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8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44 27
(轉載知乎)卫健委主任称「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将引导设立体重门诊,此举能否有效推进我国的慢病防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楼 发表于:2025-10-10 18:47

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强调,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也凸显了中国慢病防控的重大挑战。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雷海潮表示。

他强调,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是非常关键的。”他说道。

雷海潮称,今后国家卫健委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体重管理工作,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我们将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管好体重,健康生活。”他表示。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包括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在内的大型三甲医院多年来一直设有体重门诊。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多年来也一直在呼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等慢病风险,并倡导建立多科学协同的泛血管病防控体系。

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爆发式增长与代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过剩、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个突发心肌梗死的病人,很可能他身体的血管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应该看到健康风险因素更长远的隐患。”

国家卫健委数据称,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比2019年提高1.7岁,各省之间健康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健康公平性正在逐步改善。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由肥胖导致的慢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也为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经济负担。

在这一背景下,去年,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已被写入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该药物不仅能改善多项代谢指标,而且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该指南编写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GLP-1RA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有望成为未来肥胖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他强调,有临床减重需求的患者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开展科学的减重治疗。

在全球,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也正在不断上升。根据《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和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将受肥胖影响,这意味着超过38亿成年人和7.46亿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肥胖或超重。

今年1月,《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最新发表了由全球50多位专家参与制定的肥胖诊断新框架,拟将肥胖分为两类,即“临床肥胖”和“临床前肥胖”。

目前,临床医生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诊断肥胖症,这是一种基于人的体重和身高的计算方法。新框架建议医生以不同的方式,依靠更广泛的标准对肥胖症进行诊断,并考虑该病症何时会影响健康。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讨论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已无意义,关键是要对肥胖的诊断标准进行确定,使之可行可治,肥胖的分型势在必行,是个体化诊疗的前提。

他指出,肥胖的分类及个性化诊断在全球酝酿多年。“简单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以体重论轻重,肥胖的精准分类中的代谢正常性肥胖和代谢异常性肥胖和我们平时强调的中心化管理、个体化诊疗等在中国内分泌学会发布的指南中都有体现。”曲伸说道。

内容来源

腰围太大,体重超标!国家卫健委出手_诊断_雷海潮_第一财经m.sohu.com/a/868967891_120094090?_trans_=010004_p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楼 发表于:2025-10-10 18:48

第六感:


既要又要的这个劲儿就来了。但是目前这个手段不够雷霆也不够高效。

建议这样搞:

体重以50斤为基数开始上税,体重100以内的轻罪封存,体重超200的罚款,体重超300的直接拉出去强制结扎。

广大农村地区要做好标语上墙,比如《切出来,剁出来,就是不能长出来》《一人饿死,全家光荣》,帮助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执行国家政策。

文艺工作者也要做好教育工作,比如春晚上搞些《超重游击队》之类的小品,编撰一些诸如《从轻再来》的歌曲,由德高望重的歌唱家进行传唱。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楼 发表于:2025-10-10 18:49

启明鹰:


体重降低绝不仅仅为了美观

一些老同志提到减肥就笑话年轻人矫情

其实体重重几乎增加所有慢性疾病风险

体重重就是不健康,如果人人苗条医保不知道减少多少开支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楼 发表于:2025-10-10 18:49

不想戒严的尹统领:


所以什么时候能把网上那些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不要脸去定义美的好像波刚转世的那群榨成油够赛尔号飞一年的美妆博主统统打包封号了 感觉这帮人倒是挺好了推进了慢病蔓延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楼 发表于:2025-10-10 18:49

作者:两个红方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26803064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健康靠什么,一靠运动二靠吃。

对于吃这一方面,想要谈一谈食品供给端方面的问题。

一谈起健康餐,健康饮食,或者说减脂饮食,一定逃脱不了的就是:低碳水,低升糖值的碳水(所谓优质碳水),充足的蔬菜和蛋白质,少量优质脂肪,少油少盐。

然而,一谈起中国家常的饮食,我们想到的是什么,是炒菜,是风味肉(盐或者酱很重的肉,卤煮或者炒制),以及大量碳水。

这其实不符合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坐办公室的人的生活,坐办公室的人一天根本消耗不了那么多能量和盐分,所以肥胖的人多一点也不奇怪,各种高血压,高血脂更不奇怪。

其实,中国每年人均蔬菜是非常多的,单按照量来说是很健康的,但是问题在于菜品类型的供给,菜品都是炒菜,炒菜避免不了重油重盐。这导致了很多想要吃水煮菜或者直接吃生菜的人找不到合适的供给,或者有,也是那种价格偏贵的轻食店。

肉类也是同理,市面上缺少足够的供给,风味肉的做法只是把蛋白质作为了下饭的辅料,以至于人们一旦大量的摄入肉类就会摄入盐分过多。是的,现在的供给端提供的食物结构依然是围绕着米饭进行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混厕”这个二游圈爆火的词,它指的是某些游戏厂商强行将拥有不同需求的人放在同一个游戏产品里,然后这款游戏内部就会一直争吵,各方需求不同的人就会扯皮。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的餐饮行业,炒菜的供给太多了,而健康餐太少了,可生食的蔬菜供给太少了。一部分人不得不选择吃含油含盐含碳水高的食品,把大量的人的需求捆绑在“炒菜”这个说不上健康也说不上不健康的“混厕”菜品上,所以白领的肥胖率高是很正常的。

所以餐饮行业,食品供给的方向应该慢慢转向日本那样的,不是说单价上,而是说结构上。日本的餐饮当中当然也有像是炸猪排套餐这种糖油混合物,也有拉面这种高油高碳水。但是日本在“混厕”的程度上少很多,一个人想要吃没有油的生菜,或者说少盐的肉类是很容易的。可生食的生菜一包装和鸡胸肉在711里就有卖,非常方便。在一般的餐饮中酱料和肉类也是分开的,类似于汉堡肉。

反正我现在是很感激我们学校有一个专门的水煮菜自助餐厅,我现在基本上都在那吃,西蓝花和白水鸡胸肉嗯造了。但这只是我们学校,而在市场上供给还是不够充足,感觉随着新一代年轻人对于健康饮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后,可以扩大健康饮食的需求端,从而降低供给的成本,推动供给结构的改革。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6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0

阿来:


非常能

肥胖是疾病之母

各种慢病多是肥胖问题的衍生

控制肥胖率

绝对能大幅提升居民健康指数

减少就医用药

从而减轻医保负担

提升生活质量

从而提升城市的幸福感

消弭社会中弥漫的戾气

功在卫健委

利在全体

其实设立体重门诊

是在抢教育部的活

政府相关人想明白的话

应该把体重管理列入义务教育必修课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7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0


life匠心:


可是,不解决杭州996,大小周甚至单休,打工人都过劳肥,怎么减肥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8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0
回复7楼 @JosephHeinrich 的内容:
life匠心:
可是,不解决杭州996,大小周甚至单休,打工人都过劳肥,怎么减肥啊

life匠心(作者)在評論區追加這一句,獲得11讚:

「就,国家一厢情愿的认为年轻人肥胖是因为懒惰,吃的多还不运动,但实际情况是,肥胖是城市打工人的职业病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1
作者:隆小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35432854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在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上,#体重管理# 冲上热搜!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卫健委发布的《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版)》也指出,体重异常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导火索”。而两会中多次提到的“体重管理年”,正是通过“政府-行业-单位-个人”四方联动,在全社会建立支持性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最终实现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

胖≠可爱!这些事实扎心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显著,体重指数每增加5 kg/m2,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49%,并且基线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群体重变化对血压的影响更大。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历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显示,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并且,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加。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年)》

2019年全国归因于高BMI(体质指数

)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BMI。

…………

防治一体,科学防控

虽然管理体重能促进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但如果不幸患上慢性病,也别放弃继续治疗。

药物治疗是慢病防控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化差异,往往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而基因多态性

是药物反应个体化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与传统的“经验型”用药相比,根据患者自身的药物基因多态性,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方式,可以实现慢性病更有效的治疗。

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病用药,天隆科技

拥有完整的解决方案,检测方案基于多个技术平台,涵盖系列自主研发的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操作便捷,判读精准,结果可靠,可指导不同疾病个体化用药,实现精准诊疗,助力有效防控。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精准检测为慢性病防控提供硬核支持,天隆科技始终在线!


文字:柴叶婧

编辑:柴叶婧

✒️责编:李 驰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0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1
作者:草小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8892732528090112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各地已经如火如荼展开了——


我觉得出发点非常好

现在减肥机构横行、减肥药物滥用,与其自己乱吃乱减或者让不良机构挣这个钱,我更愿意交给专业的医疗机构,还能提供多学科的个性化方案。

肥胖几乎与所有慢性疾病都有相关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多囊卵巢、不孕不育、睡眠窒息症、关节劳损等等,同时肥胖也会增加很多药物的耐药性。

可以说,如果一个正常人到生病要走10步,大体重人群走个6、7步就走到了。

有人可能觉得左右肥胖都可以靠自觉性减下来,

其实是自身饮食运动习惯不好导致的肥胖,有那个自觉性去看体重门诊,肯定也早就有自觉性控制饮食+勤加锻炼减下来了。

但一些肥胖,比如基础疾病造成的肥胖(胰岛素抵抗

)、长期必要激素治疗的,还有BMI已经>30且有严重的体重相关健康问题,完全有必要到对应专科(内分泌、风湿免疫

、普外科等)治疗。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我还觉得应该从教育和科普入手

而且不仅仅是宣传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的重要性,这个已经讲了很多年,早已深入人心,

我觉得还需要心理层面、肥胖相关疾病科普层面多管齐下。

比如,肥胖耻辱:越是胖越是不想示人

肥胖并非单一成因:祛除肥胖=懒人的定式,鼓励大家早期筛查肥胖原因(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

过犹不及:要区分出真正的胖和注水的胖,小心催生出极端瘦美学主义者(正常身材却因追求极瘦的极端主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1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2

作者:鉴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8914075240093137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说结论:此举的施行,将有效推动我国慢病防控,降低慢病人群。

下面是依据: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健康问题,而非单纯的自律问题。”这是一个新概念,否定了肥胖者自身毅力问题,而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

通过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预防疾病发展,并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体系。两步走、两种不同群体是此次向肥胖病开刀、动手术的新开端。

新的肥胖定义和诊断框架也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政府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强调,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

这也是新时期中国卫健委向慢病防控的重大挑战。

那么新定义新在哪里呢?

新定义的诊断标准不再局限于BMI这一单一原指标,而是综合考虑了脂肪分布、内脏脂肪量以及器官功能的评估。

比如,当我们发现自己腰围逐渐变粗,即使BMI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可能是“临床前肥胖症”的表现,提醒我们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增加运动以达到健康指标。

这一变革的出处还要提一下杂志发表的一篇重磅新闻文章 :《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linical obesity》,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肥胖的传统认知.

此文是由全球58位肥胖症专家组成的委员会撰写,得到了75个学术和医疗组织的支持,为肥胖的定义和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框架。这也是理论方面的依据吧!

<img src="https://pica.zhimg.com/50/v2-e6af20dabe403133d542da68d89b65e0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rawwidth="573" data-rawheight="888" data-size="normal" data-original-token="v2-8cc974d81cfa5fa4b7526a3adfc6c185"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zhimg.com/50/v2-dde30ea1cb51079b6d9513697ff21c7d_720w.jpg?source=1def8aca"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3" data-original="https://pica.zhimg.com/v2-e6af20dabe403133d542da68d89b65e0_r.jpg?source=1def8aca"/>

文章提出新的肥胖定义和诊断框架,将肥胖分为“(Clinical Obesity)”和“(Pre-clinical Obesity)”,以更精准地识别和管理肥胖这一全球健康问题。

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

定义:指个体尚未达到传统BMI定义的肥胖标准,但已出现早期代谢异常或脂肪积累的状态。

其特征如下:

代谢指标异常,如胰岛素水平升高、轻度炎症反应、内脏脂肪增加等。

那么这一阶段的识别有助于早期干预,预防肥胖进一步发展及其相关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这将大大降低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病体人群.筛选出的这部分人群有恢复到健康群体的机会。既减轻这部分群体肥胖者的痛苦,也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双赢的目标。

以上图片为网图

希望点赞关注收藏的朋友好运连连!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2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2

呵呵呵:


轻断食三年就治好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3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2

作者:CIO.W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27222353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是3.12植树节,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我们栽种健康习惯的起点。

春天栽种习惯,夏日收获健康

为响应国家2025体重管理年启动! 健康体重一起行动起来!

国家卫健委启动2024-2027“体重管理年”行动,呼吁全民科学管理体重,用科学管理迎接健康新生活,远离慢性病!

——与各位有缘人,分享科学减肥的真谛!‌

在春风里种下一抹绿意,让健康习惯的种子在时光里扎根抽芽,国家唤你修剪体重的枝桠,共赴一场与健康的春暖花开。

春天栽种习惯,以春为尺;

修身成林,静候健康成荫。

国家卫健委启动2024-2027“体重管理年”行动,呼吁全民科学管理体重,用科学管理迎接健康新生活,远离慢性病!

在春风里种下一抹绿意,让健康习惯的种子在时光里扎根抽芽,国家唤你修剪体重的枝桠,共赴一场与健康的春暖花开。

身为功能医学健康管理师

,我深知良好的健康管理对人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周期的深远影响。近期,《体重管理指南》的发布,让我看到了国家对国民健康的重视,也希望大家能跟我一起,在春天这个崭新的开始,共同践行健康的体重管理之道。

面对国人肥胖率持续攀升的现状,我们不能再掉以轻心。统计数据显示,若不及时控制,到2030年,我国成人和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对我们将要面对的一系列健康危机的预警。为了应对这一严峻趋势,国家即将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并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减肥的明确方向。

很多人减肥总是失败,往往是因为方法不科学。作为健康管理师,我告诉大家,减肥并不意味着要挨饿,相反,科学减肥应该是吃得对、吃得好,还能享受瘦的健康状态。今天,我结合《体重管理指南》中的建议,给大家分享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主食换一换‌:把白米饭换成糙米杂粮饭,用燕麦粥代替油条,这不仅增加了膳食纤维的摄入,还能有效控制热量。
‌吃好早餐‌: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要保证优质蛋白、膳食纤维、优质脂类、多维多矿等营养素的充足摄入,为一天的新陈代谢打下坚实的基础。
‌晚餐早点吃‌:最好在17:00~19:00之间吃完晚餐,且晚饭后不再进食任何东西,只能喝水。这样可以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多余的热量积累。
‌远离高能量食物‌: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饮料等要尽量少碰,避免吃夜宵。这些高能量食物不仅会阻碍我们的减肥努力,还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这些科学的体重管理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实现健康的体重,还能预防慢性病,提升生活质量。

2025年,“健康体重一起行动”的号召已经响起 ! 欢迎交流~

// 声明:文章涉及新闻内容真实性来源如下

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4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3
作者:顺风建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316974101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医药曾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愿景。长久以来,人类饱受疾病的折磨,而如今技术、基因、制药以及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突破,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根除疾病、战胜体弱与老龄化的希望。人们一度坚信,人类即将攻克癌症这一难题,DNA 剪接技术能修复受损基因,每周都有新型药品问世,甚至未来只需吞下一片小药片,就能满足全部营养需求,连吃饭都可能成为历史。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这些美好的愿景大多未能实现。以美国为例,其医疗体系的弊端尽显。美国在医疗保健上的人均花费远超其他国家,可从医疗保健质量来看,却几乎处于垫底位置。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日益严重。现代医药发展看似迅猛,实际却与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存在巨大落差,我们投入了大量金钱,换来的并非真正的健康,而是更多的疾病困扰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美国在医疗领域的投入堪称巨大,数据显示,其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长期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民众的健康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大量资金投入并未有效遏制慢性病的蔓延。以肥胖为例,美国肥胖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如今已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深受其害,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等也随之高发。
许多美国家庭为了应对疾病,在医疗上花费了巨额开支,不少人甚至因此陷入经济困境。尽管投入巨大,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发达国家中却并不突出,一些常见疾病的治愈率也未达理想水平。这充分表明,单纯的高额医疗投入并不能必然带来民众健康水平的提升,美国医疗体系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未能有效转化投入为实际的健康成效,反而让民众承受着疾病与经济的双重压力。
当前医药发展过度侧重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初级预防。大量的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到开发新型治疗手段和药物上,每周都有新的药品问世,然而这些进步大多是在疾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这种方向偏差导致了一系列后果。从降低死亡率角度看,由于未能从源头上预防疾病,很多疾病一旦发生便难以彻底治愈,死亡率并未因医药发展而显著降低。对于民众健康而言,没有初级预防的支撑,人们依然暴露在各种致病风险中,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长此以往,民众健康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反而陷入“生病 - 治疗 - 再生病”的恶性循环。医药发展方向的偏差,使得医疗资源未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也让民众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
而健康饮食

在主流文化中推广困难重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政府层面,部分政策未能给予健康饮食足够支持,一些教育内容存在谬误,且资金援助倾向传统医疗,忽视健康饮食知识普及。
商业领域,“美国标准饮食”(ASD 饮食)占据主导,商家为逐利迎合大众口味,健康食品因利润空间有限、推广难度大而被冷落。媒体方面,缺乏对健康饮食的有效营销,大众接触到的多是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广告,健康饮食理念难以广泛传播。保险行业也未将健康饮食纳入保障范围,人们缺乏经济激励去选择健康饮食方式。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健康饮食虽有充分科学依据,却难以在主流文化中落地生根。


正确的食物选择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癌症这一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通过科学的饮食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各类新鲜蔬果,能够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降低患癌几率。
Ⅱ型糖尿病也与日常饮食息息相关。选择高纤维、低糖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等,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中风、黄斑变性、偏头痛、勃起功能障碍以及关节炎等疾病,同样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进行预防。
不仅如此,合理饮食对于逆转健康问题也有着积极作用。一餐合理的饮食,或许就能成为改善健康状况的关键一步。长期坚持健康的饮食方式,身体能够逐渐调整自身机能,修复受损细胞,从而实现对一些健康问题的逆转,让身体重新恢复活力,远离疾病的困扰。


国家健康卫生委雷海潮表示:有些同志啊,体重管理的不太好,这个腰围也太大了,体重也超重了,有的甚至也患上了慢性病。我们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来为大家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咨询的环境和平台,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能够更好的管好体重,健康生活。
相较于处方药和痛苦的外科手术,食疗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有效性来看,许多疾病的根源在于不良的饮食习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身体所需营养,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状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些慢性疾病,如轻度高血压、高血脂等,通过食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彻底性方面,食疗注重整体调理身体机能,改善身体内环境。它不像一些处方药只是缓解症状,而是通过长期的饮食干预,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的代谢功能,从而更有可能彻底治愈疾病。


安全性上,食疗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处方药常常伴随着各种副作用,有些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而食疗使用的是天然食材,几乎不存在副作用风险。外科手术则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和风险,相比之下,食疗更加安全可靠,是一种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以往,人们总觉得健康饮食就是清汤寡水,难以下咽。陈农夫食疗却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它深知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在寻找和提供健康食物上花了不少心思。陈农夫深入各地,探寻那些既营养又美味的食材。精心挑选,将各种看似普通的食材巧妙组合。在烹饪方式上,也摒弃了传统健康饮食单调的做法。通过独特的配方和烹饪技巧,让健康食物变得色香味俱全。他们把一些具有养生功效的中药材与常见食材搭配,做出的食疗不仅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口感也十分美妙。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收获健康,彻底改变了大家对健康饮食“食之无味”的看法,为健康饮食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农夫药膳

之所以能够在食疗领域脱颖而出,得益于其独特的理念和创新的产品。他们坚持“药食同源”的原则,将本草食材视为天然的药物,通过科学配比和烹饪工艺,使其发挥最大的药用价值。同时,他们还注重产品的口感和风味,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获得健康。


此外,陈农夫药膳还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他们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量身定制适合个人的食疗方案,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滋养。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增强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健康饮食知识宣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民心、民生事业。它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通过合理饮食预防疾病,能减轻民众病痛,提高生活质量。从社会层面看,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减少医疗资源消耗,缓解医疗体系压力,节省大量社会财富用于其他发展领域。
健康是生命之本,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在追求现代医学突破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那些古老而有效的健康智慧。食疗作为一种回归自然的健康之道,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还能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陈农夫作为食疗领域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卓越的产品,为我们揭示了食疗的无限可能。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5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3
作者:文化传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07920152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腰围超标=健康预警!”国家卫健委出手,体重门诊将成全民健康新标配?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两会民生记者会上的一席话,瞬间引爆全网——“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这句话看似委婉,实则直击国民健康痛点。体重门诊的全国推广,不仅是政策风向的转变,更是对14亿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


一、体重门诊:从“减肥焦虑”到“科学干预”的跨越

体重门诊并非新鲜概念,北上广等地的三甲医院已试点多年。例如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通过多学科团队(医生、营养师、运动康复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评估、长期跟踪和精准干预。与传统减肥方法不同,体重门诊的三大核心优势在于:



科学分型:不再以BMI“一刀切”,而是结合代谢指标、体脂分布等,区分“代谢正常性肥胖”与“代谢异常性肥胖”,实现精准诊疗;
系统干预:从饮食、运动到心理辅导,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药物革新:如GLP-1RA类减重药物(如司美格鲁肽)被纳入国家指南,既能控体重,又能护心血管。二、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慢性病防控的“中国式突围”

国家卫健委力推体重门诊,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挑战:



数据触目惊心:我国超3亿人超重,肥胖引发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年增10%,人均医疗负担激增;
健康寿命危机:尽管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7岁,但“带病生存”现象普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国际趋势倒逼:《柳叶刀》

预测,2050年全球超50%成年人将肥胖,中国必须提前布局。

雷海潮提出的“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本质是一场“健康防御战”——通过普及体重门诊,将慢性病防控阵地从“医院治疗”前移至“社区预防”,推动“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三、争议与挑战:体重门诊能“拯救”国民健康吗?

尽管政策利好,但推广仍面临三大瓶颈:



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基层医院能否配备专业团队?
观念转型难:多数人仍迷信“节食暴瘦”“网红减肥药”,如何普及科学减重理念?
长期可持续性:体重管理需终身坚持,门诊如何避免沦为“一次性服务”?

笔者的独到观点:体重门诊若想成功,必须突破两大创新——



技术赋能:借助AI健康评估、可穿戴设备监测,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管理;
医保联动:将肥胖相关指标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激发民众参与积极性。四、未来展望:从“治病”到“治未病”的健康中国

新范式

体重门诊的推广,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型。若政策落地得当,未来或呈现以下趋势:



社区化普及:体重门诊下沉至社区卫生中心,成为家门口的“健康管家”;
个性化医疗:基于基因检测、代谢组学等技术,实现“千人千面”减重方案;
全民参与:企业、学校、家庭联动,构建“社会共治”的健康生态。

结语
国家卫健委这一拳,打中的不仅是国民的腰围,更是慢性病防控的“七寸”。体重门诊的推广,既是对个体健康的救赎,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落子。你的体重,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生命的质量刻度。

#体重门诊# #健康中国# #慢性病防控# #科学减重# #国家卫健委#
你认为体重门诊能改变国民健康现状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6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4

作者:小预防实验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8950391820800214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有研究预测,如果肥胖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怎样算真正的“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体质指数

(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和极重度肥胖。


肥胖如何压垮泌尿系统?代谢紊乱引发肾脏疾病

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异常等机制,导致肾小球高滤过、肾小管损伤,最终引发慢性肾病

甚至肾衰竭。研究显示,肥胖者患糖尿病肾病

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


泌尿结石

发病率显著提高

肥胖人群因高嘌呤、高草酸饮食及尿液pH值降低,尿酸结石和草酸钙结石发病率显著升高。其尿钙排泄量较常人增加20%。


前列腺疾病风险攀升

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kg/m²,晚期前列腺癌风险上升10%。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等激素可能促进肿瘤生长。中心型肥胖(内脏脂肪堆积)患者更易出现低级别前列腺癌。


增加泌尿并发症隐患

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腹压,导致膀胱被挤压,储尿空间减少‌,可能引发尿频、尿急、排尿不畅等症状,甚至导致尿失禁;盆腔脂肪堆积,扭曲输尿管,加重排尿阻力,增加尿路阻塞风险。还会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或免疫力下降,可能增加膀胱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科学减重+早筛早诊双管齐下会吃还要会动

饮食方面要少油少盐、控糖限酒,增加未精致加工的全谷类食物摄入,丰富主食结构,多吃蔬果、奶类及大豆类食物。对于肉类的摄于要适量,优选脂肪低的肉类,减少红肉中的肥肉及加工类肉制品的摄入。

吃得好,也要动得好。运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有慢性病或者长期不运动的人来说,在制定运动计划前,需要询问专业的人士以后再尝试运动哦~

一般人群超重肥胖运动干预方案推荐:

图源:网络


早筛早诊早预警

泌尿系统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多见。对于肥胖超重人群来说,可每年针对泌尿问题进行相应检查。

常见的泌尿高发肿瘤筛查手段有:

前列腺癌:

1.PSA检测

:血清总 PSA 超过 4.0μg/L 需要进行下一步检查

2.PCA3检测

:针对PSA异常的高风险人群进行检查,仅通过尿液即可检测。


膀胱癌: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核基质蛋白22(NMP22)检查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


肾癌:高危人群定期泌尿系超声或CT检查。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将肥胖这个“定时炸弹”通过科学的方式“拆除”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早筛,才能更好呵护你的健康哦~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7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4
作者:筱筱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32146731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设立体重门诊,这个举动对推进我国慢病防控是一个有效措施。为什么?因为大体重,包括超重、肥胖都是一些代谢性疾病

像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等的重要危险因素。

倡导设立体重门诊,一个是从医学角度将体重管理纳入了防病治病的措施内。另一个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今年的两会,从倡导体重门诊,到网络上对小米高管们的身材管理的肯定,表明了公众对高体重危害有很大一部分正确认识。而怎么管理好体重门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好体重的方案,则是要看卫健委和医疗界同行需要仔细斟酌认真实践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8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5

作者:A家云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9057071125977832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知道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吗?看似不胖,可腰围一旦超标,内脏脂肪、血压、血糖都会出问题。别只盯着体重,腰围才是代谢健康的风向标,一起深入了解体重管理的「真」重点!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将体重管理工作重要性提升至慢性病防控的新高度。

体重超标,身体健康的“定时炸弹”

体重异常是代谢疾病的重要诱因。数据显示,中国有4亿人超重肥胖,是全球最胖的国家,并呈现超重人数持续攀升的趋势。

当体重超标,脂肪堆积在体表、包裹内脏,引发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的问题,增加肝脏、肾脏等器官负担。

研究表明,肥胖与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呈正相关,长期超重或肥胖无异于为健康埋下 “定时炸弹”。

体重超标,心理健康拉响警报

体重超标还会冲击心理健康,超重者易因外形产生自卑、焦虑情绪,在社交中可能遭遇偏见,降低生活满意度。这种不良情绪又常引发情绪性进食,进一步加重体重问题,形成 “心理-体重” 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整体生活质量与健康状态。

看懂BMI:打开体重管理的第一把钥匙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体重与身高比例的核心标准,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²(m²)。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指出,在我国成年人群中:

BMI<18.5:体重过轻,可能伴随免疫力低下、骨质疏松等风险; 18.5≤BMI≤23.9:体重正常,处于健康理想区间; 24≤BMI≤27.9:超重,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风险增加; BMI≥28: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风险显著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BMI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因生理状态特殊,应重点关注体围变化;运动员及健身人群由于肌肉量较高,需结合体脂率综合判断,避免因肌肉重量导致BMI数值“虚高”。

腰围:内脏脂肪的“预警标尺”

腰围是评估中心性肥胖(内脏脂肪堆积)的核心指标,相较于体重数字,更能反映代谢性疾病风险。我国成人健康标准建议:

男性腰围<85cm、 女性腰围<80cm:属于正常腰围。

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属于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即使 BMI 正常,也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常人高出2-3倍。

此外,腰围/臀围比(WHR)是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当WHR≥0.90(男性)和≥0.85(女性)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体脂率:身体脂肪含量的“晴雨表”

体脂率(身体脂肪重量占比)是区分“隐形肥胖”(体重正常但体脂高)和“肌肉型身材”的核心指标,男女健康范围不同:

男性:理想体脂率10%-15%(肌肉线条明显,代谢最佳),≥25%为体脂过多。

女性:理想体脂率20%-25%(体态健康,激素稳定),≥30%为体脂过多。

吃好三餐,均衡营养摄入

早餐是体重管理的 “代谢启动键”,一顿科学的早餐应包含六大营养核心——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磷脂、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与植物化合物,再加入益生菌这一“消化助推器”,帮助肠道更好地处理营养。这样的搭配既能稳定血糖,又能激活代谢酶加速脂肪分解;同时,科学营养早餐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在胃中吸水膨胀,形成持久的饱腹感,有效减少后续热量摄入,为全天控重打下基础。

午餐作为体重管理的“控糖核心餐”,建议选择低GI主食,缓慢释放葡萄糖,可避免餐后血糖剧烈波动,搭配优质蛋白及高纤维食物,可持续4-5小时的饱腹感,抑制下午高热量加餐的冲动,实现全天热量摄入的精准调控。

晚餐作为“热量收口关键期”,以低脂高蛋白食材为主,搭配富含维生素的果蔬,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严格控制单餐热量,避免脂肪与糖分过量囤积。

同时,餐前摄入芸豆、淡豆豉精华,能有效助力挡糖、控糖。芸豆含有α-淀粉酶抑制剂,可以抑制淀粉分解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淡豆豉富含生物活性多酚,具备降糖作用,为体重管理提供支持,助力维持健康体态。

补充关键营养,有效助力减脂

维生素D有助于调节食欲,通过平衡 “饱腹激素” 与 “饥饿激素”,帮助降低身体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减少过量进食。相较于单一补充维生素D,建议选择挑选含有钙镁锰锌铜的维生素D补充剂,多种矿物质协同作用,有助于维生素D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

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脂肪吸收。对于膳食结构不均衡或肠道功能偏弱的人群,可适量补充含菊粉、抗性糊精和半乳甘露聚糖的膳食纤维补充剂,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还能兼顾益生元作用,帮助减少油糖吸收、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益生菌生长。

Omega-3脂肪酸通过双重机制助力控重:一方面改善血管健康,加速血液中脂肪酸的运输与利用,提升静息状态下的热量消耗效率;另一方面发挥抗炎作用,抑制内脏脂肪堆积并调节脂肪代谢,从 “燃脂” 与 “抗囤积” 双路径为体重管理提供支持。日常可通过深海鱼类(如三文鱼)获取。若日常膳食难以获取充足的不饱和脂肪酸,建议选择富含Omega-3、Omega-6、Omega-9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油品,同时摄入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适度运动,让身体"主动燃脂"

运动是让身体“主动燃脂”的关键。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跳绳,能有效消耗热量,帮助减脂;无氧运动如举重、哑铃、拳击等,有助于增肌,提高基础代谢率。即便时间紧张,也有懒人友好方案,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20分钟运动,同样能达到一定效果,比如在工作间隙做几组深蹲,或是步行上下楼梯,积少成多,也能收获运动的益处。

良好作息,巩固体重管理成果

睡眠是体重管理的重要基石,睡眠不足会降低代谢,导致脂肪堆积。建议每日保证7-8小时规律睡眠。此外,压力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高压状态下,皮质醇分泌增加易导致脂肪囤积(尤其腹部),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减压,能有效减少情绪性进食,维持身体代谢平衡。

纽崔莱体重管理方案,吃好三餐轻松管理体重

参考文献:

[1]《“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年版)》

[2]秦洋.科学管理体重我们一起行动[N].山西日报,2025-04-17(011).

[3]许晨星.“管”好体重“管”好自己的健康[N].团结报,2025-04-24(004).

[4]宋晓雨.科学减重解锁健康新模式[N].联合日报,2025-04-21(003).

[5]白晨.春季减肥正当时瘦身事半功倍[N].中国妇女报,2025-04-16(007).

推荐阅读:

1.冯雪科学减肥法|冯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

2.守护生命之河 别给血管添堵,血管健康管理微课

3.“夏季养心”家庭健康管理课程,共10课.

4.中医手诊图解大全(完整版,学习参考)

5.营养素为什么能调理身体?

6.养肝护肝|护肝三部曲之护肝、清肝、调肝

7.轻断食七课合集,左晓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分享

8.涨知识学院·营养系|全24套囊括儿童、老人、男性、女性、各大人群的热点健康问题,每集约10分钟,专业、靠谱、有趣轻松

9.《理想健康》| 顶流专家天团为纽崔莱大健康实力背书!

10.“比同龄人年轻十岁”之养好雌激素,是一生美丽的开始

11.我爱我的家-如何成为家庭首席健康官,守护全家人的健康

A家云购,公号,获取安利业务办理指南,找到我→D16886868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9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5

晓晓:


体重管理三年行动:一场全民健康转型的经济账与社会账mp.weixin.qq.com/s/XC_TTwfHkENV8WnJ2RbG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0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6

施巴拉古:


为了老同志的身体健康, 国家还是很关心的, 毕竟要发挥余热, 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人民做出贡献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1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6


风之色彩:


你只要健健康康的,不要有事没事去看病花医保的钱,长成八百斤也不管理你。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2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7

羽-苍白正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3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7

作者:ddronz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47576888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两会期间提出“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并计划引导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这一举措看似聚焦于个体体重问题,实则暗含了我国慢病防控体系的一次重大转向——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但这一尝试能否真正撬动慢病防控的深层矛盾?我们需要从更立体的视角来审视。

一、体重门诊的深层定位:预防医学的破局点

传统医疗体系长期聚焦于疾病治疗,而体重门诊的设立本质上是对“预防医学”的补位。根据《柳叶刀》预测,到2050年全球超半数成年人将受肥胖影响,我国目前已有1.8亿肥胖人群,其中仅4.8%主动就医。这组数据暴露出两个关键问题:公众对肥胖的疾病属性认知不足,以及现有医疗资源对预防性健康管理的缺位。

体重门诊的突破性在于重构医疗价值链条:

1. 早期干预关口前移:通过体脂率、内脏脂肪等指标监测,识别代谢异常性肥胖人群,将干预节点从“已病”提前至“未病”。

2. 医疗资源重新配置:如中国科大附一院整合健康管理中心、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团队,使三甲医院从“救火队”转型为“防火队”。

3. 健康责任再分配:通过个性化方案(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营养-运动联合干预),将“个人自律”升级为“医患共治”。

二、与传统医疗的差异化竞争:多维度破圈效应

相较于传统科室,体重门诊展现出三个颠覆性特质:

1. 多学科协同作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案例显示,内分泌科联合营养科、中医科甚至康复科,形成“代谢干预-膳食调整-运动支持-心理疏导”闭环。这种模式打破了科室壁垒,更符合肥胖作为“全身性疾病”的特征。

2. 数据驱动的动态管理:上海十院提出的“不以体重论轻重”,强调通过代谢指标、基因检测等技术,实现精准分型(如代谢正常性肥胖与异常性肥胖)。这超越了传统BMI指标的局限性。

3. 社会场景渗透:雷海潮呼吁宾馆标配体重秤,将健康管理嵌入日常生活场景。这种“无感化干预”比单纯说教更具可持续性。

三、慢病防控的社会协同实验:超越医疗的战场

体重门诊若要真正发挥作用,需构建“政策-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

1. 政策杠杆效应:“体重管理年”行动联合15个部门,从食堂健康餐到城市健身步道改造,形成跨领域治理网络。这种顶层设计比单一医疗干预更具系统性。

2. 社区网格化落地: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北京海淀区通过基层卫生站定期追踪青少年肥胖案例,解决三甲医院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

3. 科技与商业的博弈:司美格鲁肽等药物被纳入指南,既体现医学进步,也需警惕资本驱动的药物滥用。体重门诊的规范化诊疗将成为抵御“减肥神药”乱象的防火墙。

四、长期挑战:理想与现实的三重鸿沟

尽管前景可期,但三大矛盾可能制约成效:

1. 资源错配风险:当前体重门诊集中于三甲医院,与基层需求形成倒挂。若不能实现“三甲制定标准-二级医院落地-社区跟踪管理”的分级体系,可能加剧医疗资源虹吸效应。

2. 健康认知代际差:年轻群体沉迷“体脂秤社交”,中老年人群仍将肥胖视为“福相”。这种认知断层需要差异化的传播策略,而非统一的健康教育。

3. 商业利益裹挟:减肥市场乱象(如代餐产品肝肾损伤、切胃手术滥用)可能侵蚀公立医疗的公信力。体重门诊需通过权威科普(如卫健委开发的微信表情包)重建公众信任。

五、未来想象:从体重管理到健康自治

体重门诊的终极价值可能超越慢病防控本身,成为公民健康素养的孵化器:

• 个体层面:通过动态健康档案(如血尿酸、肌肉量监测),培养“数据化自我认知”;

• 社会层面:催生“健康管理师”新职业,预计形成60万人才缺口,创造新型就业市场;

• 文化层面:重构“以瘦为美”的审美霸权,转向“代谢健康”的科学价值观。

结语:一场静悄悄的健康革命

设立体重门诊绝非简单的医疗服务增量,而是一次对现代医疗范式的重构尝试。它既需要打破“看病才去医院”的思维定式,也要平衡预防性投入与短期医疗绩效之间的矛盾。若能在未来三年内实现“二级以上医院普及体重门诊+基层健康管理网格覆盖”,我国慢病防控或将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药物依赖型的新路径。这场以体重为切入点的健康革命,本质上是在与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代谢危机赛跑——胜负尚未可知,但方向已然明晰。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4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7

作者:观点捕梦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35812003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 年 3 月 9 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宣布实施 “体重管理年” 3 年行动,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这一行动的推出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我国日益严峻的超重与肥胖问题。

一、行动背景:超重肥胖问题严峻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我国成人超重率从 2002 年的 22.8% 飙升至 2018 年的 34.3%,肥胖率从 7.1% 翻倍到 16.4%。研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 2030 年我国超 70% 的成年人和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将陷入 “肥胖危机”。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和心理健康,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部分癌症。同时,肥胖相关的医疗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已占卫生总费用的 10% 以上,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行动目标与规划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 16 个部门制定的《“体重管理年” 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从 2024 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康体重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实现 “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具体措施包括推广科学的饮食和运动建议、提供个性化指导、设立体重门诊等。

三、对公众的影响与建议



提升健康意识:这一行动将促使公众更加关注自己的体重和健康状况。大家应积极学习体重管理知识,了解合理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主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推荐安排每日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减少高盐、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坚持每周至少三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利用专业资源: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体重门诊将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专业咨询和帮助。如果发现自己体重异常或有相关健康问题,不要盲目尝试各种减肥方法,应及时前往体重门诊,接受医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建议。医生会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制定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方案。
养成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长期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对于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应起来活动 3 到 5 分钟,增加身体的活动量。此外,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也可能影响体重。

“体重管理年” 3 年行动是国家为应对超重肥胖问题、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关注自身健康、改善生活方式的好契机。让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到体重管理行动中来,共同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你准备好为自己的体重管理行动起来了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5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7
作者:小易健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59502874/answer/1234946471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为什么国家要全民 "管体重"?

2025 年 3 月,国家卫健委联合 16 部门正式启动 "体重管理年" 三年行动。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突破 50%,相当于每两人中就有一人面临体重异常问题。更严峻的是,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医疗费用预计到 2030 年将突破 4000 亿元,占医疗总支出的 21.5%。这场全民健康保卫战,早已不是个人身材焦虑,而是关乎国家医疗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五大核心策略:从政策到生活的全面革新

认知革命:重新定义肥胖的医学属性
国家卫健委明确将 BMI

≥28 或腰围超标(男≥90cm / 女≥85cm)列为慢性病预警信号。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发现,通过调整碳水结构、增加抗性淀粉

摄入,8 周可平均减重 2.8kg。这意味着 "胖只是丑" 的观念正在被颠覆,科学减重需要专业指导而非盲目跟风。
科技赋能:AI 打造个性化健康方案
浙江试点的数字健康系统已为超百万人提供动态减重计划,结合 GLP-1 药物实现精准治疗。上海 "体重管理门诊" 更整合医院、企业资源,通过智能手环

、营养分析 APP

 等工具,将专业服务延伸至日常生活场景。
全生命周期覆盖:从摇篮到银发的守护
儿童群体将迎来校园营养指导员制度

,职场推行 "楼梯计划

" 破解久坐难题,老年人则强调 "增肌防跌倒

" 的科学管理。这种全链条干预模式,标志着我国健康管理从疾病治疗向生命全程关怀的转变。
社会协同:构建健康生态共同体
从社区健康步道到单位食堂改造,从宾馆标配体重秤到微信健康表情包,政策正通过场景化渗透重塑生活方式。奥运冠军担任健康大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可参与的趣味互动。
医疗升级:从 "治已病" 到 "治未病"
全国医疗机构正逐步设立体重门诊,北京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通过个性化营养运动方案,患者 6 个月平均减重 6.3kg,糖尿病前期逆转率提升 42%。这种防治结合的模式,让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健康维护层面。三、避开三大认知陷阱,科学管理体重

误区一:极端节食 = 快速减肥
协和专家警告,断食会导致代谢紊乱,长期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科学减重建议每周减重不超过体重的 1%,即一个 70kg 的人每周最多减 0.7kg。

误区二:局部减脂存在捷径
运动医学研究证实,不存在 "瘦肚子神器",需通过全身燃脂结合力量训练实现体型雕塑。每天多走 1000 步,配合平板支撑等核心训练,三个月腰围可缩小 3-5cm。

误区三:网红药物可替代健康管理
部分非法减肥药含西布曲明

等违禁成分,可能引发心血管风险。GLP-1 类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且需配合饮食运动才能实现长期效果。

四、普通人如何参与这场健康革命?

第一步:精准评估
计算 BMI(体重 kg / 身高 m²)并测量腰围,确定管理目标。例如,BMI26 的 30 岁女性,建议半年内降至 24 以下,同时腰围控制在 85cm 以内。

第二步:工具辅助
使用健康 APP 记录饮食运动数据,推荐选择具有 AI 分析功能的应用。上海社区推广的 "一秤一尺一日历" 工具包,帮助居民建立可视化管理体系。

第三步:微习惯养成
从每天替换一份精粮为全谷物开始,逐步增加运动强度。研究显示,持续 21 天的微习惯可使自律神经活跃度提升 30%,形成良性循环。

五、未来已来:体重管理的产业新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团队研发的 "抗性淀粉干预法",通过调整碳水结构可减少内脏脂肪 20%。AI 医疗平台已实现药物 - 饮食 - 运动的智能匹配,社区健康社群则通过社交激励提升用户粘性。这些创新不仅推动健康消费升级,更预示着大健康产业的万亿级蓝海。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体重管理年" 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每个人重新定义生活方式的契机。当科技赋能健康管理,当政策构建支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这场革命的参与者。从今天开始,或许只需改变一个微小习惯,就能开启更健康的未来。毕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6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8

同声传译万欢: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同时,《体重管理指导原则

(2024年版)》显示,研究预测,若不加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那么,“肥胖率”用英文应该怎么说呢?


1. obesity rate 肥胖率

obesity通常用来形容体重严重超标,甚至到了威胁健康的程度。

例句:Studies show that the obesity rate is closely linked to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income and education level.
研究表明,肥胖率与收入和教育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2. overweight 超重的

overweight表示“超重的”,既可以形容人的体重,也可以形容物体的重量。

例句:If your luggage is overweight, you have to pay extra.
如果你的行李超重,还得另外再付钱。


3. BMI 体质指数

BMI的全称是Body Mass Index,是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²。

例句:Doctors use BMI to quickly check if a patient is underweight, normal, overweight, or obese.
医生用BMI快速检查患者是否体重不足、正常、超重或肥胖。


4.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慢性病防控

chronic disease指长期存在的健康问题,而control表示管理或预防。这种英语结构常用于描述公共卫生领域的措施,例如infection control(感染控制)或 pollution control(污染控制)。

例句:The government has increased funding for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programs to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healthcare system.
政府增加了对慢性病防控项目的资金投入,以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5. health literacy 健康素养

literacy通常指读写能力,但在这里泛指对健康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句:Improving health literacy can help individuals make better decisions about their diet, exercise, and medical care.
提高健康素养可以帮助个人在饮食、锻炼和医疗方面做出更好的决定。


6. calorie intake 热量摄入

calorie指卡路里(热量单位),intake表示摄入或摄取量。

例句:To lose weight, you need to reduce your daily calorie intake while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要减肥,你需要减少每日的热量摄入,同时增加运动量。


相关表达:

1. obesity rate 肥胖率

2. overweight 超重的

3. BMI 体质指数

4.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慢性病防控

5. health literacy 健康素养

6. calorie intake 热量摄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7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8

知海同游:


卫健委表态要设立体重门诊,这事儿可不小,它意味着咱国家在慢性病防控上,正从以前的“被动治疗”,往“主动管理”转变!乍一看这好像就是个普通举措,可仔细琢磨琢磨,这里头藏着改变咱全民健康治理逻辑的深意呢。

体重管理这事儿,它可不只是“体脂秤加上减肥餐”那么简单。现在好多医疗机构处理体重问题,就只是停留在给患者“诊断 - 开药”这种比较浅的干预方式上。就拿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数据来说吧,只有3%的肥胖患者能坚持按照医生给开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去做。为啥会这样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体重管理这事儿可不简单,它需要把营养学、运动医学、心理学这些多学科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行,可现在这种普通门诊模式,根本没办法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

不过呢,北京协和医院试点的“代谢管理中心

”给咱们提供了个很好的例子。人家那儿由内分泌科医生、临床营养师、运动治疗师组成了一个跨学科团队,再配上智能手环监测和AI营养评估系统,这么一整套下来,患者6个月体重控制达标的比例一下子就提升到58%了。这种把“医疗 + 科技 + 人文”整合在一起的服务模式,才是体重门诊该有的样子啊!

再看看上海徐汇区推行的“社区健康师

”项目,这也很能说明问题。把体重管理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场景里,才能有持续的效果。您瞧,在社区健身中心安排运动处方师,在生鲜超市设置营养指导角,通过物联网设备建立起“家庭 - 社区 - 医院”的健康数据闭环,结果辖区居民腰臀比异常的比例,两年就下降了12%。

杭州有个互联网医院打造的“云体重管理平台

”,也特别有启发。用户用智能体脂秤把数据上传之后,系统就能自动匹配适合个人的方案,营养师在线指导,运动教练直播带着锻炼,心理咨询师随时给做心理疏导,形成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健康支持网络。这么一来,用户每个月平均减重的效率都提高了40%呢!

还有成都天府新区,他们正在探索“健康积分

”制度,把体重管理的效果和医保优惠、商业保险折扣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健康有价”的市场激励机制。深圳那边更厉害,通过立法规定新建社区必须得配套健康促进中心,从城市规划这个层面,重新打造健康支持环境。

从这些创新的实践里能看出来,要想体重管理有效果,就得打破传统医疗的界限,构建一个政府带头,好多主体一起参与,再加上技术助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只有当健康管理从原来只靠医院一个点往外辐射,变成由整个社会网络来支撑,慢性病防控才能真正做到把关口往前移。

体重门诊可不应该只是医疗机构多了个功能,它得成为撬动全民健康治理的一个重要支点。只有把临床医学的精准和公共卫生的普惠结合起来,让健康支持渗透到咱生活的每个角落,咱们这14亿中国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场关系到咱民族未来的健康革命,可不只是需要医疗技术进步,更需要咱们把整个社会的健康生态重新构建起来呀!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28楼 发表于:2025-10-10 18:58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44 回复数:27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5-10-10 18:58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