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3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日语中的「カタカナ語」普遍存在异常强烈的抵触?
3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作者:T-R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141152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对片假名词抵触,这不是我国日语学习者特有的。准确的说,是所有把日语作为第二外的初学者。这个是日语教育界公认的。原因的话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它本身自带的来源问题,里面有很多日本自创的单词和意思。所以欧美人其实也抵触。而且它们来源语种还五花八门,虽然大部分来源于英国,但是像タバコ、来自于葡萄牙语。烘焙类的还有很多源自法语,很难记忆。

第二个我觉得是教育体系问题,这个是主要原因。现行大部分的日语教材,先学平假名,再学片假名。然后词汇的读音还用平假名来标注。这就导致我们入门时候的那股激情放在平假名上,而且后期反复记忆,从而对平假名记忆深刻,甚至形成肌肉记忆。但是片假名的话,学习的时候激情会有落后,并且以后用的地方也不多。就会记不牢,看到后反应不过来,这样直接导致了抵触心理。这个可以拿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我自己对片假名没有抵触心理的触发点,是以前上班时候高强度输出片假名,和平假名有一样的肌肉记忆后就没有抵触心理了。现在平假名词,汉字词,和语什么的已经一视同仁,只有见过和没见过的区别。

另外补充一个案例。以前研究室日本同学教过一个爱莎莉亚小姑娘。日本同学为了解决这种抵触心理。入门初期就平假名,片假名同时教,让小姑娘做到一样的记忆深刻。结果小姑娘不负重望,丝毫没有抵触心理,而且后面比较偏好片假名,甚是碰到不会写的汉字词,全用片假名写。还给出理由:一样的读音,片假名笔画比较少。

3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李铮:


就是因为自己菜,不愿好好学外语。总觉得能靠汉字取巧一番。

3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一个大西瓜:


因为有汉字天赋加成,所以对于片假名就会莫名的排斥。

因为汉字词汇不需要去背,而片假名词汇是需要实打实去记忆的。


3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个人感觉抱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作为中国人第一眼看到片假名的单词不能第一眼反应出来意思所以有这种情绪。

我和朋友有时候看到一些片假名的词汇只有念出来之后才能明白什么意思。但是我感觉对我们来说与其说是抱怨更不如说感觉挺有趣的,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此外,不光是中国人会这么想,之前跟日本人一起做实验,同研究室的博士哥让我和另一个日本人硕士去找一个五金件,博士哥发过来的是片假名,然后那个日本人也不知道,最后上Google查图片才知道这个五金件是什么。然后我就问那个日本人硕士对片假名词汇的看法,他就说常用的词汇没啥问题,这种不常用的乍一看他们也得考虑考虑,还是汉字词汇更舒服一些。



作者:苍穹上的臭鼬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218848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很好的问题。

而且据我观察,这一现象只出现在来自汉字圈的外国人中。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更喜欢读片假名。

我觉得原因是对母语使用汉字的人来说,片假名很反直觉

汉字是少有的表意的文字,而片假名没有含义只用来表音。二者认知节奏完全不同,容易带来混乱。如果汉字和片假名混用,相当于在这两种模式中不断切换,大脑更容易疲劳。

而且和英语不同,日语会先用大量汉字造成很好学的假象,再用片假名造成事实上的困难和认知的不协调。

至于剩下的,比如听得少,不会读,不熟练等,当然也很重要,但这些可以通过练习不断弥补。



作者:TS Ri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412359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6

细剑使明日奈:


韩语入声保留比较好。所以韩式外来语音节数控制得比较少。加上韩文都是拼成一个块状文字,阅读起来跟汉音词体验差别不大。日文的写的外来语平均音节长度明显拉开和语词和汉语词一个身位,加上用了另一套书写符号去写,因此阅读体验差别比较大。

3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7

作者:知乎用户7rf759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496365973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well,我有注意到一些人好像默认了日语学习者都是很喜欢日本,做梦都想要去日本工作/定居的,以己度人了属于是。

为什么对于这个片假名舶来词有异常强烈的抵触情绪,恰恰是因为这些词除了用来和日本的年轻人吹水聊天没有什么用。

我学日语仅仅是因为对16-17世纪东亚史感兴趣,想看一些其它国家的文献罢了。鉴于韩国16-17世纪压根没什么谚文作品,越南也没有多少喃字作品,除了一些文学作品,所以学韩语越南语的紧迫性不是很大。但是韩国越南的历史爱好者怕是绕不过学中文。

你看这个,我最近辅助学日语的一期节目

我看到这句话,重点字典查了

历史

知识

养成所

这几个字的用法和读法,然后抄写了好几遍最后总结进生词本准备随时复习,至于中间那个片假名,我猜它是idol,然后瞄了一眼我就相当于是学过了,至于实际上是不是,我也不关心。

很多在评论区和我杠的其实都是这样一种心态,我好不容易背了那么多片假名单词,现在成了日本IP,身心都在日本了,你们知道我有多努力吗?我可不得好好在那些不愿意学片假名,不愿意积极融入日本的国人面前好好显摆一下,不然怎么显出我的厉害来。

我知道你很努力,然而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绝大多数学日语的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去日本工作生活的,这才是常态。

3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7

温柔:


让我们来来试试把中文做如下改动后,再禁止使用原来的中文,我想是个人都会进行喊马量极高的问候。

1.牛奶→秒可

2.茶→蹄

3.西红柿→托妈托

4.意大利面→帕斯达

5.听力考试→利是宁古

3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7

雪鸽子:


学日语最终学的是英语,那些片假名的词汇都是英语等外来语变的如果英语好的话基本上就没有障碍,那些在日本的洋人,外人学起来都非常轻松,所以学日语最终还得学英语


4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8
作者:伊达五郎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187226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对中国人来说,日语中汉字越多,那么80%的情况这句话越好理解。而片假名显然不是这样,中国人天然看不懂假名,包括平假名。

今何時?虽然不符合汉语语法,你知道这大概率是问“今天几号”或者“现在几点”;

君は何処だ?君何处?你在哪?

いまなんじ?きみはどこだ?这谁看得懂。

第二,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不在乎。日本人用着爽不爽,关我什么事?但是用假名我看不懂,这就关我事了。你没看日本人自己都在说“全是片假名鬼看得懂啊”吗?说明乱用片假名他确实不好啊!

第三,汉语和日语的特性不同。汉语的基本单位就是汉字,汉字与他代表的东西有强相关性,至少99%的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因而出现汉字时中国人更容易联想到这个字代表的东西;而日语的基本单位则是假名,很多假名单字摆在那里并没有任何含义,这对汉语使用者来说是很不熟悉的。

题主提到了“为什么没人指责韩语外来语过多”,因为韩语连汉字都不用了,直接开始用自己开发的文字,本来大伙也不知道他用的是本土词还是汉语借词还是西方语借词,不存在区别。

而英语借过来的外来词虽然也很多,但同韩语一样,本身中国人就不用字母说话写字,再加上英语的音标逻辑一坨大便,和汉语拼音、俄语、德语这种常见的所拼即所读相去甚远,所以是否外来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明显感知。

但对说日语的日本人来说,汉语借词本来也是外来词,并不比西方语借词更好理解,反而直接使用片假名音译,大家起码会读。比方说,「縄」「知能電話」真就比「ロープ」「スマホ」更好吗?

写你都不想写这么复杂的汉字,明明写两三个假名就好了。

而在口语中,由于同音词存在,很多汉语借词还必须要根据语意才能判断意思。例如「このきかいは一番大事だ。」

你怎么知道这句话,说的是这个机会是一番大事,还是这台机器是一番大事呢?

然而,如果说的是このチャンスは一番大事だ,你很轻松就能明白,说的是这个机会至关重要。

第四,这些片假词时常还有一些“日本人才懂的微妙的区别”,就比如网友所说的“milk传入之前日本人不喝牛奶吗”,事实上“牛乳”这个词依然很常见,如下图。


图源来自知乎

据说“牛乳”更偏向纯牛奶一类的东西,而“ミルク”更偏向乳饮料、在一些饮品中作为添加物使用的牛奶。

不过我平常没有说日语的需求,最多写点日语,所以我还是会更多使用汉字词,毕竟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