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展墨是辽宁2021级历史类考生,最后取得了606分的好成绩,位列辽宁省1924名。当年高考之后,他花费3000元左右找到一位高报师,为自己规划高考志愿。他认为,这让自己知道了有一些其他机会,但是效果有限。 “他(指高考规划师)给我的规划更多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比如说他推荐我考警校、上大学后转到法学专业。虽然对我有一些启发,但是考虑我自身的条件和兴趣之后,我还是选择继续读英语专业。”金展墨对BBC说。 他认为,这种服务效果有限的原因主要是,高考规划师在高考后的时间里无法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在上大学后情况发生改变也没办法及时地沟通,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上述提到的高报师刘先生则认为,高考志愿规划对于学生的未来有很大帮助,而且可以帮助规避掉许多考生自身的劣势。 刘先生说,高考规划师在进行规划时会参考许多不同的方面,比如学生能否可以通过这份专业找到自给自足的工作?能否凭自己能力把专业读下来?学生的兴趣和近年来开始试点的新高考科目怎么结合? “很多家长只会了解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无法全面的了解所有的专业,这就需要高考规划师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更多潜在的专业。”
|
|
 图像来源,EPA 一些家长找高考规划师的目的是需要一个“权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解决孩子和自己的意见分歧。
|
|
刘先生告诉BBC中文,在“新高考”模式下,科目选择的变化至关重要,比如之前"物生政"(指物理生物和政治。新高考模式下除语文数学英语3门必考科目外,还可以从7门科目中任选3门)考生可以报理科专业,但是现在这样的选择只能选择一些文科专业。如果没有充分的了解,最终就会碰壁,甚至掉档。 在张雪峰的直播间,他大多会以就业角度出发,为考生推荐适合“考公考编”或者“有前途”的专业,例如计算机、汉语言文学、法学等,而不推荐选择小语种外语、新闻传播这类他认为不好就业的专业。 一些专业分数线降低,近年来也会被舆论解读为“张雪峰效应”。以新闻学为例,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在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为652分,而2023年则为643分,暴跌近9分。 然而,张雪峰本人便是这套理论最好的反证。张雪峰就读于排水工程专业,而他本人并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但是同样取得了成功。而在张雪峰直播间被当作“建筑学”劝退案例的一名女生发布了三年后她成为优秀设计师的视频,也在视频平台上收获了94.3万人的浏览和关注。 刘先生说,他只能部分认同张雪峰的观点。虽然专业不同最终的收入可能不同,但是这样的做法只能炒作部分专业,磨灭天赋,并出现人才断层的情况。 陈老师也认为,张雪峰的观点过于绝对,在高考规划的过程中,规划师应该做的是为考生分析利弊,最终由考生自己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家长找高考规划师的目的并不是真的需要专业的指导,而是需要一个“权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想让孩子选择比如计算机专业,但孩子喜欢其他专业的情况,”陈老师说,“通常我们都会把每个专业的利弊给客户讲清楚,让他们根据我们的建议来做最后决定。” 他认为,张雪峰的爆火可能给家长带来一些误解,即认为所有高考规划师都是从就业角度出发,但事实上,高考规划师对学生会做出整体性的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
|
志愿填报付费是否影响公平?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达9.5亿,是2016年的7.3倍。
|
|
刘先生认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机制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高考付费填报志愿从贫富差距和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和规划这两方面来讲,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但不是这个行业造成的差距,而是考生个人条件上造成的。 “我认为高考成绩由三方面决定,包括日常学习、临场发挥和运气,这三点缺一不可,”刘先生说,“有的家长本身有足够的信息源便不需要这样的服务,而有的家长信息不足,但是对孩子足够重视,就可以找专业的人来消除这种不对等。” 陈老师则认为,高考付费报考无关父母有钱与否,只与家长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关,有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家庭也愿意花钱帮助孩子去一个好大学好专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