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7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日本的拉麵都是機制的?
10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29

赤子雄心蔣英羽:


刀切 手拉 機器壓都能做出筋道的麵條

關鍵是麵粉 和面 和壓面 這三項

麵粉要用高筋麵粉 和面要加鹼 壓面要反覆多次

10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0

lllovell:


因為翻譯成拉麵本來就是中文翻譯問題,ラーメン確切點的翻譯其實應該是更接近「啦面」這樣的翻譯,因為日文中的拉和中文中的拉字義其實並不像,也不通。而且ラーメン中的ラー原本就不是拉這個字,就只是沒特別意思的擬音,所以原本就只是啦面,原本就不是手拉麵。


10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0

鐵棍醫院桶主任:


拉麵仙人。


10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0


Johann Faust:


意大利通心粉,朝鮮冷麵也都是機制了。

這類比較硬的麵條,不用機器真沒法出型。

10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0

愛不走吧:


為什麼你要問日本的拉麵都是機制的

10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1


不再迷失:


日本外宣這錢還真沒白花,隔這吹起來了

10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1

RiddleView:


首先機制面本身不代表不筋道,缺少口感;

手拉的面不代表一定有口感。

實際上麵筋的形成過程和方法與機制還是手拉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是和餳面的事件有關係。而機制面事實上是可以有更低的含水量加鹽,加碳酸鉀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而現在的制面機本質上都是意麵的制面機,方法都是從意麵的上百種不同形狀衍生出來的,無論是 Tortelloni, Fusilli, Rigatoni, Spaghetti, Capellini, Fettuccine etc.

首先就中國拉麵的有限的形狀,真的沒有挑戰,無論是做 Fresh 的還是 Dry 的….也沒有必要糾結是不是手拉的,蘭州牛肉麵的「拉麵」,拉條子 什麼的都會出現粗細不均的問題,有的時候什麼粘在一起的一坨面也會出現的,實際上是非常影響顧客對一碗面的感受的…

中式面最勁道的竹升面也是機制面,韓國及東北地區的冷麵也是靠壓面機和切面機製造的,本質上也是機制面,才能得到如此勁道的口感和效果


https://www.delallo.com/blog/pasta-shapes?srsltid=AfmBOoqCHcmjjrJEsK8ZVe9T4CxYfmSpP3aGJv570upUmVnTi1GULjwN​

www.delallo.com/blog/pasta-shapes?srsltid=AfmBOoqCHcmjjrJEsK8ZVe9T4CxYfmSpP3aGJv570upUmVnTi1GULjwN

而日式拉麵,從博多豚骨拉麵

的硬細面,到二郎系的粗面,本質上都是條狀的,而實際上都是好吃的。我在日本吃面就沒吃過踩雷的面,感受都是蠻好的,就是別在「中餐館」吃面就行,牛肉麵/拉麵專門店除外。

本質上的區別只是湯底,但是實話說,論研究pasta還是意大利人研究的比較明白,Spaghetti Bolognese 是不科學的,因為肉醬掛不到面上,容易沉底,缺少整體性,導致面是面,醬是醬;而 Pappardelle Bolognese 才能讓醬好好的掛到面上,從而不會讓醬脫離面。

Alfredo 也是一樣的道理,還有最簡單的 SPAGHETTI AGLIO E OLIO 都是一樣。

日式的蘸面用的也是粗面配醬汁,為的也是醬汁可以好好的掛在面上…..口感也是非常不錯的,博多系的細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實話說,我不覺得機制有任何問題,機製做不好是人的問題,不是機器的問題,因為可以用更低的含水量讓麵筋更充分的develop,讓面更筋道。

10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1
作者:supersky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54935/answer/188088750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附圖,我上周剛吃的。

貨真價實手拉的


10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1

日本的拉麵來自於中國,對於日本來說「ラーメン"是一種面製品

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才把「「ラーメン」翻譯成本來的「拉麵」,因此你才看出「拉」這個動作

至於說機制、手工的優點,那很簡單。

優點就像魯迅在《藤野先生》寫得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着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機器少的時候,自然機制面稀少珍貴,機器多的時候,自然手工面稀少珍貴。

上海、蘇州的面之所以用機制面,原因就在於民國時期機器少,機制面是高檔貨,所以導致了這些地方用機制面。

日本也是同樣的道理。拉麵剛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時候,當然是用手工拉制的,但機器進入日本後,自然流行機制面。



作者:清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54935/answer/186498307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12 16:32

作者:芬芬入想的阿道君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54935/answer/185576445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為中國的也是機制的((bushi

其實問題本就是錯的,應該說為什麼日本是全機制,而中國是不是

因為日本對面的口感種類要求少,定製化選擇需求少,需求固定,自然就能用單一的機器去解決,同樣,在我國一些吃面較少,或者麵食要求單一的地區,需求固定,一樣會有全機制面

而哪怕是在麵食大省,麵館一樣會用機器,只是大部分時候解決的是和面按壓的問題(中國人也是人,不是什麼和面仙人)

但是在出面階段因為需求過多,需要滿足顧客對面形制提要求,故而會轉人工,而這點在日式拉麵就不行

麵食中的各類變形需求,比如蘭州拉麵中的毛細、三細、二細、韭葉,其他的諸如山西的麵館,除了廣為人知的刀削,還有剔尖、揪片、貓耳朵、餄餎,隔壁老陝的褲帶面、扯麵、旗花面、大刀面都是面形制上的選擇,軟硬口感各不相同,食客們的偏好也各有不同故而使得單一類型的麵條無法滿足需求,進而難以統一以機器代替

我小時候就很討厭寬面,嘴太小塞不進去吃着覺得費勁,對零零碎碎拿着勺子就能吃的貓耳朵特別鍾情

網圖侵刪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