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euvillett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2262037/answer/196786588648970744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次回国待一段时间。那次回国我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就是经济还在继续发展,社会也有一些不知不觉的改进,但“丑陋的怪物”却越来越多了。
这怎么说?
我之所以用这个看似夸张惊悚的词,是因为在很多方面,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和扭曲所带来的结果。
孩子们的状态是我首先感到痛惜的。我听到太多的孩子满口脏话,他们喜欢那种刺耳尖利甚至带着一丝邪恶的笑,在路上横冲直撞或者斜眼瞪人,从他们的状态中感受不到什么爱的滋养。
这甚至也跟地区发达与否、阶层教育关系不大,回国后我去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感受都是类似。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教育的问题远远不止规训化、刻板化,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教育的人文价值相比以前甚至更加缺失了。
是的,现在加了很多我们90后没有的看似很人文的课,但都是形式主义。真正的教育灵魂,我认为甚至比不上千禧年代。
“人味儿”,首先要来自于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要正向的。
90后也许课本内容很陈旧僵化,但他们的生命至少是展开的、绽放的。
初中的孩子就更不要提了。有一天晚上9点,我站在江浙沪某发达城市的一个街角,看到一群初中生下课回家。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或者夹着厚厚的书本行色匆匆,眼睛里没有任何的光彩。
我也在方方面面观察了现在的中学生。
他们初中开始,就带着强烈的目的在生活,早早的市侩化、功利化,他们早早的就被湮灭了生命力,像个40岁的人一样。
当然,我说的“丑陋的怪物”不是指这些孩子们本身,而是塑造他们的环境。
除了我一直批判的教育体制,社会也在发生一些劣质的变化。
孩子们已经无法正常说话,他们张口就只有段子,这些段子是从哪里来的?——短视频。
不管是带黄色的段子还是那些包含低俗笑点的段子,成了小学生、初中生的文化主流。
他们缺乏对基本人文价值的感知——爱、勇气、力量、好奇、共情……
我只能感受到他们的尖刻、偏狭、恶意、嘲弄……
整个环境中的价值导向都在劣质化,我难以想象自己小时候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他们现在是不缺牛奶、肉类和水果,但他们缺的是精神上的滋养,是贫瘠的一代。
“丑陋的怪物”包围着孩子们,让他们根本看不见世界的美好。
于是他们也只会呲牙相向。
大环境的压抑,会传导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控制与隐性焦虑,这些潜在的东西,是另一种“丑陋的怪物”。
孩子们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时间,去舒张自己的生命力,他们的24小时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日都计划得精密无缺。
我在健身房洗手间,听到一个爸爸对孩子说:“你只有4分钟时间上完这个厕所,接下来我们还要去上课。”
当那个孩子磨蹭的时候,他爸爸厉声说道:“你只有3分钟了,抓紧!”
但我明白,那个孩子只是在“消极抵抗”,你越是催促他就越是爱磨蹭。
家长们对孩子是爱的,你甚至可以说学校对孩子的“关爱”也无以复加,但他们的爱是通过无时不刻的规训和控制实现。
“你不应该这么做……喂喂,你听见了吗?”
只要能接触到孩子的地方,我耳边都充斥着不停的劝诫、指导、纠正和要求。
我也理解了为什么,这些孩子只要单独在一起就只会疯狂的尖叫和互相捉弄。
他们,实在是太压抑了。
“丑陋的怪物”像灰色的影子一样蔓延在我们的社会,从学校到家庭,从街道到商场。劣质低俗的文化产品泛滥,无形的手始终在掐住孩子们的咽喉,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到人性中那些柔软的、丰富的、自然的东西。
拒绝“丑陋的怪物”很难,因为它们无孔不入,但我想还是能做一些事情的。
给孩子看一些优质的东西,比如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系列小说,还有那些价值观倾向于勇气、友情、爱的动画片和电影。
当学校有泛滥不合理的规则,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缓解它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尽管很难,但只要想办法还是可以做点事的。
作为家长,也不要被“隐形的控制欲”所捆绑,而是放手让孩子去玩、去冒险、去感受世界的爱恨情仇。不要时时刻刻想要教会他们“少走弯路”或者“立刻学会”。
环境确实在肉眼可见的劣质化,“丑陋的怪物”越来越多,从文化到机制,这是一个巨大的进程,它的成因很复杂。
虽然我们无力改变时代,但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自由——从教育方面来说,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