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当时对中国人自己的文明史和国内社会实践,有着更浓厚的兴趣,更愿意以此来寻求突破。
据蔡和森回忆,“当1918年他因足疾在北京同仁医院医治,一个月中在床上看了全部《资治通鉴》,且加批注。”后来,毛泽东一生都非常喜爱读这本书,据统计前后一共读了17遍,《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无一不是通读了一遍又一遍。
除了对国学的理论研究,毛泽东还对社会实践非常看重,尤其是农村地区、农民相关的革命斗争。事实上,在1919~1920年,中国士子争先恐后出国留学的这段时间,毛泽东一直都在湖南从事反革命斗争,率领湖南穷苦大众反动军阀政客的无理欺压,即当时著名的“驱张运动”。
受母亲影响,毛泽东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价值观,尤其对穷苦大众富有极强的同情心。早在童年时期,毛泽东在韶山私塾上学时候,当时其家境尚属优渥,班上有些学生因为穷,中午都不吃饭,毛泽东知道后便把自己的午饭分给他们吃,自己通常饿着肚子回家。后来其母亲偶然发现这件事后,非常赞赏他的作法,后来便主动给毛泽东准备了两份午饭,让他和没有带饭的同学一起分享。
正是由于对底层群众的浓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让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更愿意去农村实地探访和调研,从实践中探索真理,这也是他后来总结后提出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在那段普遍向往留学的时期里,毛泽东一头扎进了湖南广大农村地区,为他们伸张正义,带领农民进行反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