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日本的恐慌情緒不只是在海產類,還蔓延到各個層面。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有網民表示擔心日本護膚品和藥品有輻射,甚至連日本品牌的服飾、女性衛生用品都不敢再購買,並呼籲抵制日貨。
在京都工作的中國人家琦(化名)對BBC中文形容,他感覺和家鄉的人活在平行時空。 「我在日本過得很好,生活如常,但中國人接收到的資訊是被官方刻意安排的,『海外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日本很危險』。」
他過去一年也收到大量親友轉發的資訊,很多是中國網站翻譯日文新聞的文章,但標題和用詞誇大其詞。 「比如前陣子的鰻魚食物中毒事件,是因為廚師沒戴手套引致,其中一個90歲、本身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死亡,未必跟鰻魚有直接關係,但中國的報道會用『死傷』這個詞,讓人看完很害怕。」
「我已經懶得解釋,就回一句『的確我們生活得很慘』,春秋筆法吧。因為你解釋完了,明天他們也會讀到另一篇日本不好的新聞,沒有意義,我還不如好好享受這裏的生活。」
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蔡錫勳對BBC中文分析在日華人感到割裂的原因指,日本官方使用「ALPS處理水」一詞,中國則使用「核廢水」、「核污染水」等詞,新聞措辭潛移默化影響受眾觀感。
「兩國民眾的對事情的理解很不同,日本強調這些水是經過處理的,也是基於科學去檢測,數據上合理,日本人會認為中國政府是用偏政治的角度去做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