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迴旋鏢發射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7262188/answer/18940638120905114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答案我打算做持續更新,因為每個階段發現難點都不一樣。
一開始
以為中國人學日語最大難點無非是語法和單詞記憶量。和英文無異,但是少一接觸,就發現除了默認和所有外語共同的「量大管夠」這個難點外。日語完完全全是另一個語言,中國人學日語的唯一巨大優勢就是書寫沒障礙。
現階段我發現
首先是往下學的話由於記憶負擔太大,就和英文找詞根一樣,日語你肯定也得找這種東西。一找就發現日語其實沒什麼詞根,所謂往根上捯,就是往古語里走。日語從古至今的演變,字面看完全是跳躍性的,比如為什麼が和のに會在一個族群里?你說叫がに多好。
然後是說話的方式。你可以去試試硬翻,就是一個字都不添油加醋,直接翻譯。英語國家的人,同個話題,說話的內容習慣和中國人比較相似。反而是日本人,在說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和中國人反而差別大。
這就導致了我回想之前回答過的一個知乎問題,說為什麼日本人一張嘴就知道我是外國人。這會兒我敢說,絕對知道,因為腦迴路真的不太一樣, 雖然「整體」大家說的是一件事,但是「方式方法」真的不一樣。尤其是在「感慨,感悟」一些事情的時候,「陳述」的話還好。
而且日語的語速和有些單詞差異特別小。我剛剛還在聽個新聞,他意思是說「最近大雪,[要出門]的時候要先看氣象預報......交通方面[預留]更多時間」,這裡就涉及到:出が「かける」とき和後面的時間が「かかる」這種差異在中文裡幾乎很少
差異小意思差異也不大,但是你就是要給他精確掌握的話,對中國人來說真的有難度。一邊學日語,一邊我連中文也有點懷疑了。比如我今天看到一個表達,【不...不行】這個在中文裡到處都是這個結構,哪裡都能用,小孩太吵了,我不說說他就不行。收到禮物了,我不去感謝一下就不行。遲到太嚴重了,我不去批評他一下就不行。這三個不...不行,日語里竟然是不一樣的,我草啊.....
4.14 趁車在保養來更新一波
還是說回中文為參考,日文比較難的一些點。如果只停留在看見「事」到底是じ還是こと那太淺了。
我總有一個感覺,日文一精講中文也不會。
舉個例子說,我愛你,阿姨洗鐵路。但你要說阿姨洗鐵路,那就是玩玩梗:愛している。人家也能叫:
君のことが愛しているんだ
用中國人的情感世界是很難理解到のこと和ん的,硬翻就要變成:你的內外一切我都如此的愛著。你是不是有大病?但你如果這裡因為他有大病跳過のこと,之後的學習就會好好教你做人。
我大概事學了半年以後,慢慢開始有所謂的「語感」。如果日本人在說一件事,他們一般是真的「先說事」。比如說:(到了飯點)我打算晚上去吃烤魚。坦白講,我聽到你只是「打算」,後面就不想聽了,管你去幹嘛。但日語很刺激:晚上去吃烤魚,我打算。我等於聽了你半天搞下來只是你打算而已。
5.8
最近的一個感悟是關於整體的語言學習的。
不管是英文還是日語,我有一次非常慢的,逐字逐句的看了兩個東西,一個是特朗普的演講,我是直接看的英文字幕,一個是看了日文的原版小說《人間失格》的一段。
坦白講,以母語中文為坐標,我們之所以聽不懂一些東西,真的是因為文化原因。逐字逐句看,同樣一件事情,發現中美日三國的表達方式完全不一樣。相比較而言,中國人是最「就事論事」的,一般是簡單明了把事情說清楚,廢話不多。美國人特別喜歡雞零狗碎的周邊拿點進來,如果沒有特別豐富的周邊知識,你都不知道這會兒突然提那幹啥。日本人又特別喜歡「反思」,根本就稀鬆平常的事情他們要顛來倒去論證。
這就導致了中文母語者去習慣日語,等於是在做加法。你要純正日語思維,多少是要有點「哲人」思維。我舉個簡單的例子,看到過一片文章,歌詞大意就是車讓人,人過馬路以後說了句謝謝。就這麼個事情,那個反思啊。。。。。我的天
所以有時候日語難真的就難在這裡,思維,思維,思維。交流溝通是要有預判的,毫無預判的那叫諧音梗。好好的再說劉德華的電影,突然跟你說高錳酸鉀,中國人也接受不了,不管你中文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