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7篇帖子。
(轉載知乎)PhD期間如何保持科研幹勁避免burn out?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8

肆十叄:


前一陣子趕了一堆ddl,已經burn out

現在全靠內疚感寫代碼,靠開會做實驗,靠天亮入睡

單機模式,身邊都像npc

讀論文是一個人的,想idea是不work的,健身是24h健身房的,旅遊是不存在的,家庭是沒有的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8

曦雨:


主要是你得相信你做的事情是對的。一般你越是堅信就越有幹勁。

但是一旦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通常就不堅信了,所以其實有點無解。你不能試着解構自己的心理和動機,但是問這種問題其實解構已經開始了。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8

作者:遊人說俗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411488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只要發自真心的熱愛,不妨做一個科研浪子。

科研浪子不會隨波逐流,別人的生活是別人的,而自己可以擁有自己精彩的科研生活,只要科研的每一分鐘是用心的,生活本來就可以很精彩。

我在讀博時,最大的體會是用好有效時間,並不是每天坐在那一動不動就是有效時間,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節奏。比如我發現沒有課題時,坐在電腦前看文獻非常枯燥,那麼去和師兄討論、和同行討論,甚至某日在游湖時忽然想到了一個idea。所以做好自己,足矣,用三句話來科研,甚至做其他的事,比用蠻力去做,要好不少。

第一句:是蘇東坡說的着力即差。就是在講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應過度用力或不到位,而是要選擇性地投入適當的精力和時間。過度用力可能會導致事情走向反面,科研的有效時間就是你熱情滿滿投入科研的時間,至於那些痛苦的煎熬、無意義的焦慮都會吞噬你的熱情,讓你在科研道路上走不遠。

第二句: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應試教育下的學生缺乏人文和素質教育,腦子裡只有卷文化,一切都是要更快更好的得到,比如最年輕的副教授,最多的文章數量,最好的期刊,還要用這套評價體系去把身邊的人物化。然而社會上既有年少成名,也有大器晚成,每個人成就的時間點不一樣,命里早就寫好了,和別人比較,不過是作繭自縛。

第三句:徐霞客說,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從徐霞客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夢想未必要為了追隨主流而讓別人艷羨,比如在那個士農工商的年代,他放棄了那些選擇,成為了明代地理學家。科研也一樣,科研的範圍太大了,有基礎學科研究,探索最本質的物理化學原理;有技術研究,用於解決技術難題;還有產學研轉化,去真正實現科技創業;更廣泛的還有科普研究,探索科普對教育、對人類、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還有科技管理,做優科技服務,讓科技工作者享受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創造和諧健康的科技社會。所以與其說看別人如何科研,不如想想如何聚焦目標,將有效時間用在有效的工作上,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8

mtfy:


首先要扎紮實實做到一件事兒:

別跟別人比。

大部分人都在做容易灌水的問題,

大部分人都在玩數數的遊戲,

大部分人的幹勁兒也是用力表演欺騙自己,

你眼中的大佬們也不會把自己造假的事兒告訴你。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8

我分別中美三個相當有實力的實驗室待過,以我看到的科研幹勁強的人,特別保持了很多年的那種,大概都不是網友們映像中的聰明人,反而是有點「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莽夫。請注意我這裡不是貶義哈。

博士科研,是在人類的知識圈⭕上刺破一個點,突入無人之境,任何專業都一樣。你要是太聰明,把社會、工作與生活思考的太多,着實不利於專註到科研上。相反,一些你覺得天真,傻傻的傢伙,反而很容易陶醉其中不自拔。

我看到評論裡面有個別人說這種人很傻。比如有一個說看着坑裡面死跳不知道出來。怎麼說呢?或許也是對的,聰明的人呢很多時候喜歡淺嘗輒止,如果馬上沒有獲得很好的收益的話就不想做了,或者現在流行什麼就做什麼,因為蹭熱點,蹭流量獲得的財富肯定比鑽牛角尖去研究什麼新東西要快。

科研它本身就不是掙錢的,你要是特別聰明,特別機敏,你壓根就不應該來做科研,應該搞那些跟錢更近的行業;你既然搞了科研,進了學術這個圈子,那不正說明你有這個鑽研的興趣嗎?



作者:xxlthegreat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7494640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9


等到明天再退學:


考慮給每天定時陪家人,比如11pm開始必須放下工作陪家人,然後11pm就成了你今天要趕的ddl

我們最擅長趕ddl了!

並且每周限定一天啥都不幹,這種時候才能想出idea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9

杜杜:


謝謝邀請~

我從今年四月份確定了最終的博士去向後開始步入系統性質的科研,導師給我布置了一個小課題先練練手。這兩個多月我從0開始調研文獻和進行實驗,目前已經完成了一部分工作,打算在七八月份投出去一篇,另一部分完全算法類的idea打算再細化一下沖一衝明年的CV頂會。等九月份後會開始博士主線的工作(特殊場景下的計算成像問題+底層視覺應用算法),我給自己的規劃是每年保持1-2篇的高質量工作,然後在此基礎上實現項目的工程化和商業化。

這個速度談不上快,甚至規劃都達不到那些top學校博士的自我要求。但自我感覺目前的節奏還是穩的,時間上是9 10 6的分佈。我目前對博士生涯也有了一個很直觀的感性體驗,這裡也來分享一些避免burn out觀點:

1、上手科研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開始

之所以現在這個課題能上手很快是因為我之前就是做相機的,對各個品種的相機功能原理甚至底層實現基本非常熟悉,所以只需要就問題本身展開調研就好,避免了前期對所用實驗設備的學習以及對課題未知性感到害怕。Fundamentals and perspectives are very helpful for research,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路走慢一點可能會最後走得更快。一旦對某些事物有了具象理解,上手科研是一件不太難的事情。

同時在搞paper前可以先把框架寫出來,像introduction、relative work甚至method,都是可以邊調研邊寫的。等開始正式做實驗之前論文的整體架構基本也都出來了,只需要做實驗和修改文章即可。包括做coding工作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比如我個人就喜歡先寫偽碼,之後再分塊寫成各級代碼文件最後合併修改,這樣工作效率還是蠻高的。

2、堅持開源思維和多交流

之前本碩的時候我雖然做了很多項目,但基本上沒有很好的習慣進行備份和保留。鑒於當時知識水平的限制,本來可以拓展的工作被擱置掉了,所以我有計劃博士期間要經營好自己的github,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項目和文章寫到的代碼都開源掉,這樣也是對自己所作工作的一種肯定,也能給自己項目進行一個備份。

同時presentation是很重要的,除了每周組會以外,每周日我會和幾個來自伯克利、港中文的小夥伴做一次paper sharing session。相信能把一篇文章讀明白並講出來並經受住別人的提問,這基本上才能算真正讀懂了一篇文章。

3、把讀博當作工作來做

工作其實相對讀書來說還是更嚴肅一些的,自己負責的部分做不好就會導致整體項目的延誤,每個周都有開不完的會議和寫不完的工時報告。讀書則相對靈活很多,適度擺爛也不會受到什麼制裁,不過這也會讓人滋生惰性,很多ddl完不成,所以還是要給自己制定好很明確的時間進度安排,避免項目頭重腳輕,最後達不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即使我們不必每天都制定計劃,但是每周計劃總是要有的。每個周六晚上都可以想想,這周做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下一步準備做什麼、需要向外界要什麼,列出一個list,搞一個自己的類似confluence的地方來做記錄。

4、別焦慮我們還是學生

有一說一,讀博在精神勞累程度上比我之前在大廠時候輕鬆多了。那時候有時為了一個從結果來看相當無聊的bug吵N次架,開N次會。而博士生做東西,做多做少都是自己的,根本上還是一個探索和學習過程,修身也修心,能獲得更多的精神快感。我認為在二十多歲的年齡,為了夢想奮鬥總比為了賺錢奮鬥更有價值一些。同時同學比同事更容易成為朋友,所以除了科研,我們要有良好的人際和正常的生活,我也很幸運碰到現在從來不pua學生並全力支持我做喜歡事情的導師(按碩士學弟的說法是學院裡面人品獨一檔存在的好老師),我也可以自己規劃正常安排時間。平時去健身跑跑個步,周末去酒吧和朋友聊聊天,這都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手段。

並且我們不要做延畢的打算或者擔憂,既然選擇了這個路,踏實走完每一天,我相信每一個認真考慮選擇走博士這條路的同學都是有一定能力的,延畢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

以上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9

作者:盤銘日新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724942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實,避免burn out是不太可能滴。

首先,題主可能知乎逛多了,或者所在平台高。其實我所見過的大部分博士生,自律才是非典型的。

但能讀到(高平台)博士的,幾乎沒有不自律的。這一點大可放心。因為有個說法,說PhD Candidate都是自我PUA的高手,後來用詞文雅了,叫做優績主義者。一個意思。

如果說硬要給建議:就是一個清晰具體的目標。

比如說,希望今後在學術圈混出名堂,就要提前規劃,比如說什麼學校,什麼團隊的平台能出人才?怎麼才能在博後或者就業時進去呢?進去的話需要幾篇,什麼水平的論文敲門?現在離畢業還有幾年,打算什麼時候發?發這個論文的必備條件是什麼?自己還差什麼?差在寫作還是Idea?高水平Idea有什麼特徵,需要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我的差在哪兒?

設定一個目標,從靶子開始往準星回溯。大機率你會發現,其實留給中國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時候根據總目標,分解出子目標,制定計劃,該social就social,該埋頭寫就埋頭寫。就像你做橫向,甲方給你設立了DDL,幾號模塊測試,幾號整體測試,幾號聯調,幾號上線,一環扣一環,而不是在學制結束的那年六月份等着,你就會明顯把節奏拉起來。

再比如說,你想畢業後進科研院所,就看看人家招人有什麼要求,桌面上的和桌面下的,自己夠不夠。是需要擴大學術影響力,還是需要多參加他們的橫向項目。

但如果說,我家都給安排好了,就差個文憑,那就沒必要問了,繼續這種非典型不自律的生活也挺好,誰說非得天天苦哈哈的才是人生了?

看得出來題主是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注意適當給自己的心態鬆鬆綁,有些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不必要負罪,希望你立好目標,付諸行動,得償所願。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9

如果是單純的沒動力或者懶,定期的組會就是你最大的pressure和motivation. 

如果是做科研做到一半突然沒幹勁了,可以試試改變一下生活環境,比如給自己買個新的電子產品,又或者養個植物,甚至是買些裝飾品點綴一下工位,換個不同味道的香薰。沒錢的話還可以大掃除一下自己的房間,清理手機電腦的屎山數據,重新打理一下個人網站,或者去參加個學校的志願者活動。

就我個人來說,生活上的一點點變化就能給我提供很長一段時間的新鮮感和情緒上的一種...清爽感?就好比在悶熱的夏天,剛下完一點點小雨,在桑拿房一樣的街道上徒步了大半個小時,突然走進空調房裡的那種感覺。趁着清爽感沒消退,可以把要讀的但壓箱底吃灰的論文都拿出來看一遍,生產力僅次於DDL. 

一塵不變且沒有的生活對意志力是極大的考驗,這也是為什麼有相當一部分人能堅持擼鐵但不喜歡有氧。



作者:子言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190082145192745091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0

Finance101:


玩的時間比做research的時間多就行了 曾被朋友評價為「play the hardest and no research at all」,我倒是覺得做學術就得用巧勁兒,還得多放鬆玩耍。

——— 來自兩年八個月博士畢業 & 順利找到AP教職的學術混子真實經驗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