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3098686/answer/34689360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人家要黄金,没有你的周。

官方从来没有避讳过黄金周等调休制度的本意:刺激消费。
咱们的法定节假日每年就11天,员工带薪休假制度则像海鲜快速面里的海鲜,听过,没见过。
如果正常放假,那大量需要中长期出行才能消费的旅游产能根本无法启动,例如远距景点、食宿、运力等。
正常放假的话,也就春节和国庆能到3天,顶多撑起周边游自驾游,很多人可能就不出门了。
这些产能不启动,那围绕这些产能的资产增值就是梦幻泡影,今天很多地方的旅游地产、康养、民宿、特色小镇连第一波投资都拉不来。
为了经济、而不是为了休息,才有了黄金周等调休。钱是出发点,而非人。
08年到17年,国庆黄金周旅游人次从1.78亿增长到7.1亿、旅游收入从798亿增长到5900亿。从这点看,很成功嘛。
但这就留下个骨子上的麻烦:休息权不再神圣。
这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保护劳动者休息权的不受侵犯”,还有文化上。
近代无论左右,大体上都是下层借助新生产力向上层冲击。其中一个成果,就是“工作是神圣的,休息也是神圣的”。
左边有熟悉的劳工神圣,右边有“安息之日守为圣日”。
建法理找传统,下层们总算把一句话说明白:我的劳动建立在休息之上。
我可以打工,打工是必须要打工的,但我也得休息。
因此围绕休息权的拉锯是全球各地代表们最头疼的事之一。哪怕是搞义务劳动的地方,至少也要打出“为了人民”这种极崇高的旗帜。
但现在,休息权被扒去了神圣的外衣:为了钱。
可以公开随意调整,让你集中休你就得休,让你连轴转你就得转,神圣之感荡然无存。
两百年挣扎,这筹码是很重的,现在如鹅毛。
所以公司们自然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你已经把原本泰山般的休息权像积木那样堆砌,那为什么我不能再踹两脚?
但这种“指令式休假”,真的很累。
朝三暮四,实际假期数没变。所谓的“长假”,是建立在延长的工作日上。
今年1至2月周平均工作时长48小时,19年2月时还是44.9小时。
这几年工作强度一直走高,尤其是各种灵活就业,大量失业涌入的同时订单恢复却放缓。普遍供大于求下,打工人不得不靠延长工作时长来对冲。
网约车司机日均工作时长在21年就达到11小时,还得周工作6.45天。
对于很多打工人,“放假”不但不能休息,反而加重疲劳:
首先得再连着上班,累;然后是在高密度客运下特种兵旅游,累;假期中还得随时盯着工作微信,累。
用疲惫的身体去来一趟疲惫的旅行,只有集中释放消费的经济意义,没有休息。
最后,调休还形成了一种虚假的“假期观感”。
齐鲁人才网
统计过,20年山东只有18.75%的企业提供双休(还是在招聘数据上)。
咱这单休、大小周极其普遍,工厂里一月休四天的比比皆是。最基础的休息权还处于瘸腿阶段。
什么带薪休假、欧洲那种夏季休他一个月,简直异世界。
但靠着调休凑出的长假,“你看咱假期这人山人海”、“我们的旅游数据比欧洲还好看”、“中国人就爱出去玩”。
咱也是个旅游大国,问题不存在了。
颇有种乞丐和龙王斗宝的感觉,把抠搜一年的假期凑起来甩桌上,“咱也上桌了,不是穷人”。
导致在聚集对各种旅游数据的热议时,忽视了正常休息权的孱弱。
总之,调休凑假还会继续。
因为没什么反制反馈能力,唯一的手段就是等劳动力随老龄化逐步退出市场。
就像屋价一样,说一万句也没用,不买最有效。
出门还是要出的。对普通人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放下虚荣和盲从,远离网络热门目的地,找个风景不错的地安静地晃晃。
去小不去大、去疏不去密、去平不去贵,自己先回归休息的本意。
闲聊公号:王子君
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