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知乎)为什么现在 985 顶尖学生润(PhD)的意愿减弱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本人武汉大学物理系,上一届最强的学长(GPA和科研都很强)基本上都留在国内了,这一届最强的想要润的也非常少。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赵拓:
2023年,有163名中国籍学生申请我所在系的PhD program。
2024年,有188名中国籍学生申请。
2025年,有211名中国籍学生申请。
意愿加强了还是减弱了,一目了然。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Hitch:
我认识的国内当教授的,一边忽悠自己好的本科学生留下了读博士,动不动就抬出来什么nature index已经比美国的大学高啦。一边坚决要自己的儿子女儿到美国去读博士,最好进牛校,进不了牛校就找个靠谱的导师,要么就留美国,要么毕业回来可以进学校。
有人说意愿减弱是信息流通的结果,我觉得恰恰是某些低端信息被放大的结果。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海盐薄荷蓝:
因为现在时代变了,已经到了要站队的时候了,以前两头吃的路子已经快要走不通了。
至于该怎么选嘛,俗话说,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家里没资源的话多出去闯闯也没什么损失,家里能托举的话留在家乡更舒适稳妥。
我当时决心要走,主要是难以想象自己一直在一线城市租房挤地铁,不喜欢人多,鼻炎又很严重,阳光不足还会抑郁。在个人职业发展上,家里一点忙都帮不了。以及看我爹快60的人了,还得动不动加班。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本人只想躺平,即使知道在国内的收益更多,也懒得卷了。
还有一点,现在985的保研率越来越高,这种基本就算直博,和出来读PhD没什么区别,毕业后就业在国内认可度也高,导师的人脉也更能发挥作用。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主要还是国内、国外形势变化的结果。
985上了实体名单,拿到帝国签证很渺茫了,欧洲也需要小心操作。现在的形式帝国教授很多都不敢回党国邮件,更不要说招学生,提供资助,还可能过不来。对于国外来说,招党国学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太高了,直接导致国内学生难拿到offer。
国内科研圈这十年也是大变样,现在都搞有组织的科研,破五唯。去国外读个phd回来就成了学术孤儿,国内大佬的人啥都有,啥都轮不到海龟。相反在国内抱个大佬根正苗红,要文章有文章,要项目有项目,要获奖有获奖,前途一片光明。
现在的基金已经开始发给博士生、本科生了,都是大佬铺路的手段,润出去怎么比。
作者:低调的范大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00721608415659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Mil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30206695804699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只了解CS/AI领域的情况,说些个人了解的信息,仅供参考:
最重要的原因是直接申PhD的申请难度大,国内top2的本科在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眼中,认可度可能还不如top50的美本,本科GPA基本零作用,在国内上学的普通学生也很难获取到国外教授的强connection。除非本科发顶会一作(可能还要不止一篇),不然基本告别顶级学校;而如果选择国内保研,985高校的top学生有很不小的机会进清北中科院;
如果选择先申硕再申博,海外硕士期间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就足够劝退很多人,另外硕士期间的课业压力也不小,能用来做科研攒经历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先硕后博的性价比也不高
美国有很多大学都在比较偏僻的村里,校企合作的机会比较少(除了顶级lab),只能暑假去实习;而在国内清北复交的研究生,如果导师本人的水平一般,也有机会去MSRA或者其他大厂实习发论文。众所周知在AI领域,没有卡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国内本科生缺少海外connection的影响是双向的:国外的导师怕招到不靠谱的学生,所以你只能申请到次一档的学校;而你在国内也不知道海外的导师靠不靠谱。国外教授也是会灌水的,部分教授(主要是华人)也是会压榨学生的,学术圈的一些通病是国际化的
如果能在国内找到靠谱且有实力的导师,最稳健的路径是国内博->国外博后,可进可退,这样也能最小化签证政策不确定的影响(在读博期间被签证影响的负面效果 远大于 博后期间被签证影响的负面效果)
如果你打算回国就业,国内的高校和企业基本都不会对海归有加分(除了cs四大、top10或者哈耶普这种档次的博士,但其实到了博士这个层面,更主要的还是看paper和导师了),如果缺少国内的人脉可能反而成为debuff;
如果打算润,又负担不起master的学费,比较可行的一个路径是:国内lab攒paper -> 海外科研攒connection(至少半年以上,暑研已经远远不够了,可能需要post-bachelor)-> 申phd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7890:
你所谓的润是真的头也不回的跑路,还是想着国外镀层金,毕业之后继续国内国外两头看?要是前者,还等的了四年五年起步的phd?大部分phd光靠那点基础奖学金也就够你饿不死(哪怕全奖也是如此),要保证生活质量肯定要吃父母。但还在吃父母的话,这叫润出去了?
我还真就认识一哥们,这位本科北航的,老哥早早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学术、也对国内996氛围深恶痛绝。结果一顿操作,本科毕业直接去新加坡字节了,工作三年拿新加坡永居直接去德国工作了。
无研究生学历、本科北航,这debuff按说上满了吧。但人家就是铁了心不读研究生,也不留国内,真个去找,也能润。
要是你说的是后者,两头观望。那我只能说随着逆全球化的发展,这种操作只会越来越少。诚然大部分人都没有彻底抛弃自己前二十年的勇气,所以自然就不会开润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欲买桂花同载酒:
疫情之后985出国读PHD的人确实变少了,我看清北复交都出来公布数据,2023年毕业生出国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了,理工科读PHD的人到底少了多少,似乎没看到具体的数据,只是大家都公认的少了。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我既看到了国内的学生说美国理工科的PHD不好申请了,又看到了在美国这边的中国导师抱怨,来美国读PHD的中国学生质量越来越差,现在要招个985的本科生很难,不少导师开始扩大招生范围到新加坡和台湾。综上,我觉得题主的总结还是有道理的,国内985顶尖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出来读PHD了。
至于为什么,一方面是美国的大环境变了,赴美的留学签证自10043之后就不好拿了,除了那八所被限制的学校外,理工科PHD的签证会被check特别久,而且PHD的学生签证有进一步缩紧的迹象,像佛罗里达州已经禁止从国内直接招理工科的PHD和post doc了,总体来说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学习以及学术交流的氛围它变的很差了。这就让来读书的人承担了更大的非学业上的风险。至于实际意义上润美变的困难了,比如美国经济状况不好导致的工作不好找以及绿卡不好拿确实会影响来美国花钱读硕士并希望以此实现移民目的的中国学生来美的意愿,但其实未必会对想来读PHD的学生造成太大影响。PHD要读很长时间,anything can happen,至少我们那个时候没人想那么远,先能毕业再说吧。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内的大环境其实也变了,我读大学的时候,从国外PHD毕业回来的老师那都是学院学校的座上宾,工资高,待遇好。青年的海归老师工资能是土鳖的两倍,实验室也是位置最好的黄金地段,每年招生还有优先选择权,甚至还有系主任把招到的好学生塞到这些老师组。而那种大千人引回来的教授就更夸张了,不少学院会给他们单独建一个大楼,让他们自己搞一个自己的研究所,招他们自己喜欢的学生回来做教授,各种昂贵的仪器说买就买,这不比在国外舒服多了。所以当时顶尖的985本科生们,大都认为要在海外读个PHD,这样才有光明的未来。而如今呢,混的好的青年教授基本都是国内大佬放出去的洗澡龟,海归的美国PHD根本没什么存在感吧。而大千人计划更是搞的一地鸡毛,一边受国内大佬排挤,一边受美国政府调查,里外不是人,导致大部分人都选另外一边站了。面对这样的环境,顶尖的985学生觉得留在国内拜山头会有更光明的前途也不奇怪吧。
另外,有些领域,比如化学,单从发文章的角度,国内的PHD已经基本实现了完全碾压,所以美国回去的PHD早已不在国内的评价体系中具备任何优势了,所以,当初觉得会有光明未来而出国读PHD的一众人,包括我自己,其实现在回国是找不到工作的 。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独木舟上岸:
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分数线连年新高
大概可以窥探一二,只能说抖音真的是好东西,怪不得tiktok死活都不让卖呢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vanvan:
根据我在校友群的观察 不是润的意愿减弱了,而是润的难度提升、可润的选项减少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利益相关,985学生,选择国内读博。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因为国际环境变化,出国风险正在急剧上升。我有个同学去德州暑研,他在去暑研前还在积极准备出国,回来就放弃出国找了个大佬组保研了。据他个人所说他在德州两周就遇见了过境被关小黑屋,治安事件和周围街区枪击,他觉得不如在国内保险。我们组有个今年做毕设的学弟,他的offer在五月突然被取消,理由是“没有funding”,但是谁都不知道是不是和特朗普的政策有关。这么高的政策风险,谁能保证被突然遣返,停止签证的不是自己呢?
(2)目前普遍形式是“国内博+国外博后”>“国外博+国外博后”。在国内读博,你想走学术,你的博导人脉能帮上忙,是大佬的学生那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一路绿灯,哪怕是个普通教授的学生,你读完博后出来的时候你博导也是有点资历人脉了,比在国外读博更好走学术。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会倾向国内读博加国外博后的路线,因为博后退一万步讲,哪怕被吊签证,也能回国马上找下家,博士在读被吊销前面的时间成本可全沉了。而且有走学术想法的国内博导的人脉也能多多少少帮上一些忙。
作者:Laci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190571062937576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ClairDeLune:
emory一位老师,申请季没开始,收到4k+的套磁信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Godfly:
以前新加坡都是欧美的保底。现在想来新加坡都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卡中国人比例。甚至会出现美国申上了但新加坡被拒的情况。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一団和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02353797238303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引用并翻译一段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系关于 PhD 招生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话:
2024年秋季我们的博士项目的申请人数近500人,比去年增长了约17%。总体而言,过去十年来,博士项目的申请人数几乎翻了一倍。[1]
以上是2024年的情况。可能由于政策的波动,2025年一些学校招生规模减小。据我推测,今年 OSU 包括理论和应用数学总共录取大概20人,其中陆本只招了2人。同时申请人数还在增加,申请者个体也在变强。
像 OSU 这种大公立学校的申请已经如此激烈,更别提顶尖私立学校一个系每年可能只录取个位数的博士生,甚至因为政策变化直接不招生。而再稍微冷门一点的公立学校,今年也有大几百人申请,最后也录取了不到十人。
况且,现在即便被哈佛录取了,也不保证能顺利赴美。
为什么学生出国读 PhD 的意愿减弱了,可以想想为什么以前的意愿相对更强:政策稳定、招生规模较大、竞争者还没卷出花来。网上五年甚至三年前的申请经验帖,如今的参考意义已经不大,最终的录取结果可能会比预期降低几个档次。
好在以前在海外读 PhD 的人如今也有不少学成归国。相比于过去,国内最好的几个学校的资源和国外的差距已经没那么大。985顶尖学生在中国顶尖学校跟不错的博导并非难事,申请海外 PhD 却完全可能面临全聚德或签证拒签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海外 PhD 的含金量可能会上升,也可能没有任何变化,但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参考
^2024 Recruitment Highlights https://math.osu.edu/newsletter/summer-2024/2024-recruitment-highlights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不妨说的直白一点:敢问在招生committee里待过的教授们(非强导师制),大家认为对中国内地学生的录取是你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吗?公平公正这个词主观了一点,那就说是不是merit-based的吧?
我自己在国内top3之一读本科的时候和直博生一起上过课(纯理论学科),我可以拍着胸脯说平均水平跟北美top30比完全没差别。即便有一些科研并不是很顺利的outlier,但是每一个人的升学路径清晰明了。没有种族、性别这类身份问题作祟,这个世界都会清澈许多。
再说大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国内顶尖学校聚集区完全没法比,看着12刀一份寡淡的沙拉碗,我多么希望马上要进肚子里的是12块一份盖浇饭。
我的在美欧洲老板跟我吐槽好几次不知道这里的phd是怎么招进来的了。考试制度是个好东西,公示制度是个好东西。衷心希望祖国提升英语水平,提升开放水平(比如起码google scholar应该得见着光吧),相信很多欧洲教授都会愿意在中国工作的。
作者:呆头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74464879079303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目前国外最好的phd项目都有极大的签证风险,甚至可以说一纸签证难度比申请博士以及毕业难度都大,且高度不可控。美国,新加坡限额,加拿大超长安调,。而去差一些的phd项目比如欧洲或者更容易过签的日本,很多人会会觉得亏了。 国内跟着大佬读对于他们来说也不亏,paper比国外多,大佬也能帮你补足海外经历,学术强了哪怕想润也轻而易举,比直接出来读书找工作容易很多。 这么一增一减,导致很多高手留在了国内读博。 作者:小鸡炖蘑菇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0324484373676468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MH2025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38773569064857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据知乎2018年-2025年MS/PhD问题贴的回答数画了个plot,仅供参考: 
并且根据四大/Top10/Ivy CS PhD录取率和入学率,观察到随着年份增加,各个学校的申请数量急剧上升,加上对一些bias 的考虑(比方说能申请到的人才更愿意分享经历)。 推测是疫情时期开始,21/22年全球经济下行,选择出国读博的人没以前多了。 但我感觉在内地学历贬值的大背景下去海外读硕的人数应该是显著增加,观察到在MS/PhD问题贴下留言的大多数是读博,所以这个plot感觉更适用于博士。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Physics:
看科系。现在信息都对称了。物理phd就算毕业了在美国能干嘛?转Data scientist?还是美国学历容易回国找教职?都不如在国内读的同时还能在学而思兼个职赚个大几十万。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CelestialMoor:
这不是想不想润的问题,是能不能润的问题……
全球化的大时代过去了,面对存量市场的竞争肯定还是在本国更有优势。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Jane:
据我所知,普通家庭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了留下读phd。教授家庭的学生走关系出国读PhD的变得更多了。而且现在很多的美国PhD项目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如果按照现在的录取标准,我是肯定不能进top50的项目。而十几年前我却可以轻松进Top30。我还是天坑中的天坑专业。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babyquant:
因为985的顶尖学生比不上10几年前了。
我那个年代,广东先报志愿再考试,所以中山大学有很多平时成绩够得上北清,但高考分上不了北清,最后沦落到中大。而且那时候标准分,语文最重要,这个跟未来读博关系最弱。
现在广东先考,出分了报志愿,原始分,这样理科牛人发挥更稳定,而且上北清的不会沦落到中大。哪怕分数够不着北清,还有复旦交大一路下来才到中大,中大没法捡漏。
因此,我那个年代,2005年高考,中大顶尖学生本来就有北清普通学生的水平。我们数学系最牛的去了哥伦比亚运筹读博,毕业进高盛当quant,后来千禧。北大数学也要比较好的学生才能做到。
但现在的情况不行了,进中大的都是华五不录的。另外,还有大量美本,这些也抢占了北美phd。所以,目前985本科很难具备申请好的美国phd的实力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ATHF:
说一个大家不注意的,基金委本科生项目
本科生拿到这个基金,要接下来几年干一些东西,并且依托单位必须是国内高校,这就必须保研
很多GPA名列前茅的拿到基金委本科项目的,都保研了,毕竟是不少一笔钱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电驱动A380:
这个问题下,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现,意愿是其中最没用的 讲意愿请给特朗普讲去,给把特朗普投出来的几千万选民讲去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复旦博士毕都毕不了业润啥啊 我们博士班能准时毕业的算了算也就10个不到,1/5的比例,现在盲审卡的严,同时博士质量也差。 然后去拍毕业照的地方看看MD人数最多的是19届的,再延毕下去都要退出学校了。 然后大家都说理科现在卡的严,其实文科也卡的严,然后你不出去都镀镀金吧,土博出去都没人要,必须出去镀金,出去了现在美国是几乎不接受你,你跑欧洲去,英国么收你板凳费,自费镀金想想也是绝了,学校和CSC的支持么这几年也越卡越严,文科不支持,理科人家卡你,我看到CSC资助的反而艺术生不少,也是绝了。 然后博士阶段能出去的么会想尽办法在国外当博后,一来回来竞争更有优势二来万一哪天说不定就在国外住下了,这种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现在后者的情况已经很少了,除非你导师是大牛然后又看中你,你才留的下来。因为欧洲其实现在也没funding,美国都被砍了,欧洲哪来钱? 世界现在逆全球化的形势其实很明显的,不是大家不想,是客观环境已经不允许普通博士润了。 能润的博士么,就算人家不读博士也照样能润,家里以前EB5美国投资一个的这种你懂吧 作者:用户名必填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2253396565533526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Marvelous sky:
因为你观察的层级太低了,就这么简单。 并且,因为很多教授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出国了,所以会在自己的学生中选择出看得上眼的来继承自己的衣钵和资源,你所说最强学长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半与半岛:
谢邀,其他答主已经回答得很全面了,我个人感觉就该实事求是,国外PhD更有利就去国外,国内PhD更有利就留在国内,不必过于敏感,高知群体尤其不该以狭隘的国别来思考问题。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GEKOOK:
嘴硬但是身体诚实,国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产业升级和反对移民之间的矛盾。
因为产业升级需要人,但是移民会制造问题,核心的问题就是房价猛涨。
发明炒房的人真是个天才,一套房子价格必须涨到父母存款+夫妻二人的最高贷款。
在大城市说土地有限也可以接受,在地广人稀的地方这么干也离谱。
比如很多澳大利亚的华二代,现在自己工资都没法贷款买House(当然Apartment & Unit还是可以的),除非攒钱。
所以说房产上的红利已经没了,意愿自然降低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Momo:
因为留不下来啊,怎么留?学啥的现在能留在美国,润这个词别用了,这个字和来读PhD的人不想干。为什么这么说,你那儿考语言啥的花多少钱?人家b签入境休息两周编故事多少钱?拿到工卡马上就能去工作,而你只能赚那2k,交了房租啥的基本就没了。有心的读个cc转个学uc 系就上简历了,比这些来读PhD的好唬人多了,那才叫润。这些来美国读书的,除了有钱的还有很多穷的,那是真遭罪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Steins gate:
只算生物、化学哈 读完硕士,或者本科强科研经历的一般都不会再读博士 太辛苦,而且薪资太低;你在做学生领低保时候,你的舍友都自己有车有房而且给你发结婚请柬了,你压力能不大吗 工作,可比科研舒服多了,干完活时间都是自己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博烟:
我是985的,但是我不能算是985顶尖吧,算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然后在加拿大最好的农业经济系读硕士,找什么样的博士主要想围着老师关系找,有老师帮你找关系,肯定比你自己要强太多了
我觉得你可以看一下绝大部分那些本科很优秀,然后保研硕士的人基本上他们都不会读博士,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利用这个学历赶快就业来赚更多的钱是他们的想法
我们本科班里第一名或者前几名去的人大的,上财的,就没有读博士的
或者说他们那种就是去香港赶快读一年水硕,回来的那种也不会是读博士的
反而是去德国,去美国去其他国家的反而容易会去读博士
所以实质上读博士的主力军就是两个,第一个是国内主要以本科考研到硕士,然后申请赌博的,第二个是从国外去其他国家,就是非水硕国家,然后在国外申请博士的
真正向你们所说的就是本科特别优秀,然后本科保研,然后读博的其实不多,反而是那种考研考上来的,读博士的比例可能要比保研的还多
像我就是第二种人就是硕士就直接出来,然后想方设法的想在国外去读博士了。
从国外读完之后,我就看不上国内的那些博士啊,国内那种教育因为太落后了。我在国外研究生二年级用的方法用的模型研究的内容,国内的博士生根本都接触不到,他们根本都没有学过。而且国内他用的模型好多都是错的,他们国内很多人的数学统计学基础都不够,他们在用一些东西的时候就都不对
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国内的同样的硕士论文 题目非常的假大空,而且很多东西都是看似各种机制都提到,实际上每一个机制都没搞明白。他跟国外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国外会把一个点给抓住,然后把这个点给弄清楚
就我们那里的经济系,我觉得我们那里经济系在加拿大都算是倒数那种 ,但是我们经济系的老师有很多都是搞那种产业组织理论的,搞理论的特别多,我们经济系的老师跟人大经济系的老师做一下对比,我就感觉我们微观实际上人大还要强
所以说我的看法是那种要么硕士出去的人,实际上他硕士出去之后,他就不太可能再留恋国内的博士,他就想方设法都在国外读博士
一方面确实是国外的更先进,另外一方面还是人脉都在国外,我的老师,他的同事都是加拿大大学的,然后他的学生都是美国的教授,特别是他们之前有一个搞那种非参数统计学的那全都有美国了,没有一个在中国,你说他有必要给我推荐回中国吗?对吧?不可能的。
要么就是他过去没有那个眼界,在国内有的关系人脉都已经熟了,本身能利用好国内的那个舒适圈儿,所以一切都顺利
综合来说顶尖985他们选择国内的第一个原因,主要还是就业,第二个原因是如果要读博士的话,他们的人脉都在中国
|