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中國人日語學習者對日語中的「カタカナ語」普遍存在異常強烈的抵觸?
3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作者:T-RA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1411521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對片假名詞抵觸,這不是我國日語學習者特有的。準確的說,是所有把日語作為第二外的初學者。這個是日語教育界公認的。原因的話我覺得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它本身自帶的來源問題,裡面有很多日本自創的單詞和意思。所以歐美人其實也抵觸。而且它們來源語種還五花八門,雖然大部分來源於英國,但是像タバコ、來自於葡萄牙語。烘焙類的還有很多源自法語,很難記憶。

第二個我覺得是教育體系問題,這個是主要原因。現行大部分的日語教材,先學平假名,再學片假名。然後詞彙的讀音還用平假名來標註。這就導致我們入門時候的那股激情放在平假名上,而且後期反覆記憶,從而對平假名記憶深刻,甚至形成肌肉記憶。但是片假名的話,學習的時候激情會有落後,並且以後用的地方也不多。就會記不牢,看到後反應不過來,這樣直接導致了抵觸心理。這個可以拿我自己的體驗來說。我自己對片假名沒有抵觸心理的觸發點,是以前上班時候高強度輸出片假名,和平假名有一樣的肌肉記憶後就沒有抵觸心理了。現在平假名詞,漢字詞,和語什麼的已經一視同仁,只有見過和沒見過的區別。

另外補充一個案例。以前研究室日本同學教過一個愛莎莉亞小姑娘。日本同學為了解決這種抵觸心理。入門初期就平假名,片假名同時教,讓小姑娘做到一樣的記憶深刻。結果小姑娘不負重望,絲毫沒有抵觸心理,而且後面比較偏好片假名,甚是碰到不會寫的漢字詞,全用片假名寫。還給出理由:一樣的讀音,片假名筆畫比較少。

3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李錚:


就是因為自己菜,不願好好學外語。總覺得能靠漢字取巧一番。

3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一個大西瓜:


因為有漢字天賦加成,所以對於片假名就會莫名的排斥。

因為漢字詞彙不需要去背,而片假名詞彙是需要實打實去記憶的。


3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個人感覺抱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作為中國人第一眼看到片假名的單詞不能第一眼反應出來意思所以有這種情緒。

我和朋友有時候看到一些片假名的詞彙只有念出來之後才能明白什麼意思。但是我感覺對我們來說與其說是抱怨更不如說感覺挺有趣的,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

此外,不光是中國人會這麼想,之前跟日本人一起做實驗,同研究室的博士哥讓我和另一個日本人碩士去找一個五金件,博士哥發過來的是片假名,然後那個日本人也不知道,最後上Google查圖片才知道這個五金件是什麼。然後我就問那個日本人碩士對片假名詞彙的看法,他就說常用的詞彙沒啥問題,這種不常用的乍一看他們也得考慮考慮,還是漢字詞彙更舒服一些。



作者:蒼穹上的臭鼬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218848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很好的問題。

而且據我觀察,這一現象只出現在來自漢字圈的外國人中。母語是英語的外國人更喜歡讀片假名。

我覺得原因是對母語使用漢字的人來說,片假名很反直覺

漢字是少有的表意的文字,而片假名沒有含義只用來表音。二者認知節奏完全不同,容易帶來混亂。如果漢字和片假名混用,相當於在這兩種模式中不斷切換,大腦更容易疲勞。

而且和英語不同,日語會先用大量漢字造成很好學的假象,再用片假名造成事實上的困難和認知的不協調。

至於剩下的,比如聽得少,不會讀,不熟練等,當然也很重要,但這些可以通過練習不斷彌補。



作者:TS Rin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4123597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細劍使明日奈:


韓語入聲保留比較好。所以韓式外來語音節數控制得比較少。加上韓文都是拼成一個塊狀文字,閱讀起來跟漢音詞體驗差別不大。日文的寫的外來語平均音節長度明顯拉開和語詞和漢語詞一個身位,加上用了另一套書寫符號去寫,因此閱讀體驗差別比較大。

3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7

作者:知乎用戶7rf759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496365973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well,我有注意到一些人好像默認了日語學習者都是很喜歡日本,做夢都想要去日本工作/定居的,以己度人了屬於是。

為什麼對於這個片假名舶來詞有異常強烈的抵觸情緒,恰恰是因為這些詞除了用來和日本的年輕人吹水聊天沒有什麼用。

我學日語僅僅是因為對16-17世紀東亞史感興趣,想看一些其它國家的文獻罷了。鑒於韓國16-17世紀壓根沒什麼諺文作品,越南也沒有多少喃字作品,除了一些文學作品,所以學韓語越南語的緊迫性不是很大。但是韓國越南的歷史愛好者怕是繞不過學中文。

你看這個,我最近輔助學日語的一期節目

我看到這句話,重點字典查了

歷史

知識

養成所

這幾個字的用法和讀法,然後抄寫了好幾遍最後總結進生詞本準備隨時複習,至於中間那個片假名,我猜它是idol,然後瞄了一眼我就相當於是學過了,至於實際上是不是,我也不關心。

很多在評論區和我杠的其實都是這樣一種心態,我好不容易背了那麼多片假名單詞,現在成了日本IP,身心都在日本了,你們知道我有多努力嗎?我可不得好好在那些不願意學片假名,不願意積極融入日本的國人面前好好顯擺一下,不然怎麼顯出我的厲害來。

我知道你很努力,然而這和我有什麼關係,絕大多數學日語的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去日本工作生活的,這才是常態。

3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7

溫柔:


讓我們來來試試把中文做如下改動後,再禁止使用原來的中文,我想是個人都會進行喊馬量極高的問候。

1.牛奶→秒可

2.茶→蹄

3.西紅柿→托媽托

4.意大利麵→帕斯達

5.聽力考試→利是寧古

3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7

雪鴿子:


學日語最終學的是英語,那些片假名的詞彙都是英語等外來語變的如果英語好的話基本上就沒有障礙,那些在日本的洋人,外人學起來都非常輕鬆,所以學日語最終還得學英語


4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8
作者:伊達五郎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1872263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一,對中國人來說,日語中漢字越多,那麼80%的情況這句話越好理解。而片假名顯然不是這樣,中國人天然看不懂假名,包括平假名。

今何時?雖然不符合漢語語法,你知道這大機率是問「今天幾號」或者「現在幾點」;

君は何処だ?君何處?你在哪?

いまなんじ?きみはどこだ?這誰看得懂。

第二,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不在乎。日本人用著爽不爽,關我什麼事?但是用假名我看不懂,這就關我事了。你沒看日本人自己都在說「全是片假名鬼看得懂啊」嗎?說明亂用片假名他確實不好啊!

第三,漢語和日語的特性不同。漢語的基本單位就是漢字,漢字與他代表的東西有強相關性,至少99%的漢字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因而出現漢字時中國人更容易聯想到這個字代表的東西;而日語的基本單位則是假名,很多假名單字擺在那裡並沒有任何含義,這對漢語使用者來說是很不熟悉的。

題主提到了「為什麼沒人指責韓語外來語過多」,因為韓語連漢字都不用了,直接開始用自己開發的文字,本來大夥也不知道他用的是本土詞還是漢語借詞還是西方語借詞,不存在區別。

而英語借過來的外來詞雖然也很多,但同韓語一樣,本身中國人就不用字母說話寫字,再加上英語的音標邏輯一坨大便,和漢語拼音、俄語、德語這種常見的所拼即所讀相去甚遠,所以是否外來對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明顯感知。

但對說日語的日本人來說,漢語借詞本來也是外來詞,並不比西方語借詞更好理解,反而直接使用片假名音譯,大家起碼會讀。比方說,「縄」「知能電話」真就比「ロープ」「スマホ」更好嗎?

寫你都不想寫這麼複雜的漢字,明明寫兩三個假名就好了。

而在口語中,由於同音詞存在,很多漢語借詞還必須要根據語意才能判斷意思。例如「このきかいは一番大事だ。」

你怎麼知道這句話,說的是這個機會是一番大事,還是這台機器是一番大事呢?

然而,如果說的是このチャンスは一番大事だ,你很輕鬆就能明白,說的是這個機會至關重要。

第四,這些片假詞時常還有一些「日本人才懂的微妙的區別」,就比如網友所說的「milk傳入之前日本人不喝牛奶嗎」,事實上「牛乳」這個詞依然很常見,如下圖。


圖源來自知乎

據說「牛乳」更偏向純牛奶一類的東西,而「ミルク」更偏向乳飲料、在一些飲品中作為添加物使用的牛奶。

不過我平常沒有說日語的需求,最多寫點日語,所以我還是會更多使用漢字詞,畢竟更符合我的使用習慣。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