后是比砖头还沉的课本,几百页的笔记,和你那写了上百页的作业。
麦大课程难度很大,虽然大一的新生可能不容易体会这点,毕竟大一基础课有些内容高中学过,会相对好受一些。但是我觉得应该没有哪个高年级的同学敢说课程简单。说句实话,期末考试题往往难度偏大,不是很好处理。而且三个小时的考试,只有大题。如果不是学的很扎实,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如果学的比较扎实,GPA就很容易逆天。
高年级的课程班级规模越往后越小。大三就开始基本都是小课了。答主有几个课一共才10来个人,有个课只有9个人。另外高年级课程,比如研究生级别的课程,难度至少对于本科生来说非常高。其中MECH,CHEE这种课非常多。
工科的淘汰率是一直令人诟病的。大一体现的很不明显,因为大一淘汰率只有10%然而大二开始,mcgill逐渐显露出她那严格严苛的把关要求。很多的人都因为熬不过大二下学期而转学或者换专业。因为工科在加拿大和医学法学毕业生同属高收入群体。而这些群体都有相关的协会来把控,他们将课程标准课程难度设置的越来越苛刻以保证毕业生的数量总是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从而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而在McGill这种以课程难度大著称的学校里,淘汰率就比较明显。虽然淘汰的标准很低,就是GPA=2.0。我觉得凡是努力学习的同学,这条线离你很远很远。但是GPA想拿高,真心需要很努力很努力了。而且有些时候课程一多,想兼顾确实不易。
知道不少被淘汰的中国同学(老外更多Orz)。其实这种情况在加拿大名校太正常了。加拿大大学普遍宽进严出,进去了并不代表能够毕业。很多人水进去,最后肯定会被T出来。
McGill虽然入学把控在加拿大实属严格,但是仍然不能说是严苛。但是进来想出去绝非易事,即使生源质量高,但课程难度到后期仍会赶走一票人。而且录取过程中难免会有人幸运的混进来,熬不到毕业是肯定的。
总之GPA想拿高还是要非常努力才可以。比如毕业想要保持到3.5以上,还是需要每一步走得很踏实,大一大二疯狂拿高,后期跳水不要太狠,基本上还是比较轻松达到的。想象一下3.5其实在国内大学也算是85分以上的,其实也还可以了=。= 而这个成绩凭借McGill的背景足够你踏进其他国家的名校研究生了。根据同学的情况来看,这个分数,哥伦比亚,剑桥牛津之类的还是压力不大的。只要你愿意自费╮(╯▽╰)╭。想去MIT这类,请继续轰高一下GPA,但是科研经历更为关键。还有推荐信。在McGill,这种机会只要想随时都有。找个德高望重的牛叉的教授去做projects,顺路牛推也到手了嗯嗯。McGill工院去MIT这种级别院校的概率还是不低的。大家加油*★,°*:.☆( ̄▽ ̄)/$:*.°★* 。
很多人觉得出国的学生一般学习不好,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多少掺杂着刻板印象或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至少学习不好这句话在McGill是绝对不适用的。而且学校对于普高生是强制要求高考成绩的(除非有SAT/ACT),比如McGill工院的同学,起码高中时985大学的实力大家还是有的。何况入了大学又是4-5年的高三生活。看到网上很多人说高考一本不过然后来上学的,也是黑的太不专业了。这课程难度,课业压力,能熬到毕业吗?
开学二周后,工科楼McConnell和Trottier的工科学生就进入了紧张的期中备考状态,走廊两旁的座椅人满为患,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此起彼伏。有的人则趁课间吃点饼干,补充体力。这种癫狂的学习模式,我不清楚是称其为好还是不好。但是总觉得这一定不是在浪费人生,相反会让人倍感充实。我明白,将来的我们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去做学者,我们大部分人也不会去继续从事科研,去当教授,科学家。但是在大学期间经历的这种磨砺和考验,却足可以帮助我们稳住重心,勇敢的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踏实的走好下面的路。
附图:
(拍摄于刚开学10天后的工科楼走廊)
最后吃我一波安利:
学风极好,而且学生群体素质极高,学霸遍地跑。
这是同专业情况下录取难度最高的加国院校。能被录取就是棒棒哒!
学校纯英语,校外英法双语。双语环境助你几年下来变身三语人士,让你装逼助你飞。
华人少,给你纯正的留学体验,逼你张口说英语。
在欧美名声大,声誉高。读研找工作都加分。
如果将来回国发展,你的工作经验远比毕业院校来的重要。McGill能助你在欧美找到更好的工作。
来魁省留学,毕业拿枫叶卡妥妥的。先工作再移民的步骤可以变成先移民再工作。
因为毕业移民后可以爱去哪去哪,所以不会碰到因为身份问题而拿不到好的工作,或者被雇主压低工资的情况。并且读研读博的申请难度,奖学金的申请难度,以及学费金额会因为你的这张绿卡降低太多(eg, 移民后 McGill研究生一年的学费只要1800加币,也就是人民币1万块钱左右,而这其实也就是毕业后1个多星期的收入)。


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有人说出国留学是最好的爱国教育。正是因为生活在一个新的国家,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去细细挖掘国与国之间的不同,站在国际视角来辩证的看待问题,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与美好,挖掘出其中的前景和商机。
移民的意义对于新时代的留学生,我想可能更多的在于将来可以更好的回国吧。


END.
赞得多,踩的多。看完了,你就不动动你的小手点个赞么。 >_>
答案在2015年,2016年更新过。一晃到2022年了。时过境迁,人在欧洲,有幸碰到了好多McGill的校友,教授,高管。甚至在去育碧全球总部参观时,HR部门的老大知道我是McGill的校友,直接激动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hug。
在伦敦,每年都会有McGill校友大聚会。牛津大学的校友主动发邮件告知我,牛津会给McGill毕业生offer全额奖学金(专门的基金会),建议我去申请。
当年助我拿到斯坦佛PhD offer的大牛教授(现已退休),了解到我选择了弃工从商,并没有失望,而是鼓励我追随内心。并且多年后仍然无条件的鼎力相助(甚至直接给剑桥招生办写了邮件),让我5投5中。没有这位贵人的相助,我大抵不会申请这么轻松。
McGill在欧美地区超高的声誉,特别是人在欧洲,母校的光环,让我求职获得了许多的便利。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浪费英法双语区带给我的语言学习机会,让我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视野,能够看到中英法三个世界的赛道和机会,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我来自一个很小很小的内陆城市,是McGill让我有机会看到世界的舞台,认识这些努力的同学,完成自我蜕变,真正体会到了天道酬勤的含义。
不知道这辈子有没有机会能够配得上母校,但我对母校永远心存感激。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7:58
第一次收到这么多赞与鼓励,真的谢谢各位。
我初中老师曾经定义过命运,命是父母给予的,但运是靠自己的双手所奋斗。
蒙特利尔零下20多度的寒冬中,半米厚的积雪完全无法挡住我前进的脚步与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待。
无论你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有怎么的梦想,请你们一定要在实现梦想的漫漫长路上坚定信念,努力奋斗,不为他人,只为自己。
以下是原答案




每天对学习都充满激情,我现在和室友合租在地下室里面(扎心了)每天吃着最便宜的5块钱人民币一斤的spaghetti和超市里面的特价牛肉饼+special offer的蔬菜,从来不敢多花一分钱,父母也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一家三口人住在不到60平米的拆迁楼里,父母每天加班为我挣学费,以前上下班都是坐公交车的,现在改骑电动车了,而我只是想好好读书,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毕业以后拿到身份移民,最终把父母接过来,我这种被国内教育体制抛弃的,被老师每天体罚的,被同学所看不起的,如今有幸能进入麦吉尔大学,对于这个机会我万分珍惜,为了梦想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奋斗,我与我的同学们不一样,我已经退无可退,唯有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为我改变命运的这几年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啦啦呃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3969440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0
作者:Ivellio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3975860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得之前选学校的时候还常跑来这里看大家的毒文,一转眼大半年过去竟然也被学妹邀来答题了 (2018年微改:竟然马上就毕业了)
好久没码字了,欢迎大家来挑刺改进
James McGill镇楼


关于学校选择

首先,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选择来加拿大/为什么选择麦吉尔。其实原因有很多。考A lvl之前一心想去英国,梦校是牛津,也做了蛮多功课,后来面试出了些状况。当时申请的时候特别迷茫,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学校申了一圈,每一处也都拿到了几所学校的offer,现在想想其实有点不值得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申请之前最好能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折腾。
选择来加拿大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费用上比英美同等级的学校要低不少(也算是没有去Imperial的最大原因吧),生活费也不会那么肉疼。
其次加拿大和美国选课转专业的自由度相对要高很多,不像英国新加坡那种一旦入学确定了专业基本跳不出去。
最后因为麦基所在魁省的省提名(PEQ),移民难度很低。倒不是说来这边读书一定是为了移民,但是一旦觉得这个地方适合自己或者现实所迫,有身份之后工作生活会便利很多,算是给自己铺下一条路。还有很多人打算将来去美帝读研或者工作生活,来加拿大读书文化差异等等会比较小。麦基在美帝最少在美东北的知名度还是会加分的,假期去了趟纽约也算是有了亲身体验。再加上美国本来就不太友好的工作签和总统换届带来的不确定性,给自己留条后路不是个坏主意。
Q: 麦基跟多大的知名度对比
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这两所学校间的选择是很多准备来加拿大留学的人都会考虑的问题。两校的建校时间差不多。多大主校区地处现今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多伦多的市中心,麦基主校区位于曾经的加拿大第一大城蒙特利尔的市中心,因为蒙特利尔曾经的光环麦基曾在历史上有过一段极辉煌的时光,现在也受蒙特利尔和整个魁北克经济的拖累,再加上法语区英语大学的尴尬地位,资金严重短缺。相对的多大因为多伦多城市的带动,加上三个校区大量国际学生投入的高昂学费,资金不太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势头很猛。很多人用高考的思维以录取难度来评判。如果在加拿大本土,只考虑成绩的话麦大对非魁省学生的平均录取标准明显高过多大主校区,更不用说多大的两个分校,但是麦大
对本省CEGEP的标准似乎又不是那么高,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其实两校对分数的要求半斤八两(可以说都比本土低),甚至多大因为会要求学生的课外经历反而显得更繁琐一点。如果从国内的认可度来看,多大是明显高过麦基的。欧洲来的学生大多对这两校的认知其实很模糊。在北美的话,如果考虑父母辈甚至爷爷奶奶辈,个人感觉麦基的名声还是很响的,但是如果是校内来自美国的同学大部分都会很诚实地跟我讲来到麦大主要是因为学费低廉,倒是我之前去纽约玩碰到很多人听到我是麦基的学生表现得非常佩服。之前在纽约吃早茶的时候邻座的美国大妈跟我搭话,听到我是从蒙特利尔来的学生之后直接问我“你在McGill学什么?”,还有之前在温哥华拿学签旁边的学生看到我拿的录取通知表达的的赞叹,也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
要是大家考虑知名度的问题是关于学校选择的话,如果之后要回国发展,不考虑学费差异个人强烈建议选多大。如果考虑之后在北美尤其是考虑去美国考研工作的话,麦基也许会有一些优势,再加上魁省的移民政策是以后工作生活很关键的加分项。多大因为淘汰制度压低GPA也许不太利于之后的申请,还有两个分校拉低了毕业生的平均水平,麦基因为法语区的问题实习和找工作都多少会有些障碍。其实仅仅学校名声远比不上个人的成绩、经历来得重要。去哪所学校读更多的是选择你要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度过你人生中最美好的3-5年,本科阶段这两校教学的综合差异没有碾压的区别,反而是你的成长环境,你身边的人和你自己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更重要。
当然如果你是申请研究生的话,多大经费上的优势就会被放大,要考虑的东西也会不同。


关于申请

麦基申请的截止日期(我记得多大也差不多)是1月15号,这个截止日期是申请提交的时间不是材料递交的时间,填写申请的时候是不需要准备任何材料的,申请交上去之后会有一个页面允许你提交各项材料,这个截止日期没有固定的时间,我当时是在3月初A lvl
成绩出来才交齐最后一份材料,大概不到一周之后就发了offer。麦基是一个只看成绩的学校,不考虑任何CCA records(课外活动)或者VIA hours(义工时长),申请特别容易上手。
如果最后决定要来麦基
的话,不要忘记去Singapore MOE申请递一份成绩直送给学校,要不回国之后办理会有些麻烦。
个人经验来讲,我没有被要求提交任何predicted results。从advisor那边套到的信息是如果申请science或者arts的专业,要求大概是四个H2 AABB,申请management和engineering
大概是AAAB,四个A可能会有奖学金,但是如果你自觉自己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也没关系,可以大胆申请尝试一下,也许会有惊喜。
之前很多学弟学妹咨询我关于选专业的问题。以麦基的情况来说,工程毕业需要的学分会多一些(142对比其他专业的120),课程难度据说也大些,可能会晚一些毕业。其他专业的学分要求差不多,同一个faculty内部的专业差别都在选课上面,并不需要在申请的时候就确定,但是想转去其他的faculty会有一些限制。转专业会看GPA,所以最好还是在入学前就有一个大概的规划。如果没记错的话麦基可以在申请的时候选择平行两个不同的专业,那就尽量选两个入学标准不同的faculty,这两个专业申请是独立的(由两个系的招生官分别审核),不需要像申请英国那样一定要相关联。


关于课业

新加坡A lvl毕业来到这边可以换掉一定的学分,入学之后直接算作大二的学生,不论专业。如果进入Faculty of science或者arts内的专业可以直接换掉毕业需要的120分中的30分,其他专业的情况不是很确定,估计应该不会差很多。换学分这事其实有利有弊,有些换掉的课程之中有没有学过的内容之后学更高阶的课程可能会struggle一些,但是总体不是大问题。还有跳过了大一相当于跳过了大学最简单的课程,对最后CGPA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课程难度的话,我也只是入学半年没有选很难的课不好评判,但是就我现在读过的一些基础课来说,难度是要远低于大家在JC学的课程的。虽说是85分拿A,但是平常会有很多assignments, quizzes, midterms来帮你拉分,甚至还有很多online的部分,放到JC几乎可以看作是教授变着法保你不挂科。上学期学了一门linear algebra
,几乎就是JC math的matrix加vector
,难度甚至比JC的考试还低很多,还是很轻松的。
相对的,9月刚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日抱着参观校园的游客心态在学校里瞎转悠,走到McLennan图书馆赫然发现整个图书馆座无虚席,每个人面前都是厚厚的笔记资料,着实颠覆了orientation
和frosh给我留下的party school的第一印象。


关于生活

Photos taken from Mount Royal
物质生活上来讲,蒙特利尔还算是个不小的城市,麦基的校园又在市中心的中心,所以日常采购啥的还是很方便的。
饮食上来说肯定不像在小坡有那么全的亚洲美食,但是Chinatown和康大附近的中餐选择还是蛮多的,也有不错的日料拉面韩餐之类的可以发掘。法餐遍地开花不过价格感人,各种快餐也是不缺的,口味见仁见智。这边夜生活还是挺丰富的,酒吧各种吧散布全城。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我再也没有找到像KOI那样好喝的奶茶,没有像回转寿司
那种便宜多样吃到饱的寿司店,没有豚骨王那种随便点都有惊喜的拉面,没有肉骨茶
的回味,没有laksa、添好运那种可以让人念念不忘的简餐,没有pizzahut box和遍地的商场带来的便利。
交通来说地铁网不算很密集但是足够方便,不过价钱感人,而且破旧肮脏,坐一次不论里程都要3块钱的设定是我出门的一大阻碍(当然还有冬天的妖风)。
这边总体的日常消费相对小坡还是高不少,购物15%的税,吃饭在税上再加上15%的小费会在付账的时候考验你的神经。但是车房等等大件确实便宜不少,这就是后话了。
往好的方面说,来这边之后最大的感受是自由、对个体的尊重和普遍友善的大众。这点想必忍受了四年宵禁
和各种繁琐的填表的大家都会懂。虽然物质世界不似坡上那么浮华丰富,但是呆久了之后会有一种摆脱了束缚的错觉,每个个体的特质都会被理解和尊重。你想嗨大家就一起嗨你想静就坐在旁边休息大家会尽量不去打扰你,这种感觉还是挺美好的。
蒙特利尔地处法语区,虽然市区内大多人都会讲英语但是也有例外,路标菜单很多都只有法语,来这边之后多多少少会主动被动地去学一些法语,算是附加的小福利吧。
SM1坡
党的大学生活在15岁就开始了,大学课程在17岁也开始了,所以大可不必担心生活学习上的不适应。当你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这几年磨练出的心理素质会帮助你平静从容地开始新生活的。
说一个可能大家不太经常注意的点吧,来这边之后因为课程安排和坡党独特的经历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格格不入,可能不太容易找到可以交心约饭的朋友,每每看到票圈留坡党欢乐的一家人,会多少有些失落。It's a cross to bear.
总之,这是一座所有建筑不能高过皇家小土坡
的城市,这是一座每走三分钟就会有一座不同的很好看的教堂的城市,这是一座有执念的有情调的充斥着年轻学生和老旧建筑的矛盾之城。


关于宿舍The Strathcona Music Building, formerly a wing of the Royal Victoria College
答主现在是住在校内的Royal Victoria College Residence(RVC), 这本来是一所专为女生建立的学院,后来成为麦基的女子学院
,再后来其中的一部分变成了传统形式的宿舍,另一部分现在是麦基的Schulich School of Music(音乐学院)。宿舍近几年开始接受男生入住。这个宿舍是麦基离学校最近的宿舍之一,加上条件不坏,还拥有自己的食堂,一直很火爆。
我住的是tower的单人间,房间不大但是储物空间很多,房间里有自己的冰箱(不定期发出求关怀的嘶吼),没有空调(也基本用不上)。每层楼通常有14间房间(个别楼层会多些),房间围绕建筑一圈,包围着中间的公共洗手间。洗手间通常会有三间浴室三个隔间四个洗手池,通常是够用的。宿舍唯一可用的带厨具的厨房在一楼,这个不便能不能被冬天不用出门即达的食堂弥补看个人习惯。宿舍区内还有台球桌,公共区域等等。
其实是打算来吐槽的。
宿舍配有暖气,不过功率完全根据室外温度调节,室外气温稍微一升高屋内就会阴风阵阵。
电梯三天两头不定期会上下游移。
最大的硬伤是...贵!
以同样的租金(C$1305每月),你可以在学校周边租一个小的单身公寓
,自带厨房客厅洗手间。或者你可以用低廉的多的价格(差不多C$400-600)跟别人合租一个小套房,虽说可能离学校稍微远一些,但是能省下不少钱。再加上每半年还要交2000多刀的meal plan,学校号称不收税不过要交admin fee(换汤不换药),加上食堂的饭真的是贵得离谱,其实并不合算。学校周边的Le Cartier, Luna, Le 400, McGill Ghetto 都会有不错的房源可供选择。

Photos taken from Royal Victoria College, McGill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4
CODE002:


机械攻城狮!刚刚结束在McGill的第三年!
体验的话,累,孤独,开心。
累的话,其实主要是第三年,学的很累。麦吉尔的课号编的很有意思,大致遵循一个规律,第几年上的课基本就是几开头。
第一年如果没有换学分(AP,Alevel 之类的), 上的大多是1XX系列的基础课。这些课,只要参加过高考并且只要过了一本线,都可以拿到A(4.0/4.0)。讲的大多是高中课本上的内容,动量啊,电磁啊,导数啊,积分啊,物构啊,有机啊之类的。在梦里也不应该忘记的东西。可以随便翘课,随便写不写作业。第一年总体来说大概就像高二,作业不多不少,轻松,可以谈一场你侬我侬的恋爱。
第二年,课号整体步入了2XX系列。难度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学习高中有接触,但是没有具体讲解过的东西。但总体难度,只要不遇见出题太过凶猛的教授,也不算太高。只要不翘课,作业认真写,也可以拿到A。写作业真的很重要,首先好多课作业是算分的,5%到15%,这个分数就是教授送给大家的。作业可以讨论,不需要独立完成(但是如果是上交纸质作业的话,每个人都要交独立的一份,但是,独立上交 

 独立完成,ovo),批改也比较松,数学的话也并不需要一次答对(作业是网上那种填空题,有好多次机会)。Tutorial的话推荐可以去,首先授课的是TA,教的内容大多是作业和教授布置下来的题目。有的TA人非常好,会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做一些过去考试中出现的题目,这些题目非常非常非常有帮助。教授出题大多有一个题库,搞不好就押中了不是!即使不是完全相同的题目,思路和步骤也非常值得借鉴。感觉某些课,tutorial比lecture都有用233。第二年总体来说大概就象高三上学期,作业开始多,不那么轻松,考试有了压力,可以谈一场每个晚上一起去吃饭,周末一起看个电影的恋爱。
第三年,基本都是3XX和一些比较过分的2XX系列的课。这一年就不是开玩笑的了。学的都是很难的知识,上课不像第二年那样都听得懂,经常有好多疑问,课后要花好多时间去温习和思考。但是这一年也是感觉自己能力和知识提升最快的一年,真正感觉自己像一个大学生,感觉学的知识真的和实际有所接轨。教授开始不愿意布赋予作业大量的分数,因为他们已经看透了作业中掺杂的合作成分,不再愿意轻易把宝贵的分数赐给可怜的莘莘学子。这时的作业通常只值5%。而且这5%通常分成五六七八份,每一份都要花一二三个小时。即便如此奇葩的投入和产出比,这5%的作业也是非做不可。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题库。第一年第二年的许多课的考试都可以找到前些年的卷子,但是第三年的教授们开始重视保密工作(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懒的自己再编题目,时间都花去research了,哼),因为作业就成了唯一拿来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廉价试金石。拿20%的期中考试当试金石太奢侈了,一般学生都付不起。但是总体来说,第三年感觉仍然还是在拼用功程度而不是智商。只要做练习,认真听课,考试前认真复习,依然可以拿到A。只有少部分课,教授的卷子出的就像在耍人,不来点技巧性的方法真的解不出来,当然这种课绝对是少数,他们只是不想学生4.0毕业而已,狡猾的机械教授们。但其实认真做练习,认真听课,课后认真思考,考试前认真复习就会花掉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下第一年基本十一点以前就会睡觉,第二年这个时间推到了一两点,第三年三四点钟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写到早晨六七点也无不可。但是这个过程并不痛苦,头一低一抬,时间就这么刷刷刷的和自动铅笔的笔芯一起溜走了。留下的是一叠叠的作业,一点点分数的累计,考试前一点点的不用为要考95才可以拿到A的慰藉。其实大学的学习就是如此,一定要学进去才会出成绩。好的自律能力和不算浓厚但是总要有的学习兴趣是必要条件。就在下看来,到第三年的课为止,只要肯花时间,没有学不好的课,掌握不了的知识。所谓天赋什么的,帮助肯定是会有的,但是绝对不是决定性因素。麦吉尔教授出的卷子不是那种靠靠前突击复习就可以考高分的卷子,他们更看重学生有没有保持好的学习状态。但是说句实话,累,真的累。不同于高中那种重复的疲倦,手的疲倦。大三是那种长时间思考的疲倦,心的疲倦。答主也不算那种超级耐受性的人才,每次期末考试前都会极其极其极其厌恶学习。从而不想复习,不想刷题,只看笔记。但是因为平时花的时间比较多,所以考试结果也都不算太差。感觉这其实是蛮健康的学习方式,比那种考前突击复习要好得多,也合理的多。第三年总体来说大概就像高三下学期,没日没夜的学习,作息各种不调,身心各种疲乏,看着自己的成绩提心吊胆,不过不用担心,麦吉尔没有排名这种万恶之源,我们要比较的只是各个等级的线,而不是和别人去比什么分数。大三,嗯,可以谈一场每天晚上一起在家里吃饭,放假的时候出去玩几天的恋爱吧。
总结一下,第一年不累(高二),第二年小累(高三上),第三年非常累(高三下),第四年还没经历过。
当然这一切建立在,你是来麦吉尔学习的,不是来这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指望混个文凭以后接父母的班,抑或是觉得靠社交就可以如何如何之类的。好多人都担心只学习会不会没有朋友。当然不会,社交这种东西,自己都没有能力,那不叫社交,那叫巴结。只要有能力,别人会找上你当朋友的。学校内部,就工程院,感觉成绩就是一切,只要成绩好,给教授发邮件附上你的成绩单,好多要求像加课之类的都会被要求。去找advisor要一些上课的许可也会被同意,每年还有奖学金拿,暑假还有机会得到research经历,可以当TA,按小时领工资,可以实习,好处数不胜数。这也是答主最喜欢麦吉尔的地方,尊重知识,学术氛围极其好。攻城狮们最常用的见面问候就是:
兄弟,最近还行吧?
嗯,我这周作业写完了,下周俩期中,还不错。
是XXX课的期中吧,我也有,我那天还有个XXX的期中。
兄弟,XXX是某某教授教吗?他的卷子真的狠,我上的时候考了。。。。
然后通常会进入一小段吐槽教授环节。最后以互相的鼓励收尾。
顺带一提,这个学校录取好像也是只看分数,答主怀疑他们是不是把所有申请人的各项分数加权然后算一个平均分,从上到下排,然后在需要的名次切线,往上一提,名单拉走,发offer。offer语气也及其不和蔼,概括一下就是爱来不来。


孤独,嗯,吐槽环节。孤独的度过了三年。第一年住宿舍,山上,那群美国人没日没夜喝酒party,醉到不省人事要宿管背他们回房间。考试前去教堂祷告,祈求得高分,考后拿着三十多分的成绩伤心。至于他们学什么,就不点名了,不想搞院系之间的歧视,不过他们不是攻城狮。这些人没什么好结交的,学术氛围极其好也有相当一部分败类,希望他们之后可以回归正确的人生道路。第一年认识的国内的同学都很不错,到现在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好多人经常说什么comfortable zone什么的,无稽之谈。这玩意根本就不存在,不是说要和外国哥们交朋友,是要和该交朋友的人交朋友,不存在什么华人圈子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中国同学经常在一起纯粹是因为都喜欢学习,学习上可以交流,或者有共同喜欢的游戏,仅此而已。文化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影响成为朋友。顺带一提,在麦吉尔从来没见过什么种族歧视这种东西,打架的也没见过,抽烟的都很少。总的来说,第一年比较孤独,人生地不熟,住的地方又都是一些没法交流的家伙。加上沉迷三国杀和一些其他因素,诸如被贴上了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标签嗯。。。第一年是孤独的一年,这种孤独说实话有点难受。


第二年搬出去自己住,不想找室友,因为作息奇葩,加上睡觉的姿势啊衣着什么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自己买菜做饭落的轻松自在!噢对,食堂。如果第一年是住学校宿舍的话,大部分宿舍带有强制的meal plan,多到把食堂所有的都试一遍都吃不完。而且食堂卖的无非就披萨,意面,汉堡,炒面什么什么之类的,不好解释,放图也没意义,有些东西看上去难吃吃起来真的棒,反之亦然。食堂总体味道不错。答主是个对吃狠忠诚的人,和别人一起吃饭经常弄到别人去再点一份。第一年吃腻了食堂meal plan还吃不完,第二年继续偶尔去换换口味。其他时间就是自己买菜做饭,除了攻城狮的另外一个理想职业是大厨。蒙特利尔的菜价比国内略贵,不过有限,基本差不多。肉类便宜很多,蛋奶饮料什么更是差距巨大。自己买菜做饭一个月只需支付600刀左右就可以吃的非常丰盛,唐人街的华人超市也可以买到很多需要的调料之类的东西。蒙特利尔的唐人街算不错,比较干净,不会像多伦多那样嗯。。。不好评价。饭店口味也都还可以,不过总归还是觉得自己做的好吃。蒙特利尔也算加拿大第二大都市,吃的着实不少,各国风味都有,吃货的天堂。答主不太喜欢,因为中餐厅都不太好吃,放的东西一样,味道总是相去甚远,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调料水质做法什么造成的。出行什么主要靠地铁,50刀的学生月票可以一个月畅通无阻,虽然地铁老是出毛病尤其是冬天,但是总体来说还算准时。地铁里也干净卫生,上班时间也不挤。没有遇见过什么醉汉什么呕吐之类的东西。如果选择和同学合租学校附近,房租大概600-800刀一个月。但是找室友一定要慎重,两人最佳,三人略多,四个人一起住不出毛病我是不信的。志同道合的好友才好一起住,算账什么也最好AA,以免老觉得自己亏欠抑或占了他人便宜之类的。顺带一提,麦吉尔最近录取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大有多大的趋势(先放进来,再刷掉,赚一两年学费,个人看法,不喜憋着)。所以生源质量真的不敢恭维。一届不如一届,主要指学习态度,并非能力(答主从同样课同样教授的课的平均分做出的结论,不喜欢迎对喷)。这对答主并无影响,反正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学校声誉仍在,不用担心受到影响。只希望新同学不要砸了这块招牌。噢对,麦吉尔招生其实很注重往届学生的质量,换句话说,每个高中也有自己的声誉。答主的学姐优异的学业表现绝对对答主的录取有贡献(最最最喜欢学姐了!!!),而答主也在为自己的学弟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希望,如果有厦外的同学看到这篇回答,又有意愿来加拿大,希望可以选择麦吉尔,答主不想再看到在学校的光荣榜上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人后面标着麦吉尔大学,座落在加拿大录取的第一位,所有多大同仁的上面。你们申请被录取的概率一定很高!回到正题,第二年仍然是孤独的一年。首先住的不在学校附近,所以并不经常在学校学习(好奇所谓学校效率更高论是否属实,答主纯粹因为太懒而不想去学校,放学就回家),而且并无舍友。加之相比从以上回答就可归纳,对好多事情的看法比较偏激,说话直来直去,而且被贴上了一些关于学习的标签(真的很讨厌)。不过这并不代表答主不会察言观色,只是很多时候觉得没有必要,好多话直接说出来反而更好,维持表面的虚假关系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想要的是真物(大老师大老师大老师!)~~
第三年,这种孤独大概达到了一种巅峰,每天学习感觉人格都要不正常了(可惜并没有)。主要是看透了好多事情。大三好多课都不喜欢,可怕的是身边的人明明不喜欢(看得出来,喜欢会学的时候一直玩手机,还翘课吗),还装作很喜欢,非常用功的学(不算嫉妒)。这其实都没有什么讨厌的,相反很敬佩,但是考之前老是装作自己平时不用功,强调自己考试前就学了几个小时是什么意思。为了凸显自己很厉害吗?这种东西高中生都玩腻了吧!可怕的是这种人还真的不在少数。不得不提麦吉尔学生的通病,喜欢装X。偏偏喜欢装的人又没有能力,不会给人那种自负的黄老邪的感觉,只觉得是一味的沽名钓誉。这种风气下的结果就是互相装B,都说自己没学其实都在背后用功怕对方考的比自己好,真的不理解意义在哪里,互相攀比的能带来什么提升。这种虚假的面具,我是永远不屑于戴上。通过勤奋的复习考好有什么丢人的吗?为什么非要装作自己是天才,偏偏考出来成绩也没多技惊四座。幼稚!第三年就是这样,无限的讨厌这些戴着面具的人,不愿意加入朋友圈考试后的不可描述。从而变得越来越孤独。不过却开始逐渐享受这种孤独!大二时开始玩的阴阳师也一直坚持!加入了二次元的队伍!学习完了看番比和那些精致的考试前装作自己什么都不懂的人有意思多了!(想到几个小时后就可以看国家队第16集,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了!)
总结一下,第一年孤独(难受),第二年孤独(习惯),第三年孤独(享受),第四年希望可以找到一样孤独的人,就像雪乃找到了大老师!(我永远喜欢雪之下雪乃!)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开心。是的!这三年总体来说都非常开心,相比从上面的长篇大论里可以感受出来,并没有颓丧,其实是对自己的状态的极度满意23333。说明麦吉尔不但适合现充,肥宅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看番其乐无穷!终于写完了!知乎首答献给了自己的大学2333!许个小小的愿望,希望MECH309不要翻车,4.0可以保持到大三结束!翻车也没关系,这个课考不好也不丢人哈哈哈。在麦吉尔,大概人人都会遇到不顺,但是麦吉尔的氛围很容易让人找到开解不顺的方法,不像某些大学,动不动就有人自杀。岿然不动的麦吉尔永远是学生心灵的慰藉!看着飘扬在主楼上的旗子心情就会好起来,而且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看到旗子,无论是选举还是天气恶劣都不停课!
以上均掏自肺腑,绝对真实。真心喜欢这个学校,三年来学会了很多知识,看清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想去MIT读PhD ovo),还挣到了不少钱(2700+5000+5600,今年的奖学金还没到账)。收获了很多友谊,虽然没有一份是可以交心的那种。唯一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收获爱情(这算什么,反正02的darling只有我一个!)。欢迎各种问各种有关学校的问题!申请的可能爱莫能助。。政策每年都在变!


两年之后再看以前的自己真的感受良多哈哈哈!有种看黑历史的感觉。
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刚好暑假,有空闲时间,来更新一下以前的答案!
去年12月份从McGill毕业!因为没换学分,所以多了半个学期,一共四年半,机械142分是真的有点多!其实赶着上完估计四年也能上完!不想让自己活得那么辛苦!
第四年其实相比第三年,压力小了很多,就机械工程来说,最难的课第三年都上完了,第四年只剩一些毕业设计和5开头的选修课,只要别选太难的选修,生活还是能过得很惬意的,如果前三年都坚持下来了,第四年肯定没问题哈哈哈!
关于自己,4.0的GPA保持到了大三结束,大四上学期选了俩比较难的选修,拿了俩A-,最后3.98毕的业。刚开始还有点难受,到后面也就没所谓了,有点缺憾才比较美哈哈哈。当初就是拼了命学,估计也就多拿一个A,3.99和3.98没什么区别,反正都不是4。
自己最后也没选择去美国哈哈哈,当时申请的时候肺炎还没爆发,就是觉得美国的氛围不太好,迟早要出大事,现在看来自己的选择真的无比正确!顺带一提,McGill毕业只要你GPA够硬,其他什么课外活动统统无所谓,有点研究经验锦上添花,没有也没关系,申美国TOP12345678910一点问题都没有,欧洲英国其他什么更不用说。毕业了才知道,McGill牌子就是这么硬。
自己最后申的本校的研究生,成绩单和意愿书递上去教授就同意了,留校的同学基本都是如此,怎么说呢,McGill毕业,肯留下来的真的很少,学校大概特别珍惜吧哈哈哈。
不过两年前的自己还真的是中二气息爆表,,,越看越羞耻。但是还是期待七月份的春物第三季,雪乃天下第一!!
希望能多一点爱看动漫的同学来McGill。。。。。
以及福建的同学,厦门的同学,厦外的同学,McGill招生好像特别喜欢看往届的生源,翻了翻高中母校的毕业去向,好像来McGill的还不少哈哈哈。应该是给学校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吧,感觉之后的同学申请也会容易些?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4
作者:独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399289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概是看了太多关于工科生和商科生的故事却没有看见文科生的身影,于是自己也决定来写一写Arts students一种以及种种神奇的生活。
对于大学,我一直并没有过多的期待,也不想带着太浓厚的现实主义或是明确的功利态度。我更想利用最后一段简单而充实的经历去了解自己真正想去做的兴趣和事业,更想去尽可能的接触和接受一些未来充满规律的生活里不会再有机会去放下脚步仔细思考的事情。所以当我决定要学social science以及humanities的时候,我觉得更像是终于打开了自己充满不同可能性的盒子。
对于一个在理科圈学习了接近八年,在理科特长班呆了五年的人来说,遇见了太多可能和不可能。见过高二就保送清华的编程大神,和代表小坡参加IBO拿了gold申了n多年upenn都失之交臂最后终于跳进MIT geek大坑的小哥一起玩了很久,如此神奇的生命不计其数。即便作为一个学渣,在理工科也有点对自己的挑战,兴致来的时候在大小竞赛上也会努力的去做,更多的时候利用了小坡资源上的优势跑了大大小小的实验室、研究所。但越到新的人生的转折点,一些声音会愈发振聋发聩。
没有那么喜欢大家向往的英美,又觉得high school以及jc期间已经尽我所能的利用好了小坡的资源(大学课程、实验室、database)而缺少了一种向往,只是想跳出一个固有的圈子,只是向往一种能够纯粹求知,和一群有潜力的人一起努力的环境。所以当时报了自己喜欢的文理学院和大学,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横跨了几大洲的选择,但仍是遵从初心的挑选了双手数得过来的学校。
最后来了McGill大概不出乎自己的意料,毕竟在offer来之前,自己已经躲在屋子里摁过无数遍计算器,而mcgill是我唯二能够接受的费用,再加上还给钱啊。即使是前后收到了之前觉得如果有幸被录取一定会去的LAC的offer,我还是没有过多犹豫的放弃了。对于我而言,教育本身是要有成本,但却不是像如今的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更多的在成为奢侈品,且reenforce一种status quo。所以选择这里,意味着我能更潇洒的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把更多的经费计划到自己想去做的field study上,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去看更不一样的世界。同时,我希望在相对开放的学术环境里,去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去深入理解的概念,哪怕我并不能全盘接受,但总归是给自己充分的理由去判断自己的喜好和理解。
我最喜欢的是challenge myself in a different way。从前和我熟悉的朋友就常常说,我这个人是不怎么追求结果,也从来不会活在别人的眼界里,但认真起来,会有一种让他人都感觉有些过头的紧张感。自己以前没太想过这个事儿,也是来着McGill,有一天站在y intersection望着Arts Building看了不知多久,才意识到潜意识里自己还是有很多追求的。总想着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所有着悠久传统的学校,既然能够坐在那老旧却又显眼的文学院楼里,那么自己心里的疑惑就应该尽全力在这里解开,利用好这里的资源,遇见比自己更有趣的人,读更多的书。
于是在跳过大一直接上大二的第一学期了,就战战兢兢的去选了几节文科300的课。越高阶的文科课亚洲面孔越来越少,也是一种我想选择的逃离。不必拘谨于曾经圈住自己那些想法和顾虑,和坐在一起的各国学生总能有新的话题聊,有的时候是母语对自己的影响,有时是生活习惯和饮食,偶尔也会在课后聚在一起吐一吐reading和assignments的牢骚。从开始并不能适应的节奏,到后来教授让我刷脸带我参加一些课题的讨论和文献的总结,因为他们觉得我的想法总是很不同。然而,这种不同,对于我个人而言可能更明显的来源于我身体那种根深蒂固的亚洲文化而非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人生中第一次读了那么多论文,消化了许多大部头,也是头一次真正的远离了那种你这次考试准备的怎么样考了多少分的紧箍咒。相比于这些,我的classmates和professors更关心你今天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一个概念,又能如何从这个概念出发去理解更多我们默认并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几个月里,也遇见过许多很尴尬的时刻,比如一次我去老师的office hour,问了几个问题之后,老师问我你是哪个专业的,我告诉他我是本专业的但是以前都是学理科的,他释然的说到果然你还是适合学理科,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给不了你为什么。其实有那么一瞬间还是很难过的,毕竟自己已经努力去调整适应新的学科领域了。不过慢慢的我就大概明白了,not all things could be explained的真谛,然后发现它还教会了我释然的生活。
在有趣的课上遇见了有趣的人,有小天才,还有已经为人母的姐姐,有生活在香港食物链顶端却很低调的名媛,也有为了改变命运而从工作岗位重返校园的日本姑娘。每一个故事都很打动我,每一种陪伴都成为我reading和assignment的动力,每一个人静下来读书的样子都很美。因为第一个sem上了虽然平均分是C但每节课都充实到爆炸的welfare state courses,所以萌生了exchange要去scandinavian countries做term research的想法。大概在麦吉尔,文科生的生活可以是100种模样,没有engi或是management课程上的诸多限制,你可以选择social或academic,选择purely arts或hybrid with math/sciences,只要你去想去做,你就能活成自己应有的样子。我本身是个矛盾体,充满理想主义却又扎根现实,充满文学色彩却也告别不了理科思维,大概是要感谢McGill和我在这遇见的人们成全了这样一个我。
To be continued with life in Montreal and Canada. 顺便希望大家不要用其他field of study的心态来judge这篇回答。毕竟我也曾是一个要成为engineer的?


时隔将近一年半,又过了艰难的一学期,我终于来更新我的答案啦。生活越来越艰难,但是今年遇见的也都是很喜欢的教授、很感人ta,并且偶尔还是有那群可爱的课友在身边,makes me feel really blessed。同时还有机会,又跳出来看看,花时间思考人生,让我对生活又多了一层感激。虽然选课还是乱的一塌糊涂,被departments气得直跳脚,但是也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咯。
其实我的知乎角色和我的生活是比较脱离的那种,倒是也不怕被熟人认出来,但还是现实生活简单些(继续随心所欲的做我理想主义的实践家),而在知乎上的回答相对独立些(主观想法+客观事实)而又能满足更多同学的需求。在这还是想感谢所有为这个回答点赞/感谢的朋友们,也希望你们真的从这个答案里找到了一点点自己需要的东西。今天更新一大原因也是因为在这一年半里,后知后觉地发现,我和许多知乎地朋友们通过评论、私信甚至是微信也进行了很长的对话。大多数未曾谋面,但也有少数知友已经成为生活中可以交流、互相帮助的朋友。希望2017入学的朋友们经过这一年在McGill的生活,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以及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吧。也期待2018的新朋友们会在这儿开始自己想像中的大学生活。
综合这一年半来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我将分成几大类进行回答:
1)如何做一名social science/humanities生?应不应该学文?怎么选专业?
我个人对于因为自己想学习的方向在国内发展局限大而出国的同学们是十分理解的。这些同学里大多至少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文科/社科有一定的了解,少数非常庆幸的少年也已经在大学之前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但是也有许多同学非常的忐忑,而这种忐忑我觉得来自于缺少本应在申请季经历的深刻的自我思考。
我觉得在北美学arts(也可以加上基础理科)和其他的院系最大的不同就是你需要更清楚你自己,从能力到目标/方向。如果你是一个工科生/商科生,或者是学education/nursing,大概率上你的课程和身边的同学会推着你往前走,很多时候国内来的同学可能还能续用和高中类似的方法,继续作个优秀的学生。而且这些学院资源丰富而集中,所以如果你做的还不错,就很可能还会有事事努力就会有结果或者“水到渠成”的感受。但是在arts,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自己的能力、想法、未来所在。事实就是在arts,因为自己本身优秀而自然而然有机会来找你的可能,相比较工科类专业轻微乎其微。这个领域大多需要我们有更复合的能力,许多机会除了能力的考量,对于motivation的要求也会更高,所以这些机会的supply和demand要match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arts的专业课就少,必修课就更少少,抛去这些,这三四年间你需要做更多的选择。在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考量里平衡,在长期发展和短期需求里做判断。在学业、睡眠休息、独处自修、人群社交和看新世界里做取舍从而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舒适的作息。这些选择不应单单是别人说经济前景好、cs好找工作、xxx是水课,或者说是大家都在怎样怎样应该左右的。
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就业/自我提升/看世界或其他什么是你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你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擅长与人交流么?你对某一种职业充满向往么?忽略自己的标化成绩,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英语能力?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过自己想进入的领域,这种喜欢是怎样的喜欢?在有同学让我推荐专业时我总会问这些问。这是一个至少我需要知道你是谁、想要什么,才能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又是我也发现,一些拿到录取通知的朋友甚至不清楚mcgill有没有自己在考虑的专业。当然,每个人想去一所学校可以有千千万万不同的理由,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说走就走,但不能不清楚where we are heading to。上大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阶段的终点,但更多的应该是更长一段人生路的起点,而你看待它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生活和体验。
可能因为我自己当年和身边的小伙伴都是完全diy,并且最后一共申请个位数的学校也是自己做过大量research才决定的,所以最后再决定去某所学校的时候都会大体知道自己发展方向了。我也理解许多国内,尤其是没有脱产的同学在时间、精力上的困难。但是我是很认真的说,选校很大一部分,除了名气和录取分数等硬性指标,更多的你需要关注这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院系、专业、教授设置。而这些东西是你的中介不会在意,但在网上能够很轻易搜索到的,并且是会对自己大学生活有很大影响的东西。这里我需要说一句,虽然我经常黑我们学校的admin和bureaucracy,但是当年选择McGill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学校的网站做的真的不差,信息量真的是很大的。
比如文学院专业设置:Bachelor of Arts 这里不仅说明了修读学位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major/minor也有清楚的列举。
想深入了解自己好奇的院系时,可以去首页搜索department of ____,找到department网页后,大部分arts的专业会有courses & syllabi的部分有课程介绍和一些过去的课程大纲。通过课程内容和设置,大家可以大体上对一个学校在某一学科的特长有所了解。
大体上arts可以修读的偏理科专业:major math/stats/computer science以及honours econ/joint honours econ & fine/accounting
其他专业对读写的侧重不同但是标准是arts的标准了。
2)那么McGill arts的课大概是什么设置呢?
arts绝大多数的课程,不包括语言,都是3 credits。
1xx arts很少有专业有这个等级的课,一般是基础大课,equivalent to high school level的基础内容。
2xx 150-400人的大课,有major compulsory也有common electives。一般设置是每周2小时的lecture,加1小时的conference,少数也会有3小时全部是lecture 。课程内容一半是学科university入门的理论基础性课程,所以大多数会有固定的教材可以参考,考核方式相对也以正常的考试为主,适当的会有participation或者写paper的component。
3xx 和2xx比在内容上要更深入、更专业一些,更多的课程阅读会从标准化的教材中脱离出来,进入journal and classical reading的阶段。课程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把它们当作common elective的人会减少,大多数的课友都是本专业major/minor的同学,班级大小在不同情况下会减少到40-120人。
4xx+ seminar courses。一般为某一特定领域的延展性、思考性、写作性课程。一般10-40人,教授与学生在课堂进入相对均衡的一个状态。这类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前很好地完成教授预设的任务,因为每个学生都会是那一周一次2-3小时讨论课上很重要的存在。比起lecturer和students,seminar中一半是facilitator和participants以及presenter的关系。
总的来说,u0的同学们会接触少数1xx和一些2xx的课程。建议还不确定专业方向的朋友在add and drop weeks多去听几门不同专业的课,而且这一整年都可以尝试性的涉猎多个领域的入门课,甚至去旁听一些专业的高阶课。第一年对于arts无论是u0还是u1的朋友们来讲,都应该是培养发散思维、寻找自己生活重心并且提高基础性技能的一年。这里又要带出来gpa的问题。I am not a big fan of GPA, but it doesn't mean I am not as serious as someone with 4.0 regarding learning.如果gpa对于你很重要,比如有朋友要申医学院/法学院或是本科毕业想回国找份稳定的工作,go for it并且you could hardly escape/avoid it。但是如果你要读phd或是进industry,我个人觉得有太多比一味的去保gpa更有趣、更重要的思考。所以于我,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跟自己真心认可的老师,尝试自己总是好奇的工作,做自己当时情况下最大努力去学、去体会就好了,gpa/硬性指标应该是这些东西最后自然而然反映出来的成果的一部分。这能也是我没有许多工科答主有的那种压力紧张感。更何况前文中说到文科生的选择千奇百怪,我认为这让gpa的可比性都少之又少(甚至连in-course scholarship都有一些奇特的分配机制),又有什么比较的理由呢。
u2/u3甚至是u4,几乎就是需要在自己选定的一条或几条道路上踏踏实实的坚持下去,并且最大程度上利用好学校的各种资源。这里自己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就和大家共勉:好好生活,不忘初心吧。
今天先暂时更到这里吧,停笔之前想再说点画外音。我非常清楚从自身要求和客观压力角度,对于绝大多数mcgill的盆友来讲,“保自身”已经是很辛苦的事情了。很多时候,身边总有不是顺风顺水在挣扎的人,并不是不够努力但只是生活的种种对于不同人生境遇而言都可能会有些小冲击。有些人可以很完美的屏蔽或是逃开内心的小纠结,但很多人是需要时间、需要帮助去消化这些情绪而继续前行的。不是说大家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别人,或者许多人说这是“做圣母”。但是我也很想说,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是在被许多细小的事物鼓舞着、感动着、保护着才走了这么长的路。所以只是倡议大家在稍微空闲或是有余力的时候,把一点简单的小美好传递下去,也许这一点正能量对过了糟心一天的身边的人来讲很重要。无论是对教授/ta想表达的感谢,还是和身边同学/朋友的鼓励或者是一起吐槽解压,又或是在电梯里见到邻居微笑的打个招呼,尽量身体力行吧。
然后最后的最后,刚收到mcgill今年send-off的schedule和volunteer邀请,但是由于我今年的活动安排可能去不上任何一场了。但是把信息传递给2018fall入学,但还有许多疑惑的小朋友们!网站上提到的活动有时间有条件都可以考虑报名哦!
http://myalumni.mcgill.ca/s/1762/gid2/interior-connect.aspx?sid=1762&gid=2&pgid=681
好啦,今天先到这里啦。还有一些小问题没更完,之后有时间再来更。祝大家一切顺利,have a nice summer!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4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282327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_(:з”∠)_随便写点,慢慢更。
①学习氛围超级好
到处都有抱书抱电脑学习的。
教授可爱,但是讲课速度飞快(;_;)。
学生们抱团比较快_(:з”∠)_我这种交障交朋友靠缘分啦。
(2017.2.24(加拿大时间)增加){
修改一下_(:з”∠)_其实不是抱团快,是我不太主动。
现在已经慢慢克服交障啦( ´▽` )。
}
都都超级友好(・∀・),帮助你的人都会尽力解决你的问题。
电子系统很方便。
到处都有电脑。
演讲什么的很多,真的超级多,很受用,但要能去找,比如看学校墙上的宣传单(每个地方的传单还可能不一样),或是在email里或facebook里找。(有时候演讲结束还会有免费食物(^^)/)
②虽说氛围超级好但是,闹的人也超级多
宿舍那楼层每晚都有人party。
很多人喝酒。
很多时候从图书馆泡完回去都能看到穿得超级漂亮的妹子们往外走///。
帅哥美女都很养眼(´・ω・`)。
宿舍周围很多流浪汉。
各种各样的活动也超级多,比如万圣节快到了,各种party和活动的宣传传单啥的都出来了,期待教授的装扮:D。
(所以说是非常有活力的一个大学( ´▽` ))
③冷
最近稍凉,马上要下雪了。
当地人称这里冬天为“brutal”(害怕中)。
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低很多。
蒙村和麦基
都有地道,但是略迷,据说容易迷路。
【因为本人有课在山上,课间十分钟就要爬上去没有地道所以(´Д⊂ヽ。。。祝福我吧(((。】
④开销大
这主要是南方人为了过冬要买衣服靴子等的开销。东北妹子似乎,嗯,装备满齐全。。。
但是室内室外温差很大这是个问题,衣服靴子上的雪和冰融化之后感觉会很难受(T_T)现在还不知道咋办。
靴子要买,因为地上会撒盐,据说一般靴子腐蚀比较快。
⑤学校食物能接受
我还算能接受西方饮食,但是有时候真的是挺难吃:)。
比起自己做来说,学校食堂略贵(好吧这里只要是餐厅都略贵)。
不过one card在学校食堂吃是不交税的,并且不用自己做也很方便啦。
#这里补充一点。
新生我强烈建议开学后规定时间内取消宿舍。
虽然会交违约金,但是算下来完全没有之后的宿舍房租加起来减去外面单人间的房租高。
(一般来说studio房租在750-800刀,也有650左右的,但我还没找到。学校宿舍双人间大概是1200刀一个月,单人间1500刀,并且住宿舍必须交2200刀每学期的meal plan( '▿ ' ))
就算不住宿舍也有很多和同学们认识的活动和方法。
不过利弊自己衡量呀_(√ ζ ε:)_ 。
#这里补充第二点。
别买合约机!
别买合约机!
别买合约机

重要的事说三遍!
最好国内买了国际通用的手机带来,买张手机卡就行了!
注意啊!!!合约机大坑!!!
[我知道我是个白痴_(√ ζ ε:)_别笑我x ]


#2016.11.6(加拿大时间)增加#
今天开始冬令时了(和中国时差变为13小时)
这种时差略不习惯(´Д⊂ヽ
以后要和男票通话就要早起了呢(._.)sad
天黑得好快啊。
最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理能力强了(๑•̀ㅂ•́) ✧
因为在家里家事都是请人做的,来这里以后一开始维持很勉强。
洗衣服、换床单、卫生间打扫等等_(:з”∠)_
习惯了也还好。
(洗衣机和烘干机简直是造福人类!!!)
住在学校宿舍时幻想着住在宿舍外的未来( ・ิω・ิ)想像自己会做多少好吃的会省多少钱就开森。
( ´Д`)=3还是自己住好啊。虽然想改变但是,房间里有另一个人是真是不喜欢的。
(默默吐槽一句室友不爱干净、幼稚、啰嗦。。。好吧我就是不爽有人和我住一起囧)
(´・ω・`)还想着要改变一下自己这种离群的属性呢,所以选择了双人宿舍,这么一折腾以后果然还是be myself
吧。
和我一样的小朋友们请注意了(敲黑板),当然你们想挑战一下自我我也不拦你们(喂,说不定会有好结果呢。
(´;ω;`)住完这年就解放了,肯定唰地一下就会过去了!
想想还有啥再更。
#2016.11.15(加拿大时间)#
(´;ω;`)虽然学得很努力了但是midterm还是考差了考差了考察了,感觉这年gpa要完蛋了啊啊啊啊。
颓废了两天后意识到(´・ω・`)也就那么回事儿嘛,就是有点对不起父母。
(´ . .̫ . `)好好反省朝着期末进军。
#2016.12.31(加拿大时间)#
和男票前段时间分手了QAQ。
不过两天就走出来了(),看来不是真爱啊。。。
异国恋不,靠,谱!!!
新年快乐w,又是在麦基的新的一个学期呢!
#2017.2.11(加拿大时间)#
开始感觉融入进来了,也交了不错的朋友。
_(:з”∠)_嗯嗯,有方向了!
#2017.2.24(加拿大时间)#
最近超级忙( ´▽` )非常充实 。
怎么说呢。。。忙碌起来的话能很明显感觉自己在变化。
可能是因为接触到的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吧。
马上放假,去玩枫糖浆。
然后∠( ᐛ ”∠)_继续学习。
靠刚刚因为下雨取消了(ノ_・。)说要改到下周。。。
运气真背。。。
#2017.2.28(加拿大时间)#
_(:з”∠)_好像不小心这里变成我的垃圾桶了()。
有些事好像无论怎么追都追不上啊。
|・ω・`)感觉自己生活得很垃圾。
身边的人都能做很多事,为什么就我那么垃圾呢?
和身边的人比较起来,无论振作多少次都会觉得无助吧。
是种self-damaging的upward comparison呢。。。´◡`就算知道也没什么卵用。
#2017.3.13(加拿大时间)#
昨天改成夏令时了,一晚上没睡好。
(其实是被室友的pi熏醒然后啊啊啊啊啊啊ORZ救命。。。)
_(:з”∠)_好饿。。。
qAq midterm 又发挥失常。。。好难过。。。然后最近也在一直忙交际和下学期的活动准备什么的。。。
蒙特利尔有种奇特的魅力´◡`。
(特别是天气方面(小声)。简直mysterious。)
不要怂就是干(ง •̀_•́)ง。
#2017.3.18(加拿大时间)#
_(:з”∠)_吼吼吼几天前那场大雪居然让麦基停课了!!!见证了历史!!!
咳。
麦吉尔
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无论是课外还是学术都是有很多能拓展视野的机会的。
比如。。。昨天去摸了鸟类,牛类和人类的大脑(_(:з”∠)_好兴奋啊!!!人类的大脑好美!!!啊啊啊!!!)
刚刚从女仆咖啡出来,小姐姐们好可爱www。
(幸福得要晕过去了xxx)。
各种讲座或是志愿者活动也能和教授进行接触什么的。
因为不太喜欢抱团,所以一直在找适合自己的地方。
现在我这种人也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_(:з”∠)_并且我有预感还会不断增加。
今年探索得hin开心_(:з”∠)_。


#2017.4.1(加拿大时间)更新#
|・ω・`)过几天要选课啦大家high起来!(喂)
马上申请honours,专业竞争那么激烈我有点方()。。。
#2017.4.23(加拿大时间)更新#
Final累爆了ORZ。
不过目前为止感觉结果还不错。
我觉得我在麦基受到的这仅仅一年的熏陶让我爱上了research这个方向。
也和目前在进行研究的人聊了聊,真是非常有意思的谈话|ω・) ̑̑༉。
真心希望能走下去。
_(:з”∠)_啊,能学学咨询就更好了。
(什么都想学xxx
蒙村不像春天的春天也来了∠( ᐛ ”∠)_
大家准备好可爱的小群砸了没呀(喂
现在四月份也还是略冷的,不过据说七月份超级热,八月份也很热。。。
XD马上要搬出宿舍离开舍友了好激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坏掉了xxx)
#2017.8.11(加拿大时间)更新#
一段时间没上知乎了_(:з”∠)_暑假咸鱼地度过了。
没想到回复评论要实名制了啊囧,太麻烦了所以这里回复了(回复晚,抱歉qwq)

@猞猁大王
说实话我感觉略贵哦_(:з”∠)_因为税收高。例如iphone的价格和国内差不了多少啦,我买的某星换算下来还比国内高那么点。但是你要找便宜的也有,华为就挺便宜好用的。

@诗心的小柚子
≡ \( ˙-˙ )/来快让我抱一个一起可爱呀✨。

嗯,开始自己住了噗噗噗。
这两天把ikea家具
装好了ORZ我的老腰啊。。。
www不过很开心!
就是房东让人有些糟心。。。没打扫房间,说是工人放假啥的。。。而且说好的事情也没干。
我觉得我该投诉一下。。。我都晚了一星期来了 →_→。
(拍黑板)签lease
前检查房间!然后把事项加到lease里面,这样你才受保护!
最好有人陪同一起检查。
(_(:з”∠)_我知道我很蠢,但是final期间找房子找得太急了。。。)
八月还挺凉爽的!




#2018.4.29(加拿大时间)更新#
哇转眼快一年没上知乎了(喂。
趁final搞定来更新一下(这样算不算挖坟xxx(溜
一月份开始尝试记账到现在了,不过四月才真正的成功坚持下来(感谢友人的MUJI本子√
大概有很多人想知道开销的问题_(:з)∠)_现在是四月底了,我就稍微分享一下这个月的账单,大概以后还会抽几个月来上传(ORZ真正记账才发现自己消费习惯好糟糕啊得改!!!
_(:з)∠)_第一次记那么详细而且是手记,所以可能有出错,但是大概多少是没错的,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参考!
这个月重点记录放在饮食上了(毕竟上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xxx


↓↓好的现在开始↓↓
★生活开销:$1841.89 (包含税和小费)
=固定开销: $1107 =
1.房租:$832
2.网费: $197 (因为某些原因严重超支_(:з)∠)_正常应该50左右)
3.电话费:$78 (ORZ合约机的缘故比较贵,正常40左右?)
=饮食:$ 434.19 =
1.采购食材:$206.39(做饭原材料+调料+面食类+水果牛奶和豆奶不断供√)
2.外食: $227.8 (一共外食10次)
=其它:$300.7 =
1.日用品:$97(包括牙刷,洗发液,保鲜盒.etc)
2.二手物品: $135(现在是搬家的季节,很多二手物品超·级·划·算!)
2.文具 : $47.94
3.交通: $12
4.其它: $8.76


★教育开销:$569 (不计入总开销)
1.驾校: $150 (分期款项)
2.书:$37
3.课外课: $382
↑↑以上是开销↑↑


(;д;)我的目标实际上是生活费上每个月$1600刀,4月没达到啊(。
这个月适应了自己带便当去图书馆解决饮食问题_(:з)∠)_大概是每周外食一次,偶尔两次。不得不说这样真的超级省钱_(┐“ε:)_不敢想象以前沉迷学习一直外食时开销是多大(溜。
餐厅平均价格,正常来讲都是10刀-20刀左右吧,往上的就不封顶了ヽ( ´ー)ノ。
个人把文具单独列出来的原因是作为一个深爱文具的人常常嗯...(。没控制好买个灯塔买个钢笔再买点胶带可能这一项就要爆炸2333,所以这个月控制得还算好的√。
_(:з)∠)_顺便(因为是个死宅)我个人的娱乐活动更倾向于看动漫和看书,玩玩手账什么的,所以活动上的开销会比较小,我也不怎么清楚蒙村
现在的市价是个什么情况2333,喜欢出去玩的可能还得找别人问问√。


这一学年确定了第二个major concentration学computer science_(:з)∠)_。


#2018.9.30(加拿大时间)更新#
间隔半年的挖坟(咳。
在这里呆了一个夏天。
蒙特利尔的夏天真的很有活力!估计是憋了一整个冬天的缘故?
让人联想到冬虫夏草(。


有人问活动方面...。我介绍的大概不是很全_(:з)∠)_。
这些活动是每年都会固定发生的,所以今年也有。
开学会有Frosh,就是新生扫荡(?)麦基(酒精淹没请注意,只有fish frosh,一个由基督教学生们组织的frosh是没有酒精的)。伴随着Frosh同一时间会有很多免费食物,蹭吃蹭喝很开心。
然后是activity night,各个社团会摆摊招人_(:з)∠)_然后各种社团/组织的迎新活动....我个人不太喜欢扎堆,所以团体活动这类不是很常去。不过看看还是挺有趣的hhh还有那种跳伞的社团,总之社团的范围很广,我就不细说了。
我很喜欢每周四在mctavish上会有mac校区的学生/农场主过来摆摊买东西,很便宜新鲜而且绿色无污染!
也有很多career-related的活动,business fair/tech fair/engineering fair/Social worker fair/NGO fair(这种fair一般就是公司扎堆来介绍自己/招人)。
学校的career center(Caps)也提供很多教你找工作的讲座。
Computer Science方面还有各种各样的hackthon。不过我太渣了所以没参加过,就是去帮忙倒个咖啡什么的。现在蒙特利尔的AI这块非常火,所以估计以后这样的活动会越来越多。
我比较关注academic这块的活动。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在redpath museum
举行一周的soupe & science活动。每天中午有几位不同领域的教授来在3分钟之内简单介绍自己的研究,然后就是大家吃东西唠嗑(:3.
然后是psychology
方面,Hebb lecture等等lecture series提供了和大佬面对面的机会(当然作为本科渣渣常常被碾压地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XD)。一般来说演讲结束了之后会有win&cheese,然后一群人可以聚在一起边啃cheese边灌wine边唠嗑(:3。大家都非常亲切近人,是个克服交障的好机会(喂。
有时候还会有那种大的poster session。就是一个本科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活动。
面向学生的大型conference在暑假比较多。
其实不只是校内,校外也有各种各样的演讲和近距离接触一级研究员的机会。
嗯,总之Lecture是大大地有的!
蒙特利尔本身文艺气息浓厚,活动也挺丰富的。美术馆展览,或是什么音乐节啊,美食节啊,前段时间有个马拉松...或者到季节了可以去周围采集枫糖浆爬爬山都挺好。


说了一堆不知道有没有帮助_(:з)∠)_,快midterm了滚去学习了(溜。


#2018.10.7(加拿大时间)更新#
(:3 对于第一年的小朋友们来说,我觉得暑假还是留在蒙特利尔比较好哦。
一方面如果你是住在学校宿舍里的话,暑期把房子的事情弄好,开学才不会手忙脚乱的。
而且final过后搬家季可以很便宜地买到二手家具...和你能想到的一切东西XD。二手价格一般都是半价,而且状况也还可以。真的,加入fb的二手群你会发现新世界的:)。
(不过床垫我个人还是喜欢新的啦。会担心有床虫
什么的...)
如果会想家的话,建议寒假回去,或者是到七八月份再回去也可以。五六月可以上上暑课,或是熟悉熟悉环境,想移民的学学法语,也可以找找research project/实习什么的。
fall
的初版期末考试的日期大概在九月底出来。(:3这次干了一件很蠢的事情...在考试日期出来之前就买了考试最后一天的票...结果就,运气特别好地考到最后一天...大概会defer
吧(。
defer的考试是在冬天的reading week春假的时候考。
↑这个是错误示范大家不要学啊ORZ。
winter的期末考试没记错的话会出得早一点。


偶然上知乎发现被认识的人点赞了owo(对的就是你OWO!)
不更了估计又暴露了(简直太羞耻了ORZ。
祝大家学业顺利_(:з)∠)_(比心。


#加拿大时间2019.7.28更新#
(更了,真香XD)
哎世事难料【。
看到一个回答是从一开始的engineering转方向去了人文学科。我这下定的决心是(暂时)从心理转向CS。
当然我的灵魂还是属于心理owo只是在追逐理想前想让自己能自立。
【心理学的回报其实挺延后的,一般都是走上正轨才有高额报酬(比如咨询师或是有paper的科研工作者),得经过读研读博这条长长长长长的考验。
亲身经历了科研之后对于读博这件事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根本没有我想得那么中二啊囧,根本无法拯救世界……其实也是份普通(?)的工作。
Coding一时爽,一直Coding一直爽。
趁年轻想试试不同的路XD就算不小心拐弯知去了哪里也好【笑。想试试看的东西还有好多……【( •́ὤ•̀)真是越来越贪心了。
暑假的蒙特利尔还是一样的迷人✓【就是有时候热了点,去年热死了好多人来着……
(手机知乎上传不了图片不知为何ORZ)
还有一个月开学了,看到逐渐出现的稚嫩新生好感慨啊∠( ᐛ ”∠)_!
友:(指)那些一看就是新生。
我:?
友:一脸阳光的样子,一看就是好伐!
|・ω・`)老生一般都是被折磨得一脸死灰的样子(不对)。∠( ᐛ ”∠)_各位准备来麦基的孩子们做好心理准备哟。




————真的不更了————
We all aim for happiness, though our paths may diverge. (♬ Though Our Paths May Diverge by Mili)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5
作者:Hug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1480591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00223
不想嗑盐了 新老板实验室又是快要倒闭的样子
考完试来谈谈作为一个生科学生 我觉得到底未来该怎么走
20190904 凌晨更新
第三年啦
又做了一个夏天的 research,还给新老板的 grant proposal 添砖加瓦,感觉自己也在往 full-fledged Researcher的方向发展了不过说到底还是想考 Med 的呀,只不过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呢
和前老板成了忘年交,从来没有想过有一个人会和我的人生经历如此想象
夏天开始的时候把2900刀换成了可以吃的食物,躲过了被学校没收财产的一劫
在此再次告诫大家 - 不要住宿舍 不要住宿舍 不要住宿舍!!
还是一样的喜欢喝酒 一样的喜欢酒吧 喜欢威士忌 喜欢漫无目的的聊天
It's funny how the topic always goes from life to politics to relationships then sex and lastly philosophy.


时隔快一年 半夜睡不着 来更新
写完了一篇16页的 paper,还有另外一篇16页,目前写了三页多。自己作死这学期选了6门课,19学分,不过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呀。
从上周开始陆陆续续在实验室搬砖至少80个小时吧,每天七八个小时的样子,感觉做科研真的挺累的,况且现在还是本科的小 project。实在是无法想象自己如果以后要做学术的话会怎么忍受这样的生活【生科失败人士在线劝退
蒙特利尔的春天终于要来了,改天发一下我们 Lounge 的小黑板的照片,从我十月多写 Winter is coming,被划掉改成 Winter came,再划掉改成 Winter should leave,然后我准备改成 Winter is leaving。6个月的冬天,总算要到头了。
其实上课到现在也有些麻木了,经常翘课呆实验室干活,因为实在受不了教授们 monotonous 的声音,让人昏昏欲睡,还不如躺在床上1.75倍速听 recording 两个小时补完 notes 来的爽快。
听说今年 BIOL201 期中炸了,理解Gary这种心情,好好教课你们不想学,那把考试难度拉到 epic 好了:)【毕竟一节课总共三百个人,七十几个人作弊这种事,放谁身上都不爽吧
Meal plan吃到现在还剩2900,准备找 sp 去退了,垃圾食堂实在是难以下咽,除了 rvc 的自助冰激凌。


四月更新…
拖延症泛滥了 既然被催更了那么写点东西吧
目前正被 final 淹没中 今天刚考完 BIOL201
虽然 Midterm2 考的很烂 但是 Gary Brouhard 真的是我目前碰到的最用心最有趣的教授
本来以为细胞生物学肯定又是像 BIOL200 一样毫无营养全是背的课
Gary 每次上课先花15分钟讲故事 讲 research 经验 然后再开始讲课
他就是有这种魔力能把特别无聊的 Metabolism 和 Cell Biology 讲的特别有趣
中间穿插无数笑话吐槽和 anecdotes
比如讲 neuronal migration 的时候 讲到现在 Stanford 校长 Marc Tessier-Lavigne 早期的一篇文章 实验里用了20000个鸡蛋去提取sample,然后让我们想象了一下 一帮人天天在实验室 打了一集装箱的蛋
真的挺有意思的,刚开学的时候都听说 Gary 的课很难 不如去上 BIOC212 容易刷 GPA,但是我觉得上他的课真的很值 就算 GPA 没法拿到4.0,还是可以从 Gary 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做科研的不一定是白头发一脸严肃,整天只想着发 paper 的老头,也有可能是像 Gary 这样 每天戴着 Bowtie 卖萌吐槽,还特别喜欢讲笑话的中年大男孩


Undergraduate class of 2020
刚收到offer
占坑 等我九月份再来回答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7-9 18:05
作者:小花姐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6041555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见解而已。记性不好,记不太住怎么在各种party和 学霸大牛之间穿梭,唯一可以说的是:来mcgill的美国人,大多由于在美国上不起常春藤,mcgill是在美国唯一和ivies相提并论的学校;现在在加拿大参加工作以来,只要与加拿大或美国的客人/朋友提起自己的毕业学校没有不wow的;毕业证比加拿大所有别的学校都大一圈。嗯。
补充
谢谢,看到关于母校有感而发,如想法太片面请谅解。我不是做学术的人,没什么资格谈论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之类的,只是从experience角度说。montreal是个培养美感和艺术感的城市,和加拿大其他五大三粗的农业省和奢靡的华人城市不一样(我都呆过);如果没有法语语言能力,留下不容易,有兴趣上学期间可以学;很多牛逼人都去了邻居纽约和多伦多,一部分人继续去哥大,stanford、伦敦商院等世界牛校继续深造,mcgill是个不错的跳板;在美国东部的reputation相对其他加拿大高校比较强大,据说是因为魁北克奥运会前一段辉煌时光,当时名副其实的top1;选大学首选location,montreal这点确实比不上多伦多;教学风格非常严谨,考试制度很严格,试卷大多分很多version(对比我朋友上的另一所加拿大所谓“一流”大学,工程生考试居然还可以抄到答案,因为卷子都是一样的。。)学校极其的international,毕业校友天南海北。当然确实有很多魁瓜朋友因为本省录取分数线低而入校。
喜欢政治和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感兴趣,Justin Trudeau 是校友。学校还是值得选择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