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4篇帖子。
(轉載知乎)海外華人是如何看待中華文明的?
1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29
作者:永遠的草根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321548838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要是去唐人街看,或許覺得那裡比中國還中國。從《格里菲斯天文台》下來,乘坐公交車回到Vermont / Sunset 站乘上地鐵Metro B-line ,在7th Street / Metro Center轉Metro A-Line,前往洛杉磯的唐人街Chinatown。Metro A-Line很快從地下鐵變成了地上鐵上了高架路,而唐人街站Chinatown距離洛杉磯聯合車站只有一站。

下車後確實感覺像回到了中國,眼前的樓讓草根想起來中學時光。

唐人街站也是一座仿中式的建築,只是站在這裡,只能從柱子和房檐看到些痕迹。

下來以後痕迹是不是更多了?

洛杉磯市警察騎着摩托車沿着北百老匯大街N Broadway,路過中文招牌的店鋪門口,不過店鋪並沒有開門營業。

這家金龍旅遊中心,怎麼也關着門?

繞過「學校」,

中華會館
前面飄揚着一面美國國旗和一面不可描述的國旗。

佛祖寺。

裡面是一座孫逸仙先生的雕像,孫逸仙先生就是慈禧她老人家口中的反賊吧?拿了境外敵對勢力的資助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這個建築讓草根想起荷里活的那個中國劇院,見《荷里活中國劇院》,好像又中國又不像中國。

李小龍先生的塑像,他也在星光大道上有自己的星星,關於星光大道,見《荷里活星光大道》。

中華會館前面的石獅子,由不可描述的單位敬贈。

沿着百老匯大街往南走,金瑞龍城是一座商場?

西貢商場……,莫非是逃離無產階級專政鐵拳的越南華僑建立的商場?南越首都西貢陷落之後,越南反動地主資本家紛紛逃離。華人由於是外來戶,大都只能從事資本家的營生,因此被迫逃離的很多。他們的感情一言難盡吧?
「美國沒有兌現幫助我們為自由而戰的承諾,也使她的50,000個年青人在這場戰爭中白白犧牲。」見《西貢陷落》。

永安雞鴨欄這名字是不是很接地氣?旁邊是黃氏宗親會和世運旅遊。

這家店鋪的名字叫新新新。

這家叫旺旺,都討得口彩。

看看還有時間,轉上奧德街Ord St,住在那邊的公寓樓里經營街面上的店鋪,倒也方便。街上的一家理髮店男士剪髮$12,剪平頭$15,洗剪吹要$16。女士剪髮$15起,洗剪吹$20,焗油短髮$15長發$20。光洗洗吹吹就要$6起,刮光頭要$15……。所以回國的話,什麼不幹都要先把頭髮打理好再回來。

街角是亞洲城,在奧德街和北山街
N Hill St的交叉口處,後面山坡上也是住宅樓。

北山街是平行於北百老匯街的另一條路,那邊是天后宮。

回到北百老匯街繼續向南,路過潮州會館的正面。

裡面是關帝廟

整個唐人街走過來有種冷清的感覺是不是?可能「唐人」的二代和三代大都離開唐人街,去往各處發展了。另外現在種族融合的程度遠超以往,周邊出現大量的華人社區,讓唐人不一定非要聚居在唐人街中國城裡,這不可避免會讓唐人街顯得落寞。
《紐約時報》曾經有一個報道在華人圈子裡引起熱議,報道的英文題目是Chinese Restaurants Are Closing. That』s a Good Thing, the Owners Say. 《中餐館在關門,老闆卻說是好事》。
《紐約時報》自己的中文版題目倒是沒這麼說,而是《為什麼美國的中餐館越來越少?》
報道說買下中餐館Eng』s 40多年後,湯姆·薛 Tom Sit 終於不情願地開始考慮退休了。
文章說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裡,薛先生每周七天、每天12個小時在餐館裡工作。自打年輕時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以來,他一直在餐館的廚房裡做飯。
兩年前在妻子費伊·李·薛 Faye Lee Sit 的堅持下,他開始一周休假一天。儘管如此,他也不可能永遠幹下去,他76歲,很快他們就要當外公外婆了。每周工作80個小時太辛苦,已經成年的女兒們都有大學學位和高薪工作,她們無意接手餐館。
報道說在美國各地,像Eng』s這樣的中餐館的老闆們都在準備退休,但後繼乏人。他們的子女在美國長大,接受了高等教育,從事的職業都是不需要像食品服務業這樣累人的工作。
據餐館點評網站Yelp的最新數據,美國前20大城市的中餐館數量一直在下降。五年前,這些城市所有餐館中平均7.3%是中餐館,而現在只有6.5%。這意味着,在這20個城市總共增加了1.5萬多家餐館的同時,中餐館卻減少了1,200家。
報道說即便是在三藩市這個美國最古老的唐人街所在地,中餐館的比例已從10%下降到了8.8%。
但是人們對中餐的興趣似乎並沒有減退,在Yelp上,中餐館的平均瀏覽量並沒有下降,平均評分也沒有下降。
與此同時,印度餐館、韓國料理和越南餐館的比例——其中許多也由亞洲國家的移民擁有和經營——在全美範圍內保持穩定或略有增長。
報道說餐飲行業一直很難做,不斷上漲的房租和外賣應用軟件讓他們雪上加霜。對移民的收緊以及對會計的嚴格規定,也使這些依賴現金交易的餐館更難以為繼。
但這些都不是中餐館特有的困難,無法解釋中餐館關閉的風潮。相反,一個很大的原因似乎是第二代華人的經濟流動性。(《紐約時報》中文版的原文如此,相信大家能夠理解,是不是《紐約時報》需要更接地氣的中文編輯了?)
「中餐館的關門趨勢,反映出一段成功的故事,」珍妮弗·8·李(Jennifer 8. Lee)說,她曾經是《紐約時報》記者,著有《幸運餅乾編年史》(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一書講述中餐館在美國的興起,還製作了一部名為《尋找左宗棠》(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的紀錄片。「這些人在美國落腳後開餐館,為的是後代不用干這個,現在他們的子女都不以此為生。」
中餐館老闆的退休也折射出華人移民美國的歷史。1882年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阻止了中國移民的增長,這個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撤銷,其他針對族裔的配額在1965年被廢除後,大規模的移民才得以恢復。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始於1966年,這場充滿暴力的社會和政治動蕩讓許多年輕人逃離中國,移民到……美國。
薛先生1968年離開中國南方城市廣州,一路翻山越嶺,最後游泳到了香港……
1974年他移民美國後開始在Eng』s餐館工作,這家中餐館創辦於1927年。儘管他從未在餐館工作過,但炒菜鍋的灼熱遠不及他在香港一家塑料廠工作時所經歷的。(《紐約時報》中文版的原文如此,相信大家能理解,再問一遍《紐約時報》是不是需要更接地氣的中文編輯了?)
「這些人來美國不是為了當廚師;他們是移民,烹飪只是他們謀生的方法。」
……
其他移民群體也有類似的經歷,移民子女因社會流動性和包容性進入更主流的經濟領域後,但是他們擁有自己生意的可能性比父母的要低。
如果他們成為了企業家的話,子女往往在技術或諮詢等行業,而不是在食品服務或美甲沙龍
工作。
不過,在過去十年里,第二代中的個別人還是選擇了接管家庭餐館。1920年開業的紐約早茶館南華茶室(Nom Wah Tea Parlor)一直是家庭生意:先由蔡家,後是鄧家經營。南華茶室現在的老闆是41歲的鄧偉,他在2011年離開了金融業,接手了叔叔的生意。起初,他的父母不贊成他的這個決定。
「作為移民,你只能干這行,如果不是開餐館,就是自助洗衣店,」鄧偉說:「我回過頭來選擇開餐館?這讓他們很難接受。」
自他接手以來,南華茶室開始了擴張,除了在曼哈頓開了另一家分店外,還在費城以及深圳開了分店。每天晚上,成群結隊的客人擠在坐落於宰也街(Doyers Street)拐角的這家唐人街本店門外,要等位一個小時才能吃上。
「我有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來保存老紐約的一些東西,」他說。「我仍在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我也知道如何使用營銷工具,比如互聯網。」
還有另一種讓中餐館繼續下去的努力,總部設在紐約的中式休閒快餐連鎖店君子食堂(Junzi Kitchen)背後的團隊最近籌集到了500萬美元,用於研究和收購像Eng』s這樣的餐館,將它們重塑為「君子」品牌下的現代中餐館。
「它們將繼續提供通常受人喜愛的中餐外賣服務,但我們正在升級這種服務的版本,」君子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趙勇說。
但家庭經營的中餐館如今通常不會傳給下一代。有些餐館可能會關閉,把生意賣給其他的第一代移民,或開始新生,讓以前的地方變成完全不同的東西。
說迴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薛先生,薛先生還沒有找到經營餐館的合適人選,目前也沒有立刻關門的計劃。薛先生說:「希望接手Eng』s的必須是全心全意,真正喜歡這個生意的人,而不是那種『我拿它賺一兩年錢再說』的人。」
薛太太比老公更想退休,薛太太說:「他們必須是像湯姆·薛那樣努力幹活的人,那樣他才會讓他們接手餐館。」
如果他真把Eng』s交給別人的話,薛先生會想念他的客人,想念經營這個餐館的日子。
但他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他為女兒們自豪,她們在美國出生,是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正在從事自己選擇的、喜歡的工作。
「我希望她們的生活比我好,」他說。「過上好的生活。她們做到了。」
(原文很長,草根稍稍做了些節選)

洛杉磯唐人街的這個牌樓,算是草根見到過的最簡陋的唐人街牌樓了吧?不過還是好過沒有牌樓的多倫多。好像加拿大的幾個唐人街里,就大都市蒙特利爾的唐人街有座牌樓,見《風雨蒙特利爾》。多倫多和埃德蒙頓的都沒有,見《埃德蒙頓》。美國芝加哥的唐人街有,見《大都市芝加哥》。澳洲兩大城市的唐人街都有,見《徒步悉尼CBD》和《閒逛墨爾本》。
這樣看來,草根也去過不少唐人街了。

唐人街離洛杉磯聯合車站不遠,通常唐人街都在大城市靠市中心的位置。從這裡走到聯合車站不到1公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從聯合車站下車,走過來溜一圈兒。

這座雕塑Bracero Monument展示的是墨西哥移民一家三口。

這是洛杉磯意大利裔美國人博物館。

洛杉磯市中心的油價這麼恐怖?一加侖普通油就要$6.79?

·安東尼奧·阿吉拉爾Antonio Aguilar的塑像不知道為什麼要關在籠子里,他是一位墨西哥歌手、演員、詞曲作者、馬術運動員、電影製片人和編劇。

回到聯合車站,唐人街到聯合車站是不是非常非常近?其實過去的唐人街就在現今聯合車站所在的地方,為了給擴大的車站讓地方,才遷到了新的地址,也叫「新唐人街」New Chinatown。最早的華人來美國,是為了修鐵路,自然定居在靠近鐵路車站的地方。

站里還有擦鞋修鞋的地方,是歷史遺迹還是現在還在使用?

到了站台上候車,這邊路線上是美國國鐵Amtrak的車,也是雙層列車,有那麼多乘客嗎?
坐着南加州的火車回到,天已經黑了。歡迎關注草根的微信公眾號:永遠的草根。

更多請見:
參觀航母博物館 1 – 登上航母 參觀航母博物館 2 – 參觀艦島
參觀航母博物館 3 – 飛行甲板 參觀航母博物館 4 – 內部艙室
參觀航母博物館 5 – 海上城市
初探洛杉磯 聖胡安卡皮斯特拉諾
聖地亞哥 荷里活星光大道
荷里活中國劇院 格里菲斯天文台
洛杉磯的唐人街
1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29
作者:呂海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5419201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事實不會隨着地域的改變 而改變


堅定的捍衛華夏正統主義
!!!實名反對那些說得很偉大的白左聖母文化論,包容論,海外華人之所以反感這些理論,就是因為在國外聽這些大忽悠早就聽出耳朵老繭了。文明是確實是一個不斷更新變化的過程,甚至有些文明早就變得面目全非了。為什麼其他很多歷史悠久的文明,我都要加個古,例如古印度,古希臘,為什麼中國文明就是中國文明? 因為華夏是繼承的,華夏在歷史上的長河中也是不斷的更新,但是其主心骨,不光是從現在基因科學證實的漢族核心血統的不變,還是從現在語言文化都依然繼承的古代華夏語
,為什麼? 正是因為捍衛正統的思想,正是這種思想讓中國在歷史上的沒有喪失自我,在不斷的高興和變化當中,始終保持着核心,所以歷史上鮮卑政權的胡化運動
失敗,鮮卑族被華夏族吸收,所以辛亥革命勝利了,中國復辟了,蒙古族和滿族被吞入成為中國的一員,所以外遷出去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很多華人都還在說漢語,回中國祭祖。
從目前中國的利益,還是華夏繼承的角度來看,捍衛華夏正統是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和華夏兒女都應該堅持的信念。


堅持正統主義,不代表排斥發展,中國的歷史恰恰告訴我們,堅持華夏正統觀的周 秦 漢 唐 宋 明 都是科技文化大發展的時代,打個比方,中國的發展是始終堅持以華夏為核心的一道菜,而邊上的配菜可以不斷的發展和吸收,但是華夏始終不變!!中國不應該變得垃圾桶一樣,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倒進來,動搖華夏正統。

至於那些鼓吹文化論,鼓吹各種什麼團結之類假大空忽悠人白左理論,這種雞湯還是少喝幾碗,再多喝點,就要和法國一樣讓外族把核心都替換得徹徹底底,底褲都丟了


----------------------------------------------------------------------------
華夏文明的認同 國力的增長自然是一方面,但是別忘了在清末,民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最虛弱的時期,也是有一大堆海外華人「傻瓜」一樣回來出錢出力,乃至出命,華夏兩個字在海外華人心中的力量遠遠高於很多國內的民團小白的中國認同感。


現在任何人想要動搖華夏,動搖以華夏為核心的中國觀,不僅僅是打壓國內漢人的地位,也是陰謀消滅海外華人的心靈故鄉。


拒喝白左文化論的毒雞湯 , 堅決的,毫不動搖的捍衛華夏正統觀。
1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30
某匿名用戶:


出國越久越愛國
然後永遠不回國

1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30
需要注意的是,大陸地區的社會文化思潮主要處於前現代、現代主義,而海外發達國家地區的社會思潮是後現代主義佔主流。
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特點,是強調差異多於共性,解構多於建構,本質上是一種對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的反動。在這樣的社會裡,想要用前現代的身份認同、意識形態和宣傳方法,是很難取得廣泛的建構效果的。除非人類整體再回到前現代或者近代的歷史階段,否則想要保持「大認同」的必要手段必然包括「尊重並包容小認同」。「大認同」的合法性將越來越建立在「小認同」的保障(而非吞噬)之上。
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裡成長起來的華人新一代,並不是沒有可能對中華文明產生向心力,但是總體而言需要兩方面因素同時作用:

1.海外社會對新一代華人的接納程度和身份認同多元化的容忍度;
2.中華文明對海外華人子群體的差異性的包容尊重程度。


在1 < 2的國家和地區,海外華人大多對於中華文明的向心力會比較強(馬來/印尼);而1 > 2的國家和地區,華人子群體對中華文明的向心力就比較弱了(加拿大/澳洲)。


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26303932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31
作者:akmo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4947720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前在國內就覺得,華人的文化就像中華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講的都是大道理,也確實有理,但太隱晦,而且不能有與時俱進的改變,不是年輕人樂意接受的。
黑人的嘻哈那一套沒啥歷史,沉澱的東西反而能席捲全球,為啥?年輕人要的就是這種簡單,粗暴,也說明全世界各民族的人性基本相通。
當然,我們的文化並不見得一定被年輕人淘汰,因為他本身是很豐富有趣的,只是過於老舊,跟不上當下的審美。
參考日本的傳統文化,至少我們80後是有興趣接受的,畢竟是從小看日本動漫長大的。喜歡日本動漫是喜歡的他的熱血,腦洞,搞笑等簡單的共性,但通過不斷的接受他們的動漫作品,滲透其中的他們的語言,服飾,審美觀等便潛移默化的贏得了我們的好感。當然這其中的文化元素穿插是有相當技巧的,比如櫻樹下站着的一定是美女,美女的美貌體現在現代感的妝容,髮型和姣好的身材,但她穿的一定是傳統或稍加改良的和服,拿着他們的櫻花傘,鞠着他們的九十度躬,背景音樂是他們改良或者混過的古典音樂。這樣類似的視覺聽覺感受一遍遍的出現,自然會讓我們本來對現代妝容身材姣好的美女的喜愛,連帶上對他們傳統服飾,音樂等的喜愛。
當然,因為我們東方民族的含蓄,哪怕是風靡全球的日本動漫,只是搶佔了全球小孩的電視電腦,舞池戶外派對等還是歐美的流行文化說了算。
但至少他們的文化不會死,讓外人對你的文化產生好感和認同,你才會得到喜愛和尊敬,同時也會加深你對自己的喜愛和自信。
可能我表達得不是很清楚,總之我覺得我們華人的文化是可以很酷的,但需要花時間也需要動腦筋去改良和推廣。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是可怕的,年輕人能接受的東西才是有活力的,可以生存下來的。
1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31
沉鈞:


海外華人怎麼看中華文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些以中華文明自居的人是怎麼看海外華人的。就兩個字:反賊。
他們的邏輯很簡單:如果你認為中國不好,那就應該留下來建設它,如果你認為中國好,為什麼還要離開?所以,無論如何,只要你離開中國,就自動成了中國人的敵人。
他們不會管你是不是因為被明清統治者的殘酷壓迫才出海求生,也不會管你是不是因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只要你離開這片土地,就成了異族,全然沒有半點血緣親情觀念。
他們有這種觀點似乎也很正常,因為他們總是習慣於把自己代入統治者的角色,替統治者操心,凡是不像他們那樣一心順從的,似乎天生就是反賊。
但就是這樣一群連自己同宗同源的同胞都無法包容的人,卻有着迷之自信,聲稱他們的理想是聯合全世界受壓迫的人解放全人類。
他們也不問問別人願不願意,呵呵。


1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31
香港華人——只要能和北邊劃清界限,當英國二鬼子我也願意。(金庸威武)


澳門華人——希望發揚,但熱度不高。(珠海吼啊)
台灣華人(藍)——和對岸爭取正統(故宮我們也有)
台灣華人(綠)——無所謂!(延禧攻略好看)
馬來西亞華人(親陸派)——我和中華同宗同源,我是馬來西亞人,也是華人。(反中者滾)
馬來西亞華人(親民國派)——中華文化在大陸破壞的差不多了,中華文化在台灣。(獨愛繁體字)
馬來西亞華人(親馬來人政府派)——我只是馬來西亞人,我不想強調自己是華人,我希望馬來西亞文化發揚光大。(掌握英語和馬來語才能驕傲的活下去)
新加坡人——中國文化是什麼?好吃嗎?(講英文才是正路,講華語只是為了工作,講中文方言只是為了和老一輩溝通。哦耶)
美國華人——希望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我就當端個小板凳看看,保護的責任在你們,我不用管。(我要努力做個美式亞裔)
廣州華人——講普通話者,非我同胞。(廣東的「普通話」應該是粵語,客家話和潮汕方言請追隨我粵語。)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4314632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32
南洋華人不容易啊,漢唐明時,四夷以懷漢種為榮,而近代我們處三千年之極衰,國內狼煙四起動蕩不安,而後日寇入侵,東亞病夫啊!國不強華人在海外地位也低下。但此國破家亡時刻很多南洋華人還是很給力的。可惜後來冷戰形態意識問題,南洋華人分化了。新加坡為在兩個綠教國家中力求生存,而在西方強勢話語權之下為求自保,實屬無奈吧。新家坡本來就是一群農民後代文化底蘊不深,被西方精神殖民化在所難免(但程度不比台灣高也是很不錯的)。當年中國不是明朝時候的中國,上世紀被屠幾十萬,保不了南洋華人令人唏噓。唉,即已分家,你們也在新的土地繁衍生息,只願以後不要阻擋中華復興就好了。中華復興,海外華人地位必然提升,新加坡也會受利的,以後再有屠我華人者,那就不容易善了了的。希望新加坡別擋我們的路,還有如果能多學點中華文化還來的及,畢竟根在這裡,中國人最講血脈和文化的,文化和血脈正則為華,否則則為夷。當年非我中華文化不行而是沒有掌握工業化,現在我能成了世界最大的工業化國家。希望新加坡別變成夷了。


作者:雁丘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71480802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32
某知乎用戶:


大多數海外華人就是為了混口飯吃,不光包括唐人街的bus boys,也包括硅谷的碼農、華爾街的交易員。
極少數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們對於中華文明有自己的深刻鮮明看法,但不為人知,而且他們早就秉承一個概念,特喵的,說了也人沒聽。

2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5 18:33
作者:國外網友視角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96677704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新加坡華人對此的看法
文章轉自:國外網友視角
(原文翻譯國外網民對中國的看法)觀看更多文章記得關注公眾號 
​01
Chia Jeng Yang
Chia Jeng Yang謝征陽
,居住在新加坡,@ Antler [startup builder]高級經理,哈佛商學院MBA
Living in Singapore @senler [startup builder] Senior Manag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BA


我認為我在這個問題上有獨特的見解。我今年23歲,差不多在千禧一代
的時間範圍內。但是,我最近計算出,從中國移民的那代人是我的祖父,他出生於1860年代。19世紀末至1920年代左右,大約是中國移民的高峰期。
結果,我發現自己紮根於在現代新加坡長大的年輕一代,但他們與中國有着極為直接的世代聯繫。
我的許多同齡人,他們的父親甚至祖父都不太可能與中國大陸文化有任何聯繫,除了像Michael Chan這樣的人,他們實際上已經在努力保持這種聯繫。同樣,我有幾個親戚在中國,但是他們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做出了這個決定,現在基本上已經退休了。但是,只有在老一輩中才能發現更緊密的聯繫。
某些特定年齡段的新加坡華人的華語狀態很糟糕。我曾經上過一門課,選修法語和俄語的人比選擇中文還多。新加坡非常西化。新加坡年輕人與中國大陸人真正分享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們皮膚的顏色。
新加坡世代之間的共通之處是,中國對外交政策的憂慮日益加深,特別是在南中國海,尤其是考慮到新加坡對貿易的依賴。因此,對於中國移民,總體態度從被動冷漠到煩惱,甚至是仇外心理,特別是考慮到文化習俗的差異。
回到我自己的觀點,我相信我對中國的歷史了解比同齡人甚至他們的父親要好得多。我的祖父兩代移民過來,從那艘船上過來。那艘船的概念 是一個更形而上的概念,許多新加坡人把他當做一個虛幻的東西。歷史對我的打擊更大,因為從本質上講,我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更近。
也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對與中國有關的問題更加關注,對他的批評更加合理。儘管我不會說非常複雜的中文,但我更願意接受我的中國血統。但是,這仍然不是我性格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它仍在我的腦海中徘徊。了解我與另一種生活的距離有多近,這將改變我對待社會政策的看法,使周圍其他人對我的一般生活哲學的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將在次訪問快結束時,帶我的爸爸去福建惠安的故鄉,看看祖父的家,以及祖傳遺物。






02
譚明輝
譚明輝
,就讀於南洋理工大學,住在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





我們不再維持祖父母與中國的聯繫。要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了解新加坡華人社區的發展。
我們為建立國家所做的早期努力容易受到操縱種族緊張局勢以解決其政治議程的人們的影響。1956年代的中國中學
混亂,是由於領導人與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1980年,南洋大學
與新加坡大學合併。有些人,特別是那些將大學視為華文教育的堡壘的人,將這次合併視為對華人社區的冒犯。許多人猜測這是為了減少中國對新加坡華人社區的影響。儘管真正的動機取決於任何人的猜測,但是很明顯,採用英語作為主要工作語言導致了講普通話的人群越來越少,並因此導致了「減少」中國人身份的認同。
現在可能並非如此,但是說英語的人可能比當時講普通話的人受到更高的評價。甚至有一段時間,有些人甚至自豪地說他們不會說普通話。即使在現在,我們中的某些人仍然對我們的母語感到沮喪,但近年來態度總體上有所改善。
我相信這個問題的作者正在通過一個世紀前的中國移民遺迹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我想換一個角度來回答。與其維持祖父母與中國的聯繫,不如關注年輕人之間新的聯繫的形成。
綜藝節目等大眾文化,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流行文化,在國內已廣受歡迎。諸如天津的愛情保衛戰
等真人秀電視在新加坡年輕人中的確很受歡迎。商業對零售業的發展給許多新加坡人帶來了雙十一銷售節。淘寶網已經從相對默默無聞中脫穎而出,成為該國最受歡迎的在線零售平台之一。如果您問一個狂熱的淘寶購物者是否有對中國的「依戀」,那時肯定。
與父母時代相比,我們更可能有中國朋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嫁給中國公民。根據NPTD發佈的報告,2015年,在28322宗婚姻中,有13079宗是新加坡人與非新加坡人之間的婚姻。這一比例為46.2%!注意不要對中國國籍的人發表任何歧視性言論,因為您可能會冒犯新加坡人。
儘管最近有領土爭端,但我預見到,中國人和新加坡人之間的關係將繼續發展。由於新加坡人口少,生育率低,實際上不可能維持與1990年代相似的人口統計。現在,外國人占我們530萬人口的38%,而1990年為14%。這一變化對於許多新加坡同胞來說可能是不受歡迎的,但實際上與其他全球城市並沒有什麼不同。倫敦佔36.7%,紐約佔37.0%,多倫多佔46%,贏家杜拜則佔83%。事實是,新加坡本地人和新移民之間將繼續存在更多摩擦。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也意味着我們有更多機會與與我們不同的人建立關係!
最後,我們必須區分自己是中國人還是新加坡人。基於軼事經驗,我很少遇到拒絕他們華裔身份的新加坡人。但是,新加坡人表達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分歧是很常見的,正如其他國家所期望的那樣。但是新加坡與中國有特殊關係嗎?也許。具有歷史意義的2015年Ma-Xi會議在新加坡舉行。
但是,我們是否想純粹基於具有相同種族的基礎來維持與中國的這種良好關係?LKY在2009 S拉賈拉特南
演講上的一句話引人深思:「在國際關係中,友誼不是善意或個人情感的作用。」








03
請輸入標題
金傳輝
,住在新加坡,就讀萊斯特大學




正如其他人指出的那樣,只有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調查才能比這裡的個人軼事提供更好的/憑經驗得出的答案更好。這個問題含糊不清,我將其分為三個部分:
1.對中國的依戀
相當低,尤其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二,第三代華人。嗯,新移民可能會搖擺不定。
2.對中國文化的迷戀
同樣,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更高。我的母親對中國文化懷有健康的敬意,她的父母(祖父母)自小就談到「唐山」的浪漫觀念。但是,這沒有通過遺傳賦予我。在中文學校
,尤其受過良好教育的老一代中最為普遍。對於新一代,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而言,這種依戀常常與第一代(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混為一談。
3. 由於家庭原因的依戀
那些確實對中國文化有較高認識的人可能在這裡有更深的淵源。我知道我的根基,可以使用「族譜」。但是我沒去過那裡,也沒什麼想去的意願。之前遇到了我方言群體中的人(我這一代人),他們回到了該省的祖宅,他們的反饋不是很好。
我去過中國,是為了工作和娛樂。在與當地人的互動中,我可以明顯感覺到某種程度的血緣關係,它們之間有着共同的文化聯繫。但與此同時,我敏銳地感受到了我與他們之間的明顯差異。
現實非常像我在中國的遠親。我們有着共同的歷史和鮮血相連,但是我們現在對他們(相反同理)都是局外人







04
唐丹

唐丹,居住在新加坡


幾乎所有新加坡馬來人
仍然與馬來西亞(在某種程度上是印度尼西亞
)之間有着牢固的文化和血緣關係。
大多數新加坡印第安人
仍然與他們在印度和斯里蘭卡
的祖籍保持緊密聯繫。
至於新加坡華人?
大多數新加坡華人都感覺到與「中國」的文化聯繫,以及與中國的完全脫節。
更深入地講,人們需要意識到,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的中國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中國內部的一些社會變動也加劇了這種分歧。
大多數華人移民到新加坡發生在1800年代至1950年的清朝和戰亂時期。CCP對中國的接管給中國大陸的中國社會和文化帶來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而wen革在消除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中國與新加坡華人社區之間文化差異的重點。
此外,中國在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頒佈了剝奪所有華裔華人中國國籍的政策,是為了切斷中國大陸華僑之間的聯繫。
隨後,他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並且由於懷疑華僑是資本主義間諜而被禁止訪問。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這完全切斷了中國大陸與其他華人社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導致了更大的分歧。
另一方面,在中國關門的同時,海外華人
社區,香港和台灣之間的互動仍在繼續。
如果沒有wen革的破壞和文化自我隔離,也沒有共享中國南方的共同遺產,這些社區之間的分歧程度要低得多。
因此,與香港人和台灣人相比,新加坡華人通常比中國大陸人更具有文化上的親和力。
綜上所述,公民權的(剝奪),wen革,封閉的自我孤立政策導致了文化上的分歧。這導致後代新加坡華人對china的依戀越來越少。


1
-END-
推 薦 閱 讀
往期文章1 往期文章2 往期文章3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