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轉載知乎)「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是怎樣的身份?和留學生有多大區別?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9
作者:張偉用談美國簽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23697/answer/229098764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在美國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

做過訪問學者,也幫助一些朋友申請到了美國訪問學者的機會。在美國做訪問學者的福利是,學者持有J1簽證,在美國學習、交流、研究,配偶持有J2簽證,可以在美國合作工作。最重要的是,未成年子女持有J2簽證,可以在美國就讀公立中小學。我覺得比較適合家庭出國進修,因此也分享下相關經驗。

大致瀏覽了前面的一些回答,個人經歷類的就不評價了,網上內容粘貼複製的回答,存在很多誤區和瑕疵,有些以偏概全,因此梳理一些要點吧。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訪問學者也屬於留學生的一類,當然我想提出問題的網友(以及社會普遍默認為),留學生是指攻讀學位的學生,而訪問學者是不需要拿國外大學學位的研究人員。因此本帖也從這個角度適當展開。

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是受到美國大學的交流訪問邀請機會,在成功申請到J1簽證後,在相應的美國大學從事研究和學習。按美國官方的定義是:美國交流訪問學者是指參與美國交流訪問學者計劃的人員。該計劃是美國移民法規定的,旨在促進在教育、藝術和科學領域內人員的知識和技術交流。交流訪問學者項目所對應的J類簽證旨在促進教育、藝術、科學領域人員知識和技能的交流。參加者包括大、中、小學的在校學生;參加公司、機構和辦事處在職培訓的人員;小學、中學和專業技術學校的教師;赴高等教育機構任教或從事研究工作的教授;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學者;赴醫療或相關機構進行專業培訓的人員;以及赴美進行下列活動的國際訪問學者:旅行、觀測、諮詢、研究、培訓、分享或示範專業知識/技能、參加有組織的民間交流項目。

關於訪問學者身份,存在一個普遍誤區,「只有大學教授才有資格去美國做訪問學者」!其實認真研讀上文的朋友,應該能明白,美國交流訪問學者,並不限於哪一類人群,白話就是,基本上,任何人,都有機會去美國做訪問學者。在校生,包括大、中、小學生。成年人也是各領域的人員,教授和學者只是其中一類,文化藝術類從業者,公司高管和職員等。我本人申請美國訪問學者的時候,主要工作經歷就是小微公司的職場人士。

整體來說,訪問學者和留學生一樣,都受美國大學的國際中心管理,分別獲得DS2019表格和I20表格,可以辦理J1和F1簽證。入學後,可以辦理校園卡,享受校園設施和福利,包括不僅限於參加課程學習、參與教授課題研究,使用圖書館和健身設施等。

不同點有很多,列幾個重點吧:

一、留學生需要參加美國大學全日制課程,因此普遍需要在學習方面投入很多時間,當然也要完成教授布置的各項作業。而訪問學者以交流訪問學者和研究為主要任務,一般沒有參加課程的硬性要求,因此時間比較靈活。至於研究任務多重,主要看美國大學的要求。如果學者沒有獲得美國大學教授的資助,一般不需要看美國教授的臉色,說白了就是美國教授也不會對學者有太多要求,比較隨意。所以呢,訪問學者愛幹啥幹啥,因此榮獲「透明人」外號。

二、留學生以攻讀學位為目的,因此成功留學的標誌是,順利從目標大學畢業,捧回金燦燦的文憑。而訪問學者,一般目的不在於學位,因此主要是訪學的過程。當然,也有朋友訪學期間,瘋狂學習並獲得國外大學學位的情況,這就看個人能力和投入了。

三,留學生持F1簽證,訪問學者持J1簽證,其實差別不大,原則上不能在美國工作的。因此經費來源,其實也因人而異,留學生/訪問學者有獲得美國大學(或政府、基金會相關機構)全額資助的,俗稱全額獎學金;留學生/訪問學者也有從中國獲得資助的,比如國家留學基金委

(或地方政府、大學相關機構),俗稱「公派」;當然也有留學生/訪問學者自帶乾糧的,俗稱「自費」,我就是自費訪學美國的一員。

四,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也都可以帶家屬隨行,但只能是配偶和孩子,不能帶父母,分別辦理F2和J2簽證。福利是,未成年人子女,持有F2或J2簽證,可以在美國免費讀公立學校。略有區別的是,配偶F2簽證不能在美國工作的,而配偶J2可以在美國工作。因此,我有一些朋友,想移民美國,但沒有下定決心的,夫妻會以J1、J2的身份訪學美國,這樣可以在美國工作、生活一段時間,進可攻退可守。

五,從申請條件來說,一般留學生會比較嚴謹,至少主流學生,目標拿學位的,要求就比較多了。比如,美國研究生一般要求留學生有學士學位,以及托福、GRE或GMAT之類的考試成績。而訪問學者則隨意得多,大專學歷甚至都可以。我目前任職美國極妙國際教育集團,成功與美國菲迪大學達成官方合作,設立交流訪問學者項目,接收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申請者,也不需要提交託福之類的英語成績。非常適合成年人帶家庭隨行的,尤其是陪讀媽媽,畢竟美國沒有陪讀簽證。 我在美國訪學期間,認識一些陪讀媽媽,好些拿着旅遊簽證待着美國,風險很高,在美國逗留時間過長,而且頻繁出入境,有一些直接被海關拒絕入境,然後被遣返了。

就說這些吧。如果還有細節問題的朋友們,可以給我留言。

張偉用老師在美國做研究學者,研究課題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業與職業發展。來美國之前,在北京創業做留學公司十餘年,幫助學生申請美國名校和獎學金,對美國留學和留學中介行業很了解。

目前也開通了【付費諮詢】,提供美國留學和交流訪問學者的申請經驗和選校定位,選擇優質留學中介和維權,出國考試培訓機構和留學後服務,OPT,求職就業等。希望通過知乎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張偉用談美國簽證

91 次諮詢

5.0

清華大學 MBA

1430 次贊同

去諮詢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9

Vicky:



美國的訪問學者屬於J1簽證,一般通過國內高校申請外派訪問的,學費和生活費由政府負責。一般會有2年的回國限制,在美國完成學業或是交流後,必須回國服務2年。留學生簽證屬於F1簽證,所有費用自理。沒有必須回國的限制。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9

作者:Paper Ki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23697/answer/173311757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美國為例。訪問學者是J1簽證,留學生是F1簽證。訪問學者可以帶直系親屬赴美,為其辦理J2簽證,面簽時需要一起去大使館。據了解,很多年輕老師會帶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赴美訪問,在美的1-2年里,孩子的英語水平可以獲得很大水平的提升。

如果你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不論你在國內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是辦理的J1簽證,即訪問學者。有些水平比較高的教授,會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訪問,但本質上也是訪問學者,也需要J1簽證。即便你在國內是學生,當你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美國時,對美國高校來說,你並不是以學生的身份來的,而是visiting researcher,也就是所謂的訪問學者。訪問學者可以免費使用學校的公共資源,例如圖書館、機房等;可以旁聽一些課程,但不能進入選課名單;一些學生可以享受的福利,訪問學者可能無法享受,以答主在Rutgers訪問時為例,其本校學生進入健身房是免費的,但答主需要每月支付40美金,但這一點可能因學校而異。

訪問學者不可以去打工賺錢,只能做義務工;訪問學者不能辦理ssn(類似於中國的二代身份證),因此無法辦理信用卡。關於後者,這是ISSS規定的,但在有些州,我的同學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辦理ssn成功了。


此為PK入駐導師或往屆學員撰寫,更多乾貨或需要留學、考研/保研的背景提升、科研論文輔導服務,請關注微信公眾號:Paper King。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9:00

中創僑智Artemis:


近年來,我國留學人員不斷攀升,不論是通過國家公派資助,還是自費出國,海外學術經歷已經不再高不可攀。除了攻讀學位的留學生,訪問學者這一名詞也越來越多地映入人們眼帘,但是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是什麼身份?它和留學生有什麼不同?依然有很多學生弄不明白。今天中創僑智將詳細為您介紹訪問學者的定義,以及這兩者的區別。

1、訪問學者的定義

維基百科關於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的定義為:在美國學術界,訪問學者/訪問研究員/訪問講師或訪問教授(visiting scholar, visiting researcher, visiting fellow, visiting lecturer or visiting professor)均可歸類為訪問學者。指某機構的學者受到邀請,到另一高校/機構開展授課、演講、學術研究等活動。通常訪問學者是無薪的職位,歷時幾個月到一年,在一定情況下,訪問學者職位也可以延長。在中國學術界,根據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於 1987 年發佈的《公派出國留學人員身份的管理細則》中規定:公派出國留學人員的身份,按留學目標分為大學生、研究生、進修人員或訪問學者。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是指以進修和研究為目標的留學人員。

不論國內外,訪問學者大多是擁有工作經驗的教師、科研人員、醫生及各領域小有所成的學者。他們通過去國外做訪問學者,觀摩國外授課/臨床,開展共同課題研究,豐富兩機構間的國際交流,同時為自身論文寫作、職稱評定、科研創新奠定基礎。現在國內各大高校、醫院、科研機構,普遍將海外學術經歷與職稱評定掛鉤。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訪問學者已經不再局限於國家或單位公派,不少學者願意自負生活費到海外進修。

與留學生相對應的訪問學者,嚴格意義來說應該是聯合培養或交換生。因為國外沒有交換生或者聯合培養的概念,留學基金委也指出,在申請聯合培養時,導師發來的邀請信給出的頭銜應為:joint student、visiting student、visiting researcher。故而一部分學生因為在學校里耳濡目染,認為訪問學者與留學生類似,但是實質上兩者有非常大的區別。用包含關係來解釋就是,訪問學者和留學生都屬於留學人員,訪問學者包括訪問學生(雖然在公派中屬於不同項目)。

2、訪問學者與留學生的異同

留學生的目標是攻讀學位,畢業後將獲得國外院校的學位證書。學生需要選修學分,達到聽課標準,完成報告,論文,考試等結課考核。

訪問學者(學生)可以旁聽課程,但是不會獲得學分,也不需要參加任何課業考核。其主要目標是在導師的監督協助下,完成指定課題研究。同時也可以參加校內的研討會,講座等學術或課餘活動。

國際留學生的申請通常由院校招生部統一管理,學生需要達到指定的標準,才可以申請入學,包括但不限於學業成績GPA、語言成績托福/雅思、該國入學考試如GRE/GMAT等。即使外方教授從學術角度認可申請者,但如果申請者不達標,也依然無法申請。

訪問學者的申請條件則較為寬鬆,只要外方導師對申請的學術背景認可,通過導師面試或外方院校人事部門面試,即可獲得外方邀請函。通常需要申請者向外方教授發郵件,附上自己的簡歷,並表達想去做訪問學者的想法。如果導師對申請者感興趣就會進一步交流,比如要求提交推薦信或研究計劃,當然也有部分導師比較爽快,可能會直接表示同意接收。邀請函及後續流程則由教授轉接人事部分辦理。

另外因為留學生要按照學年入學,申請需要遵循學校要求的招生時間。訪問學者則相對靈活,只要導師有接收訪問學者的名額,在學年內大多數時間都可以赴職,需要注意的是人事部門在節假日、寒暑假休息,在辦理相關手續時需要注意避開這些時間,以免延誤簽證等流程。

留學生一般需要交納比較高昂的學費,特別是英美澳加等國家,相當於每年幾十萬人民幣,國際生的學費、雜費每年都在增長。對留學生家庭是一大壓力。

訪問學者一般不用向國外院校交學費,只需要自己承擔在國外的生活費及一些學校內的手續費,如辦理簽證表格、辦理校園卡等。部分專業如商科、法學,學校可能會提出需要交納管理費,但遠遠低於學費的標準。如果能申請到學校或單位的公派,則支出將進一步消減。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訪問學者幫助導師完成一些項目或實驗,導師願意支付部分薪酬,雖然不及博士後的薪水,但是在生活待遇上也是部分可觀的補足。

訪問學者的在學校的待遇近似留學生,可以辦理校園卡,享受圖書館、實驗室等待遇。通常導師會給訪問學者安排工位等辦公條件,但是一般學校不會為訪問學者提供宿舍。訪問學者可以嚮導師諮詢附近租房相關事宜,我們很多老師就是通過導師或未來的同事解決的房源問題。

在回國發展方面,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可以在駐該國的中國領事館開出《留學人員回國證明》,訪問學者的交流時間長於6個月,也可開出《留學人員回國證明》,不過兩者的頭銜不同。擁有《留學人員回國證明》,回國後即可享受海歸福利待遇,如購買免稅車、人才引進落戶、申請資金等。

美國學生簽證為F1簽證,攜簽為F2簽證。美國訪問學者是J1簽證,攜簽配偶及子女是J2簽證。以J2身份來美國的義務教育年齡範圍子女可以申請入讀當地免費的公立學校,不僅訪問學者自己進行學術交流,孩子也可以在美國中小學體驗多文化教育,這對孩子的英語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這一優勢使部分學者以子女教育為目的來申請國外訪問學者。

綜上所述,也有部分學生想要以訪問學者為跳板,一邊提升自己的英語、學術水平,一邊準備後續的學位申請,並爭取留學獎學金。這一想法固然好,但是中創僑智也要提醒大家,如果是去美國做訪問學者,因為中美協議J1簽證一旦回國需在國內工作或學習2年,然後才可以申請赴美。如果抱着以上目標,則需要在美國辦理J1豁免,請中國使領館出具「不持異議信」,豁免成功後再變更為學生簽證。另外如果是拿國家公派資助出國,則一律無法辦理豁免,這也點需要注意。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9:00

Elite美國訪學J1簽證:



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是指在自己國家已有一定學術地位和研究成果的學者,他們前往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短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與此不同,留學生則是為了獲得更高學歷或學習新知識技能而出國學習的學生。

訪問學者的時間安排相對較短,主要專註於與合作導師或研究團隊的學術合作和研究項目,而留學生則需要完成整個學位課程,並獲得相應的學分和學位。在生活和社交方面,訪問學者通常更專註於學術研究,較少參與課外活動和社交圈子,而留學生則更多地融入學校和社區生活,與其他學生建立友誼。訪問學者的申請條件通常包括一定的學術背景、職業能力、外語水平和國際交流能力。他們的生活條件因所在國家的消費水平和個人經濟狀況而異。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9:00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