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8篇帖子。
1937年11月12日,淞滬會戰結束。
21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2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之結束。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國民革命軍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日本軍多番進攻,掩護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保衛戰成功振奮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士氣。四行倉庫與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條蘇州河,因此整個戰鬥展現在西方世界面前,進一步吸引國際社會注意,如蔣中正所希望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國際支援。
22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3
藍色為四行倉庫位置
23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3
日期:1937年10月26日 - 11月1日  
地點:中華民國上海市閘北  
結果:524團在國際介入下退入外國租界  
24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3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國民革命軍
第88師,第524團 

大日本帝國:
日本陸軍
第三師團  

25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3
指揮官和領導者:
 謝晉元  

 松井石根  

26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4
兵力:

中華民國:414人

大日本帝國:不詳

傷亡與損失:

中華民國:10陣亡37負傷

大日本帝國:逾200人陣亡

27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5

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大第二次中日戰爭,在中國上海製造八一三事變。儘管後勤保障不利、士兵訓練不足及缺乏空中、重炮支援等困難,國民革命軍仍固守幾近成廢墟的上海。日軍沒有攻擊上海外國租借地,表面上仍與其他國家保持友好,儘管事實上與其關係十分緊張。直到四年後,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日軍才佔領上海外國租借區。
到1937年10月26日,國民革命軍在上海閘北區抵抗日漸艱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命令該區所有軍隊撤出,以防衛上海西部郊區,同時命令第三戰區代理司令長官顧祝同讓精銳的第八十八師單獨留守。此舉一是為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因九國公約簽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希望以此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顧祝同出於個人感情,並不願意第八十八師留守,因為他曾是第二師(第八十八師整編前的番號)指揮官。顧打電話向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傳達命令,而孫強烈反對這一計劃。之後孫又將自己的參謀長張柏亭派到離前線20公里的顧祝同司令部反覆協商。
顧祝同、孫元良和張柏亭都不會違抗蔣中正命令,但孫經張向顧建議,既然是出於政治目的,那麼留守閘北部隊,兵力多是犧牲,兵力少也是犧牲。同時,守多數據點是守,守一二個據點也是守。顧祝同最後同意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留出一團兵力,留守地點則自行處置。張柏亭回到第八十八師師部四行倉庫後,孫元良決定,就以四行倉庫作為固守據點,但覺得一團兵力仍然過多,在最後撤離之前,又決定只留一個加強營就夠了。
於是以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一營為基幹,配屬必要特種部隊,組成一個加強營,共414人。由中校副團長謝晉元、少校團附上官志標,和少校營長楊瑞符率領。10月26日晚10點,駐紮與上海北站的第五二四團接到命令要求撤回位於四行倉庫的師部。第一營營長楊瑞符面對這條要求其撤出已堅守兩個多月的陣地的命令一開始難以接受,但在得知孫元良是讓第一營防守四行倉庫後便同意撤退。
四行倉庫是位於上海閘北區蘇州河西岸一座混凝土建築,位於新垃圾橋(今西藏北路橋)西北沿。該倉庫建於1931年,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是該地區最高建築。因為是四間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共同出資建設之倉庫,所以稱為「四行」,由於先前是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藥。
28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6
戰鬥序列及裝備:

國民革命軍:
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 - 團長,陸軍中校 謝晉元
團副,陸軍少校 上官志標
一營,第五二四團 - 營長,陸軍少校 楊瑞符
一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陶杏春
二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鄧英
三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石美豪(負傷),連長,陸軍上尉 唐棣
機槍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雷雄第一營作為一支加強營最初有接近800人,但經整個淞滬會戰的消耗到該次戰鬥前包括軍官只有423人(一說453人)。而在部隊從北站轉移到四行倉庫的過程中人數又降為414人。經過兩個月的艱苦戰鬥,國軍損失了大量原經過德式訓練的士兵,在通過五次兵員補充後,此時的士兵大多為原周圍省份的駐軍。他們大多來自湖北駐軍第五團第一營。湖北方面不願意將他們訓練最好、原與共產黨作戰的軍隊送到上海,因此被送到上海的都是些在7月7日戰爭爆發後招募的尚未完成訓練的新兵。為迷惑日軍,中國軍隊在其正式通訊中用「五二四團」代替「第一營」,讓日軍以為有一個團防守四行倉庫。
該團每人裝備一支中國仿造Gewehr 88或Gewehr 98式步槍300發8毫米毛瑟子彈,兩箱手榴彈,一頂德制M1935式頭盔,一副防毒面具及食物袋。守軍共裝備有27挺輕機槍,大部分為ZB26式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接近每班一挺。4挺24式水冷馬克沁機槍以及一個迫擊炮排。

29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6
戰鬥序列及裝備:

日本陸軍:
上海派遣軍 - 松井石根 上將
第三師團日軍第三師團是當時日本帝國陸軍中最精銳部隊,在淞滬會戰中受到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重創。他們稱第八十八師為「閘北可恨之敵」。儘管如此,其指揮系統尚屬完整,同時擁有空軍及海軍炮火支援。該師團裝備有九四式輕裝坦克及八九式迫擊炮,步兵使用俗稱三八大蓋兒的三八式步槍。

30樓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10:07
戰鬥經過:

10月27日:
當晚各連分批穿過前線,楊瑞符命令一連去四行倉庫,自己帶領二連前進。而三連、機槍連和一連第三排士兵無法聯絡。直到第二日上午9時,他們才到達四行倉庫。他們是在隨大部隊撤退途中,得到有關一營留守四行倉庫的消息。 之後他們這種志願參加「自殺行動」的精神,被蔣中正稱為英勇行為的典範。
早上時分,有關中國軍隊仍在四行倉庫保衛閘北的消息在上海傳開。這引起中國童子軍楊惠敏關注,而她將在整個保衛戰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角色。凌晨4點左右她聽到槍聲便沿蘇州河行走,她發現英國士兵向倉庫丟了一袋香菸,她問新垃圾橋頭的英國士兵對岸發生了什麼,英軍回答四行倉庫中有中國守軍。於是她要求附上她自己的紙條,不久後倉庫傳回紙條,說明他們需要彈藥與食物。楊惠敏向上海商會求助,不過對方並不相信。
謝晉元將一連沿西藏路部署在四行倉庫右翼,三連在左翼交通銀行倉庫大樓對面,二連在中央擔任四行倉庫外圍之守備。機槍連除以兩挺布置在樓頂擔任防空其餘分配一、三兩連完成全營火力網的編成。 蘇州河北路有原為防禦租界內歐美軍隊的防禦工事,但工事的槍眼是向現在中國守軍方向開的。為了防止日軍利用,中國守軍便在其中埋下炸藥,後日軍進入其中,中國守軍引爆炸藥而對日軍造成傷亡。
守軍用倉庫內的沙袋、裝玉米、大豆和其他貨物的麻袋構築工事。並將樓內電燈全部破壞以便隱蔽,焚燒四行倉庫周圍房屋。
上午7時,日軍第三師團開至上海北站,到午後1時開至四行倉庫附近。約十名日軍接近防禦工事進行偵查,很快被擊斃。午後2點由第三連排長尹求成帶領的一隊中國偵察兵與約50名日軍交火。之後不久一個連的日軍從西側發動進攻,三連連長石美豪面部中彈但繼續指揮戰鬥直到腿部再次中彈。大約七十名日軍進入倉庫西南牆根中國軍隊火力死角,中國守軍便爬上樓頂向其投擲迫擊炮彈及手榴彈,炸死日軍七名傷二三十名。在第一波攻擊失敗後日軍向儲有燃料及木材的倉庫西區放火。下午5時大火被撲滅。同時日軍在閘北進行搶掠縱火。
晚上9時,營長楊瑞符判斷當日日軍不會再發動進攻,便下令做飯並加固防禦工事。當天有兩名守軍陣亡,四人受傷。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