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8篇帖子。
(轉載BBC中文網)台灣高鐵「寧靜車廂」為何引發「厭童」爭議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3

歐洲例子更值得參考?

台灣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向BBC中文表示,台灣高鐵將所有車廂劃為「寧靜車廂」,讓乘客有寧靜旅程的期望,但實際上高鐵有不同類型乘客,例如父母攜帶小孩乘坐,就很難完全安靜,部分乘客因為期望落差發生衝突。

「假設我沒有帶小朋友,但我期待高鐵全列車都是寧靜車廂,那如果我聽到小孩子在吵,又不能理解,就會產生潛在衝突的可能性。」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4

圖像來源,AFP

意大利Frecciarossa列車的商務車廂提供「靜音區」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4

鄭永祥表示,外國的高鐵的寧靜車廂只限於部份車廂,以法國高鐵為例,商務車廂滿足需要寧靜環境的乘客,同時設立餐車或可供乘客交流的車廂。他建議台灣高鐵公司進行乘客需求調查,再調整寧靜車廂與非寧靜車廂的比例,或設立親子車廂。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鄒詠婷曾在荷蘭任教,她向BBC中文表示,荷蘭的鐵路系統,頭等車廂價格較貴,有共識乘客要安靜,而二等車廂分為寧靜車廂和一般車廂。

「當你可以做到分區,對於每個區有清楚的期望,這樣才會讓使用者在這個空間有選擇,很大減少使用者的焦慮。」

翻查資料,外國普遍不會將所有車廂劃一為「寧靜車廂」。英國部分鐵路公司設有「寧靜車廂」或「安靜區」,鼓勵乘客保持低音量。意大利鐵路公司Trenitalia在Frecciarossa(紅箭號)列車的商務車廂提供「靜音區」(silent area),讓希望遠離手機噪音、享受完全放鬆的乘客使用。

鄒詠婷認為高鐵要提供友善環境,就要讓使用者有選擇,現時劃一為寧靜車廂,對家長而言是沒有選擇,構成很大壓力。

「把所有的車廂都列為寧靜車廂,乘客自然會將『寧靜』視為規範,這對帶小孩的家長而言會是無所適從的困難情況。」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4

派「乖乖」安撫小孩有用嗎?

高鐵協助家長的措施也引起爭議,包括以贈送零食「乖乖」或貼紙等方式安撫哭鬧幼兒。「乖乖」是台灣經典的國民零食,有祝福、祈求乖巧順利的寓意。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指出,此舉可能標籤化親子乘客,讓其他乘客認為「就是這些人在吵」。

鄒詠婷也表示,列車人員派發乖乖,未必可處理孩童不同的需要,「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同,你不知道他為甚麼哭鬧,他可能不是餓,他是不舒服,有很多不同情況,不是提供乖乖就能簡單處理。」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4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為2020年4月新冠疫情之初,台灣高鐵職員為一名兒童乘客量體溫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5

台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雅容向BBC中文表示,一般幼童要到3歲左右,家長才會比較容易掌握孩子在車廂的行動,但亦有時間限制,「有時候20分鐘(安靜)已經蠻不錯了,除非家長懂得帶故事書或小型玩具、拼圖,讓小朋友有注意力的轉移。」

她補充,若是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孩童,即使是小一,不容易掌握車廂規範,家長會很辛苦。

「今天高鐵要求寧靜車廂,我覺得倒不如反過來,是不是要像台鐵有一個親子車廂,讓孩子在那裡比較舒服一點。」

林雅容表示,一方面家長可以早作準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民眾也應該體諒和包容家長,「絕大多數家長覺得,我已經盡力,我真的沒有辦法,我孩子安靜的時間可能只有15、20分鐘,之後他可能需要抱抱,需要我抱着他在走道走來走去。」

翻查資料,台鐵在2017年起設立親子車廂,位於指定班次的自強號其中一節車廂,提供給有未滿12歲孩童隨行的家庭或孕婦旅客優先訂位。親子車廂內部有卡通彩繪,設附有桌子的親子座、親子廁所、哺(集)乳室、嬰兒車停放區等。

對於台灣高鐵會否增設親子車廂,該公司董事長史哲給出了明確的「不」。

他指出,有親子車廂的列車通常集中在長途,但台灣高鐵平均乘客行程在一小時內,高鐵公司要考量市場性、經濟效益,是否足夠支撐提供親子車廂,加上大幅成長的乘客人數,現實營運層面沒法做到親子車廂。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5

制度助長「厭童」?

針對這次「寧靜車廂」的爭議,外界關注台灣社會是否有「厭童」氛圍。高鐵近期公布的統計資料就指出,超過七成被勸導的噪音源都是成人在車廂內講電話、追劇,孩童只佔極零星個案。

該公司重申,車廂寧靜文化並非針對孩童,表示將優化工作人員執行技巧,避免造成誤會,也呼籲其他旅客發揮同理心。

林雅容表示,無論是捷運優先席(前稱博愛座),到高鐵寧靜車廂爭議,每次發生衝突背後原因不一,呼籲民眾不應渲染事件,製造厭老、厭童的氛圍,「如果渲染這件事,本來不會(厭童)的人,可能被你講到我非得要跟風。」

幼兒教育學者鄒詠婷表示,台灣社會要建立兒童友善環境,不能只仰賴民眾體諒兒童,必須從制度和系統設計入手,例如高鐵研究車廂如何分區,「(建立)讓大家都可以更舒服的結構,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負面討論。」

鄭永祥教授表示,高鐵公司經歷這次事件,要重新調整宣導方式,未來若改用「寧靜車廂」及「非寧靜車廂」,在訂票系統、車廂標示,均要確保乘客清楚了解訂購位置是否屬那一區,做好乘客的期望管理。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5-10-15 18:55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