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森垚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41658434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题主提到了汉字的问题,那么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
相信不会日语的同志面对日语这个语言,大多数都有一个下意识的判断,那就是这日文里面有着很多我们能看懂的汉字词,加上所谓徐福东渡
的没边传说,使得大量的人真的以为日语是个古代中文的变种亦或是方言。
其实要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就是,如果从语言学上来讲,日语这门语言从本质上和汉语其实没有任何的关系,在语言学最大的分类“语系”上,我们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你跑去日本旅个游,买个日货,还是总能看见那么多汉字呢?
没错,其实汉字词对于日语来说,本身也无非是个“外来语”,只是外来的时间早了“一点”。我们如果打开日文维基搜索汉字词,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介绍——
图 日文维基“汉字词”介绍,大致意思就是——中国文化在东亚文明中有压倒性实力,在文化上的高级概念多为别国所不具备,所以被大量借用。其实要是说通俗点,那就是在中国已经百家争鸣的时候,周边这些小兄弟还在摘栗子打鸟捞鱼,随着他们所谓“文明开化”开始推进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语言根本描述不了这些新引进的汉文概念,那莫不如就直接去用汉字词好了。所以要不是看在韩国改用了“谚文
”作为拼音,越南更是直接改用了法文字母,你会在他们的语言里看到比日本还多的汉字。
但是这个世界难道只有东亚存在这样的情况么,其实大陆对侧的西欧,状况几乎和我们一模一样,其中就有一个和日语如东西双子一样的岛国语言——英语。
对于西欧来说,那个文化压倒性的存在是希腊以及希腊的好学生——罗马帝国。就在凯撒远征高卢的时候,日耳曼人
还是那群从北欧过来的,和猪住在一起的部族,整个罗马帝国的历史充斥着大量他们和这群蛮族的斗争。
不过最终罗马的大厦还是崩塌了,最终踩碎罗马的也确实就是这群未开化的蛮族,不过就像中国的五胡乱华一样,最先入侵罗马并建国的东哥特
、西哥特迅速的说了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语
的方言,也成了后来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的前身,同样也有日耳曼人法拉克部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同样也被同化成了拉丁语民族。
英国,或者说不列颠,自然没能幸免于日耳曼人的入侵,只不过和日本、韩国的问题很像,和大陆文明相对隔绝的距离,导致这些日耳曼人相当长时间还是在保持自己的语言。然而随着基督教进入英国,加上后来法国的公爵伯爵们轮番跑到跑到英国吆五喝六当国王,最后加上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等等,英国开始迅速的和西欧的拉丁语文化圈接轨,大量地引用了拉丁语词汇,最终导致了一个非常惨烈的结果,那就是——如今英语中属于和德语一样的日耳曼语族
语言,只有约39%。
是不是有点少?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外来语竟然要远远得高于本民族语言,关键是这个语言还是如今得世界语言——英语。这也就是为啥你背英语的时候,总是感觉它不能像汉语一样,基础词和符合词、学术用语拥有一整套的语言体系,不用背,“学”就能学会。而你英语里看是“look”“see”但是和看有关的词就是video、vison等等,说是“speak”,但是和说有关的全带上一个“dict-”,就包括英语本来的“超越”其实是over,但是稍微书面一点的最起码用的也是“super”,其实就和日语一样,这些例子后面的那个,都本不是英语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拉丁外来语。
但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我们也不会说英语是个“皮钦语”(混合语言)呢,那就是因为在英语本身中——“日常词汇”多日耳曼语族、“书面词汇”多拉丁(罗曼)语族,已经彻底得成为自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了,就包括在汉语中,书面语也多为古典得文言文词源,而口语中也多为从古到今音变、发展得结果。大家如果学习过日语的话也会发现,汉字词其实在生活中的应用要远远小于论文写作,但是你一旦看到这些汉字得词汇,就一定会感觉到这些词后面深厚、玄妙得美好意味。
不过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同学说了一句话非常让我深思,这个你们中国人每天看的东西里有这么多汉字,真的不累么?
这个看似很傻逼的问题,反倒让我思考了挺久,因为在学日语的时候我一直都是看到假名觉得麻烦,看到汉字豁然开朗,没想到汉字在日本人的心中和我们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不过转念一想,反而在日语听力
的时候,面对那些大量的汉字词,我反而不如日本本身的假名词接受度更广。
其实表音文字
(拼音)和表意文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看似是一个语言描述概念,更不得不说是个文明演化过程中得流变。世界上拥有表意文字得埃及、苏美尔、中国等等民族,这些原生的农业帝国,文字本身的政治意味就十分浓厚,甚至可能是超越语言刻在大国重器上的符号。然而表意文字、刻画符号随着语言的发展,也必然出现表音化的特征进行语言书写,目前中文的表音旁,也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对于腓尼基、希腊包括罗马的这些次生海洋文明,他们使用的都是腓尼基人根据埃及文字改造的拼音字母,作为拼音,从一开始就是完全绑定于语言,为语言发音而生的。
所以我们总会称呼什么“英文字母”、“德文字母”、“意大利文字母”如何如何,其实严格来讲,这些东国家,语言体系之间的彻底不通,在日本引用大量汉字词的同时,也开始有选择的改造自己的语言,他们把大量的汉字“训读”上自己的发音(比如日语的车就写成“车”,发音却是“kuruma”),同时也精深的琢磨汉语,同时也摘选几百个汉字作为“表音作用”,把他们草书化、偏旁化,硬生生的用汉字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字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拼音体系,这也就是现在假名的前身。
正是这样一个系统,汉字就可以把本属于日语系统和汉语系统的东西统一开来,就比如“世界”本来日语里读成“yo”,但是它既可以写成“世(yo)”,也可以写成汉语音“世界(sekai);街道可写成“街(machi)”,也可以写成“xx街(xx gai)”。这种平行系统极多,这里就不多列举了。
所以这么一看,汉语、汉字本身的意味,早已彻底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等到工业革命的时候,西欧开始大量摘选更为古老的希腊文作为自己的科技语言,比如phone(源自希腊语的说)、tele-(希腊语前缀“远处”)、hyper-(希腊语前缀超越)等等,这种古典语言在他们眼中成为了最适合表述前端科技的固定词汇。就在全世界都开始现代化,大量地音译西欧语言,我们都搞出了“德律风(电话)”的时代。日本明治时代那群老儒者,却开始大量的翻中国的故纸堆,在四书五经
等一系列中国古典作品里找了一堆词汇用来翻译近代化词汇,这种如“政治”“哲学”“经济”“人民”“主义”等被称作“和制汉语”的词,反倒还在革命时代大量反哺中国,这个时代日本人自己搞出来的汉语新词,可能不亚于古代大化改新他们从中国学来的东西。
所以你会发现,语言这个东西看起来是语言,更为本质的内核是凝固在其中千百年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体系、思维方式,不同源头的语言,尤其是高级词汇,根本上也是很难做到一一对应的“转译”的,这也就是为啥你学英语的时候一个词后面有那么多意思,汉语那么多词在英语里又是一个词的原因。
所以当这样文化背景的日本,在二战之后,希望迅速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进程中,开始大量增长外来的英语词汇,他们开始越发的和明治维新那些学者背道而行,甚至希望能像当时同中国一样,让自己的语言西方化。奈何这些外来词汇少量还可,过量的使用就必然造成和自己千年塑造的“日汉语言体系”的极大撕裂,日本人也开始越来越乐意接受并无表意性质的拼音文字,本身的“次生文字”体系好像又复苏开来,机械化的片假名的滥用尤其在21世纪,就以日本人都意想不到的速度指数化增长了。
其实如果简单点说,强势文化比起弱势文化来,以语言为桥梁的渗透其实是必然的。若日本1500年前接触到的国家是罗马,结果到了如今日本大量吸收中国词汇,无论是日本还是我们中国人,在学习中的反感都是必然存在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本名为“东京ラブストーリー”(发音 tokyo labu sutori)我们可以看成是泡沫化时代的都市时髦,但是五十度灰被翻译成“フィフティ・シェイズ・オブ・グレイ”(Fifty Shades of Grey),那就有一点日本文化被SM的感觉了。
日本现在每年的汉检也开始复苏并推行,对自己文化本身的认知,以及对强势文化的态度,可能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一点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或许也应该有那么点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