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澤東當時對中國人自己的文明史和國內社會實踐,有著更濃厚的興趣,更願意以此來尋求突破。
據蔡和森回憶,「當1918年他因足疾在北京同仁醫院醫治,一個月中在床上看了全部《資治通鑒》,且加批註。」後來,毛澤東一生都非常喜愛讀這本書,據統計前後一共讀了17遍,《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古典文學無一不是通讀了一遍又一遍。
除了對國學的理論研究,毛澤東還對社會實踐非常看重,尤其是農村地區、農民相關的革命鬥爭。事實上,在1919~1920年,中國士子爭先恐後出國留學的這段時間,毛澤東一直都在湖南從事反革命鬥爭,率領湖南窮苦大眾反動軍閥政客的無理欺壓,即當時著名的「驅張運動」。
受母親影響,毛澤東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價值觀,尤其對窮苦大眾富有極強的同情心。早在童年時期,毛澤東在韶山私塾上學時候,當時其家境尚屬優渥,班上有些學生因為窮,中午都不吃飯,毛澤東知道後便把自己的午飯分給他們吃,自己通常餓著肚子回家。後來其母親偶然發現這件事後,非常讚賞他的作法,後來便主動給毛澤東準備了兩份午飯,讓他和沒有帶飯的同學一起分享。
正是由於對底層群眾的濃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讓毛澤東對於中國革命的成功之路,一直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更願意去農村實地探訪和調研,從實踐中探索真理,這也是他後來總結後提出的「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在那段普遍嚮往留學的時期里,毛澤東一頭扎進了湖南廣大農村地區,為他們伸張正義,帶領農民進行反革命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