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8篇帖子。
(转载BBC中文网)台湾高铁“宁静车厢”为何引发“厌童”争议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3

欧洲例子更值得参考?

台湾成功大学交通管理科学系教授郑永祥向BBC中文表示,台湾高铁将所有车厢划为“宁静车厢”,让乘客有宁静旅程的期望,但实际上高铁有不同类型乘客,例如父母携带小孩乘坐,就很难完全安静,部分乘客因为期望落差发生冲突。

“假设我没有带小朋友,但我期待高铁全列车都是宁静车厢,那如果我听到小孩子在吵,又不能理解,就会产生潜在冲突的可能性。”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4

图像来源,AFP

意大利Frecciarossa列车的商务车厢提供“静音区”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4

郑永祥表示,外国的高铁的宁静车厢只限于部份车厢,以法国高铁为例,商务车厢满足需要宁静环境的乘客,同时设立餐车或可供乘客交流的车厢。他建议台湾高铁公司进行乘客需求调查,再调整宁静车厢与非宁静车厢的比例,或设立亲子车厢。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助理教授邹咏婷曾在荷兰任教,她向BBC中文表示,荷兰的铁路系统,头等车厢价格较贵,有共识乘客要安静,而二等车厢分为宁静车厢和一般车厢。

“当你可以做到分区,对于每个区有清楚的期望,这样才会让使用者在这个空间有选择,很大减少使用者的焦虑。”

翻查资料,外国普遍不会将所有车厢划一为“宁静车厢”。英国部分铁路公司设有“宁静车厢”或“安静区”,鼓励乘客保持低音量。意大利铁路公司Trenitalia在Frecciarossa(红箭号)列车的商务车厢提供“静音区”(silent area),让希望远离手机噪音、享受完全放松的乘客使用。

邹咏婷认为高铁要提供友善环境,就要让使用者有选择,现时划一为宁静车厢,对家长而言是没有选择,构成很大压力。

“把所有的车厢都列为宁静车厢,乘客自然会将‘宁静’视为规范,这对带小孩的家长而言会是无所适从的困难情况。”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4

派“乖乖”安抚小孩有用吗?

高铁协助家长的措施也引起争议,包括以赠送零食“乖乖”或贴纸等方式安抚哭闹幼儿。“乖乖”是台湾经典的国民零食,有祝福、祈求乖巧顺利的寓意。

国民党立委陈菁徽指出,此举可能标签化亲子乘客,让其他乘客认为“就是这些人在吵”。

邹咏婷也表示,列车人员派发乖乖,未必可处理孩童不同的需要,“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同,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哭闹,他可能不是饿,他是不舒服,有很多不同情况,不是提供乖乖就能简单处理。”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4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为2020年4月新冠疫情之初,台湾高铁职员为一名儿童乘客量体温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5

台湾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教系副教授林雅容向BBC中文表示,一般幼童要到3岁左右,家长才会比较容易掌握孩子在车厢的行动,但亦有时间限制,“有时候20分钟(安静)已经蛮不错了,除非家长懂得带故事书或小型玩具、拼图,让小朋友有注意力的转移。”

她补充,若是发展迟缓或身心障碍的孩童,即使是小一,不容易掌握车厢规范,家长会很辛苦。

“今天高铁要求宁静车厢,我觉得倒不如反过来,是不是要像台铁有一个亲子车厢,让孩子在那里比较舒服一点。”

林雅容表示,一方面家长可以早作准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民众也应该体谅和包容家长,“绝大多数家长觉得,我已经尽力,我真的没有办法,我孩子安静的时间可能只有15、20分钟,之后他可能需要抱抱,需要我抱着他在走道走来走去。”

翻查资料,台铁在2017年起设立亲子车厢,位于指定班次的自强号其中一节车厢,提供给有未满12岁孩童随行的家庭或孕妇旅客优先订位。亲子车厢内部有卡通彩绘,设附有桌子的亲子座、亲子厕所、哺(集)乳室、婴儿车停放区等。

对于台湾高铁会否增设亲子车厢,该公司董事长史哲给出了明确的“不”。

他指出,有亲子车厢的列车通常集中在长途,但台湾高铁平均乘客行程在一小时内,高铁公司要考量市场性、经济效益,是否足够支撑提供亲子车厢,加上大幅成长的乘客人数,现实营运层面没法做到亲子车厢。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5

制度助长“厌童”?

针对这次“宁静车厢”的争议,外界关注台湾社会是否有“厌童”氛围。高铁近期公布的统计资料就指出,超过七成被劝导的噪音源都是成人在车厢内讲电话、追剧,孩童只占极零星个案。

该公司重申,车厢宁静文化并非针对孩童,表示将优化工作人员执行技巧,避免造成误会,也呼吁其他旅客发挥同理心。

林雅容表示,无论是捷运优先席(前称博爱座),到高铁宁静车厢争议,每次发生冲突背后原因不一,呼吁民众不应渲染事件,制造厌老、厌童的氛围,“如果渲染这件事,本来不会(厌童)的人,可能被你讲到我非得要跟风。”

幼儿教育学者邹咏婷表示,台湾社会要建立儿童友善环境,不能只仰赖民众体谅儿童,必须从制度和系统设计入手,例如高铁研究车厢如何分区,“(建立)让大家都可以更舒服的结构,可以很大程度减少负面讨论。”

郑永祥教授表示,高铁公司经历这次事件,要重新调整宣导方式,未来若改用“宁静车厢”及“非宁静车厢”,在订票系统、车厢标示,均要确保乘客清楚了解订购位置是否属那一区,做好乘客的期望管理。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5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