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杜:
謝謝邀請~
我從今年四月份確定了最終的博士去向後開始步入系統性質的科研,導師給我布置了一個小課題先練練手。這兩個多月我從0開始調研文獻和進行實驗,目前已經完成了一部分工作,打算在七八月份投出去一篇,另一部分完全演算法類的idea打算再細化一下沖一衝明年的CV頂會。等九月份後會開始博士主線的工作(特殊場景下的計算成像問題+底層視覺應用演算法),我給自己的規劃是每年保持1-2篇的高質量工作,然後在此基礎上實現項目的工程化和商業化。
這個速度談不上快,甚至規劃都達不到那些top學校博士的自我要求。但自我感覺目前的節奏還是穩的,時間上是9 10 6的分布。我目前對博士生涯也有了一個很直觀的感性體驗,這裡也來分享一些避免burn out觀點:
1、上手科研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開始
之所以現在這個課題能上手很快是因為我之前就是做相機的,對各個品種的相機功能原理甚至底層實現基本非常熟悉,所以只需要就問題本身展開調研就好,避免了前期對所用實驗設備的學習以及對課題未知性感到害怕。Fundamentals and perspectives are very helpful for research,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路走慢一點可能會最後走得更快。一旦對某些事物有了具象理解,上手科研是一件不太難的事情。
同時在搞paper前可以先把框架寫出來,像introduction、relative work甚至method,都是可以邊調研邊寫的。等開始正式做實驗之前論文的整體架構基本也都出來了,只需要做實驗和修改文章即可。包括做coding工作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比如我個人就喜歡先寫偽碼,之後再分塊寫成各級代碼文件最後合併修改,這樣工作效率還是蠻高的。
2、堅持開源思維和多交流
之前本碩的時候我雖然做了很多項目,但基本上沒有很好的習慣進行備份和保留。鑒於當時知識水平的限制,本來可以拓展的工作被擱置掉了,所以我有計劃博士期間要經營好自己的github,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項目和文章寫到的代碼都開源掉,這樣也是對自己所作工作的一種肯定,也能給自己項目進行一個備份。
同時presentation是很重要的,除了每周組會以外,每周日我會和幾個來自伯克利、港中文的小夥伴做一次paper sharing session。相信能把一篇文章讀明白並講出來並經受住別人的提問,這基本上才能算真正讀懂了一篇文章。
3、把讀博當作工作來做
工作其實相對讀書來說還是更嚴肅一些的,自己負責的部分做不好就會導致整體項目的延誤,每個周都有開不完的會議和寫不完的工時報告。讀書則相對靈活很多,適度擺爛也不會受到什麼制裁,不過這也會讓人滋生惰性,很多ddl完不成,所以還是要給自己制定好很明確的時間進度安排,避免項目頭重腳輕,最後達不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即使我們不必每天都制定計劃,但是每周計劃總是要有的。每個周六晚上都可以想想,這周做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下一步準備做什麼、需要向外界要什麼,列出一個list,搞一個自己的類似confluence的地方來做記錄。
4、別焦慮我們還是學生
有一說一,讀博在精神勞累程度上比我之前在大廠時候輕鬆多了。那時候有時為了一個從結果來看相當無聊的bug吵N次架,開N次會。而博士生做東西,做多做少都是自己的,根本上還是一個探索和學習過程,修身也修心,能獲得更多的精神快感。我認為在二十多歲的年齡,為了夢想奮鬥總比為了賺錢奮鬥更有價值一些。同時同學比同事更容易成為朋友,所以除了科研,我們要有良好的人際和正常的生活,我也很幸運碰到現在從來不pua學生並全力支持我做喜歡事情的導師(按碩士學弟的說法是學院裡面人品獨一檔存在的好老師),我也可以自己規劃正常安排時間。平時去健身跑跑個步,周末去酒吧和朋友聊聊天,這都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手段。
並且我們不要做延畢的打算或者擔憂,既然選擇了這個路,踏實走完每一天,我相信每一個認真考慮選擇走博士這條路的同學都是有一定能力的,延畢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