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大第二次中日戰爭,在中國上海製造八一三事變。儘管後勤保障不利、士兵訓練不足及缺乏空中、重炮支援等困難,國民革命軍仍固守幾近成廢墟的上海。日軍沒有攻擊上海外國租借地,表面上仍與其他國家保持友好,儘管事實上與其關係十分緊張。直到四年後,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日軍才佔領上海外國租借區。
到1937年10月26日,國民革命軍在上海閘北區抵抗日漸艱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命令該區所有軍隊撤出,以防衛上海西部郊區,同時命令第三戰區代理司令長官顧祝同讓精銳的第八十八師單獨留守。此舉一是為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因九國公約簽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希望以此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顧祝同出於個人感情,並不願意第八十八師留守,因為他曾是第二師(第八十八師整編前的番號)指揮官。顧打電話向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傳達命令,而孫強烈反對這一計劃。之後孫又將自己的參謀長張柏亭派到離前線20公里的顧祝同司令部反覆協商。
顧祝同、孫元良和張柏亭都不會違抗蔣中正命令,但孫經張向顧建議,既然是出於政治目的,那麼留守閘北部隊,兵力多是犧牲,兵力少也是犧牲。同時,守多數據點是守,守一二個據點也是守。顧祝同最後同意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留出一團兵力,留守地點則自行處置。張柏亭回到第八十八師師部四行倉庫後,孫元良決定,就以四行倉庫作為固守據點,但覺得一團兵力仍然過多,在最後撤離之前,又決定只留一個加強營就夠了。
於是以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一營為基幹,配屬必要特種部隊,組成一個加強營,共414人。由中校副團長謝晉元、少校團附上官志標,和少校營長楊瑞符率領。10月26日晚10點,駐紮與上海北站的第五二四團接到命令要求撤回位於四行倉庫的師部。第一營營長楊瑞符面對這條要求其撤出已堅守兩個多月的陣地的命令一開始難以接受,但在得知孫元良是讓第一營防守四行倉庫後便同意撤退。
四行倉庫是位於上海閘北區蘇州河西岸一座混凝土建築,位於新垃圾橋(今西藏北路橋)西北沿。該倉庫建於1931年,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是該地區最高建築。因為是四間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共同出資建設之倉庫,所以稱為「四行」,由於先前是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