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泽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263577/answer/576422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道错误的话,关于人口暴涨和分布
@图灵Don已经谈到了,那我再讨论一方面。
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矛盾
说道规划,北京地铁最早规划需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和旅苏留学生团队设计
再看今天的莫斯科地铁
随手找的,侵删
北京地铁仿照苏联几乎是全方位的,当然我们这里只讨论规划。北京是一个围绕着皇城建设的城市,以天安门为中心沿各个方向延伸。在当时还没有达到山脉和不利地形的限制,因此建立一套极坐标形式的地铁规划完全没有问题。
紧接着到了60年代,1、2号线的建设,已经明显地背离了最早的那一份规划——“苏联版”的环线,是介于二环路和三环路
之间的,但是注意到60年代二环才刚刚建设,三环只有一个雏形。而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地面交通和商圈人口分布是分不开的,北京虽然地面上是所谓的极坐标,但是二环三环基本是方形的,胡同也是直角坐标式
的,因此2号线率先放弃的最早的这个版本,而几乎沿二环线建设。
虽然这样,3、4、5号线的规划依然继承了“苏联版”规划,只是去掉了两条像X一样的地铁。然而北京地铁却渐渐露出了直角坐标的端倪,沿着东西南北有着些许暴力的规划和令人望而生畏的换乘方式,都诉说着北京地铁将要放弃极坐标的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开始进一步扩张,望京、通州、昌平、大兴等卫星城
崛起,北京再一次向极坐标靠拢。直至新的世纪最初十年,加之奥运的推动,北京地铁迅猛发展的时代来临。八通线、房山线、亦庄线、大兴线等郊区线路相继开通。在这卫星城各处开花的时代,各条地铁线都努力延伸,带动北京周边的交通。而在这样的时期,一条将所有线路连接起来的线路,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在北京城市规模又朝向极坐标发展时,已经采取了直角坐标的北京地铁,2013年开通了本世纪初最成功的地铁——全国最长的环线地铁、北京目前客流量最大的地铁、发车间隔在高峰时段能达到2min的超繁忙地铁——10号线。
10号线的开通,颠覆了当时北京地铁的格局,当时几乎可以这样说,一条线路如若不能与10号线换乘,则它的价值会大大降低。这样一条庞大的环线,环形一圈将近2h,成为了北京地下的3.5环,带动了中关村、三元桥、国贸、潘家园、公主坟等众多CBD。北京现今客流最大的10个换乘站,10号线占据6席。
时至今日,6、7号线开通疏导1号线压力,8号线即将向南延长,最重要的是,在北京地铁2020规划方案中,11、12、16、17号线四条加密线,恰好是南北西东各一条,
@hat600认为可靠性一般,我认为先流传的地铁规划总的方案大同小异,这四条加密线的出现已成定局。
这样的直角坐标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首当其冲的,仍然是无限荣光的10号线,换乘冗长、车站设置过多等问题导致10号线的地位必将下降。即使是在今天,6、7号线的开通已经对10号线产生影响,菜市口换乘站开通仅几个月,客流量已经可以与传统的换乘大站海淀黄庄匹敌,仅一次换乘的格局已经形成,选择10号线绕行的人越来越少,何况8、14号线和四条加密线
对10号线的冲击将更加明显。地铁2020规划中,直角坐标和繁复的换乘方式已经相当深入,曾经繁忙的10号线很可能会衰落。假设在这个规划中去除10号线,造成的不便已经大有改观,即使是三元桥换乘机场快轨,也有了12号线协助。
再次对比最早的“苏联版”地铁设计,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之争基本可以宣告结束,北京在两者之间的矛盾和纠结、反复的尝试,最终以直角坐标的胜利和10号线的大起大落而告终。北京最终放弃了苏联的极坐标,而有趣的是上海轨道交通
则沿用了极坐标
,仅有的一条环线、3、4号线的共轨形式,和现今的莫斯科地铁相似度远胜过北京地铁。
地铁规划采用极坐标还是直角坐标,与城市功能区分布和地面道路分布不可分割。北京地面采用的是传统的直角坐标,地铁站往往设置在十字路口,形成直角分布
也就自然而然;上海本身城市道路就不是直角坐标,地铁也相应地比较“乱”
后记
笔者曾经脑洞过莫斯科地铁这种极坐标式
的规划,从环线外部一站去往内部一站,是在中心附近像V字换乘一次快,还是通过环线换乘两次快。最后简化的结论是两方案用时相等的站在地图上呈曲线分布
,在曲线靠近的一侧第二方案快,反之第一方案快,而这条曲线就是两条对称的阿基米德螺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